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初级群体

来源 :大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le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风是一所学校文化的灵魂,学风建设的好坏决定了学校发展的未来。随着大众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强烈和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转变,中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型。这为高校建设优良学风,保证培养质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引入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初级群体概念,研究分析高校初级群体的一般分型与基本特征,从打造“积极初级群体”的角度,针对高校学风建设现存问题为其提供一个合理取向。
  [关键词]积极初级群体;高校;学风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3-0190-03
  初级群体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在其著作《社会组织》一书中首次提出。他在《社会组织》一书中把家庭、邻里、儿童游戏群称为初级群体,指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而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之前也有些学者将初级群体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群体的研究中,分析在宿舍和班级这些标准化的组织空间结构中学生群体是否属于初级群体。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线上社交的发展,学生间的沟通联系已经超越单纯的空间和组织关系,一部分观点认为新媒介的产生和发展使学生初级群体关系发生重组。
  一、高校学生初级群体的一般分型及特征
  (一)地缘型初级群体与友谊型初级群体
  按照成员之间的关系和纽带性质划分,高校学生初级群体一般以地缘型和友谊型为主。其产生又多从基于宿舍位置、专业课堂等便利性地缘因素,过渡到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观念意识一致性因素。
  1.地缘型初级群体
  在库利最初对初级群体的定义中,其地缘与血缘的特点是较为突出的,如家庭、亲属、邻里、街坊等阁。而从高校学生的角度而言,初级群体的“地缘”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局限于特定的、较狭窄的空间区域范围内的一种紧密的联系上,宿舍与班级或专业课堂最能够体现这种特性。
  高校宿舍群体规模较小,通常由2-8名不等的高校学生组成。若干名学生的生活起居长期地集中于同一个屋檐下,成员间进行面对面合作及交流的持久度与频度都远胜于高校内的其他群体,具有典型的地缘型初级群体的特征。高校寝室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有时堪比家族成员,较容易产生互相之间的认同感、依赖感与归属感。同时,这种初级群体的关系其实也十分脆弱,倘若维系不当则容易致其衰落。
  长久以来,学界对于班级究竟属于哪一类型的群体的探讨未曾停歇,大多集中于“初级群体论”及“社会组织论”之上。高校班级相对于中小学较为特殊,学生所在院系班级规模因其人数不同而存在差异,走班式教学也使得每个课堂的成员并不固定。一般而言,高校的大班级规模大,每名成员问很难保证有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和亲密的关系,因此将其视为一个初具规模的社会群体也许更为恰当;而对于规模和人数较小的院系班级和专业课堂而言,其成员在知识基础、专业素养志向的共性偏大,情感交流的机会偏多,因而将其视为初级群体也未尝不可。
  2.友谊型初级群体
  相较于地缘型初级群体所倚仗的便利地缘性条件,高校中友谊性初级群体成员间的联系则几乎完全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或某种特殊联系,有时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典型的如兴趣小组群体,以及新型的网络初级群体。
  高校中通常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社团及各式的兴趣小组,其内部成员间趋于接近的爱好、观念和话题使得他们的联系愈发密切;也有许多跨宿舍、跨班级院系的学生由于特殊原因或相互吸引力聚集到一起形成友谊型初级群体,其成员情感也比一般的群体要更为深厚和牢固。此外,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大态势下,网络初级群体——这种不容忽视的新型初级群体也在愈发壮大。网络初级群体成员的交流也多基于一些特殊联系或兴趣,其可以抛开许多现实限制和条件,通过线上语音和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联系和情感交流。这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初级群体的定义,但也并不违背初级群体的特性。
  (二)积极初级群体与消极初级群体
  学界中关于初级群体的分型多基于成员纽带关系,而鲜有依照其所发挥的作用来划分。若根据初级群体在学生中所发挥的作用,则可将高校学生初级群体粗略划分为积极初级群体与消极初级群体两种类别。
  1.二者的表现与界限
  從整体上看,偏向于积极的初级群体一般情况下会呈现较为和谐良好的群体氛围,群体内部成员的互相认同程度高,成员言行健康向上、思想积极进取,并能够自觉地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付出来实现群体某个共同的目标与自我提升,有些积极程度较高的学生初级群体甚至会出现逐渐向次级群体转变的态势。而偏向于消极的初级群体为群体自身及其周边的学生群体带来的影响多是负面的,群体成员可能基于一些不太被多数人认同的负向爱好、消极价值观或特殊性格而聚集在一起,他们间的交流多半带有如抵抗、漠视、逃避等消极色彩,在影响群体成员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会向周围扩散“不良”风气,甚至还会产生破坏性行为,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管理秩序。
  然而,当下高校中绝大部分的初级群体并不能完全被划归为“积极的”或者是“消极的”其中一类。经调查发现,诸如寝室这种典型的高校初级群体,其成员可能某个时间会表现出“相约前往图书馆上自习”这类正向行为,同时也可能在其后的某天表现出“集体逃课打游戏”这类负向行为,而群体本身也并不存在什么共同价值取向。因而,现存的高校学生初级群体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之间的界限较为模糊,总体上只能根据某一群体的大致偏向来将其进行一个粗略地归类。
  2.高校积极初级群体所发挥的功能
  积极的初级群体无论是对其群体本身及内部成员个体,还是对其周围的学生群体乃至整个院系、学校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积极初级群体对于群体本身及群体内部成员发展具有以下功能:第一,提供情感支持,调节成员状态。积极的初级群体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正式社会群体或组织所无法带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大学生内心复杂多样的情感需要;同时为他们提供交流情感与宣泄不良情绪的平台,这更有利于调整成员的身心状态使其趋于优化。第二,激励初级群体整体不断进步,促使成员提高自身素质。在群体整体积极氛围的熏陶下,在群体成员从众心理的影响下,群体中自然会形成激励性风气,群体成员相互鼓励、相互配合,为实现自我提升而不断努力,形成良性竞争,促使成员个体各方面才能得到稳步发展。   积极初级群体对周围大环境所发挥的作用有:第一,发散正能量,传递积极舆论。一个学校的学风好不是某一个学生学习用功刻苦,而是在学生这个圈子里,这个群体有一个群体性的风向潮流。积极的初级群体能够发挥向周边群体带来正面效应的功能,从而把积极的风气继续扩散到更大的环境里。第二,能够为正式的社会组织和教育管理机构提供补偿和参照,促进高校改善管理水平。积极初级群体在活动过程中能够弥补正式群体所无法顾及和实现的功能,同时还可起到协助高校正式群体及其管理者开展正向工作的作用,对正式群体的正常运转和改革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二、高校学风建设现存问题
  近年来,受高校扩招、课余生活丰富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业自律水平明显降低;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对高校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迫切需要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加强学风建设。尽管现阶段各高校采取了众多措施,这些措施表面上颇具成效,但却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善高校学风。通过观察和分析可得出,目前高校学风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风建设方式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长久以来,我国教育制度的实质——应试教育为我国学生群体带来了深层影响。跨过了高考的门槛后,高校中很大一部分学生群体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和学习志向,抑或是受专业调剂因素的影响,学习态度不端正或学习主动性不高;再加上课余活动丰富、网络日益发达,更容易造成高校学生缺乏自律性、学习分心等问题。
  严格管理及加大控制是见效最快、性价比最高的手段,也是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必要基础和保证。在全国高校进行学风建设的大背景下,许多高校管理者针对学风强化了制度建设,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其典型做法有:课堂前后检查出勤情况、课前收集学生手机等,这些措施使得高校内整体学习风气在短期内提高了不少。但是,这些具有命令色彩的强制性手段事实上仅能在短时间内营造学习氛围、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却未能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有时可能还适得其反,会进一步引发学生群体的焦躁、反抗和厌烦情绪。而当热度逐渐褪去后,高校管理者无法长时间地将精力放在执行此类手段上时,高校的學风极其可能会“反弹”严加管理前的旧态。一言以蔽之,多数高校采取的此类强制性方法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其结果就是顾及到了教师与高校管理者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无法从根本上改善高校学生低迷的学习状态。
  (二)学风建设活动形式和内容单一陈旧
  除了加强管理之外,许多高校也开展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活动来促进学风建设。但就目前来看,多数高校开展的学风建设活动形式较单一,不够全面和丰富,难以提起高校学生的参与热情;且活动内容陈旧乏味,缺乏一定的新颖性,不足以满足学生日益进步的精神需求。通常,高校会采取晚自习、讲座这类基础性学风建设活动,除此之外无非是一些竞赛类活动的叠加。虽偶有开展一些具有创新性的活动,但从总体上看所开展的次数较少,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基于初级群体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
  高校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离不开和以室友为例的其他个体或群体的互动交流,在此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初级群体的产生。如果高校管理者与教师能够对初级群体有效开发并加以引导,关注和运用积极初级群体的表现与功能,那么高校学风建设就会变得更有力度和针对性,必然也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一)注重积极初级群体的培养和引导
  首先,高校管理者需正确认识高校学生初级群体,并对积极初级群体与消极初级群体形成一个大致的把握,明确积极初级群体在促进学风建设上的意义。其次,高校管理者应从便利性地缘角度和观念意识一致性角度综合考虑,为初级群体的形成提供客观条件支持。再者,高校管理者应关注现有的高校初级群体的状态,通过思想教育等方式恰当地将其往积极方向引导,其后需继续引导其发展,构建真正的学风。对积极初级群体进行适当地奖励和宣传以达到激励效果,巩固积极群体本身,为消极初级群体做出榜样示范,从而发挥其对学风建设所起到的有效性。针对消极初级群体要进行有效干预,重点运用疏导和心理关怀的方式促使其打破原有的不利状态,产生积极态度与行为;对于社交障碍的学生个体或没有形成初级群体的学生个体,应加以关注,发挥教师和同期群的作用,使其融入积极初级群体的构建活动中。
  (二)适当调整学风建设方式,重塑主体间的关系
  高校应积极调整学风建设中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核心、构建高校学生积极初级群体,高校管理者与教师提供引领支持服务,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具体来说,高校管理者与教师在完善相关规范制度建设的基础上,不再采用简单的惩罚或是奖励措施,而是真正构建起学生群体的发展生态的转变,激发学生群体的内在动力,发挥积极初级群体的自然影响力以带动高校的整体学习风气。高校管理者可通过建设性参与的手段,针对不同年级的初级群体分别展开指导,使学校、教师、班级、宿舍、社团为初级群体的活动提供多样化支持,引导其自行开展学风相关活动。同时还可合理发掘每个初级群体中“领袖人物”的功能,通过对其进行细致地培育和沟通工作,使之充分利用自身的先进性、号召力在学风建设中起模范带头作用,带动整个群体向积极方向发展,不断将润物细无声的优良风气传播出去。
  (三)丰富学风建设活动形式,注重团队活动形式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及高校学生精神需求不断高涨,形式陈旧、内容乏味的传统学风建设活动已无法紧跟时代潮流,这一问题于高校学风建设工作而言亟待解决。高校管理者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时应对学风建设活动的效果多加思考,在经费准许范围内尽可能开发形式多样、新颖性较高的学风建设活动,避免仅单纯开展基础性与强制性较强、互动性与操作性较差的活动,更多发掘竞赛类以及实践类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内在积极性的活动形式。尤其是需要在开展学风建设活动时对积极初级群体的有效性多加运用,更加注重引导和鼓励高校学生以团队形式参与活动。例如,鼓励高校学生跨年级跨专业自由组合学习小组,选择一定的研究课题与方向定期组织一同学习,在期末时公开发布一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并开展优秀小组的评比;或是以宿舍初级群体为活动阵地营造优良学风。这类集体性较强的学风建设活动有利于初级群体内聚力增强、成员素质提升,对高校整体学风建设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是,初级群体是学生群体关系中的重要一种,其具体的结构、特征会出现不同的分化,但学生初级群体中的稳定性和感染性依然很强大。如何引导初级群体、促进积极初级群体的产生,并使之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正向作用,是一个复杂且意义重大的话题。
  [责任编辑:陈明]
其他文献
[摘要]为了做好、做精大学数学类课程思政工作,分析了大学数学类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劣势和优势,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线性代数课程教学为例,从课程思政顶层体系设计理念出发,提出大学数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五条思路:从特殊数字出发、从数学发展史出发、从中国科学家故事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出发、从数学具体知识点出发,深度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最后给出了16个课程思政的案例,为线性代数课程思政提供了充足教学素材,也
期刊
[摘要]该研究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产出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检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研究现状。通过对关键词、作者、机构的分析深入了解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发展情况、特色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而探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体用结合”、遵循人的发展规律、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考与展望,以期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有
期刊
[摘要]思辨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现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教材中的思辨特色,能够用来帮助大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关键词]思辨能力;《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03-0127-
期刊
[摘要]通过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互动式、启发式、专题式、自主式教学模式,把学生从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使思政课程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富有活力、更具实效。利用“超星尔雅”或“清华在线”网络教学平台、思政课网站、微信、QQ等新媒体平台、手机客户端软件实施网络教学,让思政课能够随时随地发挥教育作用。通过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使思政课更接地气、更有效果。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期刊
[摘要]大学生面对就业难压力,在客观形势暂时难于改变的情况下,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求变,坦然面对现实,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劣势,通过明晰择业观,明确职业追求,以职业目标为指引,培养可持续发展择业能力,积极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拓展择业机会,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实现顺利就业和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通过实地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的方式,对粤西地区在校大学生和孵化园的在创大学生,从政府扶持、园区政策、资源整合等几个方面进行细致分析,找出创业孵化园对大学生创业起助推作用的因素,更好地将创业孵化园在大学生中进行推广,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创新创业中,从而使人才资源回流,为粤西地区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刺激点。  [关键词]创业孵化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
期刊
[摘要]以紫丁香2号卫星学生团队培养为例,介绍了紫丁香2号研发及相关课程设计。微纳卫星团队的建立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对科研带动教学的有益尝试。紫丁香2号微纳卫星的成功发射及运行验证了航天院校培养高水平人才创新培养新模式,为高等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紫丁香2号微纳卫星;创新;拔尖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
期刊
[摘要]近几年,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越来越被看重,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其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培养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中,积累相关社会实践经验。高校在确定实践教学基地时,必须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建立并完善整个教学基地。  [关键词]大学生;校外基地;实践;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0
期刊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应坚守语文教师职业素养底线,不能因为有不少学生将来并不从事教师这一职业而放弃这一立场。不论从高校为社会输送教师人才的重要职能上说,还是从国家进步的迫切需要上说,师范生要想在未来成为好的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认同和明确学习责任;其次,夯实学科知识和注重综合能力;再次,锤炼学习意志与提升进取精神。  [关键词]师范生;培养;语文教师;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针对以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和“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为导向,对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实践环节中的专业实验及各类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探索,以期通过实践教学方案的优化修订,以及认真地贯彻实施来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关键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