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训练要“美味可口”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nxiao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的寓言故事《杰米扬的汤》,说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杰米扬用鲜美可口的鱼汤款待客人。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他一盆接一盆地请客人喝汤,没有休止。最后客人忍无可忍,纷纷拂袖而去,再也不敢登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鲜美的鱼汤无疑是待客的佳肴,但过了量,就会适得其反。
  化学在现代生活、社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本应是深受高中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采取“题海战术”,以练代学,扼杀了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激情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就会丧失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化学教师心目中喜欢的多思多问的学生越来越少。为什么高中化学这碗香喷喷的“汤”,学生都不愿意去品尝呢?答案只能是杰米扬式的化学教师将他们吓跑了。
  我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实践中,一定要在传授科学知识和激发学生兴趣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特别是在指导学生训练时,一定要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好“度”。
  一、要“咸淡适中”,把握好训练题的难易度
  好汤不合口味,谁愿意喝呢?在新课的教学阶段,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如果不注意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和学习基础,而追求综合性较强的高难度题目的解题训练,则将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高一年级的《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高考试题的魅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我们将2010年全国高考“理综”的一道金属试题(题略)选为全年级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求他们练习。第二天检查,近千名学生动笔做的不足百人,做正确的不到十人。询问做正确的学生是怎么做出来的?回答是抄的参考书中的参考答案。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在课堂上讲解此题,结果耗费了约30分钟的课堂时间,一个班能听懂的也不过十人。凭心而论,要求高一的学生做这道题确有难度。此题无疑是道好题,但由于高一学生的化学分析推断能力有限,从学生课外练到教师课堂评,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达到思维的兴奋点,只能感觉化学难学而不理不采。假设换一道适合学生特点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金属及其化合物”知识,可能效果会好些。
  心理学研究表明:技能的形成存在“模仿练习→独立操作→精确化→联接自动化”四个特征阶段。科学、合理的化学训练题目要立足于大多数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能够完成为宜,且训练必须把握好阶段性,避免拔苗助长,循序渐进才符合学生能力的发展要求。
  二、要“美味可口”,突出训练的灵活度
  好汤喝腻了,自然没胃口,不想喝。学生做练习,老师批改、讲评练习,学生做对了,皆大欢喜。但“为什么要这样做?反思解题方法”这一环节往往不能引起师生的重视,学生练习时只是依照老师课堂上讲的或课本上的例题来解答,“解题机器机械解题”,“做得多,想得少”,使学生步入“越做越笨”的怪圈,从而讨厌做题目。
  教师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教给学生灵活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试题讲评和例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不同角度思考解题途径,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例如:在讲到利用化学式计算时,我选择了这样一组练习:
  根据氧化铁的化学式计算。
  (1)计算氧化铁中氧元素和铁元素的质量比。
  (2)氧化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
  (3)80克氧化铁中含铁元素多少克?
  (4)多少克氧化铁中含铁元素14克?
  (5)80克氧化铁中含有的铁元素与多少克四氧化三铁中铁元素的质量相当?
  这一组题,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氧化铁的化学知识,从易到难逐步提高难度,使学生犹如攀峰,从基础题开始,逐渐提高,不仅理解了新的知识,而且锻炼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只有长期坚持从不同的角度训练学生的答题能力,训练学生的灵活性,才能培养出学生较强的应变能力,在新的疑难问题面前,学生才能从容不迫、思维兴奋,快速地解决问题。
  三、要“适可而止”,调控好训练题的量度
  好汤,喝多了也会伤人。在各章节的教学中,教师总是抱着“熟练生巧”的教学理念,除了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练习和习题外,还要辅之以一套20题左右的训练试卷,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际只有少数几个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练习,绝大部分学生不能完成作业,就去乱套公式或“再版”其他同学的练习。教师全心全意为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则由于完不成任务,就干脆不做,表现出听任教师处罚的对立心态。形成教学过程中的“一头热一头冷”的被动局面。长此以往,将学习化学的队伍由强到弱最终拖垮了。
  现在的化学教材,每节后面都有练习,每章结束时有A组和B组习题,出现的题目类型有概念比较题、是非判断题、作图题、问答题、计算题和证明题等,几乎包罗了学生巩固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各种类型题目。没必要再统一补充大量的训练题去“强化”他们。对于部分感觉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推荐他们买一本课外辅导资料来自学和练习。也就是说,化学训练要合理。
  化学训练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贵在“恰当”、“适度”、“创新”,使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中学习探究化学知识,从自信走向成功。
其他文献
近几年,随着我校外来民工子女的比例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自身素质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语文老师在教学时也感觉越来越“吃力”不“讨好”了,付出了几倍于以往的精力,却收效甚微。特别是学生的写作水平令人担忧,学生面对作文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无从下手,即便好不容易挤出一篇来,也大多是不见章法、毫无文采。  针对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不断尝试,逐渐摸索
摘 要: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点,它不但考查学生对古代诗文的理解能力,而且涉及鉴赏评价作者的阅历、见识、思想、情感等,是对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综合检测,对学生的语文整体素质要求高,出题方式灵活多变,老师复习起来,学生掌握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打好基础,掌握一些鉴赏评价的基本知识,进行适当的归类和集中训练,进而明确方法,举一反三,以适应新高考的新要求。  关键词: 诗歌鉴赏 高考语文
摘 要: 本文在考证古代中国“选举制度”历史发展进程的基础上,将这一古汉语概念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选举制度进行比较,意在指出不管是古代的推荐或考选制度还是现代的公职人员的选择制度,我们所要求和关注的最根本一点是该制度是否平等,是一种怎样的平等。而我们最终关心的则是我们不仅需要机会平等,而且需要实质的平等,这是我国民主政治和选举制度发展的唯一选择。  关键词: 中国古代“选举” 现代选举制度 平等观
摘 要: 17—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启蒙运动中,德国启蒙运动文学的杰出代表莱辛在其著作《拉奥孔》中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莱辛的美丑观在德国启蒙运动中很有典型意义,莱辛坚持美的概念产生于客观对象之中,物体美
摘 要: 在高等职业院校外语教学方面,旧有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时代要求,因此我们急切地需要寻找出一种更加新颖且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模式。各式各样的外语课外活动的组织有利于营造外语课外学习氛围,对促进外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外语课外活动的作用、开展外语课外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结合自己多年指导校园英语课外活动的经验对高校外语课外活动的开展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高职高专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设计、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而且要立足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做创新型语文教师。作者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在近年来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对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较为周密的分析与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这些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现状 不足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广大语文教
摘 要: 班主任是为学生规划人生,为集体设计蓝图的人。文章结合具体案例,阐述了班主任如何教育学生,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把阳光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 班主任 学生教育 工作案例    一、事件  在我的班级中有这样一个学生——小刚,男,10岁,父亲、母亲小学毕业,因家庭经济困难,两人整天在本地打零工,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就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照管。而爷爷奶奶只能管吃穿,对孩子的学习管理却无能为力,因
摘 要: 针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这一问题,作者认为积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途径。没有积累,作文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关键词: 写作教学 材料积累 作文水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做饭,先要有米,没米下锅,再巧也做不成饭。作文也先得有“米”,“米”就是写作材料。“米”来自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米仓”。  如何充实学生的写作“米仓”呢?我以为首先应指导学生注重积累,这是
摘 要: 公示语的翻译是一个城市对外宣传的窗口,文章通过列举泸州市公示语汉英翻译中出现的一些主要错误,探讨了公示语翻译的原则,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城市对外宣传 公示语 翻译策略    一、引言  对外宣传资料的翻译(简称外宣翻译)水平是一个城市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环境建设的重要体现。质量好的外宣资料译文有助于有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旅游产业,扩大对外交流和合
【教学背景】:  二年级(上册)教学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已经能够在生活空间里辨认这些方向,初步知道了这四个方向在平面图上的习惯表示。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有两个内容:一是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作为已有方向知识的延伸补充,便于学生在生活中更具体、细致地了解物体所在的位置。二是会看简单平面图中的路线,作为方向知识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方向感。这部分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初步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