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教参“变脸”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qu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参一般是由教材的编写者来编写的,既有对整册教材的说明,又有对每一篇课文的具体指导,包含一课的教学要求、课文的分析、教学建议和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教参由教材编写者来编撰,最明显的便利就是能够较好地传达教材的编写意图,帮助教师把握一篇篇文章进入到教材后所表现出来的教学价值。教参在课文的具体分析、教学实施的一般方法以及相关背景资料提供等方面,都对语文教师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教参是教师案头必备之书,按一般情理推测,它必为教师们所喜爱。但实际情形却是与这一般情理相悖逆,语文教师真正喜欢语文教参的并不多。教师们对待教参往往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感情与态度:一方面是使用它,按照它的意见、建议来实施自己的教学,甚或依赖性地跟在教参后面亦步亦趋,“唯教参马首是瞻”;另一方面,教参程式化的教学安排、僵化的教材分析以及狭小的视域等引起了语文教师们的不满,以至于取消教参的呼声此起彼伏。甚至教材编写的专家们也加入到了取消教参的行列中来了。叶圣陶先生就是反对编写教参的,他曾说过“这个教参是个鸦片烟”。人教社的周正逵先生更是深恶痛绝地疾呼:“这种教参风行之时,就是合格教师绝迹之日。”
  教参的处境如此尴尬!造成这种状况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期待怎样的教参?
  
  一、精到的文本分析
  
  文本分析无疑是语文教参的重头戏,怎样进行文本分析,呈现怎样的文本阐释,无疑是检验教参编写者的能力、见识乃至理论勇气的重要依据。
  文本分析的僵化、语言表达的政治腔,是造成老师们厌恶教参的首要因素。我们以高尔基的散文诗名作《海燕》(俄文原作标题为《海燕之歌》)为例试作分析。教参认为作品“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底层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俄罗斯11年级的文学教材也选入了《海燕之歌》,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解读文章主题的:“在《海燕之歌》中表达了作者对世界进行道德改造的愿望;揭示勇敢和强悍精神的胜利。海燕被认为与强大的自然力等量齐观。”(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第182页。)
  两相对比,排除文本分析角度的争议,我们仍不难发现,俄罗斯教材中对《海燕》的解读更具个性,而我们教参上的解读就比较格式化,把其中涉及的“俄国”等字眼换成“中国”等字眼,是不是也可以用来作为巴金的《日》的文本分析呢?那么,《海燕》是否传达了革命的呐喊?或者说是否蕴含了革命的主题?教参认为是肯定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时代的战斗的宣言,它预示着革命风暴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表现了一种坚强无畏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激荡人心。”对此,俄文教材是这样分析的:“主题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传达的当然不是社会斗争的口号,而是在电闪雷鸣的天空中自豪飞翔的激情——‘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第182页)关于革命主题,俄文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像列宁在其文章中所评述的那样,《海燕之歌》成了宣传革命的代名词。”俄文教材这样的呈现文本分析的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其次,教参中一成不变的文本分析也使教参的参考价值大为下降。不少教参虽名曰“修订”,其实也只是篇目或个别说法作了调整,作为其重心的文本分析部分仍然沿袭陈年旧说,有的甚至与当代学术发展、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了。比如,孙绍振先生在其《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自序中所指出的,“对于《荷塘月色》的解读,长期限于反映‘大革命失败以后知识分子的苦闷和矛盾’”。这既反映了一种思想的教条,也折射出方法的落后。那么,我们的教参编写者们在进行文本分析的时候,有没有运用诸如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这种微观分析等比较新的方法?有没有将孙绍振先生等学术界关于文本解读的成果引入到我们的教参中来呢?如果能引入这些新的更为有效的方法、较为新颖的学术成果,教参本身对文本的解读就会变得生动、精到起来,也能促进语文教师自身文本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贴近教学的资料链接
  
  现在的教参普遍增设了“相关资料”环节,将与课文有关的历史背景、相关解读赏析性文章,或者是名师的、当初教改实验时试教实录等资料纳入其中。“相关资料”的编撰为教师们节约了时间,开阔了视野,起到了很好的资料参考作用。但是,很多老师抛弃教参提供的“相关资料”,另觅他径。为什么?因为教参中的资料往往比较陈旧,视野狭小,难以适应教学的实际需要。
  比如可以增加与作品创作相关的信息,既能帮助师生更为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主题与表达技巧,也能通过这些信息提高师生阅读的期待感、兴趣,领略写作的方法,走进文本的深处。21世纪出版社出版有王林主编的《作家和你谈课文》,其中编辑的推荐语写到:“进入教材的作家在创作这篇(部、首)作品时的现场感显得格外有趣,他的所思所想以及写作时的背景,肯定能让讲授这堂课的老师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一定能让学习这篇文章的孩子加深印象,从而强化着自己的语文意识”。这几句话很好地指出了与作品相关的信息对阅读、学习这篇文章的重要作用。
  《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抒情诗,作者饱含深情赞美了祖国的山河、物产、历史、文化,对祖国炽热的爱溢满字里行间。可以这样说,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比较容易的,爱国主题的文章学生在一至五年级已经接触了不少。但是如果我们能在教参中增加诗的作者的相关信息,比如作者胡景晖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专业的一名房地产商人,胡景晖谈自己创作这首诗的经过、体会,胡景晖的原诗等,那么教师、学生再来阅读这首诗时会是一种什么心态、状态?肯定会更有兴趣,更加投入,也容易唤起真情实感吧。
  比如可以增加专家论述。现在已经有教参注意到了这方面资料的引入,我们还需要从一种学术规范和文化自觉的角度来增添这方面的资料。有些问题学术界尚在争论之中,教参反倒只给出了一种结论一种看法,虽免去了纷论之嫌,却使教师们逐渐闭塞了视听,弱化了自我判断的意识与能力。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把各方观点呈献给教师,甚至是学生,让师生们在参与讨论中提升思考力,学会选择与判断。现在教师“喂”学生,与教参担心教师不消化而只“喂”一种自认为安全的东西给教师是密切相关的。比如明末清初的散文作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有人认为是抒发了作者遗世独立、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有人却说作者抒发了沧海一粟的孤独与幽微的故国之思,也有人说张岱是看破一切的散淡与绝俗……这些不同的看法本身就是学术,谁也难下定论,何不把各方的论述呈现出来,让师生在参与讨论中读出自己眼中的张岱、自己心中的湖心亭呢?阅读本身往往就是没有确定的唯一的答案。
  当然,有人完全可以反驳说,这些资料何必一一列出,你可以自己找啊!不说人的惰性、日常工作的紧张,单是向哪个方向去找资料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线教师摸不着北了。而由占有大量资源的编者们来做这件事应该是更便利、更确当的安排。在敢于呈现不同观点的同时,我们是否也要改变一下对所有进入教材的文章一律唱赞歌的做法,也允许指出缺点、毛病的看法出现呢?
  
  三、贴切的教学建议
  
  教参中教学建议的程式化、模式化让每一个有教学追求的教师不堪其禁锢,而其高高在上的训导的表达方式则进一步促使教师们对它的疏离。我们期盼教参在提供教学建议时,能真正贴近每一篇课文的特点,指导教师抓住这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来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而不是流于一般性的分析,以及巨细皆不放地“指示”教学。这就要求教参的编撰者们要作文本分析的微观操作,还要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审视选文和课后练习的设置,以课程的眼光审查教学建议,为一线教师提供贴切的亲切的教学指导。倘若能此,则教材、教参就能真正成为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之间的津梁,它的编撰者们就能真正成为一线教师的朋友了。
  这一方面需要编撰者良好的课程素养、教学素养,同时还需要编撰者们开放的文化心态和强烈的责任感。这种针对课文教学价值的教学建议的提出,可以由教参编撰者们自己做,也可以组织相关课程、教学专家来做。比如我们可以增加名家的设计、课例或教学片断。如《秋天的怀念》,于永正老师上过,窦桂梅也上过,我们可否将这些名家的设计或片断纳入进来,给教师们的教学以切实的启发呢?
  当然,我们未必篇篇这样做,那么能否从教材的名篇(也就是王荣生先生说的定篇)开始呢?也可以不做全篇的教学建议,只就重点、难点,甚至一个问题。只要做得有实效,真正有利于教学,那也是有价值与意义的。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外国母语教学逐渐被介绍到国内来。国外对同年段同类体裁、题材,甚至同一篇文章的教学处理,我们是否也可以放宽视野,引入进来呢?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胡育老师曾在美国任过教,他介绍说,在美国没有所谓的教参材料,教材一般都配有内容详尽的教学参考书,尽可能为教师教学提供较好的帮助。美国的教参与中国的教参相比,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教参所附的教学资料非常丰富,形式多样,包括背景材料、图片、录像带、光盘、练习题等。教师上课时可各取所需,节省了大量查找背景资料、准备教具的时间。另一个特点是,十分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指导,而且细致入微。如上课时需要准备什么教具,怎样布置教室,怎样分组,组织学生讨论时提什么问题,怎样和学生交流,怎样组织学生活动等等,操作性、实用性非常强。这对我们编撰教参是很有启发的。
  教参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我们只有不断优化它、改善它,才能使它跟上时代的步伐,贴身地为教学服务,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服务,发挥好它的功能与价值。也正是从建设的角度、期盼的角度,我们期待教参顺利“变脸”,以一张亲切、生动的面孔出现在每一个热爱语文教育的教师们身边。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华士实验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李淳
其他文献
曾经有句很时髦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剽窃来改头换面为:“学校不是万能的,没有学校是万万不能的。”后半句的意思毋庸赘述。前半句说出来,估计是招骂了。   说“学校不是万能的”,这不是一个道德问题,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一个很真切的现实问题。如果认定“学校就应该是万能的”,那是一种无知;如果强要“学校是万能的”,那最终遗害的只会是学生;如果以“学校是万能的”,来躲自己的清闲,那
也许因为数字化时代的关系,如今什么都喜欢和阿拉伯数字发生关系。就敝人供职的大学这个行当来说,眼前就时不时有“211”“985”这两组数字晃来晃去。   今年应届毕业研究生中我带了五个,五个都是女娃,女娃也都要找工作。很快,五人中有四人有了工作,只一人还“待字闺中”。毕竟人家苦苦跟我三年,眼见她整天强作笑容的样子,心里颇为不忍。于是四处打探帮她找到一家还算不错的单位。就业推荐表传过去之后,对方回复
读书是件很私人化的事情,死亡更是一个生命的私密终结,在寂寞的书斋安然独坐,捧读《国学大师之死》,寂静的灵魂深处,分明听到震彻寰宇的呐喊,我知道,那是一些没有结局的故事。  这本书记录了康有为、王国维、辜鸿铭、梁启超、章太炎、鲁迅、蔡元培、胡适、陈寅恪、顾颉刚、梁漱溟、钱穆和冯友兰十三位国学大师之死(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时代背景、临终遗愿、死后哀荣等),以此为出发点,全面梳理了近代中国各个历史转折点
学生在理综应试技巧方面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进行分析,提出了几点应对理综考试的技巧和方法,希望能对学生应试及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根据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直接转矩控制过程中的异步电机转速估算过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应用在负载转矩变化不太频繁的系统中时,速度估算比较准确.
奥数赛场上又传来好消息:在英国举行的2012世界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中国选手获得全球16金中的10金。但其中的一则小插曲让人大跌眼镜:在参加竞赛的中外学生互换礼物时,外国小朋友
媒体报道:不久前举行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研讨暨‘新教育、新农村’项目启动会”上,专家建议调整当前“撤点并校”政策。
本文就幼儿钢琴基础教学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幼儿园钢琴基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阐述了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孩子勇
幼儿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喜欢尝试。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幼儿是极易受伤害的群体。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知如何规避、如何保护自己,因此在幼儿园安全教育中,要利用多种方式
我的童年,在冀中的太行山脚下度过。  1978年的冬天,4岁那年,我背着妈妈缝制的花布小书包,去上学了。还记得那时,幼儿班的教室在一户人家的新房里,小板凳是自己搬去的,课桌是长条的青石板。我当时根本不够学龄,是个插班生。从那时起,我就成了一个学生,开始了对学习的“热爱”之旅。  跟所有孩子一样,儿时最敬佩的就是老师。    激励与热爱:两个郭老师    我上学有个毛病——冬天爱迟到。因为那时候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