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教育质量观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q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然而,在贯彻政策意图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路径依赖.2015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规定,衡量职业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如下维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工作技能习得、经费投入、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招生与就业以及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当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行动依然沿循这些路径.这样的工作进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方案体现的是以外部的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要为标准的质量观,其根本缺陷是忽视质量提升中“人”的需要,根源是对“职业教育质量”理论的片面认识.因此,亟需匡正对“职业教育质量”的理论认识.
其他文献
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设置社会性科学议题(SSI)是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提升非形式推理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整理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特点和研究现状,构建了包含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模式,并以“生活中的辐射”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为社会性科学议题教学的广泛实施提供了指导与参考.
37届预赛13题以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重视对物理观念的考查,注重科学思维、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等素养的运用,与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有较强的代入感.参照原题第二问的考查要点,对其进行模仿性创造,为竞赛命题提供参考.最后基于竞赛原题及衍生题的分析,分别以小见大地给出学生和教师不同启示.
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应落实在课堂教学中,高中物理的习题课是巩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主阵地.解决复合运动问题除了运用分解的方法,还可采用转换参考系的方法,该方法便于应用,并且可以推广到直线、曲线运动的各种情境中.
从翔实的科学史料出发,借助WorkingModel二维仿真软件创建的动态情景,将行星运动规律的发现过程设置成探究项目,以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探究能力.
“摩擦力”概念学习是一个逐渐建构的过程.从感受摩擦到概括共性再到探究方向、大小的过程中,摩擦力概念模型逐渐完善.本文通过对“摩擦力”一课的评析,讨论在建构摩擦力概念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建模、概括、推理、辨析、猜想、设计、操作、论证、迁移、表达等关键能力.
初中综合能力题是初中物理考试中一种成熟的题型.笔者以STEAM视角评析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物理综合试题,发现综合能力题能够对学生整合真实情境能力、关注项目设计能力、过程经历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查;能在考查学生的同时培养学生能力,符合STEAM教育理念,体现初中物理学科的考试要求;本文通过STEAM视角,窥探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物理综合能力题特点及功能,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STEAM教育提出指导意见.
本文以学生在区期末调研测试中所反馈的一道高失分率考题为例,笔者分析学生思维过程存在的问题,依据《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运用思维外显策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论证能力,以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与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但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却面临着评估机构独立性缺失、评估水准专业性欠佳、评估结果权威性不高等现实困境.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可以确定政府、职业院校、教师、学生和社会在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中“统筹者”“深度参与者”“协同配合者”“直接受益者”“监督者”的角色定位,这五大主体共同推动了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的开展.因此,需立足利益相关者现实需求设计他们在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估中的行动机制,通过明确政府边界、加强院校合作、满足师生需求、规范社会参与,促使职业教
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以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为支撑,通过挖掘相关政策文本的评价要素,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响应协商与共同心理建构下,形成包含劳动技能水平、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精神面貌为核心类属的9个支援类属、若干指标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611份问卷调查,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类属进行了相关与回归分析,最终建构出“四阶递进”劳动教育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难以深入推进的深层原因在于合法性不足.基于“制度—组织—行为—文化”分析框架,产教融合的合法性可以分为制度安排层面的规制合法性、组织合作层面的规范合法性、交易行为层面的实用合法性以及社会文化层面的认知合法性.为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需要完善法律与政策体系,以改善“强制性规则”的供给提升规制合法性;增强组织合作适配,以增进“约束性期待”的满足提升规范合法性;强化共享价值创造,以推进“共同利益空间”的扩展提升实用合法性;增进文化认同形塑,以促进“建构性图式”的形成提升认知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