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众不敌寡”

来源 :当代军事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li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初四,鸦片战争马上就要打起来,英国人已经出兵了。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认为没问题。英国人来了,我们能打胜他们。奏折写道:“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能,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不独一兵可以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 Daoguang two decades (1840) in the fourth day of August, the Opium War will soon fight, the British have sent troops. Lin Zexu to Daoguang Emperor on a memorial. He thinks no problem. The British are here, we can win them. The memorial wrote: "He said, only in the cannon boat Kennedy, one to the shore, then the baro without his skills, and wrapped in his whole body, waist and leg stiffness, a servant can not be complex, not a single soldier can blade The enemy, that is, the courageous civilians actually enough to make their deaths, unpalatable unjustifiably obscurantism, eye nose and nose hair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my people make concerted efforts to eliminate non-species, not to mate.
其他文献
我们省人民银行机关是1957年开始实行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制度的,到现在连续执行了25年,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建立制度,打好基础,逐步健全完善的阶段。建行初期
孙中山决心“以俄为师”办军校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不论是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的农民战争,还是资产阶级的维新运动,或孙中山本人领导的辛亥革命,都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
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也就是向另一种经济生活方式的过渡开始了。从广义上讲,这是指“生产关系的革命”即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生产关系的新主体,规定新的刺激、动因和限制等等。归
追溯人类一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回眸历史每一次的革命和变迁,你总会发现,这些令当时代的人瞠目结舌的突破都来源于一些“异类”的异想天开,而当这些异想天开一朝成真,全世界
幼儿期是品德形成的关键期,一些简单的道德情操、社会行为准则以及心理品质在这一时期初具雏形。小班的孩子刚开始在集体中生活,品德意识不强,同时,他们的理解、接受能力也很
1896年6月13日,李鸿章开始了德国之行。从他进入德国国境的那一刻起,就受到了比俄国更为隆重的礼遇,规格之高,俨然国家元首:他下榻于著名的恺撒宫(旧译“该撒好司”),“凡口
1953年无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毛泽东正式审定和修改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这一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年地方人代会酝酿并组织选举, 1953 is undou
2014年11月14日 晴  “丫头,换上衣服,今天我们去舅爷家吃饭。”妈妈一边忙着收拾东西一边说。“哦,什么事啊?”我漫不经心地说道,手里却仍没停住敲击键盘。“电话里头没说清楚,到了就知道了。”“哦。”我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去了。  来到舅爷家,一副焕然一新的景象:屋门前的门框上贴着一副新对联,窗户上贴着“喜”字,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我顿时明白了。舅爷忙着来打招呼,爸妈也连声道喜。舅爷穿着简朴干净的
江桥抗战是以马占山、谢珂为首的黑龙江省抗日军民,继中日甲午战争(1894年8月—1895年4月)后,中国军队有组织、有领导抗击日本帝国主义者的第一仗,是中国军民以打击日本帝国
夕阳映着群峰攒聚的娄山关。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1935年2月25日傍晚,第二次渡过赤水河的中央红军在这个“北拒巴蜀,南扼黔桂”的兵家必争之地取得了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  这一天,密集的枪声响彻天险;这一刻,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湘江到高原:四渡赤水是“逼”出来的  “湘江”两个字,牢牢地刻在92岁的原红三军团老战士王道金记忆深处。  第五次反“围剿”后被迫撤离苏区的中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