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着色真菌病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CandleCalm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仅报告了3例着色真菌病.1955年,作者报告了第四例.其后,报告增多,迄今已达250例.除着色真菌病外,还报告了47个患有相关疾病的病例,尤其是皮下组织、脑和其他脏器的着色真菌感染.本文主要综述日本的着色真菌病和相关疾病的一些资料,以阐明日本病例中所见的一些特点.发病率:在1955~1980年间,日本的着色真菌病及相关疾病的年发病率,前15年是逐渐升高,1970年明显升高,以后每年报告的病例维持在15例以上.这一现象可能是由于对着色真菌病及相关疾病的认识提高了,并不能肯定患者是否真正增多.

其他文献
多年来一直有人推测口腔扁平苔藓(LP)与糖尿病相关。为评价这一问题,作者将连续见到的99例经活检证实的口腔LP患者,测定空腹血浆葡萄糖含量(FPG)。
期刊
作者在以往的一个研究中发现,多菌型麻风每日用氨苯砜、利福平(RFP)和硫酰胺10mg/kg,联合治疗时,在第一年肝炎的发生率为13%.1982~1984年进行了第二个研究,共有110例多菌型麻风,每日用氨苯砜100mg加利福平10mg/kg和丙硫异菸胺(PTH)5mg/kg联合治疗.
期刊
众所周知,麻风病人可能发生家庭内集聚,然而双亲和6个孩子同时患麻风是罕见的。这样的家系是一个既有共同的环境接触因素又有遗传易感性的样本,是难得的研究资料。该家系居住在埃塞俄比亚中部的瘤型麻风高发区。
期刊
环孢菌素(Cyclosporin A,CS)是一个高效免疫抑制剂,自1976年发现以后,国外对它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主要用于器官移植,并给器官移植开辟了极其乐观的前景,试用于临床各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关于CS的早期资料已经报道(见本刊1982,4:205),本文着重介绍CS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以及应用中新的发现。
本文报告一例进行性泛发性穿透性毛囊炎伴红皮病,毛发红糠疹样皮疹病例。患者,女,52岁,因瘙痒性皮疹5月于1980年9月入院诊治。皮疹为许多呈鸡皮疙瘩样淡红色毛囊性小丘疹,簇集成片,分布于躯干上部、臀、颈、耳后及上、下肢。耳后红斑表面有鳞屑,头皮正常,足底角化过度,指甲变暗,粗糙,稍增厚,易碎,有条纹。实验室检查除血清IgE稍增高外,其余均正常。疑诊毛发红糠疹,皮肤组织病理象支持临床诊断。约6周后第
期刊
作者应用高滴度ANA血清(1:160~1:320)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对核组蛋白有特异性的氨银(AS)细胞化学染色法,对鳞状细胞癌(SCC)和基底细胞上皮瘤(BCB)作对比检查,结果见表1和表2.
作者报告一例A族链球菌性败血症伴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患者。女,76岁。入院前一周左手指出现水疱,可能系外伤所致。
本文复习了268例初发的、362例复发的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过程及并发症。生殖器疱疹的症状女性比男性为严重。初发生殖器疱疹伴有系统症状的占67%;局部疼痛和瘙痒者占98%;排尿困难者占63%;触痛性淋巴结病者占80%。
角层下脓疱性皮病(SCPD)为慢性良性复发性水疱脓疱性发疹,侵犯间擦和屈侧部位,其组织学上的特征是角层下含有多形核白细胞的小水疱。此病女多于男(4:1),平均发病年龄40-50岁,自1956年Sneddon等首次报道以来,文献陆续报道至少已有150例。
红细胞生成性原卟啉症(EPP)的治疗可从抑制生成、加速排出或消除原卟啉有害作用等途径着手。目前认为EPP皮肤症状的治疗的有效药物是B-胡萝卜素,其作用可能是抑制光激发卟啉所产生的新生态氧。常用剂量为每天150~20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