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带来了许多问题,而高层建筑底部开放空间的合理设计对减轻其负面效应具有积极意义。一个成功的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不仅是建筑与城市良好的过渡,本身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有益的组成部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高层建筑底部共享空间与城市空间相融合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高层建筑; 底部共享空间;城市空间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功能和对城市空间开发的需求,高层建筑的出现成为适应城市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而随着高层建筑不断的发展,对原有城市的空间尺度和城市形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因此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城市景观而言,高层建筑由于其巨大的尺度和高大的体量往往成为视觉景观中心,具有重要的标志性和导向性。
材料、机电设备和结构体的系协同发展,尤其是电梯的发明使高层建筑得以飞速发展。在高层建筑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设计中,多采用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式以适应电梯的使用要求,形成了垂直的、内向的、封闭的空间组织形式,建筑空间自成系统,但设计中缺少建筑空間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更没有中介空间的概念。由于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认识的缺乏,给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因此在之后的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创作手法和方式得以丰富。例如底部架空、广场和绿地等的出现,同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的空间密度愈来愈高,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隔断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城市的空间环境变得支离破碎,城市街道被淹没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之中,街道的活力在逐步丧失,城市中的人们仿佛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森林中。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矛盾被激化。如何把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出底部空间的活跃氛围,又能让二者和谐共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作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它在类属、性质和形态等方面亦此亦彼,其最大的特征表现为模糊性。1,模糊性表明了事物的统一性、整体性。过渡空间的模糊性表明了事物间存在相互渗透的过渡环节,通过过渡空间完成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与转化;2,模糊性总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伴相生。复杂性意味着事物包含因素及联系的多样性。大量单一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新的质的属性;3,模糊具有客观性,它根植于事物的普遍性联系与变化发展的根本属性之中。认识活动中的模糊性,有着客观的根源和内容,不能仅仅归结为主观产物。因此建筑空间领域中模糊性是客观实在的,并不是杜撰出来的。因此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表现为过渡空间的模糊性表达。
现今高层建筑过强的自我意识造成了城市空间的破碎,缺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沟通、对话和融合。从城市环境总体角度出发,建筑不应夸大自身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应为统一乐章中的和谐音符。因此高层的底部空间环境在城市空间与建筑功能上和城市空间与建筑形式上都能起到较大的整合作用。
高层底部空间作为一种过渡空间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模糊性。在这种心理场中,人们容易找到动态的心理平衡。通过对空间各个围合界面要素向空间使用者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人通过其行为对空间进行感知,从而形成一个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社会向心空间和感知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
芦原义信曾谈到:在外部空间构成中,其空间有单一、两个和多数复合等,不管哪种情况,都可在空间中考虑顺序。建立这种空间顺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立空间的领域。空间尺度则是控制领域范围,人参与程度和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用对在空间中进行场所体验的人来说,其行为方式和感知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别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存在巨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巨大的尺度在自身周围的环境中不能显示人的存在。摩天大楼的高度也对城市街道空间行成挑战,其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街道,使邻近的低、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为此,必须把高层建筑放在城市的大范围中去考虑,高层建筑不是纪念碑,它需要城市交通的支持,它需要提供良好的有场所感的环境,它的空间要和城市空间之间要具有连续性。如果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不能反映人的尺度,人性化的品质将无法实现。因此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应包括两种尺度:在近地部分侧重小尺度的功能;高处主要强调城市整体意义、景观、标志方面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整合过程中同时考虑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自身不同部分尺度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的尺度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
现代视觉美学理论己经对艺术创造的整体性原则达成了本质上的共识,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且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提的完形概念。在城市环境的原有环境中引进一个新的建筑物,那么原有的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高层建筑在介入空间环境时,应该与环境中的其他建筑物和空间进行积极的对话,构成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而底部作为与地面的接触点,是进行对话的重要部分,应该致力与周围空间环境形成视觉形式上的整体性的建构。
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空间环境,从视觉上分析其界面的构成首先应当诉诸于连续性。底部作为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其首要的任务也是与周围界面的视觉协调,即构成界面的视觉连续性,这是形成更大空间连续的基础;同时以一种界面形态与城市空间相关联,可以说是任何时候建筑与城市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当底部界面对城市空间给予积极的视觉层面响应时,城市空间便容易获得一种生动的表现力和清晰的连续性。
所以,底部在介入城市空间环境中,在视觉上要与空间环境形成“连续性”,并且这种“连续”须在视觉感受中传达一定的意义,这意义就包含在与周围环境“对话”的语言之中,即底部实体界面与周围界面对话、与空间的对话中。
我们常说城市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那么无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何发展,城市的形态如何演变,城市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诞生的种种学说和设计方式根本上都是在解决城市中人的问题。那么反观现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当我们在由高层建筑重新分割的城市空间行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设计中人性的缺失,对人体尺度的忽视。高层建筑单体的孤立与城市空间失去联系,高层建筑的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传统城市空间,使邻近的低层、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盲目追求的巨大尺度、不得当的间距使得城市空间压抑而又冷漠,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压迫感和疏离感。高层建筑的尺度和风格与其周围的建筑相距甚远,特例独行,视觉上的连贯性被打断,空间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也受到影响。高层建筑设计中对高效率、高收益的追求造成了对传统城市风貌的破环和场所感的消失。不合理的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和单体的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是针对人的行为和尺度论述形成的相关概念,在设计中人性化是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核心。
高层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单体的形体、尺度、材料、色彩和细部等方面的进行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做法只能改变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品质,而不能实现底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高层底部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过渡空间,其特殊的模糊性决定必须从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双重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和研究,并且形成性的环境评价标准对其空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发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隐含的根本问题,然后再参照于城市的关系完善建筑单体及其附属环境,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人性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
关键词:高层建筑; 底部共享空间;城市空间
为满足不断变化的城市功能和对城市空间开发的需求,高层建筑的出现成为适应城市发展进程的必然产物,而随着高层建筑不断的发展,对原有城市的空间尺度和城市形态产生了强大的冲击,也因此对城市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城市景观而言,高层建筑由于其巨大的尺度和高大的体量往往成为视觉景观中心,具有重要的标志性和导向性。
材料、机电设备和结构体的系协同发展,尤其是电梯的发明使高层建筑得以飞速发展。在高层建筑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设计中,多采用古典主义的创作方式以适应电梯的使用要求,形成了垂直的、内向的、封闭的空间组织形式,建筑空间自成系统,但设计中缺少建筑空間与城市空间的联系,更没有中介空间的概念。由于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认识的缺乏,给高层建筑与城市之间带来了巨大的交通和环境压力。因此在之后的高层建筑创作实践中,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的创作手法和方式得以丰富。例如底部架空、广场和绿地等的出现,同时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结合问题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由于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的空间密度愈来愈高,城市中密集的高层建筑隔断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城市的空间环境变得支离破碎,城市街道被淹没在高层建筑的阴影之中,街道的活力在逐步丧失,城市中的人们仿佛生活在钢筋混凝土铸成的森林中。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的矛盾被激化。如何把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与城市空间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既创造出底部空间的活跃氛围,又能让二者和谐共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高层建筑底部空间作为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它在类属、性质和形态等方面亦此亦彼,其最大的特征表现为模糊性。1,模糊性表明了事物的统一性、整体性。过渡空间的模糊性表明了事物间存在相互渗透的过渡环节,通过过渡空间完成了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与转化;2,模糊性总是与事物的复杂性相伴相生。复杂性意味着事物包含因素及联系的多样性。大量单一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必然产生新的质的属性;3,模糊具有客观性,它根植于事物的普遍性联系与变化发展的根本属性之中。认识活动中的模糊性,有着客观的根源和内容,不能仅仅归结为主观产物。因此建筑空间领域中模糊性是客观实在的,并不是杜撰出来的。因此在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中表现为过渡空间的模糊性表达。
现今高层建筑过强的自我意识造成了城市空间的破碎,缺少与周围建筑、环境的沟通、对话和融合。从城市环境总体角度出发,建筑不应夸大自身而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应为统一乐章中的和谐音符。因此高层的底部空间环境在城市空间与建筑功能上和城市空间与建筑形式上都能起到较大的整合作用。
高层底部空间作为一种过渡空间其最大特征是具有模糊性。在这种心理场中,人们容易找到动态的心理平衡。通过对空间各个围合界面要素向空间使用者传达不同的情感信息,人通过其行为对空间进行感知,从而形成一个信息交换传递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人们沟通信息、交流感情的社会向心空间和感知心理平衡的安全地段。
芦原义信曾谈到:在外部空间构成中,其空间有单一、两个和多数复合等,不管哪种情况,都可在空间中考虑顺序。建立这种空间顺序的方法之一就是根据用途和功能来确立空间的领域。空间尺度则是控制领域范围,人参与程度和满足心理需求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空间尺度的作用对在空间中进行场所体验的人来说,其行为方式和感知结果是存在较大差别的。高层建筑外部空间中存在巨大的尺度和人性化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巨大的尺度在自身周围的环境中不能显示人的存在。摩天大楼的高度也对城市街道空间行成挑战,其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街道,使邻近的低、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为此,必须把高层建筑放在城市的大范围中去考虑,高层建筑不是纪念碑,它需要城市交通的支持,它需要提供良好的有场所感的环境,它的空间要和城市空间之间要具有连续性。如果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不能反映人的尺度,人性化的品质将无法实现。因此高层建筑的外部空间应包括两种尺度:在近地部分侧重小尺度的功能;高处主要强调城市整体意义、景观、标志方面的作用。这就意味着在整合过程中同时考虑高层建筑外部空间自身不同部分尺度的相互关系以及建筑的尺度与周围城市空间的关系。
现代视觉美学理论己经对艺术创造的整体性原则达成了本质上的共识,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假如不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或统一结构,就永远也不能创造和欣赏艺术品,且整体不能通过各部分相加的和来达到,这就是格式塔心理学中所提的完形概念。在城市环境的原有环境中引进一个新的建筑物,那么原有的城市环境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高层建筑在介入空间环境时,应该与环境中的其他建筑物和空间进行积极的对话,构成与城市空间的整体性,而底部作为与地面的接触点,是进行对话的重要部分,应该致力与周围空间环境形成视觉形式上的整体性的建构。
作为一个整体有机的空间环境,从视觉上分析其界面的构成首先应当诉诸于连续性。底部作为空间环境的一部分,其首要的任务也是与周围界面的视觉协调,即构成界面的视觉连续性,这是形成更大空间连续的基础;同时以一种界面形态与城市空间相关联,可以说是任何时候建筑与城市存在的最基本的形式,当底部界面对城市空间给予积极的视觉层面响应时,城市空间便容易获得一种生动的表现力和清晰的连续性。
所以,底部在介入城市空间环境中,在视觉上要与空间环境形成“连续性”,并且这种“连续”须在视觉感受中传达一定的意义,这意义就包含在与周围环境“对话”的语言之中,即底部实体界面与周围界面对话、与空间的对话中。
我们常说城市的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那么无论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如何发展,城市的形态如何演变,城市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为解决城市问题而诞生的种种学说和设计方式根本上都是在解决城市中人的问题。那么反观现代城市中的高层建筑设计,当我们在由高层建筑重新分割的城市空间行走,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设计中人性的缺失,对人体尺度的忽视。高层建筑单体的孤立与城市空间失去联系,高层建筑的巨型体量冲击着比例良好的传统城市空间,使邻近的低层、多层建筑失去宜人的尺度;盲目追求的巨大尺度、不得当的间距使得城市空间压抑而又冷漠,给人们的视觉和心理造成压迫感和疏离感。高层建筑的尺度和风格与其周围的建筑相距甚远,特例独行,视觉上的连贯性被打断,空间的完整性和适用性也受到影响。高层建筑设计中对高效率、高收益的追求造成了对传统城市风貌的破环和场所感的消失。不合理的城市高层建筑布局和单体的设计对城市生态环境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此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是针对人的行为和尺度论述形成的相关概念,在设计中人性化是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设计的核心。
高层底部空间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对建筑单体的形体、尺度、材料、色彩和细部等方面的进行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做法只能改变高层建筑的人性化品质,而不能实现底部空间环境的人性化。高层底部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过渡空间,其特殊的模糊性决定必须从建筑和城市设计的双重角度对其进行设计和研究,并且形成性的环境评价标准对其空间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发掘高层建筑底部空间环境隐含的根本问题,然后再参照于城市的关系完善建筑单体及其附属环境,高层建筑外部空间的人性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