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编辑学三原理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振铎同志的著作《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已经出版,我很高兴,这是他对编辑学研究的新奉献。振铎同志鼓励我为之写几句话。
  我和振铎同志在中国编辑学会同事多年,对他研究编辑学的刻苦治学精神,我一直深为敬佩。他的著述甚丰,全面涉及我做不到。我选振铎同志提出的编辑学三原理,说一点读后感吧。
  编辑学三原理就是文化缔构编辑原理、符号建模编辑原理和信息传播编辑原理。为什么选了它呢?因为我觉得振铎同志对它很重视。多年来,他对编辑学三原理的研究锲而不舍,这在他的编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他编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振铎同志“从人类文化学、符号学和语言学的角度……从现代心理学、信息论和控制论的角度”(《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133页),来考察和研究编辑活动,其探索精神引人关注。
  文化缔构编辑原理给我的最深印象是突出文化。振铎同志强调:“中国的编辑学界明确地认识到:编辑必须把建构高尚的文化作为整个出版产业链上的中心。编辑必须高举社会主义文化的旗帜”。(《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127页)“编辑作为缔造媒介文化结构的活动,以研究这种活动为己任的编辑学,把自己定位在社会精神文化的创造、积累、传播和交流这个动态结构系统中,无疑是科学的、正确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171页)开宗名义,观点鲜明,我举双手赞成。文化,只有文化,既是编辑活动的出发点,又是编辑活动的落脚点。文化,是编辑活动的灵魂,是编辑活动的生命。振铎同志提出:“编辑是人在精神生产过程中,选题立意,摘文取材,鉴审加工,有序组合,为传播特定讯息而缔构各种文化媒体的活动。……关于编辑活动的这种观点,我们曾概括为‘文化缔构编辑观’,从编辑活动造成的媒体机制上说,也可以称为‘文化缔构编辑原理’。这个理论观点初步揭示了人类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过程中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242页)在这里,对编辑活动的过程的描述是切实的,对编辑活动的内容的判断是准确的。核心是两个字:文化。这是一个很高的起点。
  文化缔构编辑原理的含义是什么?振铎同志解释:“编辑活动在整个社会文化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处于中介地位,起着枢纽作用。具体讲,对文化产品的生产,起着引导、设计和组织等开发性的作用;对生产成品,起着鉴审、选择、淘汰和修正等把关作用,而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大厦又起着构成、审验和革新等作用。从这个角度、用这个思路来观察和研究编辑学,就得出编辑活动是社会精神文化的缔构活动。”(《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19页)这个解释总体上不错。编辑活动的能动作用是公认的,而编辑活动的能动作用,无不落实在文化的创新和传播上。这应该是大家都能接受的。
  为什么把它概括为“缔构”?振铎同志也有解释:“之所以叫‘文化缔构’而不叫‘文化创造’、‘文化生产’、‘文化建设’、‘文化传播’、‘文化积累’、‘文化选择’……最后选定‘缔构’一词,就是因为‘缔构’不管从本义还是从引申义来看,都最能表述编辑活动的‘组织’特性或‘结构’特性,既含有创造性、生产性、积累性的某些意思,又含有组织传播、结合构成、选择审定等意思。”(《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241页)“缔构”一词,“突出‘缔结’和‘构造’的意思,说明编辑的创造性,主要不在于独自的原始创造,或元件性的创造,而在于综合组织、装配构成整体结构的创造。”(《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自序)应该说,这个解释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概念的形成,首先要求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其次也还要求社会广泛接受。人们对“缔构”一词难免有个逐渐熟悉的过程,不排除别人还会另有说法。重要的是,振铎同志着力研究的文化缔构编辑原理,把编辑活动在人类文化创造、文化积累、文化传播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接下来是另外两个原理:符号建模编辑原理与信息传播编辑原理。振铎同志这样描述:“基于文化缔构编辑原理,或者向多种文化媒介的不同编制模式进行横断研究,或者向历史与未来文化结构中的信息传播效应进行纵深研究,又会逻辑地引申出符号建模编辑原理与信息传播编辑原理,从而初步形成编辑学的理论框架。”(《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242页)这告诉我们,后两个原理是从前一个原理引申出来的。能不能因此认为,在三个原理之中,文化缔构编辑原理是主导的呢?振铎同志明确说过:“我们把文化缔构原理看作编辑学的第一原理,或日最基本的原理。”(《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19页)还说过:“就这三个基本原理而言,文化缔构原理涵盖编辑活动的性质、目的和方法,总体制约编辑活动的实践,应为最基本的原理。符号建模原理和信息传播原理是编辑活动运作规律的具体概括,足实现缔构社会精神文化目的的方法原则。”(《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26页)一个由此“引申”,一个“第一原理”,一个“最基本的原理”,已经足以认定文化缔构编辑原理在三个原理之中的主导地位。我希望这样理解没有违背振铎同志的本意,而认定这一点,对于坚持编辑活动的文化导向非常重要。
  符号建模编辑原理借用了符号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编辑活动。振铎同志说:“编辑活动,从符号学的视角来看,主要是应用种种符号来建造各种文体模式与媒体模式,即创造媒介载体的活动。”(《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21页)“编辑活动,从符号学的眼光来看,就是正确掌握各种文化符号,充分发挥符号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借以建立丰富多彩的文体模式和媒体模式,尽量满足……文化交流需要……”(《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149页)“他们所从事的编辑出版活动,从符号学的角度说,就是确认或核定符号代码公约,保证信息编制的规范化和信息传播的有效性。”(《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155页)编辑学研究需要对编辑活动进行理论概括,而符号建模编辑原理对编辑活动所进行的概括,是大致符合实际的。它为我们对编辑活动的理性思考提供了支持,其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是,如果苛求,也不是没有一点疑问。比如,符号学的色彩比较明显,编辑学的色彩相对薄弱。编辑学研究借助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看来有一个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过程。能不能做到,精神是符号学的,“符号代码”是编辑学的?这也许是下一个研究目标。
  信息传播编辑原理借用了信息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编辑活动。振铎同志说:“编辑活动遵循着信息传播原理运行,便形成这样一条规律,即采集有关信息,选其所需要者,加以智化整理并且编为特定的符号模式,构成完整的传播媒体,借以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25页)“编辑活动最根 本、最主要的任务,正在于审选和缔构知识信息结构,使之成为规范化的、完整的文化传播媒体,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133页)他直接提到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而“编辑活动,用这‘三论’的方法来看,也正是把信息的采集一信息的存储一信息的处理一信息的发送一信息的接受和反馈,作为一个类似‘通信’的系统过程,实现对讯息传播的最佳控制。所不同的是,编辑活动在传播的内容方法和目的方面有自己更为明确而具体的文化要求”(《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第144页)。用信息论来分析文化的创新和传播确有优势,前后脉络比较清楚。但是,如果苛求,也不是没有一点疑问,这里也存在着信息论的色彩比较明显、编辑学的色彩相对薄弱的问题。此外,还涉及另一个问题:编辑活动是为传播活动作准备,还是直接承担传播活动?如果编辑活动直接承担传播活动,信息传播的理论适用于编辑活动。如果编辑活动只是为传播活动作准备,不直接承担传播活动,信息传播的理论可能不完全适用于编辑活动。因此,这个信息传播编辑原理的论述似乎还可以再加斟酌。
  越来越多的人认同,编辑学研究以最终构建普通编辑学的学科体系为目标。多年来,振铎同志着力研究了编辑学三原理,同时还进行了编辑学其他课题的研究。“从整体的编辑实践活动中,引出了文化缔构、媒体建模、信息传播等基本原理,同时延伸至编辑管理、编辑教育诸方面,形成了一个框架雏形。”(《编辑学理与媒体创新》第244页)振铎同志以三个原理为主干的编辑学研究成果,具有新颖性、理论性和系统性,为建立普通编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资源。建立普通编辑学,一直也是振铎同志的愿望。人们自然想到,振铎同志会不会对现有研究成果加以提升,进一步构建普通编辑学的学科体系?人们的这个企盼是合乎逻辑的。
  建立和完善普通编辑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不仅因为编辑学的学科建设时间不长,还因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编辑活动变化很大。在这个过程中,多方探索,彼此争论,是不可避免的。前几年有文章说,编辑学研究一直七嘴八舌,争论不休,言下之意是编辑学研究不怎么样。恕我不能苟同。我承认,编辑学研究还要继续努力,继续前进。但是,七嘴八舌,争论不休,却不是坏事。第一,它表明编辑学研究很有活力,不是暮气沉沉。第二,它反映了学术研究的常态,不是停滞不前。世上有哪一门学科不是经常争论?可以说,学科发展的过程,就是学术争论的过程。学术研究,需要百家争鸣,拒绝定于一尊。振铎同志说,编辑学三原理问世之后,“对其肯定、补充、深化和拓展者有之,对其质疑、责难、论争和批判者亦有之。”(《编辑学原理论》修订版自序第3页)这无疑是对振铎同志的编辑学研究的有力推动。希望振铎同志的普通编辑学瓜熟蒂落,自成一家。希望其他同志的普通编辑学异彩纷呈,各有千秋,让编辑学界内外眼前为之一亮。那将是何等令人振奋的盛事!
其他文献
和谐社会是社会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对多民族大国的中国而言,民族关系在社会和谐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民族平等这一基本的社会价值出发,指出实现民族事实上的平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包含着与时俱进.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150多年的发展过程,就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进行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个代
“前华夏植物群”一词由李星学等提出。原义指以西北地区下石炭统(臭牛沟组、靖远组为主)及华南相当地层中的植物总称。作者分析了当前古植物地理区划的有关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
改革开放以来兴起的村民自治是邓小平民主发展观的伟大实践.作为邓小平经济民主观伟大实践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村民自治兴起的原始动因;以政治体制改革理论为核心
2008年12月28日,由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省新华书店共同出资设立的贵州新华文轩发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在贵阳挂牌,由其建设经营的贵州图书零售网络旗舰贵州书城于
一数字出版已经成为出版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技术在全球普及,出版业从介质的更新、流程的再造,到内容的管理、阅读方式的改变,数字
绩效导向型政府有着良好动机促进现代民主,它是一种责任政府,要向公民负责,对于民主的要求不能忽视.政府的责任机制是沟通绩效导向型政府与民主的桥梁.但在政府实践中,出现了
在新的历史阶段由于世情、国情、党情的不同,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必然产生对科学预测的诉求.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执政能力都应该内含着科
在图书出版业极其繁荣的今天,许多书籍都采用“文选+导言”的方式进行编辑。如何评价这种编辑方式的优劣与得失,是我们需要认真总结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结合中国古代书籍编辑方式的经典之作以及名家的理论阐述来对这一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理论探讨。    一    在图书编辑出版史上,“文选”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编辑方式。这里的“文”指“文章”,是广义的概念,泛指各种体裁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孔子删《诗》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急速转型,我国的社会阶级结构和利益结构都在发生变化,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平衡日益突出,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富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