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车串起苏黎世文化宝藏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ha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静

  在苏黎世,我喜欢乘坐有轨电车在城市穿梭。最让我欣喜的是偶然发现的有轨电车4 号线,这条苏黎世的文化宝藏线路。
  访学闲暇,我准备慢慢地感受苏黎世的文化生活,于是把想去的地方和地址都列出来,然后查询怎么从住处过去。在查询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想去的文化地标和机构,竟然都在有轨电车4 号线上。
  有轨电车4号线往來于苏黎世的西区和老城区,也是苏黎世乘客流量最高的有轨电车线路之一。苏黎世众多有名的博物馆,如瑞士国家博物馆、苏黎世设计博物馆的主馆和分馆、苏黎世美术馆和勒柯布西耶中心,都在4 号线沿线。
  另外,乘坐4 号线还能到达文化创意园区、著名的文创地标,以及与文化历史息息相关的地点。所以,一天之内是无法将4 号线沿线值得停留参观的文化地点看完的。
  按照从西区往老城区的方向乘坐有轨电车4 号线进行参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Museum fürGestaltung 站。在这附近,苏黎世设计博物馆主馆会举办有关视觉传达、建筑设计主题的展览。
  该馆拥有丰富的设计藏品。馆内会定期举办一些特色展览,参观者可以在这里看到被全世界广泛使用的Helvetica 字体的设计过程。
  Bahnhofquai 站同样让我流连忘返。这里是瑞士国家博物馆所在地。博物馆的建筑由新旧两个部分组成,毗邻苏黎世火车总站。馆内有很多和瑞士历史文化相关的藏品:从史前到现当代的雕塑、绘画、手工艺品、日常物品等。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画面,听到很多瑞士的民间故事。
  Rathaus 站同样给我留下美好的印象。一下电车,就能看到苏黎世文学馆。文学和文化爱好者可以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中安静地阅读,或者参加读书交流会。透过窗户,能看到对岸静静流淌的利马特河,和充满老城特色的林登霍夫。
  也是在Rathaus 站附近,伏尔泰酒馆藏在老城区的巷子里。该酒馆开业于1916 年,是达达主义的发源地。一战期间,一群反战情绪高涨的艺术家聚集于此,表达对战争的不满,讨论世界的存在和个人的意义。游客坐这里,喝上一杯,似乎还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激荡。
  Bellevue 站陪伴着始建于1787 年的苏黎世美术馆。它拥有瑞士13 世纪至今的重要艺术作品,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著名艺术家如毕加索、莫奈的作品。我花了一整天,也没将这个美术馆看够。有意思的是,博物馆入口旁摆放着罗丹的著名雕塑《地狱之门》,吸引着往来的行人。
  除此以外,Opernhaus 站旁,剧场只有1200多个座位的苏黎世歌剧院,坐落在美丽的苏黎世湖畔。它建于1834 年,小巧精致,在这里能看到苏黎世歌剧团的演出,也可以看到芭蕾舞表演,聆听朗诵会。
  H?schgasse 站的观光特色,则是由钢和玻璃建成的勒柯布西耶中心。它是出生在瑞士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最后一个作品,在他去世两年后才竣工。
  文艺的苏黎世有轨电车4 号线,将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瑰宝串联起来,就像这座城市所佩戴的一条美丽项链。
其他文献
以爱彼迎(Airbnb)为主题的“恐怖故事”通常分为两类。当这家住宿共享平台刚刚诞生的时候,网络上流传着各种有关奇葩房客和奇葩房主的段子,这是第一类。当爱彼迎的模式逐渐走向成熟之后,另外一类恐怖故事开始诞生:因为通过爱彼迎将房子短租出去通常能获得更高的收入,许多城市的房东开始不做常规长租,将自己的房子从出租市场上直接撤了下来。以此作为代价的是,城市租金价格水涨船高,想在城市落脚的年轻人发现自己越来
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常常会谈及“田野”,而这“田野”一旦蹲下去,便不知会是多少年、会产生怎样的研究结果、会与自己的生活发生何种关联……  “田野”也不仅属于学者,如果任何人对异文化感到好奇,或是记者在做研究调查,也都会需要运用“人类学之眼”去观察,宽泛来说,那便也是—种“田野工作”。  倘若好奇心重一些、浪漫一些,我们的日常都可以是田野。毕业时我的某位老师曾说:“把你的生活当成田野来看,会有趣很多。
梦中醒来,惊讶地发现被子冷冰冰,抬眼望去,却见窗户被映得亮堂堂。  这才知道,在夜间下了好大一场雪,不时听见,院中竹子被压折的声响。  雪,如同冬天的精灵,当它悄悄来临的时候,总会带给人惊喜。古往今来,吟诵雪的名篇佳句很多很多,但以《夜雪》为题的诗作却不多见。  夜色沉沉,四周寂静。已经入梦的人们,怎能知道雪花正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哈哈!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目不见雪,却能写出雪的大。半夜被冻醒
秘鲁利马的唐人街  朱红色的牌匾,烫金色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在这片相隔万里的土地上,熠熠生辉了百来年。  牌匾下,人影匆匆,推车的、叫卖的、流汗的、流血的、流泪的……华人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  秘鲁,南美洲西部的一个国家,距离中国1.7万多公里。然而就是一个如此遥远的国家,华人的数量却非常多,能占到总人口的1%。卑微的开始  华人到秘鲁,要从19世纪后半期说起。那时候,清政府经历多次战争,
提到日本文坛,必定有那几个躲不掉的大文豪: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三岛由纪夫、太宰治……而这些人中,又有一个不那么精准的“共同点”——自杀。  写出人间与地狱之间那扇“罗生门”的芥川龙之介,服用大量安眠药自杀;三岛由纪夫发表完“保卫天皇和日本传统”的演说而被人嘲笑为疯子后,以武士道精神切腹自杀;太宰治在第五次自杀后,终于如愿;继泰戈尔之后的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亚洲得主川端康成,在
钱克锦高级编辑,专栏作者  美国奉行法律至上,但一遇种族问题,法律权威就大打折扣。最近,借着涉嫌使用假币的“黑大个”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摁倒、压颈长达七八分钟后不治身亡的悲剧,全美多地的示威演变为纵火和抢劫,法治似乎荡然无存。  尽管涉事警察都被解职、主犯被逮捕起诉,官方初步尸检结果也显示,弗洛伊德并非死于窒息,而是死于心臟病和体内毒物,但仍没能熄灭部分民众的怒火。骚乱场面让人想起1992年因警方
2021年5月5日,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数以万计的民众走上街头  哥伦比亚全国大罢工是自4月28日起全哥范围内的游行示威活动组成部分,至今已一月半有余,至少造成60多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  5月30日,哥伦比亚总统伊凡·杜克与全国大罢工委员会再次商谈,仍未能达成一致。后者表示将会继续组织游行示威。  要想明白为什么哥伦比亚人要搞这场全国大罢工,就要从该国前财长阿尔贝图·卡拉斯奎拉提交议会的税
有一个虔诚的信徒,在湖边的木屋中禁食祈祷,外面几只呱呱大叫的牛蛙吵得很凶。  他想办法充耳不闻,无奈都不得要领,只好推开窗户,大吼一声:“闭嘴!没看到我正在祈祷吗?”  说也奇怪,他吼了一声后,牛蛙立刻就不叫了。  然而,另一个意念却自心底浮起:“说不定,牛蛙的叫声跟我吟唱祷告的声音一样,也能讨上帝的喜悦。”  他决定顺服这个意念,探头伸出窗外,喝道:“大伙继续唱啊!”牛蛙整齐的合唱立时弥漫四周。
1945年8月9日,日本长崎,原子弹“胖子”爆炸后产生了巨大的蘑菇云  就像个体在感冒发烧后,短时间内身体抵抗力会有所提升,战争也一样,它是人类社会整体的“高烧时刻”。被求生欲和末世感压迫着的创造力,在此期间井喷式爆发。原子弹、雷达、青霉素,今天普遍认为是二战期间的三大发明,一个攻,一个防,另一个在攻防之间救人无数。  但若继续爬梳更多的历史细节,便不难发现,牺牲与救赎并不是战争的全部。在宏大叙事
若是翻开国际上诸多尘埃落定的飞地历史,或是爬梳国际社会现存飞地的“诞生史”,便不难发觉,飞地的形成、发展、存续或消亡,大多与殖民历史密切相关。西班牙在非洲大陆上的领土梅利利亚  這些同在殖民纷乱、战争血泪中踽踽前行的飞地,有些被周边国家收复,间隙渐消、战火渐熄,得以专注自己的生活;有些始终孤悬海外,成为区域动荡的导火索。  为何同为殖民飞地,命途如此迥异?最后的殖民遗产  休达、梅利利亚,位于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