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激励的“性价比”

来源 :创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玮导读:想要马儿跑,就得给马儿吃好草。股权激励表面上看是一个公司激励员工的问题,实质体现了创业文化和人才竞争战略。创业者要在激励团队和公司股权发展之间取得平衡,就要恰当地选择对核心团队的股权激励时机和方式。原则上讲,股权激励越早对企业的财务安排和激励作用越到位,也越有利于企业吸引PE投资者,但激励多少,激励谁,怎么激励却是一个不简单的学问。企业最好在实施这一计划前进行充分的讨论,而且聘请一个有经验的中介机构也许是实施股权激励的好方法。
  IPO企业多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许多老板们逐渐意识到: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IPO又是个“磨人”的过程,尤其需要员工与企业“风雨同舟”,于是老板们就谋划通过实施股权激励来“绑定”核心员工,确保其为股东长期利益服务,同时也为大家熬过IPO过程打一剂“强心针”。但是老板们没有意识到,由于涉及股份支付费用化会计处理、股份支付税负等问题,股权激励的实施亦可能对公司IPO申报、激励效果等造成较大不利影响。笔者分析了近年来IPO过会的相关企业案例,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及法规要求,就IPO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财务影响及方案设计时应考虑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IPO企业有所帮助。

股权激励谁买单


  在实务中,IPO企业通常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完成股权激励行为:
  第一,通过对激励对象实行较低价格的定向增发,低于公允价值的这部分差额是企业的一种“付出”。
  第二,企业的创始人(即大股东)通过较低的转让价格向激励对象进行股权转让。这种方式似乎是大股东自身的“付出”,与企业无关,实则不然 。
  上述两种方式本质上同时具备股份支付的两个特征。其一公司通过股权激励换取了企业员工提供的服务;其二公司所换取的服务存在一定的对价,即前述“付出”,且该“付出”是可以计量的,简单地说,就是激励对象所支付的“购买成本”与外部PE价格(公允价值)存在的差价。可见,股权激励实际为企业职工薪酬之一,在它发挥激励作用的背后,企业或大股东以低价出让股份的形式承担了一定的“隐性”成本,但许多老板往往没有意识到。


股权激励有多贵


  股权激励对老板们而言,不仅仅是账面股份的减持或稀释,更大的代价是其“股份支付费用化处理”引发的财务影响。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相关规定,IPO企业股权激励如满足股份支付的条件,则应将企业实施激励的股权公允价值与受让成本间差额部分费用化处理,减少股权激励当年度的利润总额。笔者分析整理了2010年7月IPO重启以来过会的企业在上市前实施股权激励的会计处理情况。其中,2010 年以来尤其是从 2011年下半年开始,除创业板企业外,其他IPO申报企业大部分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的要求对上市前的股权激励作为股份支付进行了费用化处理,计入费用的小则几百万元,大则一亿多元。在股份支付会计处理规定方面,对于申报创业板的IPO企业并无特殊规定。根据目前的监管动向,创业板的IPO企业今后在股权激励处理方面应与主板、中小板一致,即应计入企业相应期间的费用。
  另外,中国证监会“首发管理办法”对IPO企业的财务盈利指标以及成长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实务处理上证监会允许把股权激励的费用计入非经常性损益,但是在 IPO审核中对企业盈利指标的要求都是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净利润孰低的原则来计算,若股权激励设计不当有可能对IPO申报产生严重影响。
  那么,该如何合理设计股权激励方案,达到企业、股东及员工的共赢呢?

股权激励路在何方


  IPO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时应重点关注以下四个因素,以设计出“性价比”较高的股权激励方案,既能为激励对象提供有“含金量”的对价,又能最大程度上保护企业及股东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共赢。
  实施时机—股权激励时机选择不当,有可能带来管理费用的大幅增加导致公司不再满足上市的业绩条件。解决这一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股权激励时间尽可能提前,如果股权激励发生在申报期的早期,只要不导致公司亏损或申报期累计利润达不到申报条件,反而会使申报期的财务数据显示出较好的成长性。如果发生在申报期最后阶段,比如最近的一年又一期突击入股,则不仅会让监管部门对突击入股的动机产生怀疑,增加中介机构的核查工作量,也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关键财务数据,对公司业绩的成长性带来压力。当然,也有企业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股权激励安排在上市后再来实施,但从现有监管法规及实务案例来看,不管是采用限制性股票或股票期权,对于激励计划中的行权价格、行权条件均有更为“苛刻”的规定。近3年已有神州泰岳、兆驰股份、中能电气等30家左右上市公司由于股价跌破行权价或业绩下滑导致股权激励计划“泡汤”。
  因此,股权激励的实施时机尽量选择在IPO改制前,越早越好,且与引入PE时点间隔一定的时间,以对公司申报期业绩成长性影响最小化。实务中,如股权激励实施时间靠近引入PE时点且PE价格较高时,为了降低其财务影响,在计算股份支付时可借鉴日出东方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采用收益现值法对股权激励时点公司整体进行评估作为股份支付公允价值的计价依据。
  授予价格—股权激励所采用的价格一般有面值、账面净资产值或市场价格(PE入股价格或市场上同类其他企业的 PE 价格)等。实务中经常出现两种“尴尬”局面:第一,采用面值或低于每股账面净资产的价格入股,这会摊薄公司的每股净资产,损害老股东的利益,需要老股东做出较大的让步与付出;第二,采用外部PE 的价格入股,这种方式很难让激励对象感受到来自公司的“实惠”,容易导致激励方案实施失败。可见,以每股账面净资产、或者略高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入股是激励对象可以接受的,授予价格低于外部 PE 入股价格的幅度越大,激励对象所感受到的激励力度也就越大。   因此,股权激励授予价格应在每股净资产的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且实施时间越靠近申报期,其价格应越接近于“市场价格”。
  授予方式—近年,许多创业板企业上市后高管纷纷辞职,难逃减持套现嫌疑,这与股权激励的出发点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许多企业通过设立持股平台的方式完成股权激励,以加强公司对于激励对象的控制,保证激励对象的稳定性。对企业及老板们而言,在选择个人直接持股或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股方式时,需要了解两种方式下激励对象减持便利性及限售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个人直接持股时,激励对象在限售期满后可在二级市场自由流通减持,除非激励对象为“董、监、高”,其减持行为则受到法规的严格限制。《公司法》规定:“董、监、高”在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其所持有公司股份总数的25%,所持公司股份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同时,交易所也就上市公司“董、监、高”买卖本公司股票特别是离职后减持比例和期限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创业板企业。
  设立持股平台公司(或有限合伙企业,下同)间接持股时,激励对象在限售期满后减持时需要通过持股平台公司来完成,操作上没有直接持股时方便和自由。但该方式下,持股平台公司转让上市公司股份的锁定是根据持股平台的上市承诺,目前法规对持股平台没有追加锁定期,且其减持行为亦没有额外的交易所限制。此外,持股平台的股东转让平台公司股份目前亦未有明确的法律限制。
  可见,采用间接持股方式更为灵活,其退出机制所受到的法律限制较少,但对激励对象而言,直接持股时其减持的“自由度”较大。企业可根据激励对象的范围、激励目的等对授予方式进行灵活安排。
  股权激励的税负考虑—实务中,高额的股票减持税负也常常让老板与员工们“一声叹息”。在股权激励背后,企业为换取员工服务的对价实际为大股东与员工“博弈”的结果,其“对价”相对固定,因此未来减持税负越高则意味着企业需要支付的“税前对价”越高。因此,对老板们而言,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也需要考虑未来减持税负的影响。
  结合现行国家税务法规及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实施意见,笔者对个人直接持股、设立有限合伙企业持股平台 ,以及设立有限责任公司持股平台三种方式下未来减持税负进行了测算。
  由此可见,激励对象个人直接持股时未来减持税负最低;在间接持股方式下,激励对象作为有限合伙制企业的有限合伙人(LP)间接持股的形式未来减持税负较低。在现有法规及政策范围下,IPO企业更多倾向于成立有限合伙企业持股平台形式完成股权激励。在持股平台中,IPO企业实际控制人或授权代表作为普通合伙人、激励对象作为有限合伙人,以实现企业、创业家与激励对象间的共赢。
  另外,股权涉及到控制力,股权过于分散不利于企业家对企业的控制。现代企业的股权治理结构,实际上是决策的“民主”和“集中”问题。“民主”的决策和权力的制衡,对企业平稳发展、少犯致命错误当然非常重要,但这种“民主”更适合于具有相当规模的成熟企业。对于处于发展期的创业企业,决策的效率是第一位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坚强的权威核心,否则难以成功。国内知名的成功企业,如联想、海尔、万科、华为,在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决策都是比较“集中”的,企业达到相当规模后才逐步“民主”。股权分散不利于权威的形成,大家都会有“搭便车”的心态,关键时候就没有人起来担当,因此创业企业在创业之初就需要通盘考虑股权问题。
  一般来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引进外部高水平的职业经理人需要出让股权,融资引进外部资金需要出让股权,有明确上市目标后对骨干员工进行股权激励需要出让股权。企业家应该对股权有长期的安排,即便企业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股权也不宜过于分散,股权分散最终导致创始人失去对企业控制权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总之,股权激励方式是IPO企业老板们“绑定”核心员工、实现“风雨同舟”的不错选择。在它发挥激励作用的背后,企业与老板们也承担了股份稀释及“股份支付费用化处理”等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从股权激励的实施时机、授予价格、授予方式及税负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虑出发,有助于企业设计出“性价比”较高的股权激励方案,既能为激励对象提供有“含金量”的对价,又能最大程度上保护企业及老板们的利益,实现真正的共赢。
其他文献
庞升东。1977年生于浙江台州。  张剑福。1982年生于福建南平。  2005年,庞升东收购了张剑福创建两年的交友网站10770.com。他们给它起了新的名字,51.com。三年后,史玉柱以5100万美元得到它25%的股份(详见本刊2008年《大佬为什么爱51》)。这时候,庞升东想要休息。为了说服张剑福管理公司,他无偿给予后者6%个人股份。  庞想“偷懒”,也不在乎钱,但并未放弃做大公司的梦想。
期刊
我过去一直做资本工作,最早在证券公司做企业上市,后来转为做实业。我先是进入了蒙牛,蒙牛1999年成立,2004年上市,2008年卖给了中粮。从蒙牛出来之后,我加入了小肥羊。小肥羊1999年成立,2008年上市,2012年卖给了国际巨头百胜餐饮集团。一路走来,蒙牛和小肥羊都是得益于资本运营。千万别碰民间借贷  我以前从事的是餐饮行业。小肥羊算上加盟店的收入有六七十亿,这个规模在内地餐饮业里排名第一。
期刊
盛发强四十岁时没有“不惑”,他没有在享受家族财富一度飙至16亿元的盛宴后,变得懒洋洋,他喜欢头脑里的冒险,“我的思路常常太过创新,以至于很冒险,还好,我的团队会再把我往回拽一点”。  “团队”里反作用力最大的是盛发强的妻子,北京探路者户外用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探路者”)联合创始人王静。  2012年12月20日,探路者发布《第二届董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决议公告》,称《关于投资设立Discover
期刊
回头看看2012年的互联网,你会发现一个什么特色呢?  2012年大公司都纷纷想清楚了,这得益于周鸿祎。周鸿祎好比是互联网行业的鲶鱼,我相信没有3Q大战就不会有微信。它让马化腾事后想清楚了:与其让你颠覆我,不如自我颠覆,之后才会有微信,以及腾讯对微信强大的支持。另外,李彦宏前段时间给员工发了内部邮件说要培养狼性,也是因为被周鸿祎咬了一口。  大公司醒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某个领域但凡大公司能想得到
期刊
云云的第一段要替换: 云云网与即刻搜索的关系可谓扑朔迷离。2月27日,多家门户网站发消息称,即刻搜索副总经理王江接管首席科学家刘骏负责的研发工作。而刘骏本人次日在其微博表示,未接到在即刻搜索职务变动和工作调整的任何通知,双方合作依然在继续,希望“不要把技术圈搞成娱乐圈”。  刘骏更重要的身份是云云网创始人。这些天,有网贴指即刻搜索的负责人邓亚萍不懂搜索,两年时间花掉若干亿,过于依赖刘骏团队,在市场
期刊
如何在短时间内发现新的模式,找到pivot(指创业时的关键转折、关键转向),是公司创始人必须掌握的技能。可有的时候,某些所谓的模式其实是干扰,只会让你的愿景化为幻境。知道如何区别愿景与幻境,可以避免创业公司陷入混乱。  尤里(Yuri)是我过去的学生之一,2011年他创立了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他将自己的博士论文成功转化为杀手级产品,并获得投资,现在是一家30人公司的CEO了。我很高兴地看到他拥抱以
期刊
编者按:2010年11月29日至30日,阿里巴巴召开组织部会议“百舸争流”,年轻干部们分为三组讨论和分享。上午,马云对这些分享做点评和“打击”,下午,则因为这些年轻人对公司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部门协同、资源分配等,讨论颇为激烈,马云针对性地阐述了对“组织”的理解:组织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要去积极完善。(注:组织部为阿里巴巴集团管理层团体,M5以上员工为组织部成员)  这两天我特别高兴,我认为这是阿里
期刊
我们有几个年轻人去一家公司谈业务,回来告诉我,他们部门经理认识我。我一听很高兴,但他们一说他的名字,我傻眼了。  这是一个曾经被我开除的人。这个人不坏,但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孩子,经常偷懒,不够上进。记得我开掉他的时候告诉他,我开掉你是帮你,哪个公司会用你这样的人?结果这个人成了我的甲方,而且恰好主管我们现在的业务。  没办法,主动拜访吧。他一见我,很高兴地过来和我握了握手,但再也没有和我说话。想找他
期刊
上市是创业的关键一跳。但去年以来,IPO遭遇冰冻期,大批明星公司排队等候上市,其中一些公司在上市前的最后一段时间止步不前,消声匿迹,甚至突然死亡。  有人把创业的前三年叫作“死亡谷”,但对创始人来说,也许上市前的这一段才是最黑暗的时候,就像一段隧道,你已走过三分之二,这时看不到前面的光亮,你自己也最没有信心。  一些公司冒险闯关,却遇挫而归,元气大伤。比如,凡客、拉手、迅雷、神州租车,名声在外,在
期刊
《创业家》9月刊封面《VC潜规则》引发了一场关于创投关系的深度讨论  @经纬张颖:所有创业者必读的一篇好文章。我早就说过,跟VC打交道,也必须花时间去了解投资者,他们的风格,他们的优缺点,他们的流程,他们的诚信。跟经纬打交道,谈深了的时候可以随时拿我们已投公司创始人电话自己去问,自己去评判经纬,我有信心说我们好的要远远多过说我们差的。  @李开复:创新工场绝对杜绝这些潜规则!  @曾玉:没考证文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