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剧本的学徒(大结局)

来源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的话·
  《偷剧本的学徒》是一部优秀的反映抗战题材的儿童小说。作品以抗战时期中国普通少年的视角,描写了一位名叫连水的农家少年的人生经历。本书入选中宣部“2015年优秀儿童文学出版工程”,本刊将节选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大结局
  炎生带着板鸭和连水来到一处临江的大茶楼——江南阁。现在,章班主已经长期租下这家地理位置最为优越的大茶楼,长年在这里演出。
  茶楼古色古香,高大气派,门口进进出出的人很多,还有许多人是坐着轿子来看戏的。只见茶楼外张贴着花花绿绿的演出公告,上面用毛笔小楷写着:
  今日献演《梁祝》
  章家黄梅戏班,名噪大江南北
  板鸭戴了一顶黑礼帽,把帽檐压得低低的,买了两张票,同连水一起进了茶楼。
  这座茶楼看起来不大,但是走进门厅,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戏台设在通透的大堂,穿过一道木雕屏风,紧挨着两间厢房,那里就是后台了。
  演出尚未开始,板鸭和连水装作找茅房,偷偷地溜进了后台厢房一侧。隔着一道布帘子,透过昏暗的光线,连水看到演员们正忙着化妆。有几个收拾停当的,正在摇头晃脑地对着唱词。厢房靠窗的一张古色古香的梳妆台上,放着一本手抄剧本,封面上赫然写着 “梁祝”两个大字。一个身形高瘦、白眉长须的老头手里摇着一只折扇来回走动。
  连水的右眼皮莫名地跳动了两下。
  板鸭悄声告诉连水,那个老头姓齐,是章班主的心腹,他既负责拉幕布、摆设道具,也负责保管剧本。在演出之前,老齐头会布置好道具,拉开幕布后再回头把剧本锁进铁箱子。连水必须趁这个时间差,溜进去把剧本偷出来。
  板鸭说,他会待在戏台底下一个合适位置,观察周边动静。万一有人进来,他就会故意捏着嗓子叫喊一声“上壶好茶!”作为暗号。一听到暗号,连水就必须马上溜出来。
  连水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要知道,我今天是要做一个令人不齿的剧本贼啊!父亲生前再三教育连水,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决不能走到歪路上去。那么,我今天算是走歪路吗?”
  板鸭看连水犹豫不决,伸手在连水的脑门上敲了个栗子:“瞎愣什么,这是救师傅的命呢!”
  一句话,立刻让连水意识到此行的真正目的。连水狠下心,点了点头。板鸭迅速闪开。
  锣鼓声响了起来,好戏开台了。连水紧贴着墙根,先仔细听了一会儿,然后把帘子挑开一点缝隙,往里头看。刚才还热闹的后台此时空无一人,而那本剧本仍静静地躺在梳妆台上。
  机會来了!
  连水蹑手蹑脚地溜了进去。由于太紧张,他不小心碰倒了一把插在架子上的长矛,他浑身发软,双手抖索着捡起来重新插上。
  连水心惊胆战地走到梳妆台旁,一把抓起剧本塞进裤腰带里。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了“咚咚”的脚步声。
  接着,一声鸭公嗓似的喊声隐隐传来:“上壶好茶!”
  连水脑袋“嗡”的一声响了。他环顾室内,看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躲藏,唯有一张卷起的草席立在窗沿。他急中生智,连忙把草席打开又重新卷在自己的身上,背靠墙角,闭上眼,吓得大气都不敢出。
  门帘被掀开了。
  脚步声停了下来。屋内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过了半刻,连水听到椅子挪动的声音,接着沉重的脚步声再次响起,而且离他越来越近。一只大手把裹在他身上的席子如同剥竹笋般层层剥开了。连水缓缓地睁开眼看去,一个身材魁梧、浓眉大眼的中年男人站在他的面前。
  原来,慌乱之中,连水竟然没有用席子遮住鞋子,露馅了。
  连水奋力地想从他身边蹿过去。可是,男子强有力的双手把骨瘦如柴的连水轻而易举地拎了起来,挣扎之下,那本插在连水裤腰上的剧本“啪”地掉在了地上。
  这时,老齐头慢吞吞地走了进来,他看到屋里的场景和落在地上的剧本,立刻喊叫起来:“偷剧本!”
  中年男人朝他不动声色地摇摇头:“等戏演完了,再来收拾他!”
  老齐头像是拾掇宝贝似的赶紧把剧本拾起,吹了吹上面的灰尘,然后小心翼翼地装进一个铁箱子,锁好。接着,他用干柴般的枯手在连水的脸蛋上狠狠地拧了一把:“小子,敢偷章老板的剧本,吃豹子胆啦!”
  眼看到手的剧本就这样失之交臂,想到大师兄还在等他的剧本,而师傅还在鬼子手上……连水的心情跌入了冰谷。
  连水手脚被缚,绑在戏台底下一根木柱子上。戏演完了,一群戏子群情激奋地聚在戏台下审讯起连水来。
  “偷剧本的蟊贼!”
  “送官府!”
  “别便宜了他小子,先好揍一顿!”
  说着,有人摩拳擦掌,唾沫横飞。
  “说,是谁派你来的?”
  老齐头高高扬起手中的皮鞭,狠狠地抽在连水的胳膊上。
  就在连水痛得咬牙切齿时,门外突然响起一个熟悉的声音:“是我!”
  门推开了,所有人一齐回头望去,原来是板鸭!
  “板鸭!”有人吃惊地喊道。
  “师兄!”连水也仿佛看到了救星。
  只有坐在太师椅上的章班主用鄙夷的目光瞟了一眼昔日背叛他的徒弟,鼻孔里发出了一声“哼”的声音。
  “你……怎么还有脸回来?”老齐头叉着腰,用鞭杆指着板鸭的鼻尖。
  板鸭没有理会老齐头的指责,转身跪在章班主的面前,重重地磕了一个响头。
  “师傅,徒弟无脸见你!可今天……我们也是万不得已啊!”
  接着,板鸭把鬼子为了强令梁家班演《梁祝》,把师傅软禁起来,而唯一的《梁祝》剧本又在逃难过程中毁坏的委屈一一道来。
  听完板鸭的讲述,章班主叹了口气,然后在鞋帮上磕了磕烟斗,喉咙里咕哝出两个字:“松绑!”
  立刻有人给连水松了绑。
  章班主向连水打听起老家闹鬼子的情形。   连水声泪俱下:
  “县城沦陷后,城中的黄梅戏艺人大多流散到乡下,往日在县城搭台演出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艺人们在颠沛流浪中沿门卖唱,以换得一点吃食。
  “有一次,您的恩师张象山老爹在县城西街古塔下拉琴卖唱,被鬼子骑兵的东洋大马撞翻在地,刚挣扎着爬起身又遭到鬼子狼狗的撕咬,一旁的鬼子非但不制止,反而狂笑不止……后来梁师傅扶起伤痕累累的张老爹,为他请了郎中医治。本以为无甚大碍,谁知经此劫难,张老爹急火攻心,未过几日,竟然染上重伤寒含恨而终……
  “梁师傅重情重义,不忍心解散戏班子,为了在城里谋个立锥之地,他处处谨慎,整日提心吊胆,惟恐哪天惹祸上身……可是,到底还是被鬼子盯上了!”
  “师傅啊!”两行清泪顺着章班主的脸庞滑落。
  “国难当头,我们章氏梁氏还为私怨内讧,不应该啊!”章班主缓缓起身,对天长叹。
  当天晚上,章班主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亲自带着《梁祝》剧本跟连水一起回县城,去为鬼子演戏。
  听到这个决定,连水和板鸭诧异极了。
  板鸭极力劝阻:“给鬼子演戏,那可是凶多吉少啊!”
  章班主坚持要过江。和他一起去的,还有一个身板硬朗、目光炯炯有神的年轻男子。章班主介绍说,他是喝过洋墨水的李琴师,拉得一手好胡琴,演《梁祝》这出戏正好可以一显身手。
  到了县城,章班主和大师兄很快接上头。在这危难关头,章班主毅然挺身而出,大师兄感激不已。两人略事寒暄,章班主便马不停蹄地同大师兄张罗起排戏、搭台等事宜来。
  在章班主的悉心指导下,大家伙开始认真地排戏。尽管八天后的演出吉凶未卜,但大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硬着头皮好好演,只希望鬼子看了连水们的表演后一时高兴,放师傅和梁家班一马。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进行着。在大师兄的操持下,一个竹木结构的简朴戏台搭建在县城西街古塔广场上。戏台背后正是那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一座高达八层,巍然耸立一千五百余年的北魏古塔。
  演出这天,阳光明媚。鬼子中队长伊藤在三名鬼子士兵和一帮汉奸的陪同下,在戏台底下的贵宾席就坐。跟在他们身后的,还有一脸憔悴、步履迟缓的梁师傅。
  伴随着一阵欢快的胡琴伴奏,凄美动人的《梁祝》开始上演了。
  章班主经过精心装扮,变身为头戴儒巾、身穿青衫、手持折扇的英俊书生梁山伯出场了。台下的梁师傅凝眉细认一番,目光里闪过一丝迷惑。
  突然,锣鼓齐鸣,琴声急切,台上的梁山伯猛然转身朝戏台底下一甩长袖。只听得“砰”的一声闷响,一颗子弹从古塔顶端的一个佛龛洞口射出,正中一边品茶一边品戏的伊藤队长额头,鲜血四溅。
  戏台大乱。
  三个鬼子士兵像无头苍蝇似的,嘴里喊着“八格牙鲁”,端起枪朝古塔胡乱射击。紧接着,又是几声清脆的枪响,两个鬼子相继中弹倒地。另外一个鬼子见势不妙,就地掩护,拉开架势,继续顽抗。
  这时,一直安坐在幕后的李琴师一把扔下手中的胡琴,迅速从腰间掏出一把驳壳枪,一个箭步冲到戏台上,借助戏台的粗木柱子作掩护,瞄准最后一名鬼子,扬起枪口,扳动扳机,鬼子中枪,应声倒地。
  与此同时,县城东街鬼子的据点枪声大作,半个小时后又归于平静。
  后来,连水才明白,跟随章班主过江的李琴师其实是江南新四军的一名营长。章班主、李营长借为鬼子演戏之机,精心策划了另外一出“抗日好戏”:头天晚上,三名新四军的神枪手已通过古塔地宫神不知鬼不觉地潜入塔顶埋伏待命;而另外一支百余人的新四军队伍则趁鬼子守备空虚,一举捣毁鬼子的驻地。
  章、梁两个为黄梅戏争斗了十几年的冤家,终于在国难面前捐弃前嫌,双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战斗结束后,连水跟随新四军队伍乘坐快船渡江南下。来到九江,两支戏班合二为一,取名“章梁抗日剧社”。一帮热血澎湃的黄梅戏戏子在江南地区揭开了一出宣传抗日救国精彩大戏的序幕。
  (全书完)
  从下期开始,我们将为大家连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菱儿的作品《灶王爷秀逗记》,带你走进神仙们的世界,品味他们的故事,让你在笑声中明白一些道理。
其他文献
来到北京,发现马路两侧行人的步子很快,尤其是上班族,都步履匆匆。  叫了三轮车,跨上车那一刻,车夫的脚立马踩开了节奏,车下生了风似的。顺着风的方向,一眼望去是胡同,胡同很深。“曲径通幽处”,最幽深的便是北京的胡同了,一眼望去,也望不到頭。常春藤爬满了路边的一大块墙,绿得清凉,绿得让人陶醉,绿得铺天盖地。北京的胡同里几乎挨家挨户都是红棕色的大门,青铜锁上雕刻着貔貅或狮子,让门显得格外威严。崭新的对联
期刊
他是一个孤儿。  还好有政府救济,他有了一座房子,还有一个低级机器人助理。只要每天下达命令,机器人都会完成他的指令。从某个角度来说,他的生活与常人无异。什么事都让机器人打理,机器人也不会像人类家长一样唠唠叨叨。他甚至有一点享受。  可是从那一天开始,一切都变了。  他不小心把化学药剂洒在机器人胸口。从此,机器人变得不对劲了。它开始做一些未被吩咐的事情,比如在他回家时给他端上热水,晚上给他拉被子。 
期刊
我是播种在春天的一粒种子,  有着嫩黄的衬衣和黑色的外套。  我感受着土壤的怀抱,  湿湿,柔柔,  滋润我的梦想和心田。  夏天伴着知了的歌声,  蚯蚓为我松土,  雨水让我滋润,  落叶为我提供养分。  静静,悄悄,  我探出嫩綠色的脑袋,  我看到了光亮,  却看不到蓝天,  我的梦想好似就在上方。  秋天的来临让我焕然一新,  我长成了一棵树苗,  我可以看到白云,  但不能与小鸟述说心声
期刊
这里是蒙大拿州。  一个冬天的早晨,晨曦初露,我们一家三口在野外滑雪。穿过一片树林的时候,忽然林中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  “爸爸,您看那是什么?”我舉着雪杖喊道。远远望去,好像有一只小动物吊在一棵大树的树枝上。我当时根本没有想到,正是我这声叫喊,改变了这个正在承受着巨大痛苦的小家伙的命运,让它捡回一条命。否则,它会在铁夹子上慢慢地被吊死,或者被回来取猎物的猎人用乱棍打死。我们来到它的
期刊
01  清代文学家石韫玉是一位大藏书家,他把自己的藏书库命名为“孽海”。此人是朱熹的“脑残粉”,某天在读《四朝闻见录》时,发现里面有诋毁自己偶像的字句,当即大怒。然后,他把自己的妻子拉过来,将她身上的首饰都撸下来去当铺当掉,又凑了自己的积蓄,买下城里所有的《四朝闻见录》,尽数烧毁。  02  东晋名士郗鉴,在永嘉之乱时为避祸躲到乡下。因为家里太穷,他天天挨家蹭饭。他不仅自己蹭饭,还带着侄子郗迈和外
期刊
那天放学回家,我推开家门一看,饭桌上竟然有一道烤面筋!  你可能不知道,烤面筋可是我最爱吃的。  前几年,我在一个离家很远的课外兴趣班学习。当时,家里也没有小轿车,所以爸爸便骑自行车接送我。  这样,我们便会路过卖各种小吃的小巷。而在众多小吃中,我一眼就看中了烤面筋。  看呀,一条条面筋缠绕在一支支竹签上,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扭动纤细的腰肢;当烧烤师傅将它们一个个放在烧烤架上,下面那红红的炭火直冲它们
期刊
1  小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名字忘了。主要人物是三个学空手道的美国小孩,和一个日本爷爷。故事情节我也忘了,但是里面爷爷对孙子说的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  “孩子,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也要去做。”  结论 勇者跟懦夫一样,也是会害怕的,只不过他们就算是带着恐惧,也会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2  跟妈妈吵架了,两人都很生气。接下来的几天我都没跟她说话,成天还一副恶狠狠的样子。  有一天晚上,我已
期刊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李白在《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向我们描绘了秀美的庐山景色。今年的暑假,我终于来到了期盼已久的庐山,走进她,就像走进了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卷之中,分不清哪儿是画哪儿是景,这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的雾,是变幻莫测的。刚登上山时,那是轻盈的薄雾,宛如仙女手中飘舞的丝绸,轻柔地笼罩着秀丽的庐山。之后,景物渐渐迷蒙了起来,脚下山谷中不知何时变幻出
期刊
“绿茶华夫饼”的邂逅  咱们学校最近可谓“财大气粗”了。校领导请了一支装修队来装点学校。装修队的工人叔叔们工作效率真高,不过几天时间就把很多墙壁粉刷一新了。  我和闺蜜卢云清趁着下课,对着工人叔叔们的“大作”叽叽喳喳:“看那面墙,刷成粉白色了,比之前白花花一片好多了。”  “就是啊,这面刷成橙色的墙也不错,让我想起了水果店里新鲜的橙子。”  正说着,一片淡绿的“薄雾”突兀地跃入我的眼帘,我顾不得形
期刊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痴痴地站在一处修鞋摊前。    小区门外,修鞋老人的摊位一直都是一处别样的风景。两面土墙间,一把小椅子、一套修鞋工具,便是他的全部家当。人来人往的闹市中,唯有他静静地坐在修鞋摊前,在平淡中咀嚼着属于他自己的幸福,也让我感受到了平凡生活中的亮丽色彩。  他姓王,一个六十岁出头的修鞋老人,头发花白,似银丝在风中飘动;脸上布满皱纹,千壑纵横,总爱戴着那顶土得冒烟的帽子。和大部分老人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