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六点六高地

来源 :解放军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idzhang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五一年四月至五月,抗美援朝战场的形势可谓波诡云谲.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四月二十二日至二十九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势不可挡,进攻的矛头直抵汉城(今首尔);可进入战役第二阶段后,突然就攻守易位了,特别是中朝军队五月二十三日开始向三八线转移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便沿公路对中朝军队猛追不舍.六月,朝鲜战场的形势变得异常紧张.据时任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后勤司令员的洪学智上将回忆,第五次战役虽然歼灭了“联合国军”八万余人,挫败了其总司令李奇微企图在我侧后登陆的计划,但由于对敌人的反扑估计不足,在撤退中遭到较大损失.“我军的口子张得太大了,想一下子消灭敌人五六个师,过后看来是不可能的.所以打了平推,没能大量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我们在这次战役中,仍然是靠自己身上背的那点粮食、弹药,所以还是\'礼拜\'攻势.”
其他文献
撞面,大贲头男孩朝米老贵大声嚷嚷:“老伯,老伯,你们在这里被敌人包围那一回,咋不派一支突击队冲上去,从敌人手里缴获一挺马克沁机枪?”rn米老贵:“啥?……你说啥机枪?”rn大贲头男孩跳到草道边大石头上,紧了紧腰上的草绿色仿军皮带,大贲头更贲了.他朝米老贵比比画画:“马克沁机枪!你们只要从敌人手里缴获一挺马克沁机枪,调转枪口,啪啪啪啪,啪啪啪啪……敌人就一片片倒下去了.别说国民党保安团一个连的兵力,就是几千敌人,也不够一挺马克沁机枪对付,你们自卫团也就不用牺牲那么多的人.”rn“马克轻机枪……什么马克轻机枪
期刊
扎西达娃(我)rn我坐在舷窗边,窗外一片纯白,分不清是雪,还是云朵.整个世界,像一片白色的海洋.那高过云朵的雪山,像是一面面张开的帆.rn身边是我独臂阿爸,泽仁顿珠.他头靠椅背,静静地沉睡.笑容在他面颊两侧的“高原红”上绽放.rn阿爸高兴.我被评为全军精武标兵,荣立一等功,刚从人民大会堂领奖回来.给我颁发荣誉奖章的,正是阿爸.阿爸只有一只手,一只左手.他的右手,从肘关节处被炸掉.他用那只唯一的手,将奖章挂在了我的脖子上.看见他的手因激动而颤抖不已,我的眼泪顿时奔涌而出.此刻,回想领奖那一幕,我的眼泪再次不
期刊
心已融入那片海rn一rn海风阵阵,伴随着两声汽笛悠悠响起,虢忠锋又一次随艇扬帆起航.他指挥枪帆兵准备锚机,挥动双手示意艇长离岸.rn航行中的一个清晨,虢忠锋听到一阵喳喳鸟叫.这让他突然想起来,船舷上那个燕子窝里还有两只嗷嗷待哺的小燕子.他抓起一把小米,猫着腰跨出舱门,站到了侧舷上.他近一米九的个头,他的脑袋几乎顶到了舷檐,一只粗糙的、带油污色的大手捻起几粒小米,放进燕子们张大的嘴里.
期刊
对于我来说,喜爱《解放军文艺》,是从当新兵开始,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所在部队在山上施工,住帐篷,连队订了一份《解放军文艺》,可传到我们新兵手里,就已经是掉页卷角,没什么模样儿了,而我窝在帐篷里,读起来还是如饥似渴.后来,我调到了团后勤处当文书,本来到收发室取报纸是通信员的事儿,可估摸着杂志该到的那几天,我就往收发室跑,目的就是把《解放军文艺》扣下,从头到尾看完了,再松手.记得读《天山深处的“大兵”》《三角梅》《雪国热闹镇》等名篇,如痴如醉,不仅关起门来偷偷朗诵,还把精彩的段落工工整整地抄在日记本上,有
期刊
我说的老哥哥,是和我共用一个娘肚子的亲哥哥.出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比我大二十岁,我自然就叫他老哥哥了!rn老哥哥首先是一名退伍军人,然后是一位农民,再然后,就是我们村里出了名的文艺老男人.rn曾经是一名军人,老哥哥只要一回忆那段高光时刻,瘦削的黑脸膛就开始泛光.
期刊
期刊
迎着湿热的海风,规整的半岛像一块冲浪板,一头翘向蔚蓝的南中国海,为这个“天南重镇、海北名邦”冲出了近一千五百公里的海岸线.这里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站在高岭上,即便是冬日里,也常能听到雷声从天穹滚过.
期刊
七十年前,草创而生.七十年后,根深叶茂.rn《解放军文艺》即将迎来七十周年生日,我为《解放军文艺》做校对也已经二十年了,时间就在这每日的字里行间中慢慢流走,静心回忆过往,发现能够镌刻在自己记忆中的反倒是一桩一件的小事情.rn我应该是文艺社自己培养,做校对工作一直到退休的唯一的校对员.从十八岁走出校门到文艺社工作做校对,三十多年,自己都没有想到会与书稿、文字、标点符号结下半生之缘,从懵懂不解到敬畏文字,其间的校对生活有辛苦,有苦涩,也有充实和快乐,有三个校次中的电闪雷鸣,也有手握新刊时的光风霁月,酸甜苦辣尽
期刊
一rn绿色的军装,绿色的列车,我们像一条条从长江、黄河沿岸的大地上汇入的无数条绿色的支流涌入到成都的双流机场.一架巨大的军用运输机像是从雪域高原飞来的雄鹰,驮着我们这批新兵“轰隆隆”地飞上了蓝天.透过飞机的舷窗,雪山像海面上掀起的巨大波涛,跌宕起伏,绵延不绝,荒芜得深邃.我仿佛是一只从江南而来的雏鹰,被震撼着“猛地”展开了翅膀,战战兢兢地试探着这片新奇的疆域.
期刊
一九七三年,我高中毕业之后便回到故乡参加劳动.但我上学的那个县城还是要去的,到那里去看人去楼空的母校,去到书店买书或去邮局寄信,那是耕耘田间时感到最给我希望与慰藉,也最有文化的几件事.某一天,我在邮局意外地发现,这个地方不仅可以邮寄信件和包裹,还可以订阅报刊,这使我眼前一亮.那时候可以订阅的杂志非常少,只有寥寥数种,我一眼便看到了一种名叫《解放军文艺》的刊物,心中无来由地竟产生某种打开天窗般的惊喜.当时我并不清楚这个刊物从何而来,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什么样的东西所构成,仅仅是“解放军”和“文艺”这两个词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