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冠心病、脑血栓治疗药物,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医药在冠心病、脑血栓治疗领域里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途径。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理论,吴以岭教授将这一理论创新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及其治疗,并揭示出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深入研究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的关系,进而开创了继活血化瘀后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方法———通络。通络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树起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基于这一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重大进展,我们采访了它的创始人吴以岭教授。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学术进展,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笔者:吴教授,络病理论是一个比较专业、也比较抽象的概念,您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络病的起源、发展吗?
吴以岭教授: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其实,人体经络体系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络脉构成。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经络相连,就像一张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的“蛛网”,是运行气血等精微物质及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它是引导体内气血抵御外邪的系统,同时也是传病的通道。经络的任何病变或堵塞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
中医络病学说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形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论断,基于当时科技水平及各种原因,络病学说也只是被运用到了风湿病、积聚等的治疗当中。
基于对心脑血管病多年的研究,我首先将络病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探讨及治疗之中,这是继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之后又一重大学术进展。前一段时间,我在学术界提出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假说”,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生理功能和运行等对络脉进行全方位阐释,只有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解析,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络病理论。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
笔者:从所有心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思路看,人们了解最多的就是活血化瘀,好像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就一直在活血化瘀这个圈里打转转。您能说一下“通络”与“活血化瘀”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的区别吗?
吴以岭教授:我们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络病与瘀血证是两个不同的病机概念。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瘀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而瘀血证不能包括络脉绌急这一病机概念。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即血管痉挛,并对络脉绌急提出了有效治疗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两大病理变化,络脉瘀阻———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硬化;络脉绌急———也就是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络脉瘀阻,使冠心病心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点;由于络脉痉挛,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点。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痹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脑络痹阻导致脑神经失养形成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脑络绌急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痉挛。
所以说,运用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而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这一得到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的理论上的创新,较以前认为冠心病、脑血栓为血瘀证更能切合冠心病、脑血栓的病理,自然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笔者:吴教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理论又是怎样指导冠心病、脑血栓的治疗呢?
吴以岭教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自身病变。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结果是引发心脑疾病,如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而这些大多都是动脉硬化导致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调节着动脉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类等物质不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并且可以抗黏附,血管内皮可以分泌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是扩血管物质,内皮素使血管收缩,正常情况下二者维持着血管的收缩平衡,但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等物质在血管壁大量沉积时,黏附基因也会迁移到血管壁上,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并且,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缩、痉挛。
我们将络病分为络脉瘀阻和络脉痉挛,络脉瘀阻反映了血液的黏稠凝聚;而实验研究证实络脉绌急恰恰反映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血管痉挛。络病可以从血液和血管两个方面去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所以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笔者:吴教授,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于络病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那么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应该注意什么?
吴以岭教授:“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通络”是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具体运用,通络不但能解决血液的黏稠凝聚问题,还能解决血管自身硬化斑块形成、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是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药物,并且通过精选五种通络药组方,达到既能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也能有效解决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病变问题。
临床实验证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突出特点是对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顽固性心绞痛疗效独特,可逐渐减少或停用硝酸甘油类药物,纠正缺血性心电图,解除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汗出等症状。对于脑血栓及其后遗症,通心络可以缩小脑梗塞面积,恢复脑细胞功能,促进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的康复,并能预防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
吴以岭教授简介:
吴以岭: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杂志》编委、《疑难病杂志》主编、全国政协委员。
吴以岭教授2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肌萎缩等的研究,致力于中医药科技的现代化、产业化。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人体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而带来了心脑血管病治疗理论的重大进展,也是络病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重要创新。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的通心络胶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它不仅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冠心病、脑血栓治疗药物,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中医药在冠心病、脑血栓治疗领域里取得了重大进展,也为我们开辟了一条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途径。
络病理论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的独特理论,吴以岭教授将这一理论创新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及其治疗,并揭示出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深入研究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络病的关系,进而开创了继活血化瘀后心脑血管病治疗的全新方法———通络。通络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树起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基于这一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重大进展,我们采访了它的创始人吴以岭教授。
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学术进展,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笔者:吴教授,络病理论是一个比较专业、也比较抽象的概念,您能用比较通俗的语言介绍一下络病的起源、发展吗?
吴以岭教授:人们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经络,其实,人体经络体系主要由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络脉构成。各大经脉均有络脉与之相连。络脉是经脉的支流系统。经络相连,就像一张遍布人体上下内外的“蛛网”,是运行气血等精微物质及能量与信息的特殊通道。它是引导体内气血抵御外邪的系统,同时也是传病的通道。经络的任何病变或堵塞都是造成人体疾病的原因。
中医络病学说就是中医学术理论体系中专门论述人体经络生理、病理及治疗的独特学说,它起源于我国经典医著《黄帝内经》,成形于清代名医叶天士。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论断,基于当时科技水平及各种原因,络病学说也只是被运用到了风湿病、积聚等的治疗当中。
基于对心脑血管病多年的研究,我首先将络病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心脑血管病的病机探讨及治疗之中,这是继活血化瘀治疗心脑血管病之后又一重大学术进展。前一段时间,我在学术界提出络脉的“三维立体网络假说”,从络脉的网络层次、空间位置、生理功能和运行等对络脉进行全方位阐释,只有对它进行了全方位的系统解析,才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络病理论。这是我们的创新,也是学术的发展。
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
笔者:从所有心脑血管病治疗药物的思路看,人们了解最多的就是活血化瘀,好像中医药治疗冠心病、脑血栓就一直在活血化瘀这个圈里打转转。您能说一下“通络”与“活血化瘀”在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的区别吗?
吴以岭教授:我们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发现,络病与瘀血证是两个不同的病机概念。络病主要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瘀血证与络脉瘀阻较为一致,而瘀血证不能包括络脉绌急这一病机概念。络病不仅反映了血管的瘀阻,还反映了血管的舒缩功能障碍———即血管痉挛,并对络脉绌急提出了有效治疗方法。
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病机包括络脉瘀阻和络脉绌急两大病理变化,络脉瘀阻———也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冠状动脉硬化;络脉绌急———也就是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络脉瘀阻,使冠心病心绞痛有久病久痛的特点;由于络脉痉挛,使冠心病心绞痛发作具有猝然而痛的特点。脑血栓的形成也是由于脑络痹阻和脑络绌急形成的,脑络痹阻导致脑神经失养形成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脑络绌急就是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痉挛。
所以说,运用活血化瘀法不能全面解决冠心病、脑血栓血管痉挛的问题。而以络病理论为指导治疗冠心病、脑血栓是继活血化瘀治法后的又一重大发展。
这一得到现代实验研究证实的理论上的创新,较以前认为冠心病、脑血栓为血瘀证更能切合冠心病、脑血栓的病理,自然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笔者:吴教授,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络病理论又是怎样指导冠心病、脑血栓的治疗呢?
吴以岭教授:现代医学科学研究发现,引起冠心病、脑血栓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的血管自身病变。同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慢性血管病后期的结果是引发心脑疾病,如出现心绞痛、心肌缺血、心梗、脑梗塞等,而这些大多都是动脉硬化导致的结果。
在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调节着动脉壁的平衡,使血液中脂类等物质不能沉积在血管壁上,并且可以抗黏附,血管内皮可以分泌一氧化氮和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是扩血管物质,内皮素使血管收缩,正常情况下二者维持着血管的收缩平衡,但当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脂类等物质在血管壁大量沉积时,黏附基因也会迁移到血管壁上,从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不通或通而不畅,并且,导致一氧化氮分泌减少,内皮素分泌增高,引起血管收缩、痉挛。
我们将络病分为络脉瘀阻和络脉痉挛,络脉瘀阻反映了血液的黏稠凝聚;而实验研究证实络脉绌急恰恰反映了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引起血管痉挛。络病可以从血液和血管两个方面去指导心脑血管病的治疗,所以在临床上也就能够取得更为确切的疗效。
“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
笔者:吴教授,通过您的介绍我们对于络病理论有了系统的认识,那么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应该注意什么?
吴以岭教授:“络病理论”为心脑血管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思路,“通络”是络病理论在心脑血管病治疗领域里的具体运用,通络不但能解决血液的黏稠凝聚问题,还能解决血管自身硬化斑块形成、内皮功能障碍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是运用络病理论指导心脑血管病治疗的药物,并且通过精选五种通络药组方,达到既能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也能有效解决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血管痉挛等血管自身病变问题。
临床实验证实: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突出特点是对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顽固性心绞痛疗效独特,可逐渐减少或停用硝酸甘油类药物,纠正缺血性心电图,解除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汗出等症状。对于脑血栓及其后遗症,通心络可以缩小脑梗塞面积,恢复脑细胞功能,促进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舌歪斜、肢体麻木的康复,并能预防冠心病、脑血栓的发生。
吴以岭教授简介:
吴以岭: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现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医杂志》编委、《疑难病杂志》主编、全国政协委员。
吴以岭教授2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肌萎缩等的研究,致力于中医药科技的现代化、产业化。他根据自己多年来对络病理论的深入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人体三维立体网络系统”,从而带来了心脑血管病治疗理论的重大进展,也是络病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重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