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hu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竟陵派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求灵求厚”是钟惺和谭元春在总结前后七子和公安派文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钟、谭二人在文学主张上积极探索,主张将“灵”与“厚”完美结合,“求灵以致厚”。我们把“灵”总结为 “灵心”“灵悟”“灵气”,把“厚”总结为诗歌情感上的深厚、意境上的浑厚、诗歌表达上“气厚而笔简”、个人修养上“厚养其气”。虽然他们自身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达到理论要求的高度,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两人在诗学理论上所做出的贡献。
  关键词:求灵求厚;美学意蕴;诗学理论
  一、“灵”与“厚”文学主张的提出背景
  明代的文学批评理论自李东阳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各个文学派别之间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竟陵派以前,主要有茶陵派、前七子、唐宋派、后七子、公安派活跃于文坛。其中以前后七子和公安派影响力最大。钟惺和谭元春是在总结前后七子和公安派文学批评理论基础上,扬长弃短,形成一系列文学主张。公安派袁宏道在《与丘长孺书》中写道:“夫诗之气,一代减一代,……故古也厚,今也薄,诗之奇、之妙、之工、之无所不极,一代盛一代,故古有不尽之情,今无不写之景。然则古何必高,今何必卑哉!”袁宏道指出古人的诗歌胜在“气厚”,后人的诗胜在“笔灵”,以此来肯定古今诗歌的各自优点。
  钟惺和谭元春在总结公安派文学主张的基础上,提出了“灵”与“厚”相结合的诗学观念,他们论诗评诗时反复所谈的“灵”与“厚”有着丰富的美学意蕴。关于灵与厚的关系,钟惺在《与高孩之观察》中写道:“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然必保此灵心,方可读书养气,以求其厚,夫若以冥顽不灵为厚,又岂吾孩之所谓厚哉?”他也在《唐诗归》卷十二中评常建“灵慧而气不厚则肤且佻矣”。“求灵求厚”作为竟陵派文字主张中的重要方面,既是对公安派性灵说的有力补充,也是对自身创作上的自我修正。探究竟陵派诗学中的灵与厚,我们不得不提到《诗归》,这是竟陵派领袖人物钟惺、谭元春编选的一部诗歌选集,包括《古诗归》十五卷和《唐诗归》三十六卷,以评、选结合的方式,阐发了钟、谭二人的诗学,是竟陵派文学理论的一部代表作。它在明代的影响仅次于高棅的《唐诗品汇》,而超过李攀龙的《古今诗删》和《唐诗选》。以下的分析也多从《诗归》入手展开论述。
  二、“灵”之美学意蕴
  “灵”作为竟陵派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继承了公安三袁大力倡导的性灵说而有着自成一派的独特美学意蕴。谭元春谓:“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诗归序》)
  (一)“靈心”
  谈及“灵心”,我们来看竟陵派的诗歌评论:
  康乐灵心秀质,吐翕山川。
  (《古诗归》卷十一谭元春评谢灵运)
  就引诗中说出一段哀乐之感,无干涉,有情绪,读书观物,妙手灵心。(《古诗归》(钟惺评谢灵运《过白岸亭诗》)
  在钟、谭二人看来,诗歌创作要求诗人灵心善感,一个迂腐笨拙的人绝对写不出好诗,所以谭元春在《古诗归》卷五评汉乐府《华烨烨》时云:“乐府古辞,不极奥、极深、极恍惚、极灵动,则与痴呆作手了无以辨。”
  除了在诗歌创作上要求诗人有“灵心”外,钟、谭二人还强调诗歌鉴赏中的“灵心”。我们来看二人在这一层面的评论:
  今之为是选也,…… 幸而有不隔灵之眼,若不幸而有必骛灵之眼,又难矣。
  (谭元春《诗归序》)
  …… 必保此灵心,方可读书养气,以求其厚。
  (钟惺《与高孩之观察》
  钟、谭二人认为,在诗歌鉴赏中,要具备“灵心慧眼”,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能力。只有具备“灵心慧眼”才能在阅读诗歌时神交古人,与诗歌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二)“灵悟”
  关于“灵悟”,钟惺在《名媛诗归》卷五评晋代右英夫人《授杨真人许长史》(其九)“不觉春已来”句)中说:“‘不觉’处正在‘已’字上见,灵悟中忽然着想。”具备灵心之后,在用心体悟关照审美对象时,会有 刹那间的“灵悟”。这种“灵悟”的前提是诗人要有一个平和、朴而无态的心境,当诗人以寂静的心境进行审美观照时,这种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十分难能可贵。
  (三)“灵气”
  “灵气”主要指诗歌作品中所表现的灵动感。我们可以在钟、谭二人的诗歌评论中找到关于“灵气”的主张。
  1.不必作比喻拘拘看,只就橘柚如此说出性情嗜好,人们之间自相尔汝,便是灵奇。
  (《古诗归》卷六谭元春评《古诗》“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闻君好我甘,窃独自凋饰四句)
  2.纯全好诗,易于太平。以上二篇,秀整深重中,灵气常勃勃欲出,最可诵法。
  (《唐诗归》卷二谭元春评杜审言《春日江津游望》、《度石门山》)
  这里出现的“灵奇”、“灵气”,其实是与“刻板”、“阻滞”相对立的审美范畴。竟陵派推崇那些表达自然具有灵气的诗作,这种“灵气”有的是通过诗歌意象来表现,有的是通过诗歌的整体风格来表现,这两个方面都传递着诗人的格调。
  三、“厚”之美学意蕴
  公安派的性灵说并不主张“厚”,只是片面强调性情的自由抒发而流于浅显,针对这一问题,钟惺和谭元春格外强调文学创作中“厚”的作用。“厚”的涵义是什么,钟惺谭元春并没有做过明确的定义,我们只能从他们的一些只言片语和和诗歌评论中去探寻其涵义。谭元春曾在《诗归序》中写道:“与钟子约为古学,冥心放怀,期在必厚。”而钟惺在《与高孩之观察》中说道:“向捧读回示,辱谕以惺所评《诗归》,反复于厚之一字,而下笔多有未厚者,此洞见深中之言 …… 诗至于厚而无馀事矣。”
  (一)诗歌情蕴深厚
  首先,钟惺和谭元春所提倡的“厚”我们可以归结为诗歌所传达的感情要真挚深厚,与丰富的诗歌内容融为一体。钟惺在《与高孩之观察》信里就说:“弟尝谓古人诗有两派难入手处:有如元气大化,声臭已绝,此以平而厚者也,《古诗十九首》、苏、李是也;有如高岩浚壑,岸壁无阶,此以险而厚者也,汉《郊祭》、《饶歌》、魏武帝乐府是也。”钟惺认为这两派诗有平实和奇险之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是,这些诗歌都具有饱满丰厚的诗体特征。我们再来看《唐诗归》中的评论:   读王、储《偶然作》,见清士、高人胸中皆似有一段垒块不平处,特其寄托高远,意思深厚,人不能觉。
  (《唐诗归》卷八评王维《偶然作》)
  诗人寄托深远,抒发心中的一股潜沉之气,诗歌的情蕴和境界也自然变得深厚。
  (二)诗歌意境上的“浑厚”
  钟惺评曹操《观沧海》诗曰:“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罩吞吐气象。”“全首壮观。”他还评苏武诗:“只是极真、极厚,若云某句某句佳,亦无寻处。”而谭元春评曹操《短歌行》曰:“至细至厚至奇,英雄《骚》、《雅》。”由此可见,“厚”是指作品整体的浑然融合之美,并不是把诗歌割裂成单句来分析。这种“厚”表现在诗歌中,有如古诗十九首“平而厚”的一类诗,也有如乐府“显而厚”的一类诗歌。
  (三)诗歌表达上“气厚而笔简”
  其次,钟惺和谭元春所提倡的“厚”也指诗歌创作“气厚而笔简”,即言简意赅、辞约义丰的诗歌表达。钟惺曾说:“古人数字亦可成一篇,读之使人气厚而笔简。”(《古诗归卷二评《古谚古语》》)上古作品以极简单的文字容纳尽可能多的内容,钟惺就是倡导学习古代言语语短意丰的笔法。
  (四)个人修养上“厚养其气”
  钟惺在《与高孩之观察》中寫道:“必保此灵心,方可读书养气,以求其厚。”。这句话即强调灵心对于求厚的重要性,也就是“求灵以致厚”。只有静心读书,提高个人道德和艺术修养,才能具备“厚”的条件。钟惺和谭元春合编《诗归》一书,就是给广大读者读书修身,“期在必厚”。
  四、“求灵求厚“在中国传统诗学理论中的地位
  纵观钟惺、谭元春二人的存世之作,我们会发现他们在文学理论上反复倡导“灵”与“厚”,然而两人的诗歌作品并未达到这个理论要求。钟惺自己也非常诚恳地说过:“夫反复所谓于厚之一字者,心知诗中实有此境也,其下笔未能如此者,则所谓知而未蹈,期而未至,望而为见之也。”钟谭二人在文学主张上积极探索,主张将“灵”与“厚”完美结合,“求灵以致厚”,虽然他们自身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达到理论要求的高度,(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散文创作则不乏既“灵”又“厚”的佳作,钟惺散文就体现出“意蕴深厚”和“文笔灵转”的特点)但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两人在诗学理论上所做出的贡献。首先,“灵”与“厚”的提出,既是对公安派创作存在的浅率之病的修正,也是竟陵派整个诗学理论的中及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钟、谭二人大量使用“灵”与“厚”的相关概念,为我国传统诗学理论做出贡献。此外,他们所提出诗歌鉴赏要有“灵心”,读书修身,“以求其厚”这一点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钟惺,谭元春.诗归[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
  [2]吴调公.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M].济南:齐鲁书社,1985年.
  [3]邬国平.竟陵派与明代文学批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石佳玉,女,汉族,1996--,山东泰安,青岛大学在读,2018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文学。
其他文献
“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守住底线、不越红线、不碰高压线。”这是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应有的政治本色,也是我们作为国有企业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政治品格。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上,習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此次主题教育的目的就是“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到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全面从严
期刊
摘 要:互认(自认)规则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就对方所主张的对己不利的事实和证据予以明示或默示的承认(以下简称互认制度)。其广泛地应用于民事诉讼中,但因其与刑事诉讼奉行的“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排除合理怀疑”等理念相违背,一般不被刑事訴讼所使用,但可以考虑吸取该规则关于“证据的自认”的部分,将其合理地运用刑事诉讼领域以提升刑事诉讼的效率。  关键词:互认(自认)规则;证据的自认;诉讼效率  一
期刊
摘 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精神层次的追求逐渐提升。基层博物馆是中国传统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群众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近年来,基层博物馆在文化改革的影响下开始出现门可罗雀的情形,无法有效发挥博物馆的在文博事业中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当下博物馆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当下文化环境下,基层博物馆如何在文博事业中发挥其作用的措施,以望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文化传承;基层博物馆;文博事
期刊
摘 要:政治素养是新时代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高校作为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的重要主体,加强大学生政治素养培育,构建政治教育主阵地,在不断丰富创新课堂教育,发挥传统思政课程的教育影响力的同时,还应抓住网络舆论阵地的主流,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意识提供坚实的网络阵地,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国家培育合格的建设人才。  关键词:政治素养;主阵地;课堂;网络  新时代背景下
期刊
摘 要:影视剧领域以80、90年代为背景的各类“青春怀旧”影视剧近年来迅速占领影视圈,相比我国青春怀旧影视剧的浮躁,韩国tvN的“请回答”系列(《请回答1994》《请回答1997》《请回答1988》)用朴实无华的笔触勾勒出青春本原。该系列剧中大量的细节设计平时感人,同时也具有东方生活哲学的韵味,用怀旧的手法、小人物的精彩演绎,从不同程度上引发了文化和社会的思考。用平民的视角演绎的淋漓尽致,也反映了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各种各样的民事活动才能达到公平和公正,并且有保障。而公证制度在这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社会活动和体系当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只有将公证法律制度不断的创新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服务。本文先阐述了公证和诚信的关系与公证诚信制度依赖于公证法律制度,然后又对公证诚信制度构筑途径展开讨论,并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公证法律制度:公证诚信制度:构筑  公证
期刊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大步伐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而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正是因为其涉及的技术范围广,技术新、研究内容深,而且更是多科学、多技术交叉的领域。目前多媒体的研究开发包括多媒体数据的表示、多媒体创作和编辑工具、多媒体数据的存储以及多媒体的应用。可是制作多媒体展示系统的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多种多样,其中功能最强,制作方法及思想最先进的要属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Au
期刊
摘 要:浮空器是一种主要利用轻于空气的气体产生静升力而克服自身重力的飞行器,不同浮升气体的特性各不相同,本文主要对氢气、氦气、甲烷、热空气和水蒸气在安全性、经济性、易得性和易操作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对比分析。  关键词:浮空器;安全性;经济性;易得性;易操作性  引言  浮空器是一种主要利用轻于空气的气体产生静升力而克服自身重力的飞行器,包括飞艇、系留气球、系留艇和自由飘气球等。本文所论述的浮升气体即
期刊
摘 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过系列讲话阐述了关于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国家战略和观点,“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我党必须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运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力地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期刊
摘 要: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的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在这个方面,宣传对于事业单位的思政工作起着很大的作用。在思政工作的宣传上不能够有所疏忽或者懈怠,因为思政宣传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加上思想认识,对工作更加的重视,从而起到一个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本文将会以秦皇岛市智慧城管中心为例来分析宣传对事业单位思政工作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