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图形准确,是显现色彩之美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求做到:构图完整,形体比例准确;主体物要放在画面中心略为偏左或偏右位置上;物体与物体的间隔距离,要有疏密的变化;各个物体都要大小相宜,过大缺乏空间感,太小显得空泛。
关键词:图形准确色调明确色调明确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近年来,色彩考试由以前的色彩写生到色彩默写,有着质的不同,但它仍以静物写生为基础。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中学美术课中充分体现这一点,高考美术中也体现这方面要求。
色彩默写考试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一)图形准确
色依附于形。图形准确,是显现色彩之美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求做到:构图完整,形体比例准确;主体物要放在画面中心略为偏左或偏右位置上;物体与物体的间隔距离,要有疏密的变化;各个物体都要大小相宜,过大缺乏空間感,太小显得空泛。构图一般分为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等等。三角形构图应避免等腰三角形,因为这样画面会显得呆板。
(二)色调明确
色调是指画面色彩的总倾向,可倾向于暖色或冷色、亮色或暗色、绿色或红色等等。一幅好画。必有其表达一定意境的色彩总倾向,才能使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因此,要求:整个画面的几块大的色彩如背景、衬布的安排,陶器、花瓶的摆设要有一个合适的色彩总倾向;倾向不等于单调,色调既要有统一的总倾向又要有微妙的变化;如果考卷要求画冷色调,不要只想到蓝色,也可以利用各种冷灰色和补色的变化,画出和谐美来;和谐而有变化,是色调的总要求。
(三)色彩塑造
画面的构图和色调确定之后,要考虑如何进行塑造的问题。用色彩塑造形体往往会出现只有色彩关系而忽视素描关系,或只有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的现象。因为没有具体物体作参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画时,须一边考虑色彩关系一边把握素描关系,根据以往的作画经验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关系。在作画过程中,还须注意物体所具有的个性因素,如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把物体画得丰富而有变化。将自己对物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不要单纯去追求各观色彩的真实和相似,这样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难免单调。
深入塑造具体物体时,力求用笔、用色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因素,不能过于简单和随便,以免破坏结构。衬布在画面中主要起陪衬和调剂色彩的作用,表现时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处理,有的地方可表现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笔带过,画面中次要的物体简单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到处都刻画得很仔细,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没有层次和空间感的现象,也容易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四) 色调明确
完整,是指整体的谐调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求做到:画面大色块要为整体需要而安排;物体之间的投影关系要相互连接;衬托物要起到对主体物的衬托作用,以突出主体物的特色;整个画面要体现整体与局部关系、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形与神(即静物的神韵和情趣)关系的统一。全面完整地表现对象后,检查一下整体的色调及和谐的统一关系。同时对个别局部的细节进行调整,减弱琐碎次要的细节,加强重点物体的点睛之笔。高光、罐口、杯盘的边缘都需精心地表现和收拾。考生应留出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幅画面作整体调整。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大的整体关系出发,对画面进行全面检查,调整和修改画面不入调的局部色彩。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对画面进行最后润色。对那些重点物体,赋予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主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关系,努力使画面的物体鲜明生动、和谐统一。
色彩的变化是很复杂的,那么我们怎样去把握呢?尽管自然界色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即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画风景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出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二)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
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显,就应该按照两色光的强弱来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如光线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的冷色又是一种什么色彩呢?
(三)关于补色
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色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
此外考试总是限时间的。要求:镇定有序地实现质量和速度的统一。色彩默写考试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注意到:默考相当于创作,在落笔之前要进行揣摩构思,打好腹稿。打腹稿的过程,是展开创新思维、启动想象力的过程,是默考的必要步骤。如果考生过去曾画过应考静物的成功之作,也要通过回忆思考,使之在脑海小再现。切忌拿到考卷。不加思索,信手动笔。
其次在作画过程中、务必注意到整体统驭局部。主次分明,防止局部突出,喧宾夺主;如果用水粉画表现,可以先画物体暗部和投影处,要注意到暗不等于黑,防止暗部画成漆黑一团,要画出暗部的透明感;如果用水彩画表现,应力求体现水色交融,清新明快的特点,防止涂涂改改而出现灰、火、脏、乱现象。
最后考毕前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检查,要注意从色彩、素描、冷暖、空间等几个方面去检查。如果画面色彩单调了,可能是色彩关系设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灰了,可能是素描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火了,可能是色彩的冷暖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平了,可能是虚实与空间关系没处理好。所说的这些“如果”和“可能”,都是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容易出现和易被忽视的问题,假如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色彩考试也就有希望过关了。
关键词:图形准确色调明确色调明确
色彩是美术院校入学考试的重要科目之一。近年来,色彩考试由以前的色彩写生到色彩默写,有着质的不同,但它仍以静物写生为基础。新课程改革重视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中学美术课中充分体现这一点,高考美术中也体现这方面要求。
色彩默写考试要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一)图形准确
色依附于形。图形准确,是显现色彩之美的先决条件。因此,要求做到:构图完整,形体比例准确;主体物要放在画面中心略为偏左或偏右位置上;物体与物体的间隔距离,要有疏密的变化;各个物体都要大小相宜,过大缺乏空間感,太小显得空泛。构图一般分为三角形构图、复合三角形构图、椭圆形构图等等。三角形构图应避免等腰三角形,因为这样画面会显得呆板。
(二)色调明确
色调是指画面色彩的总倾向,可倾向于暖色或冷色、亮色或暗色、绿色或红色等等。一幅好画。必有其表达一定意境的色彩总倾向,才能使人看起来赏心悦目。因此,要求:整个画面的几块大的色彩如背景、衬布的安排,陶器、花瓶的摆设要有一个合适的色彩总倾向;倾向不等于单调,色调既要有统一的总倾向又要有微妙的变化;如果考卷要求画冷色调,不要只想到蓝色,也可以利用各种冷灰色和补色的变化,画出和谐美来;和谐而有变化,是色调的总要求。
(三)色彩塑造
画面的构图和色调确定之后,要考虑如何进行塑造的问题。用色彩塑造形体往往会出现只有色彩关系而忽视素描关系,或只有素描关系而忽视色彩关系的现象。因为没有具体物体作参照,很容易把握不好,容易概念化。这就要求考生在作画时,须一边考虑色彩关系一边把握素描关系,根据以往的作画经验和对物体形体结构的把握和理解,抓住大的明暗关系。在作画过程中,还须注意物体所具有的个性因素,如色相、纯度、明度、冷暖等,把物体画得丰富而有变化。将自己对物体的感受表现出来,不要单纯去追求各观色彩的真实和相似,这样很容易被局限在固有色里,色彩也难免单调。
深入塑造具体物体时,力求用笔、用色准确,色彩层次要衔接自然,质感的表现也要充分。高光是表现物体质感的重要因素,不能过于简单和随便,以免破坏结构。衬布在画面中主要起陪衬和调剂色彩的作用,表现时可根据画面的需要进行处理,有的地方可表现得充分一些,有的地方只需一笔带过,画面中次要的物体简单的交待出形和色就可以了,切不可面面俱到,到处都刻画得很仔细,造成主次不分、呆板、没有层次和空间感的现象,也容易破坏画面的整体效果。
(四) 色调明确
完整,是指整体的谐调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有机联系。要求做到:画面大色块要为整体需要而安排;物体之间的投影关系要相互连接;衬托物要起到对主体物的衬托作用,以突出主体物的特色;整个画面要体现整体与局部关系、色彩关系与素描关系、形与神(即静物的神韵和情趣)关系的统一。全面完整地表现对象后,检查一下整体的色调及和谐的统一关系。同时对个别局部的细节进行调整,减弱琐碎次要的细节,加强重点物体的点睛之笔。高光、罐口、杯盘的边缘都需精心地表现和收拾。考生应留出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整幅画面作整体调整。调整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从大的整体关系出发,对画面进行全面检查,调整和修改画面不入调的局部色彩。这个阶段的工作是对画面进行最后润色。对那些重点物体,赋予画龙点睛之笔。突出主体,放弃一些不必要的细节关系,努力使画面的物体鲜明生动、和谐统一。
色彩的变化是很复杂的,那么我们怎样去把握呢?尽管自然界色彩千变万化,错综复杂,但它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色彩的空间透视
色彩的透视实际上就是指空间色,这也是任何造型艺术无法摆脱的透视变化规律,即近大远小的形体透视规律。色彩也有透视变化规律,如近的暖,远的冷,近的鲜明,远的模糊等。尤其画风景因为空间距离深远开阔,这种色彩透视变化的规律格外突出。如果违背规律,硬是把远处的各种物体画出色彩鲜明强烈,那么它就毫不客气地从远处跑到近处,从后边跑到前边,而失去了基本的空间透视效果,画面也由深远而化为平板。
(二)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
我们能够看清物体色彩的媒介是光线。物体受到不同的光照,出现了阴阳向背及明暗、深浅,呈现出立体的、冷暖不同的色彩变化。因为光的作用,物体发生了环境色的相互散射的影响,不同的物体固有色互相辉映与影响而产生出五彩缤纷的丰富色彩。但应该指出,光源色的冷暖对自然界色彩的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色光线照射下的一般规律为:在“暖色”光线下的物体,其亮部呈“冷色相”,而它的暗部则呈“暖色相”如果色光的冷暖不明显,就应该按照两色光的强弱来分。一般情况下,早晨和傍晚的日光、灯光、火光等为暖色,中午的阳光、天光、白炽灯光等为冷光。如光线是暖色,亮面肯定就是暖色,那么暗面的冷色又是一种什么色彩呢?
(三)关于补色
色彩的冷暖关系,即补色关系。人们对色彩的明与暗、冷与暖理解起来并不难。如红色光线射过来,物体的受光面就会罩上一层红暖色,寒色也即如此。问题在物体的背光部下又是什么色彩呢?往往初学者会在此出现很多问题,很多人用暗红来处理,有些人则用固有色加黑、蓝、褐等色,结果画面画得又脏又燥。这说明一些人还没有掌握色彩光学反应的原理,所以,常常作画失败,影响了色彩的提高。那么,暗部究竟应是一种什么色呢?冷暖的光学反应应是用一种补色关系来画暗部色彩。
此外考试总是限时间的。要求:镇定有序地实现质量和速度的统一。色彩默写考试应注意以下事项:
首先要注意到:默考相当于创作,在落笔之前要进行揣摩构思,打好腹稿。打腹稿的过程,是展开创新思维、启动想象力的过程,是默考的必要步骤。如果考生过去曾画过应考静物的成功之作,也要通过回忆思考,使之在脑海小再现。切忌拿到考卷。不加思索,信手动笔。
其次在作画过程中、务必注意到整体统驭局部。主次分明,防止局部突出,喧宾夺主;如果用水粉画表现,可以先画物体暗部和投影处,要注意到暗不等于黑,防止暗部画成漆黑一团,要画出暗部的透明感;如果用水彩画表现,应力求体现水色交融,清新明快的特点,防止涂涂改改而出现灰、火、脏、乱现象。
最后考毕前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自我检查,要注意从色彩、素描、冷暖、空间等几个方面去检查。如果画面色彩单调了,可能是色彩关系设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灰了,可能是素描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火了,可能是色彩的冷暖关系没处理好;如果画面太平了,可能是虚实与空间关系没处理好。所说的这些“如果”和“可能”,都是考生在平时的训练中最容易出现和易被忽视的问题,假如这些问题解决好了,色彩考试也就有希望过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