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0年12月,以美国基督教监理会在苏州设立的宫巷中西书院为基础,创办了一所新的大学——东吴大学堂,制定了校董会章程,推举万国公报创办人林乐知先生为董事长,苏州监理会宫巷教堂孙乐文牧师为校长。
1901年3月,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设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主安排。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就此诞生,迄今已110周年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东吴大学堂正式更名为东吴大学,迄今整整100周年了。
东吴大学早期的校长是3位美籍人士孙乐文(David L.Anderson)、葛赉恩(John W.Cline)和文乃史(W.B.Nance),他们到处募捐筹款,修建校学大楼林堂、孙堂、葛堂和教职工及学生宿舍,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包括文、理、医、神学及法科。其中,法科在1915年发展为上海昆山路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其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以传授“比较法”为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在当时即以一流的质量饮誉海内外。
1919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师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筹组了学生会,成立了学生社团,从事学术研究、辩论和体育文艺活动等。
为顺应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东吴大学也逐步进行了中国化的过程。1926年首先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继而改组校董会,三分之二的成员改为中国人担任。
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到1930年,东吴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3个学院、12个学系,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
从1927-1937年这10年间,东吴大学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令人瞩目。在教学方面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营,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为社会服务。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均在这10年内建成或动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后8年东吴大学苏州、上海两校区受战争影响,辗转迁徙内地,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由各地返回苏州和上海校园复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于1951年筹组校董会,在石超庸、桂崇基和端木恺3位校长惨淡经营下,60年来,继续秉持“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办学理念,培育“朴实热忱坚毅,专业道识宏观”的青年学子,作为台湾地区的第一所私立大学,缔造了办学佳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与支持。蒋经国的私生子蒋孝慈曾于1992年起任台湾东吴大学校长,每天清晨于操场跑步锻炼,并于任内倡导学术自由,礼聘李敖任教,1994年访问北京。这些都流为佳话。
至于留在苏州和上海的东吴大学,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与当时的江南大学数理系和苏南文教学院合并为江苏师范学院,校址设在东吴大学在苏州的原址;而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于院系调整中撤销,其法律系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
江苏师范学院建院初设有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分音乐、美术两组)等7个系,教育、中文、数学、理化、生物、俄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10个专修科,以及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8个短修班。1966年专修科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设有8个系、8个专业即中文、历史、政治教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
江苏师院的特色是有激光和苏州地方史两个研究室。激光研究室主任为物理系周孝谦教授,主要研究全息光学元件、全息元件的光谱仪器、信息光学、激光光谱等。1980年建立的苏州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由历史系张梦白教授担任,充分利用学院图书80万册(包括线装书20万册、普本748种5900多册)进行地方史志研究。
从1952年至1982年,30年来江苏师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不少人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大中院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师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市财经学校同时并入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同年,苏州大学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扩建为苏州大学法学院。
1995年、1997年和2000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和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苏州大学,使苏州大学成为了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2000年,苏州大学隆重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教授,回到母校行走于当年故道之上,难舍百年风光,其心汲汲,其情拳拳。有感于斯,王健长子王嘉廉慷慨出资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同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
2010年5月18日,苏州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10周年。经历了110年的励精图治,苏州大学已成为一所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于一身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8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9个硕士点和105个本科专业,拥有在校生5万人。110年来,苏州大学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30多万人,其中许多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与苏州大学同根同源的台湾东吴大学也在台湾举行了建校110周年庆典,两校校方高层都分别出席了对方的校庆典礼。
2011年是苏州大学建校111周年。苏大又创立敬文书院,挑选41个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111名,进入书院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首次进行书院制度的试点,除专业课程外,创设了科技人文融通、生涯发展辅导、领导力培训等课程。
1901年3月,东吴大学堂正式开学,设文理、医学和神学三科,西学课程大体仿效美国大学,国学则自主安排。中国第一所民办大学就此诞生,迄今已110周年矣。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后,东吴大学堂正式更名为东吴大学,迄今整整100周年了。
东吴大学早期的校长是3位美籍人士孙乐文(David L.Anderson)、葛赉恩(John W.Cline)和文乃史(W.B.Nance),他们到处募捐筹款,修建校学大楼林堂、孙堂、葛堂和教职工及学生宿舍,校园规模日趋完整。学科包括文、理、医、神学及法科。其中,法科在1915年发展为上海昆山路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其教学突出“英美法”内容,以传授“比较法”为主,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鲜明的教学特色,在当时即以一流的质量饮誉海内外。
1919年“五四”运动激发了中国师生的爱国热情。学生们筹组了学生会,成立了学生社团,从事学术研究、辩论和体育文艺活动等。
为顺应中国社会的发展潮流,东吴大学也逐步进行了中国化的过程。1926年首先废除了宗教必修课程,礼拜仪式亦改为学生自由参加。继而改组校董会,三分之二的成员改为中国人担任。
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订“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到1930年,东吴大学共有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3个学院、12个学系,学生人数达755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
从1927-1937年这10年间,东吴大学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令人瞩目。在教学方面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营,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为社会服务。校园内主要建筑设施均在这10年内建成或动工。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此后8年东吴大学苏州、上海两校区受战争影响,辗转迁徙内地,虽烽火连天但教学活动未曾稍息。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东吴大学师生纷纷由各地返回苏州和上海校园复课。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东吴大学在台校友倡议复校。于1951年筹组校董会,在石超庸、桂崇基和端木恺3位校长惨淡经营下,60年来,继续秉持“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精神,以“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的办学理念,培育“朴实热忱坚毅,专业道识宏观”的青年学子,作为台湾地区的第一所私立大学,缔造了办学佳绩,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与支持。蒋经国的私生子蒋孝慈曾于1992年起任台湾东吴大学校长,每天清晨于操场跑步锻炼,并于任内倡导学术自由,礼聘李敖任教,1994年访问北京。这些都流为佳话。
至于留在苏州和上海的东吴大学,在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其文理学院与当时的江南大学数理系和苏南文教学院合并为江苏师范学院,校址设在东吴大学在苏州的原址;而东吴大学在上海的法学院于院系调整中撤销,其法律系转入华东政法学院,会计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
江苏师范学院建院初设有教育、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艺术(分音乐、美术两组)等7个系,教育、中文、数学、理化、生物、俄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10个专修科,以及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体育等8个短修班。1966年专修科停办,“文化大革命”期间停止招生达6年之久。1972年开始恢复招生,设有8个系、8个专业即中文、历史、政治教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体育。
江苏师院的特色是有激光和苏州地方史两个研究室。激光研究室主任为物理系周孝谦教授,主要研究全息光学元件、全息元件的光谱仪器、信息光学、激光光谱等。1980年建立的苏州地方史研究室主任由历史系张梦白教授担任,充分利用学院图书80万册(包括线装书20万册、普本748种5900多册)进行地方史志研究。
从1952年至1982年,30年来江苏师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不少人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及大中院校的领导和骨干教师,为新中国教育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在我国师范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江苏师院改为苏州大学,苏州市财经学校同时并入苏州大学,成为江苏省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同年,苏州大学恢复法学教育,设法律系,是全国最早恢复法学教育的院系之一,1986年扩建为苏州大学法学院。
1995年、1997年和2000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和苏州医学院先后并入苏州大学,使苏州大学成为了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具有相当规模,基础较为雄厚,办学效益显著,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综合性大学。
2000年,苏州大学隆重举行百年校庆活动。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学院的王健教授,回到母校行走于当年故道之上,难舍百年风光,其心汲汲,其情拳拳。有感于斯,王健长子王嘉廉慷慨出资捐建苏州大学法学楼,设立奖学金,以推动苏州大学法学院的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同年,苏州大学法学院更名为王健法学院,成为全国第一个由海外专项基金参与建设的公办法学院。
2010年5月18日,苏州大学隆重庆祝建校110周年。经历了110年的励精图治,苏州大学已成为一所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于一身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现有20个博士后流动站、8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209个硕士点和105个本科专业,拥有在校生5万人。110年来,苏州大学以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为己任,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毕业生30多万人,其中许多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领域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与苏州大学同根同源的台湾东吴大学也在台湾举行了建校110周年庆典,两校校方高层都分别出席了对方的校庆典礼。
2011年是苏州大学建校111周年。苏大又创立敬文书院,挑选41个不同专业的大一新生111名,进入书院开始他们的大学生活,首次进行书院制度的试点,除专业课程外,创设了科技人文融通、生涯发展辅导、领导力培训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