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文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直观形象、内涵丰富的优点,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是不可或缺的可利用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巧用插图,借图说话;凭借插图,想象说话;借用插图,个性表达等方式,激发学生乐于表达的兴趣,提高学生善于表达的能力,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 教材插图 口语交际训练 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丰富的言语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言语的实践,就不能完全掌握语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每天让学生读书、背书,可是背诵下来的句子并不是孩子运用词汇自己说一句话的实际能力,只是记忆能力。当需要具体写一件事、一个人时,学生往往缺乏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更应该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平台。
其实,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的插图,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些插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把握时机,灵活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巧用插图,借图说话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如人教版第二册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四幅插图的作用。图一画了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又送给小白兔一包菜子;图二和图三分别画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得到老山羊的菜子和白菜后的不同表现:小白兔忙着浇水、施肥,照顾白菜,而小灰兔则悠闲地坐在地摊上享受白菜的美味;第四幅图画画了老山羊、小白兔和小灰兔,只不过这次小灰兔又来问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一担白菜。有图可依,学生则有话可言。依据这四幅插图,学生能串连起整个故事大意。而在解决课文教学难点时,也可以借助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这3组插图进行对比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发现,也有思维的递进,通过对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三次不同表现,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一道理。在积累数量词“一车白菜,一担白菜,一棵白菜”时,也可以通过插图帮助直观理解。
图画是引导儿童开口的最好的老师,看着画面,学生尝试学习。从最简单的观察图画主要人物,揣测图中所表现的主要事件,再到学会观察表情,寻找细节,借用这些精美的插图,学生的观图能力得到提升,话语自由权得到释放,长此以往,便可以为说话支撑起一根拐杖,让学生在平稳中逐渐阔步,学会更好地说话。
二、凭借插图,想象说话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
如第一册第六课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中,第一幅插图是说小兔在思考怎样运南瓜;第三幅插图是兔妈妈问小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来的;第二幅是个空白图,这个空白图给了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个空白图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我往往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办法,而学生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引发出很多交际的话题。交际活动由学生创造出的课题展开,而学生的思维则在动态中发展。学生完全把自己融入活动之中,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想出了:把南瓜扛回去;把南瓜绑在车架上带回去;请好朋友帮他抬回去;把南瓜滚回去。尽管他们想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每个办法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由于这些办法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感到“我行”、“我很聪明”,从而增强创新的信心和精神。由此可见,空白图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插图,为学生的表达叩开一扇门,逾越表达难的鸿沟,让想象说话触手可及。
三、借用插图,个性表达
课文与插图之间总存在一定的空间,有的插图少而文字较多,有的插图丰富而课文简洁。利用这类空白,在学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使学生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说“我看到的、想到的”,说课文中没有的,说与课文不一样的。我把这个环节称之为个性说话。
如教学第二册《地球爷爷的手》这一课文时,小兔请猴爸爸帮忙摘树上的桃子,而课文第五自然段介绍了:“猴爸爸没有回答,也没有动手,几个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第六自然段写小兔就向猴爸爸表示感谢。如果猴爸爸此时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小兔明明看见不是猴爸爸帮忙的为什么还要向他表示感谢呢?课文中关于猴爸爸的动作没有任何描述,但插图却鲜活地展示了猴爸爸此时正站在枝头,伸手准备摘桃的情景。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很多孩子都有过动物园观察猴子或动画片中看过猴子的经历,这幅图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便让学生以“听了小兔的请求,猴爸爸便……”为句子开头看图想象说话,果然,孩子们说得很精彩:有的说猴爸爸二话不说,蹭蹭爬到了树上,伸出手就要摘桃子;有的说猴爸爸用尾巴挂住树干,嗖地一声跳到了桃树上,准备摘桃子;还有的说猴爸爸看了看树上的大桃子,抓了抓脑袋,一会工夫就爬到了大桃子旁边……这种说话,通过对猴子上树动作的具体描述,把情景进行了具体还原,渗透了教育学生仔细观图、善于观察生活教学目的。只要善于捕捉课文插图中的空白点,就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为畅所欲言提供更广袤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的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是否具有感受、理解与欣赏文本的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说,也就是口语表达。因为能否把观察、理解、感悟、思考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进行阐述,是学生语文能力掌握与否的显性标志。在课堂上见得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最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相互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即学生之间就文本展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进行的哪怕是浅层次的研究和探究,都不是一夕之间可以形成的。因此,要抓住每一个课堂教学的契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乐于表达。让课程资源的插图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能力这一方面,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从而不仅让语文课堂真正有声有色起来,而且让滔滔不绝成为一道风景线。
关键词: 教材插图 口语交际训练 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丰富的言语实践尤为重要。没有言语的实践,就不能完全掌握语言。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很注重学生的语言积累,每天让学生读书、背书,可是背诵下来的句子并不是孩子运用词汇自己说一句话的实际能力,只是记忆能力。当需要具体写一件事、一个人时,学生往往缺乏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更应该给学生创设运用语言的平台。
其实,作为教材有机组成部分的插图,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些插图直观形象,内涵丰富,容易激发学生观察、想象和说话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把握时机,灵活创设语境,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巧用插图,借图说话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人教版教材中有大量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
如人教版第二册课文《小白兔和小灰兔》,是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四幅插图的作用。图一画了老山羊送给小灰兔一车白菜,又送给小白兔一包菜子;图二和图三分别画了小白兔和小灰兔得到老山羊的菜子和白菜后的不同表现:小白兔忙着浇水、施肥,照顾白菜,而小灰兔则悠闲地坐在地摊上享受白菜的美味;第四幅图画画了老山羊、小白兔和小灰兔,只不过这次小灰兔又来问老山羊要白菜,而小白兔却给老山羊送来了一担白菜。有图可依,学生则有话可言。依据这四幅插图,学生能串连起整个故事大意。而在解决课文教学难点时,也可以借助图一、图二和图三、图四这3组插图进行对比观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发现,也有思维的递进,通过对比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三次不同表现,更好地理解了“为什么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一道理。在积累数量词“一车白菜,一担白菜,一棵白菜”时,也可以通过插图帮助直观理解。
图画是引导儿童开口的最好的老师,看着画面,学生尝试学习。从最简单的观察图画主要人物,揣测图中所表现的主要事件,再到学会观察表情,寻找细节,借用这些精美的插图,学生的观图能力得到提升,话语自由权得到释放,长此以往,便可以为说话支撑起一根拐杖,让学生在平稳中逐渐阔步,学会更好地说话。
二、凭借插图,想象说话
我国著名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
如第一册第六课口语交际《小兔运南瓜》中,第一幅插图是说小兔在思考怎样运南瓜;第三幅插图是兔妈妈问小兔是怎样把南瓜运回来的;第二幅是个空白图,这个空白图给了学生自我想象的空间和自我展示的机会。这个空白图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指导学生口语交际时,我往往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办法,而学生也想出了很多办法,引发出很多交际的话题。交际活动由学生创造出的课题展开,而学生的思维则在动态中发展。学生完全把自己融入活动之中,他们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想出了:把南瓜扛回去;把南瓜绑在车架上带回去;请好朋友帮他抬回去;把南瓜滚回去。尽管他们想到的并不一定是最好的办法,但每个办法都是他们对生活的一种体验,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而且由于这些办法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他们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感到“我行”、“我很聪明”,从而增强创新的信心和精神。由此可见,空白图激人思考,促人发展,使学生逐步学会积极开动脑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插图,为学生的表达叩开一扇门,逾越表达难的鸿沟,让想象说话触手可及。
三、借用插图,个性表达
课文与插图之间总存在一定的空间,有的插图少而文字较多,有的插图丰富而课文简洁。利用这类空白,在学文后我经常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再利用、再创造,重新认知,使学生展开创造想象的翅膀,个性化地说“我看到的、想到的”,说课文中没有的,说与课文不一样的。我把这个环节称之为个性说话。
如教学第二册《地球爷爷的手》这一课文时,小兔请猴爸爸帮忙摘树上的桃子,而课文第五自然段介绍了:“猴爸爸没有回答,也没有动手,几个桃子自己从树上掉了下来。”第六自然段写小兔就向猴爸爸表示感谢。如果猴爸爸此时真的什么都没有做,小兔明明看见不是猴爸爸帮忙的为什么还要向他表示感谢呢?课文中关于猴爸爸的动作没有任何描述,但插图却鲜活地展示了猴爸爸此时正站在枝头,伸手准备摘桃的情景。这是一个很好的说话训练点。很多孩子都有过动物园观察猴子或动画片中看过猴子的经历,这幅图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便让学生以“听了小兔的请求,猴爸爸便……”为句子开头看图想象说话,果然,孩子们说得很精彩:有的说猴爸爸二话不说,蹭蹭爬到了树上,伸出手就要摘桃子;有的说猴爸爸用尾巴挂住树干,嗖地一声跳到了桃树上,准备摘桃子;还有的说猴爸爸看了看树上的大桃子,抓了抓脑袋,一会工夫就爬到了大桃子旁边……这种说话,通过对猴子上树动作的具体描述,把情景进行了具体还原,渗透了教育学生仔细观图、善于观察生活教学目的。只要善于捕捉课文插图中的空白点,就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为畅所欲言提供更广袤的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的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学生是否具有感受、理解与欣赏文本的能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学生的说,也就是口语表达。因为能否把观察、理解、感悟、思考的结果用具体的语言进行阐述,是学生语文能力掌握与否的显性标志。在课堂上见得最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最多的是老师问学生答,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师生之间相互质疑、合作、探究、交流的氛围;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即学生之间就文本展开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观点,进行的哪怕是浅层次的研究和探究,都不是一夕之间可以形成的。因此,要抓住每一个课堂教学的契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发现,乐于表达。让课程资源的插图在培养学生乐于表达的能力这一方面,起到率先示范的作用,从而不仅让语文课堂真正有声有色起来,而且让滔滔不绝成为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