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我这猪长得俊吧?”张春梅问记者,一脸炫耀的神情。
猪长得几乎与猪栏矮墙齐平,毛色黑亮,就快出栏了。也许是为了方便通沼气的缘故,猪圈紧挨着厨房。厨房边上就是张春梅2003年盖起的四间新房。
房子外边,随意走着一群鸡。“今年一窝鸡尽是公鸡,只有四、五只母鸡。长这么大,都可以卖了。”张春梅看着鸡说。
除这些猪和鸡之外,张春梅还养着30多只羊,一年最少也有1.5万元的收入。用她的话说,“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
而这一切变化,都始于2000年那笔额度只有1000元的小额贷款。
妇女也能贷款
盐池县杨寨子村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村庄最大的不同是,人家住得特别散,谁和谁不挨,房子周围就是地,放眼望去,一片平坦。干涸焦黄的原野上,稀疏地长着些草。张春梅那四间贴有白瓷片的房子格外显眼,尤其是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
“过去就是两间土坯房,现在这房是2003年重新翻盖的。属于危房改造,验收后,民政部门给补助了3000元。”张春梅引记者进屋时介绍说。
房子是装修过的,地面铺着红砖,吊着PVC屋顶,炕周围的墙上贴有瓷砖,白色的双扇门,纹样很有些欧式味道。
2000年,张春梅所在的杨寨子村开始搞起了小额信贷。
第一次听说妇女也能贷款,张春梅有点不相信,“家里掌柜的(盐池县妇女对丈夫的称呼)提着好烟好酒,四处找人还都贷不来款呢,女人家咋个就能贷上?”
虽说不信,但总要试试。出乎意外的是,只要填写了经营计划,参加一个小组,办完各种手续,1000元贷款就到手了。
当时一只产羔羊市价是200块,张春梅买了5只。一年过后,把产的羊羔卖了,就还上了贷款。就这样,留下5只大羊,一年年滚动,经过四轮贷款,今年春天,她家最多时养着86只羊,按市价估算,值43000元。到今年6月第四轮贷款结束时,张春梅卖掉了40只羊,收入两万元。“现在还有30多只羊,不能养太多,一个人顾不过来。”张春梅说。
“今年天旱,什么都没种上。”张春梅家不远的一块地里,还留有10多公分长的玉米茬,那是去年留下的。张春梅说,今年养的羊不多,也和天旱有关。“羊主要吃草,但到冬天就要喂饲料了,喂一只羊大概需要玉米200斤,如果花钱买玉米,1斤玉米8毛钱,需花费160元,而一只羊的卖价最高也就200元,这样下来就赚不了几个钱。”张春梅向记者算着这样一笔账。
盐池县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280毫米左右。要打一眼机井,近两万元的花费实在太高。从县城到杨寨子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有一块地是种着玉米的。地的主人说,去年他们打了井,今年才种了玉米,估计亩产能有1000斤。
张春梅用小额贷款养起了羊,自己也能挣钱了,这让她感到很自豪,“盖这房花的钱里头,就有我养羊赚的。”张春梅的丈夫和儿子都在外打工,虽说打工赚的钱比较多,但花销也大,如果按纯收入来算,张春梅在家的收入不比丈夫和儿子在外打工挣的少。
“这是盖的暖棚。”张春梅指着一排红砖羊舍对记者说,“盖暖棚一共花了两千多元,爱德项目给补助了200元,镇政府补助了500元。要说现在这个政策还是好。”听得出,这是张春梅由衷的话。留守妇女的新天地
盐池县是中国“滩羊之乡”,该县的滩羊品种早在清朝就已名扬宁夏。据乾隆20年出版的《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各地具产羊皮羊肉,盐州(今盐池)特佳。”盐池是畜牧大县,有草场714万亩,由于草场超载严重,是合理载畜量的3倍多,草场沙化非常严重。从2002年年底起,盐池县就开始全面禁牧,号称让“羊进圈”。有点规模的养羊人家都能看到砖砌的羊舍。
在杨寨子村,像张春梅这样一人留守在家的妇女还有不少,她们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小额信贷的受益者,而且还因为养羊,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参加小额信贷,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活动日,大家聚在活动室里说说话,交流养羊经验,打听市场行情,还可以向技术人员讨教……今年‘三·八’妇女节,我们妯娌仨代表杨寨子村参加县上举办的科技竞赛,还获了三等奖。”张春梅说。
张春梅连续几年都参加了科技竞赛,也都获过奖。但参加竞赛,目的不在奖品。“通过参加竞赛,学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现在,羊生个小病,自己就能治。过去喂羊光知道喂玉米,现在自己也能根据羊不同的生长周期,配点饲料,搞育肥。”
“现在这一轮(第五轮)只有组员16人,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时候有7个小组、42个组员。今年6月才结束的第四轮贷款,我们村有21名组员,除了两个人贷的是2000元外,其余的都是3000元,全部用来养羊。养的少的有7只,养的多的有11O只。这一轮贷款产生的总收入达到142660元。”杨寨子村小额信贷的大组长李月霞给记者这样介绍说。
李月霞也是从2000年开始参加贷款的,现在被组员推选为大组长,也叫记录员,平时负责组织组员每月例会活动。她家里养着63只羊,今年2月卖掉了60只,收入1.7万元。
“村里很多年轻的夫妻,都是全家走。娃娃小的,男的打工,女的在镇上给娃娃做饭、陪读。”李月霞让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住校。“现在上学不用掏学费,只花饭钱和住宿费,比原来花费少一些。”在李月霞看来,陪读是只出不进,不如在家养羊,能有些收入。
男主内 女主外
杨秦莹是负责杨寨子村的推广员,她是从2005年干上推广员的,眼下负责20个村。此前,她是牛王圈村的大组长。
杨秦莹是陕西定边人,8年前嫁到盐池,丈夫比她大6岁,现在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刚刚上幼儿园。
2000年杨秦莹结婚时,就只从婆婆家分到了3只羊。丈夫家兄弟7个,家里比较穷。不久,村里搞起了小额信贷,杨秦莹就贷了1000元。那时候还款期只有半年,杨秦莹买了7只羊羔,喂肥后转手卖了,赚了340元。第一轮贷款还了后,贷款额度就增加到1500元,加上自己挣的,手头就有了1800元。这次她买了7只产羔大羊。一年后,卖掉羊羔,就可以还贷款,留下母羊滚动发展。除了生孩子中断了两年外,杨秦莹一直参加小额信贷,连续几年下来,现在她家养着1 50只羊。在盐池,100只以上就算养羊大户了。
“今年,我家要盖3间新房了。”杨秦莹对记者说。砖瓦早在春天就备下了,之所以拖到10月才盖,是因为腿绊坏了。
杨秦莹的丈夫从小就养羊,在这方面有经验,加上脾气有些倔,不愿意外出打工,嫌受人管治。家里有7亩能浇上水的地,全部种的是玉米,有一眼机井,不过不是自己打的,生产队时打的井,分承包地时一并分给了杨秦莹家。 “和外出打工的比,掌柜的在家搞养殖也不差,每年能有几万元收入。我自己每个月从小额信贷中心领600元的工资,就相当于外出打工了,算是男主内,女主外吧。”杨秦莹说。
杨秦莹高中毕业,曾当过半年的民办教师。当初村里搞小额信贷时,就被组员推选为大组长。
“我算是比较活跃的,文化程度也比较高,很快就掌握了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每次活动尽可能地搞得新鲜些,活动室布置的也比较好。2003年,中心就建议我当推广员,当时正怀着娃娃,不方便往下面跑。2005年,孩子1岁多时,我通过考试应聘到中心了。”
杨秦莹常常到各村去了解组员的经营情况,以及需要什么技术服务。跑得最远的村有25公里,她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摩托车。发放贷款时,中心会有人陪同。收贷款时,就会让丈夫陪着,“拿着一大笔钱,怪叫人操心的。”
说起小额信贷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杨秦莹滔滔不绝。
“刚开始开展小额信贷时,妇女们一进门,一个一个靠在一起,羞羞答答地都不敢言传,害羞呢。包括我也是这样。让签字时,总是往后缩。见了当官的,也不敢说话。几年跑下来,不管是当官的也好,还是农民,都可以随便交流。我们这地方40岁以上的妇女,有很多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通过办扫盲班,能认、会写,在家里还能独立做经营计划。头一开始,有的妇女拿回去贷款,总还是要征求家里掌柜的意见,看钱咋花呢。现在,妇女们自己在一起商量,结伴就上集买羊去了。县上刚开始搞文艺汇演时,让谁唱歌,谁都不唱,更别说让跳舞了,都说羞呢。现在,不仅可以大方地上台表演,还能自编、自演快板。我刚开始嫁过来时,总觉得和别的媳妇没话说,觉得她们在一起就是东家长、西家短,扯是非,没有共同话题,也不愿意和她们接触。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可以交流养殖经验。另外,她们有了什么事情,也能从侧面劝上两句。”
杨秦莹说,“这些年娘家那边变化也挺大,但和这边比起来,总觉得那边的妇女不敢出头(自己出面干点事),就是在家里面做个饭,看个娃,不如我们这边妇女生活的花样多。我们每年“三·八”节都会有表演,今年7月,还举办了迎奥运的活动。”
小额信贷,对扶持贫困地区妇女发展生产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让人惊喜的是,小额信贷也大大激发了像张春梅。杨秦莹这样的妇女们身上所蕴含的潜能,使她们从经济上以及精神上重新得到了解放。这种更具革命性的“意外收获”,或许是小额信贷推广者当初所没有想到的。
猪长得几乎与猪栏矮墙齐平,毛色黑亮,就快出栏了。也许是为了方便通沼气的缘故,猪圈紧挨着厨房。厨房边上就是张春梅2003年盖起的四间新房。
房子外边,随意走着一群鸡。“今年一窝鸡尽是公鸡,只有四、五只母鸡。长这么大,都可以卖了。”张春梅看着鸡说。
除这些猪和鸡之外,张春梅还养着30多只羊,一年最少也有1.5万元的收入。用她的话说,“不比外出打工挣得少。”
而这一切变化,都始于2000年那笔额度只有1000元的小额贷款。
妇女也能贷款
盐池县杨寨子村与一般人印象中的村庄最大的不同是,人家住得特别散,谁和谁不挨,房子周围就是地,放眼望去,一片平坦。干涸焦黄的原野上,稀疏地长着些草。张春梅那四间贴有白瓷片的房子格外显眼,尤其是在午后阳光的照耀下。
“过去就是两间土坯房,现在这房是2003年重新翻盖的。属于危房改造,验收后,民政部门给补助了3000元。”张春梅引记者进屋时介绍说。
房子是装修过的,地面铺着红砖,吊着PVC屋顶,炕周围的墙上贴有瓷砖,白色的双扇门,纹样很有些欧式味道。
2000年,张春梅所在的杨寨子村开始搞起了小额信贷。
第一次听说妇女也能贷款,张春梅有点不相信,“家里掌柜的(盐池县妇女对丈夫的称呼)提着好烟好酒,四处找人还都贷不来款呢,女人家咋个就能贷上?”
虽说不信,但总要试试。出乎意外的是,只要填写了经营计划,参加一个小组,办完各种手续,1000元贷款就到手了。
当时一只产羔羊市价是200块,张春梅买了5只。一年过后,把产的羊羔卖了,就还上了贷款。就这样,留下5只大羊,一年年滚动,经过四轮贷款,今年春天,她家最多时养着86只羊,按市价估算,值43000元。到今年6月第四轮贷款结束时,张春梅卖掉了40只羊,收入两万元。“现在还有30多只羊,不能养太多,一个人顾不过来。”张春梅说。
“今年天旱,什么都没种上。”张春梅家不远的一块地里,还留有10多公分长的玉米茬,那是去年留下的。张春梅说,今年养的羊不多,也和天旱有关。“羊主要吃草,但到冬天就要喂饲料了,喂一只羊大概需要玉米200斤,如果花钱买玉米,1斤玉米8毛钱,需花费160元,而一只羊的卖价最高也就200元,这样下来就赚不了几个钱。”张春梅向记者算着这样一笔账。
盐池县常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只有280毫米左右。要打一眼机井,近两万元的花费实在太高。从县城到杨寨子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有一块地是种着玉米的。地的主人说,去年他们打了井,今年才种了玉米,估计亩产能有1000斤。
张春梅用小额贷款养起了羊,自己也能挣钱了,这让她感到很自豪,“盖这房花的钱里头,就有我养羊赚的。”张春梅的丈夫和儿子都在外打工,虽说打工赚的钱比较多,但花销也大,如果按纯收入来算,张春梅在家的收入不比丈夫和儿子在外打工挣的少。
“这是盖的暖棚。”张春梅指着一排红砖羊舍对记者说,“盖暖棚一共花了两千多元,爱德项目给补助了200元,镇政府补助了500元。要说现在这个政策还是好。”听得出,这是张春梅由衷的话。留守妇女的新天地
盐池县是中国“滩羊之乡”,该县的滩羊品种早在清朝就已名扬宁夏。据乾隆20年出版的《银川小志》记载:“宁夏各地具产羊皮羊肉,盐州(今盐池)特佳。”盐池是畜牧大县,有草场714万亩,由于草场超载严重,是合理载畜量的3倍多,草场沙化非常严重。从2002年年底起,盐池县就开始全面禁牧,号称让“羊进圈”。有点规模的养羊人家都能看到砖砌的羊舍。
在杨寨子村,像张春梅这样一人留守在家的妇女还有不少,她们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成为小额信贷的受益者,而且还因为养羊,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
“参加小额信贷,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活动日,大家聚在活动室里说说话,交流养羊经验,打听市场行情,还可以向技术人员讨教……今年‘三·八’妇女节,我们妯娌仨代表杨寨子村参加县上举办的科技竞赛,还获了三等奖。”张春梅说。
张春梅连续几年都参加了科技竞赛,也都获过奖。但参加竞赛,目的不在奖品。“通过参加竞赛,学到了很多过去不知道的东西。现在,羊生个小病,自己就能治。过去喂羊光知道喂玉米,现在自己也能根据羊不同的生长周期,配点饲料,搞育肥。”
“现在这一轮(第五轮)只有组员16人,不是最多的,最多的时候有7个小组、42个组员。今年6月才结束的第四轮贷款,我们村有21名组员,除了两个人贷的是2000元外,其余的都是3000元,全部用来养羊。养的少的有7只,养的多的有11O只。这一轮贷款产生的总收入达到142660元。”杨寨子村小额信贷的大组长李月霞给记者这样介绍说。
李月霞也是从2000年开始参加贷款的,现在被组员推选为大组长,也叫记录员,平时负责组织组员每月例会活动。她家里养着63只羊,今年2月卖掉了60只,收入1.7万元。
“村里很多年轻的夫妻,都是全家走。娃娃小的,男的打工,女的在镇上给娃娃做饭、陪读。”李月霞让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住校。“现在上学不用掏学费,只花饭钱和住宿费,比原来花费少一些。”在李月霞看来,陪读是只出不进,不如在家养羊,能有些收入。
男主内 女主外
杨秦莹是负责杨寨子村的推广员,她是从2005年干上推广员的,眼下负责20个村。此前,她是牛王圈村的大组长。
杨秦莹是陕西定边人,8年前嫁到盐池,丈夫比她大6岁,现在有一对双胞胎儿女,刚刚上幼儿园。
2000年杨秦莹结婚时,就只从婆婆家分到了3只羊。丈夫家兄弟7个,家里比较穷。不久,村里搞起了小额信贷,杨秦莹就贷了1000元。那时候还款期只有半年,杨秦莹买了7只羊羔,喂肥后转手卖了,赚了340元。第一轮贷款还了后,贷款额度就增加到1500元,加上自己挣的,手头就有了1800元。这次她买了7只产羔大羊。一年后,卖掉羊羔,就可以还贷款,留下母羊滚动发展。除了生孩子中断了两年外,杨秦莹一直参加小额信贷,连续几年下来,现在她家养着1 50只羊。在盐池,100只以上就算养羊大户了。
“今年,我家要盖3间新房了。”杨秦莹对记者说。砖瓦早在春天就备下了,之所以拖到10月才盖,是因为腿绊坏了。
杨秦莹的丈夫从小就养羊,在这方面有经验,加上脾气有些倔,不愿意外出打工,嫌受人管治。家里有7亩能浇上水的地,全部种的是玉米,有一眼机井,不过不是自己打的,生产队时打的井,分承包地时一并分给了杨秦莹家。 “和外出打工的比,掌柜的在家搞养殖也不差,每年能有几万元收入。我自己每个月从小额信贷中心领600元的工资,就相当于外出打工了,算是男主内,女主外吧。”杨秦莹说。
杨秦莹高中毕业,曾当过半年的民办教师。当初村里搞小额信贷时,就被组员推选为大组长。
“我算是比较活跃的,文化程度也比较高,很快就掌握了小额信贷的运作模式。每次活动尽可能地搞得新鲜些,活动室布置的也比较好。2003年,中心就建议我当推广员,当时正怀着娃娃,不方便往下面跑。2005年,孩子1岁多时,我通过考试应聘到中心了。”
杨秦莹常常到各村去了解组员的经营情况,以及需要什么技术服务。跑得最远的村有25公里,她的交通工具是一辆摩托车。发放贷款时,中心会有人陪同。收贷款时,就会让丈夫陪着,“拿着一大笔钱,怪叫人操心的。”
说起小额信贷给当地带来的变化,杨秦莹滔滔不绝。
“刚开始开展小额信贷时,妇女们一进门,一个一个靠在一起,羞羞答答地都不敢言传,害羞呢。包括我也是这样。让签字时,总是往后缩。见了当官的,也不敢说话。几年跑下来,不管是当官的也好,还是农民,都可以随便交流。我们这地方40岁以上的妇女,有很多是文盲,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通过办扫盲班,能认、会写,在家里还能独立做经营计划。头一开始,有的妇女拿回去贷款,总还是要征求家里掌柜的意见,看钱咋花呢。现在,妇女们自己在一起商量,结伴就上集买羊去了。县上刚开始搞文艺汇演时,让谁唱歌,谁都不唱,更别说让跳舞了,都说羞呢。现在,不仅可以大方地上台表演,还能自编、自演快板。我刚开始嫁过来时,总觉得和别的媳妇没话说,觉得她们在一起就是东家长、西家短,扯是非,没有共同话题,也不愿意和她们接触。现在不一样了,大家可以交流养殖经验。另外,她们有了什么事情,也能从侧面劝上两句。”
杨秦莹说,“这些年娘家那边变化也挺大,但和这边比起来,总觉得那边的妇女不敢出头(自己出面干点事),就是在家里面做个饭,看个娃,不如我们这边妇女生活的花样多。我们每年“三·八”节都会有表演,今年7月,还举办了迎奥运的活动。”
小额信贷,对扶持贫困地区妇女发展生产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更让人惊喜的是,小额信贷也大大激发了像张春梅。杨秦莹这样的妇女们身上所蕴含的潜能,使她们从经济上以及精神上重新得到了解放。这种更具革命性的“意外收获”,或许是小额信贷推广者当初所没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