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管理现状与策略

来源 :科学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wo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环境突发事件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在新形势下,个别地区还是存在环境风险源控制不规范的问题,容易造成环境突发事件。如果相关部门不能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有效应对环境突发情况,所造成的后果将非常严重。本文根据多年工程实践,对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策略。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策略
  前言
  环境应急管理是环境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相关部门通过实施一系列管理活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一般可分为事前防范、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后管理,涉及风险管理、应急防范等多个核心要素。环境应急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降低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危害程度,确保环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一、我国环境应急管理现状
  (一)突发环境事件多发频发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我国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取得显著成效,预防和应对环境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环境突发事件频发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次生环境突发事件多,涉水事件比例高,事件空间分布区域集中特征显著。“十三五”以来,每年发生环境突发事件近300起。在激励方面,安全生产和化学品运输等环境突发事件的比例逐步上升,2019年年均比例分别超过80%和94%。就类型而言,与水有关的事件所占比例较高,饮用水水源受到突发环境事件的显著影响。就污染物而言,涉及石油和苯系物污染的事件约占事件总数的一半。从空间分布来看,事件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甘陕、两广、两湖、成渝等地区,占全国事件总数的近70%。
  此外,结构和布局环境风险依然突出,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中国有21万多家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道路危险货物运输量近300万吨/天,油气管道总里程超过13万公里。高环境风险行业的企业聚集在沿河和沿河,人居活动与高风险行业活动交织在一起。未来,随着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各种事故、事件的风险形势依然严峻。
  (二)基层环境应急能力短板亟待补齐
  近几年来,我国基层环境应急能力不断提高,但地方环境应急工作仍存在组织管理不规范、任务不明确、进展不平衡等问题。在组织建设方面,市生态环境局虽然成立了专门的环境应急监督管理机构,但普遍存在组织规模较小、人员数量少、人员数量少、人员素质不高等现象,缺乏专业的环境应急监督管理人才,区县生态环境部门的应急监督管理机构几乎空白。在人才队伍素质方面,存在着队伍专业化水平低、工作经验不足、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在设备配置方面,当地许多救援设备设施不完善,极大地影响了对环境突发事件的有效响应。
  (三)企业应急预案无法有效发挥作用
  近年来,环境突发事件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环境风险防范意识淡薄等问题。许多环境风险较大的企业规模较小,自身环境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普遍存在环境风险防控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此外,在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方面,应急预案编制流于形式,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差。在演练过程中,往往只是“表演”而不是“练习”,并没有真正发挥演练在测试计划、培训团队和磨合机制方面的作用。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企业难以应对。
  二、新时期加强环境应急管理的策略
  (一) 加强管理体系建设。一是推进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相关人员应深入调查,深入了解区域内风险源的数量、位置和应急能力的实际情况,利用GIS等现代技术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并与污染源监测系统、天气预报系统有机衔接,更新各种数据,动态控制风险源。如果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我们可以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快速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位置和风险源信息,进而高效配置周边环境突发事件的资源,从而促进环境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最大限度地遏制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二是大力完善环境应急体系。要全面梳理目前发布的环境应急管理领域的各种制度性文件,及时发现和修订实践中暴露的问题。完善应急预案评审制度,明确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评审的程序、要求等细节。通过全面实施文件审查和现场核查,企业可以逐步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风险评估指南应加以完善,以确保其能够完全覆盖整个行业和所有風险源。
  (二)建立和共享应急资源。各职能部门要加强环境应急物资的调查,动态掌握环境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客观评价区域环境应急能力,确保符合环境应急管理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可搭建环境应急物资平台,将所有应急物资储备单位纳入该平台,以便在发生环境突发事件时及时调配和使用应急物资。同时,积极收集环境应急领域的专家,建立环境应急专家数据库。一些环境突发事件比较复杂,能够及时收集专家意见,确保各项应急管理决策的科学性。此外,相关部门应共享应急资源和信息,加强联系与合作,以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环境事件。
  (三)加强各学科应急能力建设。环境应急管理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单靠某个部门很难成功完成管理任务。因此,有必要积极引入专业或社会力量,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一是向公众普及应急知识。积极宣传环境应急管理知识,帮助人们初步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法律和政策,掌握必要的应急技能。同时,引导公众深入参与,发挥监督职能,及时向主管部门反映环境风险问题,帮助主管部门快速处理和解决。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培训和监督。通过完善培训监督机制的建设,增强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提高环境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减少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企业应结合主管部门的要求,完善应急管理人员和物资的配置,在降低自身风险的基础上,有效发挥其协助职责。三是加强责任部门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加强对责任部门员工的培训,将环境应急管理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培训的重点,引导员工充分认识环境应急管理的必要性,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由于生态环境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对参与环境应急救援的个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积极组织应急演练活动,引导所有参与者严格执行总部的决定和要求,避免人为因素影响行动效果。最后,培育社会组织力量。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第三方社会力量进入了环境领域。第三方组织在机械、设备和人员技术方面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引导他们参与环境应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环境应急管理水平。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在当地环境应急体系中加入志愿者团队、社区应急力量等社会组织力量,推动网格风险应对体系的形成。在具体实践中,相关部门需要科学引导和培训第三方应急力量,逐步提高其环境应急意识和环境应急能力。   (四) 完善风险源监督管理制度。相关部门应定期调查当地环境风险源和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及时更新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完善和建立潜在环境风险筛选体系。各级环保部门要深入分析当地环境突发事件的规律和特点,全面掌握环境风险源的分布和分类。做好风险源的日常检查工作,结合环境领域的专项监测行动,对有环境风险源的企业进行动态监测,督促企业成立专项管理小组,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从而提高企业的环境应急能力。为积极构建风险源网格化监管模式,各单位区域需要设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促进监管全覆盖目标的实现。在监督管理实践中,员工应密切检查、总结和分析行业布局、风险源布局和风险管理企业的环境状况,并及时将其输入环境应急管理平台,以便快速了解和判断环境事件的发展。监督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对责任主体给予行政处分或者刑事处罚。一些潜在的环境风险比较严重,应与相关部门讨论处置方案。同时,仅靠政府部门难以全面监督和管理环境风险源。因此,有关部门要向全社会公开举报,引入群众性力量,鼓励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发现环境安全隐患或环境风险,应及时与环境应急管理部门联系,推动各种环境风险的及时消除。为了提高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建立必要的奖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奖励那些提供有效线索的人。
  (五)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环境风险
  环境应急准备直接影响到环境突发事件的响应和处置。只有切实做好应急准备工作,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控制,减少和消除环境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根据主要河流中断、控制、改道和减少污染的可行性,识别河流环境风险源,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提前做好河道应急物資的运输、储存及相关应急措施和预案的编制。
  同时,完善环境应急指挥响应平台,提高预警调度能力,优化预案管理体系,提高预案质量,建设国家和地区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完善节点式等“网络化“储备系统,建设环境应急培训基地,加强培训,提高应急队伍专业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高全过程技术能力,加强跨部门、跨区域联合防控机制建设,严格防范二次事件风险。
  在环境突发事件的源头控制方面,通过加强预案管理、队伍建设、施工等,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风险。企业应制定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相关主管部门备案,定期对员工进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培训档案,提高企业应急管理水平。
  加强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全面推进应急联动机制建设。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与同级政府安监、交通、公安消防、水利建设等部门建立应急联动机制,签订联动协议,建立定期协商机制,支持交通运输事故次生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实现应急指挥的一盘棋。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突发事件将对社会发展和环境安全构成非常严重的威胁,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因此,相关职能部门需要积极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不断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应引入多主体,构建合作机制,统筹配置应急资源,有效防范和应对环境事件,促进环境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
  [1] 罗少云 . 环境应急管理中的政企互动问题及优化策略研究 [J].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20(02):88-92.
  [2] 潘文曼 . 强化企业安全环保监督以及应急管理策略研究 [J]. 今日财富,2020(24):84-85.
其他文献
为探讨和交流艾得辛(艾拉莫德片)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经验,并尽可能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临床医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治水平,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社和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艾得辛@临床应用典型病例暨临床优秀实践经验征文”活动,现将有关征文事项通知如下。
期刊
目的 研究影响风湿性疾病患者就诊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我院治疗的风湿性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拟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分别通过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风湿性疾病就诊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中年龄≥50岁者占38%(18/48),职业为农民者占35%(17/48),教育程度为高中以下者占60%(29/48),月收入<3 00
目的 测定RA患者血清中脂联素水平,探讨脂联素在RA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53例RA及31名健康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分析脂联素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RA组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12±8)μg/ml和(8±4) μg/ml,t=3.694,P=0.002].RA组脂联素与RF、抗CCP抗体
为了加强国内外类风湿关节炎诊疗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风湿病学科在我国的更快发展,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的“第六届类风湿关节炎国际论坛”将于2014年9月20-21日在北京召开。
期刊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背景下,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与防护工作,需要有关部门以及工作人员能够给予更多重视。通过合理安装杀毒软件、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合理应用防火墙技术、创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等不同方式,为计算机创造更加安全运行环境。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信息安全;防护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促使计算机在社会不同领域、行业得到广泛应用,现代文明也逐渐朝着智能化与数字化方向发展。在计算机技术
目的 了解抗淋巴细胞抗体(ALA)与pSS临床表现和免疫学指标的关系,并探讨ALA和淋巴细胞减少在pSS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不重复)选取143例pSS患者以及45名健康体检者,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ALA水平.收集pSS患者临床及实验室资料,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①在143例pSS患者中,ALA总阳性率为25.2%(36/143),其中ALA在淋巴细胞减少组的阳性
目的 调查2012年我国自身抗体检测现状并与近十年结果进行比较,为进一步规范自身抗体检测提供依据.方法 以自报名和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确定参与单位,质量控制共6项、15份标本,包括ANA、抗dsDNA抗体、抗ENA抗体、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CCP抗体.标本发放及结果分析采取双育操作.结果 共148家医院/科室参加,分布于全国27个省市,采用多种免疫学方法进行
目的 研究中国儿童肉芽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及辅助检查、治疗用药及远期预后,使本病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6-2013年住院的中国儿童肉芽肿性关节炎患者26例,归纳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用药及转归和随访结果.结果 患儿生后早期发病,最早者为生后1个月内,最晚者生后3岁6个月起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炎、皮疹、虹膜睫状体炎,肝脾淋巴结肿大、大动脉炎、神经性耳
目的 比较不同亲和力的抗dsDNA抗体在SL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检测431份血清中总抗dsDNA抗体(包括高亲和力和低亲和力抗dsDNA抗体)与高亲和力抗dsDNA抗体水平.收集标本时,评价SLE患者的M-SLEDAI得分.采用x2检验、Spearman相关、Mann Whitney U检验和Fisher exact方法、Student t检验.结果 ①所有血清总抗dsDNA抗体
目的 了解CTD合并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特点和预后,研究吗替麦考酚酯对肺孢子菌肺炎发病率的影响及高危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CTD患者(10例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的肺孢子菌肺炎临床、实验室特征,治疗和预后.组间差异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①17例患者,SLE 6例,PM 1例,DM 1例,RA 1例,WG 2例,显微镜下多血管炎6例;②16例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1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