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文章要讲究文采,讲究美,没有文采的文章,就难以传播。语言就是文章的“外壳”,就像人的 “肌肤”。一篇文章拥有了漂亮的“肌肤”,定会生动形象,光彩照人,在一瞬间点亮读者的眼睛,成为人们喜爱的佳作。怎样才能使学生的文章语言生动形象起来呢?我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
一、教给学生使语言形象生动的常用方法
1.用形象描写代替抽象交代。
2.用词准确,力求传神。首先,用词要准确。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写作中,我们只有找到这“唯有”的“一个”词,才算准确,才能传神。其次,注意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让语言活起来。此外,要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
3.绘形绘声绘色。“绘”即描绘。这种写法是要把自然中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5.把句子写得俏皮些。来点幽默,讲点俏皮的话,不仅读起来感到活泼有趣,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6.多修饰(即多用修饰语包括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形容词) ,让画面充满立体感,也可使文章熠熠生辉。
7.多用成语。多用成语,可以使语言言简意丰,生动准确,是丰富文学素养、增添文采的好途径。
8.巧妙引用。可以引用诗文名句(或名言警句);也可以引用流行歌曲;还可以套用古诗句。
这些方法,都是从所学课文中总结出来,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学生具体可感,容易理解和把握。
二、通过层进式的训练,落实方法的掌握
写作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运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坚持不懈有效训练的结果。我主要从遣词、仿句、片段描写三个方面入手设计练习,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完成。以下是其中的一组练习:
1.根据上下语境,在下面的句子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1)我看见( )的桃花、( )的梨花和( )的油菜花。
(2)( )的蝴蝶在( )的荷花旁( )。
2.仿写句子。要求采用比喻手法,组成排比句。
青春,比朝霞更加鲜艳;
青春, ;
青春, ;
青春, 。
3.运用所学到的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月色的文字。(100字左右)
在第一題的训练中,要求学生运用方法中的六、七两点,尤其是第六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答案不只一个,越丰富越新奇越好,只要符合事物特征,用词合理生动形象即可。第二题的训练,要求学生尽量多想多写几个,回答时,前面同学说过的答案不能重复,对同学好的答案要用笔记录,教师的评价主要看比喻是否恰当,后面的形容词是否准确贴切。第三题的仿写片段训练,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欣赏一组美妙的月色图,让学生在欣赏中放飞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月怀想,酝酿收集情感,大胆地描绘属于自己的月色。学生按时完成写作后,朗读所写文段,点评文段中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它采用哪种方法达到了表达效果。老师加以点拨,指出不足,力求用一句话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最后指导片段修改。
在音乐、图片、诗词名句的强烈冲击之下,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如泉水般喷涌,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是如此有个性,月色又是如此迷人。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的朗读和评点多么精彩!课堂成为了师生忘情交流的平台。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修改后的描写片段中心明确、感情真挚、语言形象优美。以下是写得较为成功的一例:
不知啥时候,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盖着轻纱从一片乌云身后慢慢地探出半个脑袋,正如白居易所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偷偷地向外探看,直到发现没有什么动静,才一扭身,整个现身在夜空。好一个白玉盘﹗她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把大地照得清幽明亮……
每次训练,教师还可根据题目,具体要求学生运用方法中的哪几点。通过诸如上述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大大增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不断提高,习作中有亮点、有文采的语言越来越多,评改时我往往会因为看到习作中的精彩字句而脱口惊呼,忍不住为他们的“美文” 而拍案叫绝。
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理顺生动形象的通道
1.不断修炼教学语言,成为语言表述的典范。
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语文老师来说,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质。因此语文老师要不断地修炼教学语言,使自己成为语言表述的典范,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向美文学习,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作文最终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离开语言,就无从谈起。语言要求活、求新、求富。这种语言的积累,既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更依赖于广泛的阅读。因此,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不断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向美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在这方面,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好课文,发掘文本精华。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储备语言材料的仓库。因此,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抓好背诵和摘抄。课文的古诗词,优美的文章,精彩的语段,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让学生专设一个摘抄本,用抄录的方式将课文里学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哲理句、名人名言等。学生慢慢的形成了积累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巴金先生说得好:“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2)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俗话说“生活有多宽广,语言就有多宽广。”仅仅利用课文去积累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篇章中不乏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优美词句、语段,这些都是语言的精华,是写作的语言储备材料。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同龄人优秀作文选等。要求他们每星期认真阅读至少三篇文章,并且把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摘记录时可以加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了写作材料,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3.要求学生记诵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提升语言底蕴。
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是有一番风味。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若在写作时引用必能使文章大放异彩。如:生命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潇洒,生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生命是“一蓑风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从容。因而,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记诵诗词歌赋,使他们出口成篇,信手拈来。为此,我每学期初就划定课后古诗词的背诵,定时检查并默写当中的名句;在课前五分钟或让学生集体背诵诗词,或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诗词名句;每个月开一个好诗(美词)推介会,以四人为小组出一期诗词手抄报;对基础特好的学生,还鼓励他们购买《唐诗鉴赏辞典》,阅读并识记名句。日积月累,不少学生都可以活用诗词,有些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化用诗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
名言警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文章增添几分深刻。此外,优秀流行歌词精美、凝练,闪耀着生活的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成语典故倍增學识与风韵……若我们引导学生记诵并把这些烂熟于心又满口生香的名言警句、经典歌词、成语典故用于题目或题记,或点缀文中,就能使文章充满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
4.训练学生模仿技巧,鼓励创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巧用课文,训练学生模仿技巧。
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里面的文章,在语言文字方面都很有特色。因此应结合课文特点,适当设计写作的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语言的写作方法,充实他们的语言积累。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分解训练: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水平。例如:在《春》学习的结束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下列词语中4-6个词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供选择的词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烘托、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像……、抖擞。通过训练,既强化了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和“或许……或许……或许……”仿写一段话,结果很多学生写出了优美的句子。如:“不必说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虚寒问暖地爱护,也不必说父母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孜孜不倦地教我们做人。单是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世界上,就是父母对我们最大的恩情。”
(2)鼓励创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经过长期的技巧训练,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用课内的词语、句子、句式、语段以及古诗词、歌词,使之内化为全新的语言材料,使文章语言达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有学生模仿《锄禾》写读书之艰辛:“读书日当午,汗滴额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又如有学生用移花接木法描写新班主任: 新班头有点少年老成,大概是脑袋太聪明的缘故,顶上“草木稀疏”,更显得老气横秋,幸亏新班头的发型是“地方支持中央型”,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倒也不给人以萧瑟之感。读后让人忍俊不禁,余味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章的器具是语言文字,因为它是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的唯一材料。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语言方面的学习与训练,长期不懈、循序渐进,使他们学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运用语言文字形象生动,从而使文章能插上亮丽的翅膀,文采飞扬。
一、教给学生使语言形象生动的常用方法
1.用形象描写代替抽象交代。
2.用词准确,力求传神。首先,用词要准确。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写作中,我们只有找到这“唯有”的“一个”词,才算准确,才能传神。其次,注意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让语言活起来。此外,要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
3.绘形绘声绘色。“绘”即描绘。这种写法是要把自然中的声响、物体的形状与色彩具体写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4.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格的运用,常常能使文章语言形象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5.把句子写得俏皮些。来点幽默,讲点俏皮的话,不仅读起来感到活泼有趣,而且使文章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6.多修饰(即多用修饰语包括拟声词、摹状词、色彩词、数量词、形容词) ,让画面充满立体感,也可使文章熠熠生辉。
7.多用成语。多用成语,可以使语言言简意丰,生动准确,是丰富文学素养、增添文采的好途径。
8.巧妙引用。可以引用诗文名句(或名言警句);也可以引用流行歌曲;还可以套用古诗句。
这些方法,都是从所学课文中总结出来,实实在在的例子,使学生具体可感,容易理解和把握。
二、通过层进式的训练,落实方法的掌握
写作技能的掌握和熟练运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坚持不懈有效训练的结果。我主要从遣词、仿句、片段描写三个方面入手设计练习,要求学生定时定量完成。以下是其中的一组练习:
1.根据上下语境,在下面的句子中填写合适的词语。
(1)我看见( )的桃花、( )的梨花和( )的油菜花。
(2)( )的蝴蝶在( )的荷花旁( )。
2.仿写句子。要求采用比喻手法,组成排比句。
青春,比朝霞更加鲜艳;
青春, ;
青春, ;
青春, 。
3.运用所学到的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方法,写一段描写月色的文字。(100字左右)
在第一題的训练中,要求学生运用方法中的六、七两点,尤其是第六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开动脑筋,答案不只一个,越丰富越新奇越好,只要符合事物特征,用词合理生动形象即可。第二题的训练,要求学生尽量多想多写几个,回答时,前面同学说过的答案不能重复,对同学好的答案要用笔记录,教师的评价主要看比喻是否恰当,后面的形容词是否准确贴切。第三题的仿写片段训练,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欣赏一组美妙的月色图,让学生在欣赏中放飞心灵,插上想象的翅膀,对月怀想,酝酿收集情感,大胆地描绘属于自己的月色。学生按时完成写作后,朗读所写文段,点评文段中哪些句子写得生动形象,它采用哪种方法达到了表达效果。老师加以点拨,指出不足,力求用一句话达到一针见血的效果,最后指导片段修改。
在音乐、图片、诗词名句的强烈冲击之下,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如泉水般喷涌,月亮在他们的笔下是如此有个性,月色又是如此迷人。在老师循循善诱之下,学生的朗读和评点多么精彩!课堂成为了师生忘情交流的平台。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学生修改后的描写片段中心明确、感情真挚、语言形象优美。以下是写得较为成功的一例:
不知啥时候,月亮像个害羞的小姑娘,盖着轻纱从一片乌云身后慢慢地探出半个脑袋,正如白居易所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她偷偷地向外探看,直到发现没有什么动静,才一扭身,整个现身在夜空。好一个白玉盘﹗她晶莹剔透,光彩四溢,把大地照得清幽明亮……
每次训练,教师还可根据题目,具体要求学生运用方法中的哪几点。通过诸如上述的长期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大大增强,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不断提高,习作中有亮点、有文采的语言越来越多,评改时我往往会因为看到习作中的精彩字句而脱口惊呼,忍不住为他们的“美文” 而拍案叫绝。
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理顺生动形象的通道
1.不断修炼教学语言,成为语言表述的典范。
教学语言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因素,是教学内容的载体。对语文老师来说,提高教学语言的表述能力,不仅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更是语文老师必备的素质。因此语文老师要不断地修炼教学语言,使自己成为语言表述的典范,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向美文学习,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作文最终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离开语言,就无从谈起。语言要求活、求新、求富。这种语言的积累,既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更依赖于广泛的阅读。因此,语文老师要想方设法不断引导学生多看好书,向美文学习,使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在这方面,我的主要做法是:
(1)用好课文,发掘文本精华。
选入语文教材的文章文质兼美,是储备语言材料的仓库。因此,应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抓好背诵和摘抄。课文的古诗词,优美的文章,精彩的语段,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并让学生专设一个摘抄本,用抄录的方式将课文里学到的好词好句记下来,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哲理句、名人名言等。学生慢慢的形成了积累的习惯,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很大提高。巴金先生说得好:“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2)课外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俗话说“生活有多宽广,语言就有多宽广。”仅仅利用课文去积累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课外篇章中不乏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优美词句、语段,这些都是语言的精华,是写作的语言储备材料。因此我还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同龄人优秀作文选等。要求他们每星期认真阅读至少三篇文章,并且把优美语句、精彩片段摘录下来,摘记录时可以加进自己的见解和认识,甚至把整篇好文章剪下来。这样,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充实了写作材料,更为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源头活水”。
3.要求学生记诵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提升语言底蕴。
诗词歌赋含蓄蕴藉、内容丰富、短小精悍,是文苑奇葩,采撷一朵别在文章的衣襟边,很是有一番风味。在我国灿烂的民族文化中,有数以万计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若在写作时引用必能使文章大放异彩。如:生命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潇洒,生命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生命是“一蓑风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从容。因而,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记诵诗词歌赋,使他们出口成篇,信手拈来。为此,我每学期初就划定课后古诗词的背诵,定时检查并默写当中的名句;在课前五分钟或让学生集体背诵诗词,或让学生轮流上台推荐诗词名句;每个月开一个好诗(美词)推介会,以四人为小组出一期诗词手抄报;对基础特好的学生,还鼓励他们购买《唐诗鉴赏辞典》,阅读并识记名句。日积月累,不少学生都可以活用诗词,有些学生甚至还可以通过化用诗词,使自己的语言表达既暗合文章的内在旨趣,又浸透浓郁的书卷气息。
名言警句意蕴深远,耐人寻味,不失时机地引用或化用名言,会为文章增添几分深刻。此外,优秀流行歌词精美、凝练,闪耀着生活的光辉,流淌着深沉的人生意识,意蕴丰厚;成语典故倍增學识与风韵……若我们引导学生记诵并把这些烂熟于心又满口生香的名言警句、经典歌词、成语典故用于题目或题记,或点缀文中,就能使文章充满文化底蕴和诗情画意。
4.训练学生模仿技巧,鼓励创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巧用课文,训练学生模仿技巧。
课文是进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里面的文章,在语言文字方面都很有特色。因此应结合课文特点,适当设计写作的语言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并掌握课文中语言的写作方法,充实他们的语言积累。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分解训练:从词语,到句子,再到段落,从局部到整体,逐渐提高学生的语言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水平。例如:在《春》学习的结束阶段,我们可以运用下列词语中4-6个词写一段赞美春天的话。供选择的词是: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烘托、繁花嫩叶、桃红柳绿、花枝招展、像……、抖擞。通过训练,既强化了积累,又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和“或许……或许……或许……”仿写一段话,结果很多学生写出了优美的句子。如:“不必说父母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关心,虚寒问暖地爱护,也不必说父母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孜孜不倦地教我们做人。单是父母赋予我们生命,把我们带到这世界上,就是父母对我们最大的恩情。”
(2)鼓励创新,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生经过长期的技巧训练,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教师应适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活用课内的词语、句子、句式、语段以及古诗词、歌词,使之内化为全新的语言材料,使文章语言达到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如有学生模仿《锄禾》写读书之艰辛:“读书日当午,汗滴额下土。谁知作业本,字字皆辛苦。”又如有学生用移花接木法描写新班主任: 新班头有点少年老成,大概是脑袋太聪明的缘故,顶上“草木稀疏”,更显得老气横秋,幸亏新班头的发型是“地方支持中央型”,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倒也不给人以萧瑟之感。读后让人忍俊不禁,余味无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文章的器具是语言文字,因为它是描绘景物、塑造形象的唯一材料。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写作语言方面的学习与训练,长期不懈、循序渐进,使他们学会使用语言文字的技巧,运用语言文字形象生动,从而使文章能插上亮丽的翅膀,文采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