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而作为人工智能基石之一的算法,是一种有限、确定、有效并适合用计算机程序来实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也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近年来,算法被拓展到社会治理领域,我们可以借助于海量的大数据和强大计算能力的设备,来解决之前难以应对的社会治理难题。算法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重要性日渐凸显,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算法价值,发挥算法力量,更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算法助力社会治理的国际案例
用算法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算法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最直接的例子体现在公共交通领域。比如,美国新泽西州为了解决高速公路的拥堵状况,与IBM公司联合研发了“高级交通管理项目”,在公路沿线安装3000多个传感器。该技术由数据驱动,具有实时情境感知功能,还能提供预测性洞察力,帮助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轻松应对新的问题,减少交通拥堵发生。日本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道路上机动车和行人的行为,以此来分析预测交通事故,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交通设计决策,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用算法保障社会行政司法。随着大数据和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技术的大幅度进步,能够预测犯罪的软件越来越多。在英国,格拉斯哥拨出专门的资金来研究可预测犯罪的系统,其使用的算法能够自己学习和演变,预测某种类型的犯罪在何时、何地发生。算法在司法领域也有所涉及。COMPAS系统是目前美国联邦法院和部分州法院正在运行的人工智能法律应用,其运行机制为依据犯罪学原理和实证大数据总结设定评估因子,又将各因子与风险等级挂钩,得到对评估对象危险程度的结论,指导法院量刑。
用算法推动社会治理生态化。算法的发展促进了生态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的建立。自动化控制、算法的精确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已经为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大厦项目,通过对大楼能源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促进电力系统更有效地运行,从而减少能源消耗。新加坡在由国家建屋发展局开发的基础公寓中安装传感器,收集居民日常行为数据的反馈,帮助居民减少水、电等资源的使用,同时,通过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进行城市规划,以及公租房的设计和运营。
运用算法创新社会治理和政府服务的维度
优化社会治理逻辑。传统治理体系主要依靠科层制来实现治理指令的下达和治理任务的完成。电子政务平台加快了政务数据传递的速度,提高了行政运行的效率。但从当前运行情况来看,算法治理与传统的社会治理逻辑是有区别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使得人工智能具备了不需要在人类监督下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人类提供的学习素材不断学习和训练,人工智能的自主行为能力不断提升,对社会治理逻辑变迁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要发挥拥有先进算法的智能政务平台的作用,它们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社会治理目标来自主设计并执行社会治理方案,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社会治理任务、提升社会治理绩效的目标。
精准识别治理需求。如何通过准确识别社会治理需求并将有限的治理资源和治理时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治理成效。算法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社会舆论的变化并对社会治理需求做出精准辨识和界定,进而可以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自动提取和快速分析,并据此将社会公众的行为表现和社会舆情的最新动向及时反馈给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从而对社会公众的治理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回应。在算法驱动下,原本政府自上而下回应社会治理需求的架构变成了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即时充分互动,利于营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和充分挖掘微观主体的潜力,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助力社会治理科学决策。算法在提供决策参考、提升治理能力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算法能够提高决策的公正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在施策前对各种决策的成本、效益和风险等方面进行模拟和预判,为治理主体依据特定的目标来进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算法能够提升决策的精准性。例如扶贫工作方面,“随机森林算法识别模型”能够從繁杂的贫困数据中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其准确率高达95.02%,为精准识别治理对象和精准施策提供了客观有效的依据。算法具有自动化、全天候运转的特质,能够从源头上对治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比如,深圳市将算法应用于行政审批而推出的“秒批”服务系统,可以在无人干预下开展材料的比对、核验,从而瞬时完成审批并自动将结果反馈给申请人,实现政府服务的高效性。
我国社会治理的算法应用前景
算法在精细化社区治理中的应用。算法可以为精准解决社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算法和数据为社会治理过程的动态化、复杂性和精细化需求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助力基层政府针对特定问题精准施策。算法可以推动精细化治理与多主体协同,有助于链接、汇聚和整合社会多元服务主体和治理资源,协调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构建和完善多主体的深度协作和合作供给的公共服务方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算法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应用。将算法应用于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有助于大幅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就医准确率。比如,将算法融入医院数据服务平台,可以提供辅助性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分流大医院的病患,节约病患就医时间。将算法运用于云上会诊,通过不接触式的面对面沟通,有效降低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专家会诊的效率,节约医疗资源。
算法在应急管理事件中的应用。算法结合大数据来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焦虑,构建预警模型,为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对策提供依据。新冠肺炎是重大传染疾病,常规的疫情预测方法存在时间滞后、地理精度低等问题,而运用算法建立的新冠肺炎预测模式基于多源监控数据,整合病例数据,兼顾各区域管控政策、人群流动特点以及医疗卫生资源的因素,能够精准预测新冠疫情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算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合理、合情、合法应用,国家需要制定算法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算法治理问责机制;各级政府需要搭建算法治理合作平台,促进数学、计算机、社会学和法律等学科领域交流;算法设计人员需要优化算法设计,避免决策偏差;政府与高校合力建设算法人才队伍,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人才环境;建立处理人工智能道德伦理问题的道德委员会,引领算法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规范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等等。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算法技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谨慎对待智能科技,塑造向善的技术伦理观,构建以人为本、合乎道德的算法治理图景。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社会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佳婧
算法助力社会治理的国际案例
用算法优化社会公共服务。算法优化社会公共服务最直接的例子体现在公共交通领域。比如,美国新泽西州为了解决高速公路的拥堵状况,与IBM公司联合研发了“高级交通管理项目”,在公路沿线安装3000多个传感器。该技术由数据驱动,具有实时情境感知功能,还能提供预测性洞察力,帮助公路管理局工作人员轻松应对新的问题,减少交通拥堵发生。日本借助先进的虚拟现实技术模拟道路上机动车和行人的行为,以此来分析预测交通事故,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合理的交通设计决策,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
用算法保障社会行政司法。随着大数据和神经网络学习算法技术的大幅度进步,能够预测犯罪的软件越来越多。在英国,格拉斯哥拨出专门的资金来研究可预测犯罪的系统,其使用的算法能够自己学习和演变,预测某种类型的犯罪在何时、何地发生。算法在司法领域也有所涉及。COMPAS系统是目前美国联邦法院和部分州法院正在运行的人工智能法律应用,其运行机制为依据犯罪学原理和实证大数据总结设定评估因子,又将各因子与风险等级挂钩,得到对评估对象危险程度的结论,指导法院量刑。
用算法推动社会治理生态化。算法的发展促进了生态性与可持续性社会的建立。自动化控制、算法的精确计算等技术的出现已经为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开辟了全新的道路。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大厦项目,通过对大楼能源使用的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促进电力系统更有效地运行,从而减少能源消耗。新加坡在由国家建屋发展局开发的基础公寓中安装传感器,收集居民日常行为数据的反馈,帮助居民减少水、电等资源的使用,同时,通过分析和计算机模拟进行城市规划,以及公租房的设计和运营。
运用算法创新社会治理和政府服务的维度
优化社会治理逻辑。传统治理体系主要依靠科层制来实现治理指令的下达和治理任务的完成。电子政务平台加快了政务数据传递的速度,提高了行政运行的效率。但从当前运行情况来看,算法治理与传统的社会治理逻辑是有区别的。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使得人工智能具备了不需要在人类监督下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通过对人类提供的学习素材不断学习和训练,人工智能的自主行为能力不断提升,对社会治理逻辑变迁的影响也日益增强。要发挥拥有先进算法的智能政务平台的作用,它们可以根据事先设定的社会治理目标来自主设计并执行社会治理方案,实现以最低的成本来完成社会治理任务、提升社会治理绩效的目标。
精准识别治理需求。如何通过准确识别社会治理需求并将有限的治理资源和治理时间进行合理的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治理成效。算法有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社会舆论的变化并对社会治理需求做出精准辨识和界定,进而可以对社会运行过程中的数据进行自动提取和快速分析,并据此将社会公众的行为表现和社会舆情的最新动向及时反馈给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从而对社会公众的治理需求进行精准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及时回应。在算法驱动下,原本政府自上而下回应社会治理需求的架构变成了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的即时充分互动,利于营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和充分挖掘微观主体的潜力,更好地建设服务型政府。
助力社会治理科学决策。算法在提供决策参考、提升治理能力上有其独特的优势。算法能够提高决策的公正性,人工智能技术能在施策前对各种决策的成本、效益和风险等方面进行模拟和预判,为治理主体依据特定的目标来进行决策提供科学参考。算法能够提升决策的精准性。例如扶贫工作方面,“随机森林算法识别模型”能够從繁杂的贫困数据中精准识别出贫困人口,其准确率高达95.02%,为精准识别治理对象和精准施策提供了客观有效的依据。算法具有自动化、全天候运转的特质,能够从源头上对治理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比如,深圳市将算法应用于行政审批而推出的“秒批”服务系统,可以在无人干预下开展材料的比对、核验,从而瞬时完成审批并自动将结果反馈给申请人,实现政府服务的高效性。
我国社会治理的算法应用前景
算法在精细化社区治理中的应用。算法可以为精准解决社区问题提供科学依据,算法和数据为社会治理过程的动态化、复杂性和精细化需求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助力基层政府针对特定问题精准施策。算法可以推动精细化治理与多主体协同,有助于链接、汇聚和整合社会多元服务主体和治理资源,协调政府部门之间的行动,构建和完善多主体的深度协作和合作供给的公共服务方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算法在医疗卫生系统中的应用。将算法应用于我国公共卫生系统,有助于大幅提高医疗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就医准确率。比如,将算法融入医院数据服务平台,可以提供辅助性的就诊咨询、健康护理和病例跟踪等服务,分流大医院的病患,节约病患就医时间。将算法运用于云上会诊,通过不接触式的面对面沟通,有效降低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专家会诊的效率,节约医疗资源。
算法在应急管理事件中的应用。算法结合大数据来预测疫情发展趋势,可以有效降低社会焦虑,构建预警模型,为政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的对策提供依据。新冠肺炎是重大传染疾病,常规的疫情预测方法存在时间滞后、地理精度低等问题,而运用算法建立的新冠肺炎预测模式基于多源监控数据,整合病例数据,兼顾各区域管控政策、人群流动特点以及医疗卫生资源的因素,能够精准预测新冠疫情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算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合理、合情、合法应用,国家需要制定算法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并建立算法治理问责机制;各级政府需要搭建算法治理合作平台,促进数学、计算机、社会学和法律等学科领域交流;算法设计人员需要优化算法设计,避免决策偏差;政府与高校合力建设算法人才队伍,营造人工智能发展的良好人才环境;建立处理人工智能道德伦理问题的道德委员会,引领算法行业规范,实现行业规范与价值导向的有机统一,等等。同时,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对待算法技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谨慎对待智能科技,塑造向善的技术伦理观,构建以人为本、合乎道德的算法治理图景。
(作者系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社会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李佳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