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优先选择。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的自身努力,也需要一些有效的教研活动的浸润。近几年,我校将校本教研看作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通过一些行之有效校本教研的引领,很好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学反思———关注教师研究的自觉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一种专业化认同内化的过程。教学反思对于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有裨益。不过,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教学反思的意识,都能自觉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因此,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作一些必要的引领。为了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学校每个月都给教师发放一张“反思型校本培训教学问题清单”。问题清单包括“反思焦点———思考方向———问题描述及举例”。并指导教师学会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这两个方面去捕捉问题,进行反思。
1.对学生学方面的反思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反思,所教知识与学生哪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有联系;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在什么时候给予怎样的点拨和引导;近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程度和深度怎样等。有了这些反思,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当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完成以后,将其拿到课堂进行具体实施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会做出种种反应。例如,学生在学习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时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学生之间因某个知识产生了争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精彩的生成等。面对学生的这些反应,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和判断,并做出调整,以增强课堂行程的灵活性与可控性。
2.对教师教方面的反思
教方面的反思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首先,在课前对自己所设计的预案进行瞻前性的再审视,看教学思路有无调整和补充的必要。其次,在课中要根据反馈的教学信息及时进行反思,依靠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策略。再次,在课后作全面(或重点)反思。一般来讲,课后反思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1)对成功的反思。一节课下来,经常会有一些自己感到颇为得意的地方,比如,一个良好的导入、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等。不妨想想:为什么会成功?主要有什么收获?这样经常不断地通过反思和总结,揭示其中内在的规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2)对失败的反思。教师备课往往过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分析、处理问题。尽管课前准备是那么的充分,教学设计是那么的周密,但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课后要及时记录下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这样不仅能及时的弥补和改进,而且能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不断走向成熟。(3)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反思。教学中,除了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外,还会有许多问题的困惑。有的教师写下这样的困惑: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发言的学生较少,发言的质量不高,课堂缺少生生互动;学生无法适应开放的课堂;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时达到预期的目标等。我们要求教师在这些困惑中加进自己的思考、研究,提出解决措施或就问题的发现谈自己的感想,这样让教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念甚至思想,从而成就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案例研究———关注教研方式的行动性
案例研究是以“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为抓手,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在不断的实践改进中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这种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的研究,对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它能将教师融入到教学的改革中,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实现快速成长。
下面以“课堂提问”的研讨为例,谈谈案例研究的操作过程。
1.以问题为抓手
深入课堂我们发现,现在有不少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具体表现有:问题小、细、碎、浅;一问即答;一问抢答;一问齐答;刻板式的“你答我评”式。有的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不但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调节课堂气氛等作用,而且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有效课堂提问”的关注和研究。
2.以课例为载体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实践这个主阵地,始终把课堂作为第一观测站。所以,针对“课堂提问”所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切入一些课例进行研讨。在实施教学之前,课例研究小组就课堂提问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以引起大家有针对性地走进课堂进行观察:“请统计本次课上执教老师设计了哪些课堂提问”;“在这些提问中哪些提问寻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所谓“合适的切入点”是指所提的问题既能针对教材内容,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又能根据学生实际,提得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哪些问题很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间距离’(即提问的密度和提问的节奏)、‘空间距离’(即提问的范围控制)、‘心理距离’(即问题的难易度)”。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陈述。“在执教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中,哪些提问提得小、细、碎、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哪些地方未能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有效组合,而表现出刻板的‘你答我评’式,从而未能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陈述。除了本次课上执教者所设计的问题外,你认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陈述。就这样,围绕课堂提问,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多次深入课堂进行观摩,每观摩一次都要进行一次研讨,大家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讲,在互动交流中,一步步直抵症结的实质。
3.以智慧增长为取向 案例研究是围绕某一主题,通过主体不断探究、考察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教学行为,从而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关于“课堂提问”的研讨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说清楚。之后把每位教师各种不同角度的思考汇聚起来,从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有了这些透视之后,我们再要求教师用自我认同的参照系去实践自己的教学。因为这样的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增强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的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案例研究是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课堂为载体,以合作对话为特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的智慧增长为取向,它不仅改进和改善了课堂教学,而且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专题探讨———关注教研问题的针对性
教研活动如果没有主题就等于“瞎子摸象”,没有针对性,有如课堂教学没有教学目标一样。因此,我们主张活动要有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来源于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亟待解决的那些带有普遍性、迫切性、典型性的教学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研讨的主题。一般来讲,专题研讨的历程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干预———收集改进信息———总结反思问题解决的效果———调整解决方案———进一步的实施干预———进一步反思总结———引发新的研究问题”。专题研讨是基于问题的研讨,以问题为本来引领教师研究,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解决者;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能引导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培养审慎态度、批评的眼光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研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自发性,它不仅抓住了教学的实际问题,而且由于研究的背景与素材都是教师亲历亲为的,所以就更加真实自然、鲜活而生动。
在近几年的校本教研中,我们提出“关注教学细节,打造优质课堂”的指导思想,引导教师们关注、思考、研究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如针对传统作业缺少对学生个性、情感、兴趣的关照,致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缺乏自动性,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展开“怎样的作业更有效”的专题研讨;针对青年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展开“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专题研讨。这当中,有的年级备课组根据学校教科处确立的专题,还建立一个个“微型”的教学专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内容、策略等。不少教师还写出了许多案例分析,他们挖掘出隐藏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实,教学实践中教师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采用基于问题的专题探讨,能使教师从纷繁复杂的诸多教学元素中牢牢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教学不断朝着理性、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这样的专题研讨,让教师们又养成了探究问题的习惯,获得了解决真实问题的经验。这样,就能变过去的经验性教学为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优化教学,变过去的那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强制命令式的教科研为深入教学实际的自发自主的实实在在的教科研。
以上所述,是我校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几项举措,不过,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多样化的策略和有效性方法来推动,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和改进管理来达到促进与提高的目的。
一、教学反思———关注教师研究的自觉性
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进行理性化的审视、分析和反省,并用文字进行概括,形成自己的观点、见解的一种专业化认同内化的过程。教学反思对于学校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大有裨益。不过,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教学反思的意识,都能自觉自主地去反省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的,因此,就需要学校在这方面作一些必要的引领。为了培养教师的反思习惯,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学校每个月都给教师发放一张“反思型校本培训教学问题清单”。问题清单包括“反思焦点———思考方向———问题描述及举例”。并指导教师学会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这两个方面去捕捉问题,进行反思。
1.对学生学方面的反思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首先要反思,所教知识与学生哪些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有联系;哪些知识学生容易混淆或难以理解,需要教师在什么时候给予怎样的点拨和引导;近期学习新知识所需的经验、知识、方法、策略学生是否拥有,拥有的程度和深度怎样等。有了这些反思,我们的教学才有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展开。当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完成以后,将其拿到课堂进行具体实施的时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生活经验,对教师的教学设计会做出种种反应。例如,学生在学习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时遇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学生之间因某个知识产生了争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精彩的生成等。面对学生的这些反应,我们要及时进行反思和判断,并做出调整,以增强课堂行程的灵活性与可控性。
2.对教师教方面的反思
教方面的反思应贯穿在教学的始终。首先,在课前对自己所设计的预案进行瞻前性的再审视,看教学思路有无调整和补充的必要。其次,在课中要根据反馈的教学信息及时进行反思,依靠教学机智,灵活机动地调整教学策略。再次,在课后作全面(或重点)反思。一般来讲,课后反思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1)对成功的反思。一节课下来,经常会有一些自己感到颇为得意的地方,比如,一个良好的导入、一个精彩的教学环节、一个巧妙的问题设计等。不妨想想:为什么会成功?主要有什么收获?这样经常不断地通过反思和总结,揭示其中内在的规律,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2)对失败的反思。教师备课往往过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来分析、处理问题。尽管课前准备是那么的充分,教学设计是那么的周密,但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也是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宝贵资源,教师课后要及时记录下存在的不足并分析其原因,这样不仅能及时的弥补和改进,而且能提高教师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把握能力,进而促进教师不断走向成熟。(3)对教学中遇到的困惑的反思。教学中,除了有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苦外,还会有许多问题的困惑。有的教师写下这样的困惑:教师一个问题问下去发言的学生较少,发言的质量不高,课堂缺少生生互动;学生无法适应开放的课堂;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种种原因不能按时达到预期的目标等。我们要求教师在这些困惑中加进自己的思考、研究,提出解决措施或就问题的发现谈自己的感想,这样让教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念甚至思想,从而成就教师专业化发展。
二、案例研究———关注教研方式的行动性
案例研究是以“寻找课堂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为抓手,让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在不断的实践改进中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这种将教学实践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的研究,对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它能将教师融入到教学的改革中,进行观察、思考、交流,实现快速成长。
下面以“课堂提问”的研讨为例,谈谈案例研究的操作过程。
1.以问题为抓手
深入课堂我们发现,现在有不少的课堂提问存在问题。具体表现有:问题小、细、碎、浅;一问即答;一问抢答;一问齐答;刻板式的“你答我评”式。有的课堂上教师所提的问题不但起不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调节课堂气氛等作用,而且还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有这些引发了我们对“有效课堂提问”的关注和研究。
2.以课例为载体
在教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课堂教学实践这个主阵地,始终把课堂作为第一观测站。所以,针对“课堂提问”所出现的问题,我们首先切入一些课例进行研讨。在实施教学之前,课例研究小组就课堂提问提出如下一些问题以引起大家有针对性地走进课堂进行观察:“请统计本次课上执教老师设计了哪些课堂提问”;“在这些提问中哪些提问寻找到了合适的切入点”;(所谓“合适的切入点”是指所提的问题既能针对教材内容,问在点子上,问在要害处;又能根据学生实际,提得启其心扉,促其思维)“哪些问题很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间距离’(即提问的密度和提问的节奏)、‘空间距离’(即提问的范围控制)、‘心理距离’(即问题的难易度)”。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陈述。“在执教教师所设计的课堂提问中,哪些提问提得小、细、碎、浅,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哪些地方未能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有效组合,而表现出刻板的‘你答我评’式,从而未能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引导学生向深层思考”。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陈述。除了本次课上执教者所设计的问题外,你认为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有什么自己的思考,请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陈述。就这样,围绕课堂提问,我们先后组织教师多次深入课堂进行观摩,每观摩一次都要进行一次研讨,大家带着问题听,带着问题讲,在互动交流中,一步步直抵症结的实质。
3.以智慧增长为取向 案例研究是围绕某一主题,通过主体不断探究、考察教学实践并不断矫正教学行为,从而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在这过程中,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关于“课堂提问”的研讨过程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畅所欲言,将自己的分析、理解和判断说清楚。之后把每位教师各种不同角度的思考汇聚起来,从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有了这些透视之后,我们再要求教师用自我认同的参照系去实践自己的教学。因为这样的研究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增强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师的教研品质和改进课堂教学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案例研究是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课堂为载体,以合作对话为特征,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教师的智慧增长为取向,它不仅改进和改善了课堂教学,而且还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专题探讨———关注教研问题的针对性
教研活动如果没有主题就等于“瞎子摸象”,没有针对性,有如课堂教学没有教学目标一样。因此,我们主张活动要有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来源于深入课堂听课或通过向教师问卷调查,了解和掌握教学中教师亟待解决的那些带有普遍性、迫切性、典型性的教学问题,据此归纳、提炼出研讨的主题。一般来讲,专题研讨的历程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发现问题———针对问题学习相关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施干预———收集改进信息———总结反思问题解决的效果———调整解决方案———进一步的实施干预———进一步反思总结———引发新的研究问题”。专题研讨是基于问题的研讨,以问题为本来引领教师研究,能使教师真正成为校本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解决者;能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方式;能引导教师思考自己的教学现状,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培养审慎态度、批评的眼光和不断超越的精神。值得一提的是这样的研究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自发性,它不仅抓住了教学的实际问题,而且由于研究的背景与素材都是教师亲历亲为的,所以就更加真实自然、鲜活而生动。
在近几年的校本教研中,我们提出“关注教学细节,打造优质课堂”的指导思想,引导教师们关注、思考、研究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如针对传统作业缺少对学生个性、情感、兴趣的关照,致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作业缺乏自动性,作业效率低下的问题,展开“怎样的作业更有效”的专题研讨;针对青年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的问题,展开“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专题研讨。这当中,有的年级备课组根据学校教科处确立的专题,还建立一个个“微型”的教学专题,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内容、策略等。不少教师还写出了许多案例分析,他们挖掘出隐藏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为改进教学、优化教学指明了方向。其实,教学实践中教师随时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境,采用基于问题的专题探讨,能使教师从纷繁复杂的诸多教学元素中牢牢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教学不断朝着理性、有序、高效的方向发展。同时,这样的专题研讨,让教师们又养成了探究问题的习惯,获得了解决真实问题的经验。这样,就能变过去的经验性教学为研究教学、改进教学、优化教学,变过去的那种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的强制命令式的教科研为深入教学实际的自发自主的实实在在的教科研。
以上所述,是我校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采取的几项举措,不过,如何通过校本教研,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还需要多样化的策略和有效性方法来推动,需要通过创新机制和改进管理来达到促进与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