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资料性课程资源的误用与思考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很多语文教师盲目地运用课程资源、不甄别使用各种资料的问题,提出教师应该避免“笼统抽象,忽视生本距离;随心所欲,忽视课程特点;直白给予,忽視主体感悟”三个使用误区,使资料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关键词】阅读教学 资料 课程资源 误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A-0059-0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随之拓宽,处于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师已经不再视教科书、教参这类传统性资源为唯一的教学资源了,他们开始通过网络等渠道搜集可辅助自己教学的资源。这既拓宽了文本的内容,也丰富了孩子的视野。但是,由于信息量的庞大,很多语文教师盲目地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尤其是对资料不甄别使用,以及不考虑教学目标、学科特征和学生学情,使得资料运用看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却价值不高,甚至累赘拖沓。
  误区一:笼统抽象,忽视生本距离
  《钱学森》教学片段:
  (师出示留学生劝说钱学森的话语“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师:为了佐证,请同学们认真看看老师出示在多媒体上的关于研究“两弹一星”时的一些资料。
  “技术上的困难:尖端技术有很多特殊的要求,需要大量的精密计算。由于设备落后,一开始只能依靠苏联为我们提供技术帮助,但是后来两国交恶,苏联单方面撤走所有专家,带走全部资料,只留下一堆没用的机器。”
  “经济上的困难:国内从1959年到1961年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许多地方的人们吃不饱、挨饿,很多专家因为营养不良出现了浮肿、色盲。”
  【思考】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出示的这段资料似乎并没有立足于学生,“技术上的困难”,语言之概括让学生根本无法真正走进那段历史;“经济上的困难”因年代久远,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根本谈不上产生共鸣。试问,这样的资料,这样的表述,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吗?能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吗?能缩小时空差别带来的距离吗?显然不能!
  笔者认为,基于小学生感性为主、理性为辅的阅读心理特点,立足于学生阅读的文字资料不能太笼统、太抽象的实际,为了使文字资料更突出它的作用,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体数据、事实,或者是细节性的文字,且语言表达上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将这段资料换成以下两个小故事:1.《垃圾场里找材料》:研发“两弹一星”的科学家跑遍北京的废品回收站,终于找到了实验需要的稀有金属。2.《一包饼干》:钱学森和他的团队首次发射运载火箭成功,获得一笔奖金,有多少呢?正好买一包饼干,每个工作人员分到了一小块。(以上资料因论文篇幅文字简略,实际运用时可具体)这样,鲜明的形象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能从文中获得所要传递的信息,“情感脉搏”也就被紧紧扣住了。学生由此获得的震撼是巨大的,对“技术困难”和“经济困难”的体验是真切的。
  误区二:随心所欲,忽视课程特点
  资料的又一运用就是在结课时的拓展上。现在很多的小学语文课堂都特别注重拓展,尤其是一些公开课。是不是所有的拓展都是必要的呢?请看《麋鹿》教学片段两则:
  片段一:
  师:我们人人都应该具有保护世界濒危动物的意识与责任心,保护它们,从我做起。你还知道哪些世界濒危动物吗?
  (生回答,师展示世界濒危动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片段二:
  (学生交流对麋鹿传奇经历的感受)……
  师:同学们的感受也引出了我的疑问,“麋鹿还会迷路吗”这里的“迷路”你们明白它的意思吗?除了麋鹿之外,其他世界濒危动物呢?它们会迷路吗?课后请以“麋鹿(或其他濒危动物)还会迷路吗”为题,搜集资料,写一篇读书笔记,谈谈你的看法,下节课我们交流。
  【思考】这两则片段教授的是同样的内容,可是给学生的启示却是相差极大的。同样是拓展,片段一主要是由教师主导拓展,把自己搜集的图文资料展示给学生看,仅仅让其被动地意识到保护珍稀动物的重要性;片段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引领,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一次深度挖掘。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资料的运用一方面是对文本知识的一种横向拓宽,另一方面也是对文本内涵的纵向延伸。前者是基于文本,适时地拓宽了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简单,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安排学生自主完成,操作时间可置于课前或课后;而后者是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的超越。在这样的拓展中,教师可以适时抛出一个具有可操作性、有深度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所出示的资料进行讨论交流;也可以在课后布置一些小练笔、探究性学习让学生沉淀思维。这样的“超越”不仅能引领学生探究文本之外的深层次内涵,更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只有基于这样的思考,在这样的学科理念支撑下呈现资料,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获得提高,也才能让拓展训练彰显价值。
  误区三:直白给予,忽视主体感悟
  网络时代的来临,方便了信息之间的传递与分享。对于教师来说资料的获得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少了,再加上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这种“外部给予”越来越受到教师的广泛青睐。那么,这种强调外部给予的方式真的起效果了吗?
  以《九寨沟》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请大家轻声读读第三自然段中关于“五彩池”的描写。
  (生自读)
  师:“五彩池”美丽吗?到底是怎样的呢?你想看吗?
  生:想看!
  (师用课件出示九寨沟美丽的湖泊图片)
  生:哇,好美呀!
  师:有道是“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真是太美了,请大家美美地朗读描写湖泊的句子,如果能背下几句就更棒了!
  【思考】《九寨沟》是一篇写景文,由于地域的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真正欣赏过它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上述片段恰恰没有把握住课程特点,没有考虑合适的播放时机,在学生刚接触文本尚未“咀嚼”文字时就急于呈现资料,只考虑到直观形象,没考虑到学习语文的规律,用“看镜头”替代“品文字”,直白给予,看似丰富绚丽,实则苍白无味。
  无限放大资料的辅助功能,忽视文字的内在魅力,忽视学生的自主感悟,在如今的课堂上比比皆是,这样做只会模糊语文学科的内涵,只会助长学生的简单思维、直线思维,削弱学生应有的思考、想象、建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主体对语言文字的认知与感悟,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以及课文内容适时地穿插资料,而所运用的资料也必须能够起到深化学生与文本之间共鸣的作用,否则只是累赘。
  简言之,关于阅读教学中的资料运用,教师只有做一个心灵手巧的园丁,悉心修剪,才能够修剪出应景的花草,从而吸引学生流连其中,享受语文独特的魅力。
  (责编 黎雪娟)
其他文献
竹纤维具有独特的结构,横截面为高度中空,纵向平直且表面布满沟槽。竹纤维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优异的吸湿放湿性、优秀的染色性和抗菌性。本文介绍了竹纤维在纺织品中的广泛应
期刊
分析了澳棉与新疆棉的质量差异,提出了澳棉配棉和工艺配置中应采取的对策,以达到合理使用、降低成本、保证成纱质量的目的。
雅格布-姆勒公司在织品技术和产品上强劲的创新,为自身带来光明的未来。在过去的10~20年间,窄幅织品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欧洲的纺织机械企业120年如一日地一直致力于制造各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认为,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服装和纺织品生产国.是唯一一个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服装工业进行竞争的国家。印度的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
在精准医疗和脑计划研究广泛开展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尽快提高神经外科研究生对这些前沿领域的认识及相关科学素质是目前神经外科研究生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我们尝试将国外研究
山东鲁北生态工业系统拥有磷铵-硫酸-水泥联产、海水"一水多用"、盐碱电联产三条联系紧密的产业链,形成了一个资源共享共管的联合企业型的生态工业模式. 利用工业生态学、系
普通多值逻辑控制器算法的关键是加权因子的选择。本文应用神经元来实现普通多值逻辑控制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权因子的自学习算法,并用数字仿真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本文对GB 5888-1986《苎麻纤维素聚合度测定方法》中配制、标定铜乙二胺所用试剂方法、标定原理及相关反应作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同时介绍了其标定过程与计算方法。
棉花质量检验师执业资格考试(以下简称棉检师执业资格考试)是具有选拔性质的水平考试,命题工作的出发点是既要有利于满足国家选拔中级专业技术层次棉花质量检验人才的要求,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