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拉斯普京作品中的根源意识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瓦连京·格里高利耶维奇·拉斯普京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辛勤园丁,他创作的一系列小说表现了人们对生之故土的深深眷恋和对传统道德的苦苦坚守,充满了浓厚的根源意识。拉斯普京通过他所创作的农村题材作品,向我们指出:故乡、农村、大自然是传统美德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一旦脱离了传统农村、离开了故土,便必然导致精神道德的下滑与人性的堕落。
  关键词:精神家园;根源意识;精神道德;人性
  作者简介:丁丽丽(1993-),女,汉,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俄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一、拉斯普京作品中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拉斯普京的作品,特别是七十年代后创作的作品几乎都是以西伯利亚农村生活为创作背。他塑造了一系列体现俄罗斯传统道德的普通劳动者形象,尤其是老太太形象。她们身上的宝贵品质深深吸引着作者:无条件谅解他人;真正意义上的自尊;在乡村劳动中不惜自我牺牲等。拉斯普京笔下的老妇人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任何条件下都不可能脱离自然。她们身上那些难能可贵的品质正是源于她们对自然深深的眷恋。
  1.《最后的期限》中根源的守护者——安娜
  老太太安娜的一生都生活在农村,从来没见过外面的世界。她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她与大自然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拉斯普京正是通过描写其与土地和大自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才让安娜可贵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安娜知道作为自然的儿女来说无论生与死都将会与自然共存。为了展现安娜的内心世界,拉斯普京选择用女主人公内心独白的形式来表现。安娜无疑是作者心目中的一个理想形象,拉斯普京这样说道:那些最朴实的女性形象最能吸引我,她们自我牺牲、拥有无上美德、善于谅解别人。拉斯普京的主人公们的魅力在于她们都拥有着自然智慧和民族道德。
  2.《告别马焦拉》中根源的守护者——达利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土,同样在?告别马焦拉?中马焦拉就是达利娅难以割舍的故土。拉斯普京创作的初衷就是出于对故土的爱。《告别马焦拉》叙述的是对大自然的改造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作者通过对因修水电站大坝而必须搬迁的居民心态的描写,反映了老一辈人对故土依依不舍的真挚感情。马焦拉岛上只剩下老一辈人,他们在岛上已经过完了大半生,若要离开马焦拉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活树剥皮。老一辈人永远都在尝试着守护传统文化和纯净的故土。其中作者最珍视的形象就是老太太达利娅。她认为自己是民族传统的守护人。作者借助达利娅的眼睛看岛上的一切。达利娅和其他老一辈人一样深深的爱着自己的故土不忍与其分离。由于建立水电站整个岛屿要被淹没,全村人不得不搬到新的居住地生活。老太太达利娅得出结论:人们和整个社会已经丧失了良知。乡村和神秘的自然是人类存在的根源,如果离开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故土,人类根本不知道将要如何生活。 达利娅和安娜一样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在智慧方面她们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俄罗斯文学作品乃至世界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
  二、拉斯普京作品中道德与故土的关系
  在拉斯普京的作品中作者设计了许多的道德问题。如果没有了道德,很难想象人类将会变成什么,如果没有道德,人类和其他动物就没有任何区别。在拉斯普京的作品中读者不难发现,“家园”“乡村”是人类精神世界和传统道德的源泉。家园是人类的生活支柱,如果破坏了家园就等于破坏了一切。
  1.故土——传统美德的源泉
  拉斯普京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民族传统美德的承载者。乡村劳动是拉斯普京笔下女主人公一生中所致力的事业,她们世世代代都与这片土地有着紧密的联系,而正是这种联系赋予了人们传统美德。?最后的期限?中拉斯普京塑造的伟大母亲形象--安娜,她相信自己灵魂的永恒。在读懂作品的基础上读者不难发现安娜选择无尽的自然作为自己信仰的源泉。通过安娜的形象作者赞扬了老一辈人高貴的道德品质,表明了自己对传统美德的态度。在?告别马焦拉?中作者赋予达利娅严格而又公正的性格,她是农村集体的道德核心,在得知自己无力阻止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时,她来到先辈们的墓地,向先辈们忏悔她没有完成先辈们寄予她守护家园的责任,并请求得到先辈们的原谅。但是达利娅不知道的是,虽然她没有守护住家园,但是她牢牢地守护住了俄罗斯人民的精神家园。
  2.道德沦陷的原因——背弃故土
  作者这样说到,道德沦陷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丧失了自己心灵与根源的联系。同时作者也表达自己对于城市的看法,他认为城市是罪恶的根源。在?最后的期限?中安娜的儿女们正是印证了这一说法。他们渐渐的离开了农村,也慢慢的失去了俄罗斯的传统道德,即使是母亲的离去也没有唤醒他们本该拥有的传统品质。作者在?告别马焦拉?中首次提到“秕糠”这一形象,达莉娅指责那些急于搬迁并希望洪水尽早淹没村庄的人。显而易见,这些人早已丧失了自己对故土的眷恋,自然也没有什么传统道德可言。
  参考文献:
  [1]Распутин В. Г.Где моя деревня? Москва, 1995, №2.
  [2]Распутин В. Г. А куда в России подевалось родство? Москва, 2000, №7.
  [3]拉斯普京. 告别马焦拉[M]. 董立武译.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
  [4]拉斯普京. 最后的期限[M]. 俞虹译. 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2.
  [5]韩捷进. “故土”“良心”与现代性——拉斯普京传统道德题材小说探微[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2).
其他文献
摘 要:《黄鸟》是伊拉克战争的代表作品,作者凯文·鲍尔斯是亲身经历过伊拉克战争的退伍老兵,因此对这场战争有着深切的感受。作者以悲伤的笔触,带领读者走入了残酷的伊拉克战场。在小说的具体描写中,作者的“想象”成为最真实的描述,在“移情说”的作用下,《黄鸟》带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本文将具体探讨小说《黄鸟》中的“移情”想象分析,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黄鸟》;移情;想象  作者简介
摘 要:《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是剧作家汤姆·斯托帕德最成功的剧作,它曾于1968年获得了托尼奖,同时也是荒诞派剧作的代表作之一。该剧作的题目来源于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最后一句台词“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该作品主要从罗森克兰茨和吉尔登斯特恩这两个配角的角度对整个《哈姆雷特》进行了新的解构。作品的基调是荒诞主义,到处都充斥着不确定性。本文对《罗森克兰兹和吉尔登斯特恩已死》中
矿山开发与生产概况住友金属矿山公司于1985年11月在鹿儿岛县菱刈镇举行了菱刈矿开工典礼。该矿的斜井已掘进到海拔零米水平,长度为1700米;100米水平和70米水平的井下开拓系
摘 要:卡勒德·胡塞尼的《灿烂千阳》中描述了多位苦难的阿富汗女性,她们承受着战乱、性别歧视以及家庭暴力给她们带来的悲惨命运。本文试图通过创伤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的女性,展现了女性在遭受了巨大创伤后不同的反应,以及她们如何走出创伤的阴影。  关键词:《灿烂千阳》;创伤理论;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1  《灿烂千阳
一次,有关部门拆除违章建筑,宣传干事通知了记者。平时拆除违章都是民工上阵,这次也没有例外。但几个摄影记者与摄像记者总觉得缺点什么。一摄像记者对该部门负责人说:“民
露天采矿降低消耗的办法之一是减少必须排弃的废石量,或者在不作补充开拓工作的情况下增加可采出的矿石量。后一种办法可以用人工加固来加大露天矿非工作帮总的边坡角,但需
本刊讯 3月19日,湖北省记协报纸版面专业委员会在武汉成立,报纸的版面编辑有了自己的“家”。会议选举湖北日报副总编辑雷刚任会长。
根据工艺参数的数学模型和最优化原理 ,在以加工零件表面最低粗糙度及高生产率的前提下 ,对高速磨削工艺参数进行寻优 . According to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proce
下列散页型内部资料经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审核准许编印 The following pages of internal information approved by the Shaanxi Provincial Press and Publication Bureau ap
摘 要:卡洛·安·达菲是当代英国诗歌界最值得关注的名字之一,作为桂冠诗人的她即取得了文学批评上的成功又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这是少有的功绩。她的作品被批评家、学者以及普通读者阅读,雅俗共赏,并且她的作品在大学和中学教学大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达菲的创作主题十分丰富,本文以卡洛·安·达菲的两部诗集《站立的裸女》和《女性信条》为例,总结分析其中关于女性主义与自我认知的相关主题。  关键词:性别政治;女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