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的探索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dx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资本与传媒融合的大背景下,财经类媒体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经济新闻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参与度的频繁化,使得对经济类信息的需求格外凸显,专业财经媒体因此而生。
  经济资讯类的报纸,是过去各主报经济类周刊演化并走向独立的结果,可看作是传统平面媒体的一次裂变。《七日财富》创办于2001年12月,虽然还不是完整的财经媒体形态,但依托其主报——发行量突破80万份的《大河报》进入市场,已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财经类周刊。与之相对应,《七日财富》广告量节节攀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产生了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得到了业界和读者的广泛认可。
  探讨这份专刊成功的原因可以有多个角度,本文所关注的是,这样一份年轻的专刊是如何在短期内迅速建立起自己的品牌的?
  
  一、《七日财富》的内容——区域经济特色的张扬
  
  随着人们经济意识和经济观念的加强、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和企业家地位的提高,财富成为一种具有高度政经文化性的经济现象。一定的经济报道模式,总与一定范围的政经文化相对应、相统一。
  1.报道特色:新闻性、实用性与可读性并重
  这里所说的经济,是指大经济,既包括微观经济,又包括“中观经济”和“宏观经济”。《七日财富》以新闻立刊,成功地打出了一张经济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七日财富》有十多个新闻版,“关注”、“政经”、“谈话”、“商界”、“产业”等重头版面为读者创造财富、经营财富提供及时、深刻的观察与分析:关注中国经济社会中与财富有关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提供有价值的新闻、资讯、观点;关注财富中的人性和人性化的财富,讲述财富和人生的传奇;财经新闻深入老百姓的经济生活,及时反映经济问题,大胆揭露经济事件内幕。
  同时,“创业”、“管理”、“营销”等版面又让该刊具有浓厚的实用性。特别是“创业”版,其中的“创业大课堂”更是形成了一种罕见的媒体和读者互动格局。
  2.区域特色:地域风格与宏观视野的关照融合
  在报道视野上,《七日财富》经过摇摆,但在多方摸索后最终定格在“区域性经济新闻唱主角”上。当然,这种定位包含了多重考量:读者阅读价值取向、广告经营需要、报纸形态和采编力量制约等。
  实践证明,这种定位无疑是成功的。《七日财富》新闻版面的设置,以河南受众为中心,在深刻了解地域文化、经济背景的基础上,找到了地域受众信息需求的心理期待和视角,满足了省内不同层次受众的需要,增强了经济新闻的亲和力。
  当然,地域化并不意味着狭隘的新闻信息地方化,而是以区域受众的需求为视点,对宏观信息实行地域关照。这一点,鲜明地体现在《七日财富》的版面设置上,如“观察”、“世界”、“链接”、“记者放言”等,将全国或全球财经大事纳入视野,有资讯,有言论,有专家视点,也有记者剖析。内容丰富,样式活泼,这些都是对“区域性经济新闻唱主角”的必要补充。
  3.观点特色:专业化视点辅以大众化表述
  在实际运作中,这份财经专刊以迅速、准确、生动、深刻的笔触,记录经济浪潮的起伏波动,并对重要经济政策适时解读,表现出对整体经济大环境变迁的敏锐触觉。它既有信息资讯性的新闻,又有分析预测性的评论;既有动态快报,也有深度挖掘;既有事实陈述,也有观点讨论;既有社会热点的解读,也有商人品格故事化建构和表达。内容丰富,平易近人,贴近普通读者生活,体现了经济新闻的服务性和指导性。
  
  二、“财富形象”——独具个性和非完整性的财经品牌
  
  《七日财富》作为河南省首份经济专刊,读者定位在拥有较多消费话语权、知识话语权、经济话语权、管理话语权的社会核心人群。高品位、高追求是专刊的理想目标。把脉财经动向,揭示财富商机,以理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为方针。风格追求理性、大气,从版式到标题,动静兼备、典雅大方。
  在激烈的财经媒体市场竞争中,《七日财富》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约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建立了一个享誉区域市场的品牌。但从《七日财富》品牌化发展的现实来看,财富品牌还处于起步期。由于财经媒体有全国和区域之分,加上形态上的“过渡”特征,《七日财富》品牌的内涵虽然有充分积累,但还必须面临一个最终定型问题。
  从这一理解出发,可以说,《七日财富》在特定的区域內,以自身的传播特色产生了持续、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但该专刊的品牌建设,仍需要持续的投入和逐步培养。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美)《营销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何佳讯《品牌形象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3.吴绪亮《论经济类报纸的市场定位》,《新闻大学》,2000年冬季号。
  4.杜跃进《财经报道竞争力刍议》,《新闻战线》2002年第1期。
其他文献
学生们健康成长是家长最为关心的,也是社会历来关注的。为了切实解决好学生们的人身保障问题,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分公司从1985年开始在新乡市中小学、幼儿园、大中专院校中开办了学生意外伤害保险。19年来,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新乡分公司为发生车祸、中毒、摔伤等意外事故及疾病的学生31.6万人,兑现了6658.9万元的保险赔款。  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奇,而又缺乏防卫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几乎每
期刊
一、"马拉犁"结构的意指    在美国,很多撰稿人在谈及他们的责任时,都会提到评论写作中四个最重要的目的,即为读者大众服务;为读者、社区和国家提供一个论坛,即一个自由交换观点的市场;做社会的守望者;为你的读者提供信息并引导他们去促成变革。而他们的评论结构,大都是"马拉犁"结构:  导语--表明主体、解释议题、界定问题  主体--报道细节,提供"增值"的调查研究,提供不同观点,援引平衡的以及相互对立
期刊
业内人士大都熟知李默先生,因为他和他的同仁们让《教育时报》连续四届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报纸,蝉联河南省十佳报纸,进入河南省新闻系统精神文明示范单位的行列。这些荣誉在全省数十家专业报中是惟一的。这种惟一性让我们对《教育时报》的这位掌门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记者老默    李默先生五十出头,人称老默。搞新闻是老默36年工龄中的第四个职业,论年头,已经干了18年。此前,他当过知青,进过工厂,做  过教
期刊
从某种意义上说,影视作品的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的感染力,对于正处在接受知识、身心发育中的青少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国有的有限商业运作体制,决定了各级各类影视制作、播出机构,只能部分而不能完全按市场需求来运作,影视机构首先必须完成党和政府交给的宣传任务,而且所有节目的制作,只能在不违背党和政府方针的前提下,考虑满足观众信息、娱乐方面的需要。这样的影视作
期刊
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较之其他问题性报道,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除了要遵循一般性问题报道的规律外,还应在案件的准确性、法律的严密性、术语的严谨性、镜头的客观性、前后的关联性和编辑的逻辑性上下工夫,做到"吃透案情、拿准问题、切中要害、有的放矢"。    一、吃透案情拿准问题    问题性报道,在电视行业也有人称之为曝光类节目。电视法制节目的问题性报道就是利用电视传媒,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在司法和
期刊
近年来,媒体竞争已经呈现白热化趋势,财政"断奶"而带来的生存危机让媒体反思,"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过去,这使媒体在进行准确定位和精心打造内容的同时,还要通过广告等现代营销手段塑造自身形象。很多媒体不仅在自己的版面、时段上刊登、播出自己的广告,而且也通过其他强势媒体宣传自身形象。  媒体自身形象广告是指大众传媒通过一定的媒介,向目标受众传播自身的品牌、理念、产品或服务等内容,从而培养、强化受众
期刊
对于什么是"用事实说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强调的是"事实",也就是说传播某个观点应该以"事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自己的宣传意图来制造事实;一种观点看重的是"说话",认为报道事实就是为了宣传某种思想;还有一种观点将"说话"的含义泛化,认为它不只是指"观点的宣传","报道目的"也是其应有之义,比如报道生产和市场的信息,就是为了帮助生产者和经营者了解经济动向,等等。①那么,"用事实说话"到底
期刊
同题报道 制胜五招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各媒体纷纷特派记者赶赴酒泉发射基地,并在前期资料收集整理和人物访谈上做足了准备。对于"神五"这条大鱼,各媒体都拿出了看家的策划本领,欲在竞争中略胜一筹。所以,"神五"虽是同题报道但仍异彩纷呈。笔者选取了《中国青年报》(下简称《中青》)、《武汉晚报》(下简称《武晚》)、《楚天都市报》(下简称《楚都》)和《南方周末》(
期刊
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一个英雄的名字——任长霞,在中华大地上被广为传诵。她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动了登封,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任长霞同志的热潮。这种前所未有局面的出现,与新闻界以饱满的热情、宏大的声势和广泛深入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而新闻界对任长霞的宣传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又与他们在如何宣传好新时期重大人物典型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可以毫不夸张
期刊
自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英美一直未能如其所诺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使得英美两国陷入一场"情报门"的诚信危机之中:国际社会和舆论普遍质疑美英两国是否为了"师出有名"而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  美国媒体首先披露了布什总统在2003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援引假情报,指控萨达姆政权从非洲国家获取核武器原料铀的丑闻。美国《新闻周刊》2003年7月12日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