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水”部字的文化观照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j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水部》共有468字,重文22,新附字23,是《说文解字》收字最多的部,其所携带的文化信息无疑也是十分丰富的。本文试图通过对《说文·水部》的文化观照,探讨“水部”诸字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一、水与农业文明
  
  1.多水的自然环境为农业文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业文明著称于世,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水资源。
  中华大地水资源的丰富,于《说文·水部》可见一斑。《说文·水部》468字,所录水名达148个,占四分之一多,诸如江、河、淮、汾、渭等都已在《说文》中出现。江,《说文》:“水。出蜀湔氐徼外崏山,入海。”河,《说文》:“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发源注海。”淮,《说文》:“水。出南阳平氏桐柏大复山,东南入海。”汾,《说文》:“水。出太原晋阳山,西南入河。”渭,《说文》:“水。出陇西首阳渭首亭南谷,东入河。”除此以外还有汝水、汶水、沮水等等,不一而足。
  《说文·水部》148个水名中,有的不仅是水名,而且也是地名或地名的来源,如:颍,《说文》:“水。出颍川阳城乾山,东入淮。”段玉裁注:“颍川,以水名郡。”即颍川因颍水而得名。洮,《说文》:“水。出陇西临洮,东北入河。”段玉裁注:“陇西郡临洮,今甘肃兰州府狄道州,州西南二百二十里有临洮城,汉县也。”分析“临洮”这一地名,我们可以看到,“临”,即靠近;“洮”当然指洮水,“临洮”意为“靠近洮水”,即因靠近洮水而得名。中国的地名中,“临+水名”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格式,如“临淮”“临沮”“临汾”等等,而这些地方几乎无一例外地靠近河流。
  这些都说明,正是在汩汩滔滔的水源的滋养下,我们的祖先才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养生息,继而创造出光辉灿烂的中华农业文明。
  2.农田灌溉和纺织印染业中对水的利用
  “耕织结合”是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典型的经济生产方式,“耕”和“织”的发展都离不开对水的利用。《说文·水部》有关农田灌溉和纺织印染的字反映了“耕织结合”的生产方式下对水的利用。
  (1)农田灌溉中对水的利用
  我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水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农田灌溉上,《说文·水部》中“沃”“浇”“注”等字都反映了农业生产中的灌溉活动。
  完善的排灌设施是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障。古代的排灌设施主要有浍、沟、洫、湖、氵昔、潴等。
  沟,《说文》:“水渎,广四尺、深四尺。” 段玉裁注:“《周礼·考工记·匠人》曰:‘九夫为井(田),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洫,《说文》:“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段玉裁注:“‘洫’亦作‘淢’。笺云:‘方十里曰成。淢,其沟也。’”
  战国时期,出现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防洪排涝能力大大增强,干旱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以水利灌溉为目的的蓄水灌溉工程迅速兴起。
  湖,《说文》:“湖,大陂也。从水,胡声。扬州浸有五湖。浸,川泽所仰以灌溉也。”“陂”本指山坡,与“坡”字音义完全相同。后来二字有了分工:“坡”,泛指山坡;“陂”,专指水旁山坡。人们在考虑蓄水问题时,首先选择了丘陵环抱呈盆状的自然环境,这样对外围山坡只要稍微加工便可形成人工池塘。于是也将这种池塘称为“陂”。陂在开始时仅用于阻隔洪水,保护良田,后渐渐变为蓄水灌溉工程。段玉裁注“湖”云:“大陂,谓大池也。池以钟水,湖特钟水之大者耳。”
  氵昔,《说文》:“所以拥水也。”段玉裁注:“《广雅》曰:‘氵昔,隁也。’”“隁”是人工垒起的堤坝,今作“堰”。“偃”是在本无其字的情况下使用的假借字,后造了以“土”为意符的“堰”字。“猪”是“都”的假借字,后有“潴”字,指积水的低湿地。《说文·新附》:“潴,水所停也。”“堰”“潴”连用说明,堰是在自然形成的低湿地上建成的坝。堰常筑于河道内的浅滩上,起防洪、蓄水、控制灌溉的作用,如四川的都江堰。
  灌溉系统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纺织、印染业中对水的利用
  我国的纺织品种类很多,但最值得自豪的是丝织品。“丝”在甲骨文中象两束丝。《说文》:“丝,蚕所吐也。”我国不仅有丰富的纺织原料,如丝、麻、棉、葛等,而且创造了多种多样的纺织技术。这些技术大多要借助水这一介质来完成。
  浸泡蚕茧的热水古人叫做“淊”,《说文》:“淊,泥水淊淊也。一曰缫丝汤也。”“汤”即热水。段玉裁注:“缫丝必用沸汤,名曰‘淊’。”经过热水浸泡后,茧丝上的胶质软化,蚕丝松散,找出丝头就可以开始抽丝了。
  茧经过“缫”之后变成了丝,下一道工序为“湅”,现在写作“练”,即将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周礼·考工记·巾荒氏》云:“巾荒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湅,《说文》:“氵简也。”段玉裁注:“湅之以去其瑕,如氵简米之去其康粊。故许以‘氵简’释‘湅’。”涚,《说文》:“财(才)温水也。”王筠《句读》:“财温者,不大热也。”《玉篇·水部》:“涚,温水也。”
  丝经过“湅”之后就可以着色了。染,《说文》:“以缯染为色。从木,杂声。”根据徐铉的解释,“染”当从水、从九、从木,所以“染”收录于《说文·水部》。“九”表示浸染要反复多次才能完成,非实数。“水”表示以水浸染,“木”表示染料,古代的染料大部分来源于植物,如蓝草等,所以从“木”。
  对水的利用显示出我们祖先超凡的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社会实践过程中经验的积累,而中国农业文明乃至整个中华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积累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二、法水哲学
  
  水本是自然之子,以自然的状态呈现于古人面前。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对水的特性作了许多细致的观察,同时,不断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理性、道德加之于水,逐渐认识到水性、人性有许多相通之处,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法水哲学。
  法水之“平”。“平”的准则来源于水。《说文》:“水,准也。”“准,平也。”《释名》曰:“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故匠人建国必水地。”
  《说文·水部》“氵献 ”体现了古人法水之平的观念。氵献,《说文》:“议罪也,从水、献,与‘法’同意。”段玉裁注:“其字从水、献,其议如水之平而献于上也。”“法”繁体作“灋”,《说文·廌部》:“法,刑也。平之如水。”“灋”三体会意:从水、从廌、从去。“廌”是助古人审判疑案的神兽。当诉讼双方争辩得难分难解时,就把廌牵到法庭,把争执双方拉到它跟前,被廌抵触的一方即为有罪者。“氵献 ”为献议之平,“法”为审判之平,无论哪一字,都体现了古人心中如水的公平性。
  法水之“清”。《说文》:“清,朖也。澄水之貌。”段玉裁注:“朖者,明也。澄而后明,故云澄水之貌。引申之凡洁曰清;凡人之洁亦曰清。”这是“清”的基本含义,古人由水很容易联想到人,于是也用“清”来比人,比人之高洁,比人之清廉、公正。《孟子·万章下》:“伯夷,圣之清者也。”《楚辞·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易经·豫》:“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见到许多以“清”为中心的构词:“清高”“清廉”“清丽”“清秀”“清贫”“清苦”等等,它们大多是褒义词,表现了人们对“清”的喜爱与崇尚。
  法水之“信”。《说文·水部》“氵”(今作“潮”)体现了古人法水之信的观念。氵 ,《说文》:“水朝宗于海也。”段玉裁注:“《周礼》曰:‘春见曰朝,夏见曰宗’,古说则谓‘潮’也。……古说‘如水来朝见’,尊礼也。”水受月亮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从不失其时,也不失其信。在古人看来,臣子对帝王的朝见也应如水朝宗于海一样,守时守信,是谓“朝”。
  
  三、结语
  
  通过对《说文·水部》的研读,我们发现:水不仅滋养了中国古老的农业,也滋养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正是这纯净自然、看似柔弱却刚强的水,推动着中华文化之舟在世界文化的大海上不惧风浪地悠悠前行。
  (熊露露,湖北三峡大学文学院,田家炳教育学院)
其他文献
现代修辞学史对王易的修辞学著作评价过高。王易涉嫌抄袭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已是学界共知的一个负面样本,今人不应该忘记这桩历史公案,王易抄袭案对今人在如何借鉴和吸收国外
汉语熟语中的“有x有y”格式,有很强的描述功能和很好的表达效果。本文就这一格式的结构、性质、语法功能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分析。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教材结构清晰,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是“一部受欢迎的《现代汉语》教材”(《高教战线》1986年第6期),受到广大读者和教材使用者的青睐,成为许多高校文科指定教材。笔者在大学学习期间和考研过程中使用的就是该教材,自觉获益匪浅,受益良多。  在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对其中的几个问题,笔者有不同的思考和认识,在此谈谈自己的管窥之见,和大家进行一下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主办的世界中医药大会是全球中医药领域规模大、参与广、层次高的学术盛会。至今已在中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中国澳门、澳大
细读文学大师鲁迅的作品,如饮百年杜康,似品千年山参,常常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特别是其作品中模糊语的妙用,于似乎不合情理的表面,潜流着文章的独特之处和作者的良苦用心。仔细琢磨
青蒿素研发获诺奖让中医药的创新发展成为热点话题。10月31日,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主办以"国粹中医·健康中国"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医科学大
本文介绍了踢罚点球新技术动作的设计与方法,实验结果证明此种新技术比其他四种传统踢法的命中率都高。训练水平越高,差异性越显著。
北京中医医院始建于1956年,足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现代化三级甲等中医医院。60年来,一代代“宽街人”薪火传承、开拓进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外创了医院新局面。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来研究不同产地龙葵药材品质的差异,为龙葵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使用Phenomenex 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20%(v/v)甲
当今世界强队都较普遍地重视和运用斜传中吊战术,在实践中又常与其它进攻方式结合运用。本文重点探讨了斜传中吊这一战术的规律和特点,研究方法较为先进,所得数据及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