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代与生存之间探索(创作谈)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l_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认真的写作者,都会在自己所处时代与现实生存之间,不断探寻写作的意义与可能。在唐朝盛极而衰的整个过程中,李白、杜甫他们既写出了开阔、自由、奔放、具有大唐气象的诗歌珍品,也写出了“三吏”“三别”这样直面现实的悲悯之作。所以,一个时代的审美,既是丰富多元的,又与时代的整体风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80年代初,针对“朦胧诗”问题,谢冕等前辈顶着巨大压力发表了“三个崛起”文章,为新诗写作个人化、生活化和所谓“朦胧诗”的合法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十分喜欢“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这样的提法。我觉得,这种提法所表明的文学发展状态,应该成为一种常态,我们的创作才会更加生机勃勃。
  近年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与扩展,我越来越感到,我们的诗歌创作正在走向理性和良性发展的崭新阶段。诸多沉潜踏实的诗人,不断拿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作品,但同时,整个诗歌创作格局和美学视域,又显得过于平滑和单一。我在期盼诗坛能够像20世纪80年代贡献出昌耀一样,贡献出具备独特美学气质的诗人,同时自己也尝试着去走不同的道路。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水平有限,但是我希望去碰觸一些陌生的题材和领域,试着去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因为包括我自己,有太多的年轻人写出了大量自我、纤细、敏感、脆薄的作品,已经形成了几乎完全统一而难于辨识的美学风格。而我们这个泥沙俱下的时代,却具有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诗学样态,人们的生存,又是那么残酷而华丽、顽韧而脆弱,都在无尽空虚中,寻求着生命的意义和永恒。所以,我想从自身生存的场域出发,去历史和大地的深处,探寻灵魂归宿的可能性。同时,我也想锻造一种开放、混沌、大气、自由的诗风,来配合这样一种具有牺牲意味的创作行为。
  以上就是《诗篇:西汉水》这组诗出现的缘由。我出生成长的那个地方,处于秦岭南麓西段,西汉水作为一条神话般的河流,与她周遭的土地一起,孕育了周秦盛世和氐羌文明,成为我们祖辈繁衍生息的风水宝地,我从小奔走在这条大河的身边,切身感受过她的雄浑与博大。现在,年近不惑的我,更加感受到一种宿命般的写作责任,催迫着我去了解她,呈现她。她注定是一条不同凡响的河流,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她两岸的人,肉体与灵魂的来源与归宿。我们也需要在这个以私我、羸弱为美的时代,承续她沉淀在我们身体中狂放、豪侠、恣肆、壮美的基因,完成对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人类灵魂的塑造。我想,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找到我们这群人灵魂的归宿与恒在。这条路刚踏上去,我也将一往无前,继续探索。
其他文献
绿  绿离我们并不遥远  穿过眼镜片和雾水  我们置身旺盛的树丛中  周围是腾起的绿焰  谁朝着空旷大喊一声  回音雾气一样缓缓飘散  阵雨过后,大片的蝉声  落了下来,我们比在河南  更早地听见夏天  雾  雨后的清晨,我们驱车前往山谷,看见  眼眶里的树叶都反射翡翠的光芒  忽然我们呆住:山谷中的云朵触手可及  雾在绿山之间蒸腾,笼罩曦光  缥缈而灵动的白,群山屹立无声  只有一条条纱巾将我们
期刊
雨水  总是在千次回转时想起你的眼眸  你的幽蓝 你的怅然   想你在夜泊的木船里锦瑟瑶琴  那时的天空湿漉而缠绵  空气弥漫着丝丝的凉 夹杂着暖  似万千的鹅黄在蠕动  那一刻 无数的枝条在微风中伸开手掌  树身紧抱自己发出微微的抖颤   摇曳的灯火似在迎风祈祷  又像把暖意在人间传递  那时的大地是湿漉漉的  一群夜鸟唧唧无眠  一条河不知何时轻泛涟漪   像是消遣着郁闷的心事。更深处  一条
期刊
三江平原的腹心,谣曲穿越大地  在这里停驻,并点亮  两草一水七分苇。星罗棋布的泡沼  目光明亮,凝视着,漫无涯际  青草、芦苇,一群群起起落落的鸟  植被,绿色的外装,遮天蔽地  向外绵延,向着大地深处,向着  遥远的落日,追逐那梦想的目的地  水是湿地的灵魂。在水一湄  片片植物肆无忌惮  内心,有水,从高远的云层  滴落,成招摇的水草  自己,是否幻化成一只白色的精灵  化作那白头鹤或东方白
期刊
河边洗衣的女人  河边洗衣的女人,像草木一样安静  只有木梆锤击的声音不停回荡……  时快、时慢、时轻、时重  如音乐般的节拍  我知道三个在河边洗衣的女人  一个把我的青春洗进了潮湿的岁月深处  一个洗着洗着,就永远倒在了岸边  還有一个在河边分娩  婴儿落在岸边茂密的花草丛  在湘西,你如果看到在河边洗衣的女人  你要和她一样虔诚,一样安静  你看,那波纹深处,时间在折叠  你听,那捣衣的声音
期刊
村庄的田间地头到处都能看到蒲公英  它拥有灰褐色的身子,白色的胚胎  借助风的力量,将后代  送往土壤更肥沃的地方  像我們的父辈一样  想将我们送出贫瘠的村庄  它不知道自身味苦  它不知道我们曾经食用过它的肉身  祖父们在灾荒年,为了填饱饥饿的肚子  竟然吃出了甜蜜的味道  我们偶尔为了清热解毒  尝出了淡淡的苦味,但是  我们能够接受这一味道  因为它与生活有点相似  这么多年了  蒲公英在
期刊
在这里,没有什么屬于我  就连我的内心  都交给了清风  交给了广阔的天空  每个跳跃的音符非绿即蓝  或楚楚动人  没有更多的想法和企及  一方可人的草坪  一蓬可攀爬的树  或一米温暖的阳光  足够我游荡的心灵  皈依栖息
期刊
西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大学中国西部影视研究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省政协委员、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等。  文学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生产,是作家把对生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理解、感悟和想象通过一定的结构形式诉诸于可供人们感知的文字符号的过程,而文学本质上
期刊
金勇,原名李金勇,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飞天》《草堂》《诗选刊》《作家文摘》等报刊,入选《当代青年短诗选》《中国乡村诗选编》等选本。  一次诗写风格的转变就是语言的冒险,这组诗恰巧就是诗人的再次冒险。大量叠用的名词、动词,动象和物象密切相扣。原始的动物如熊、野猪、狼、蛇以及飞禽等濒临灭绝的植种,在他的笔下再次复活,旨在為我们开启生命密码与根性的探求之路。他以母系的河流为切口,徐徐打开生命的
期刊
我想坐在乱罗嶂上  就一个人,看飞鸟拐入不过问夜昼的云朵  那条沟渠边。花还没开  就沦陷在明亮而不刺眼的金浪中  许多人穿行在田埂  想从水稻的根须听到最接地气的呼吸  却不愿弯腰到一定的弧度  几根,勾勒线条美  浸透成熟的野性,如火,在山野间蔓延  收割后,仍留有一脉刻骨的黄  有人在選取摄影的最佳角度  而穿短袖的男子扛起一袋稻谷,出现在   镜头中
期刊
文学作品的多元化并非一个新鲜的话题。它呈示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为我们从不同视角领悟文本内涵与精神实质提供了某种可能。文学作品的多元化是通过各个要素表现出来,更离不开作家的生活阅历、创作理念、审美经验、思想观点、叙述方式等。  任何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所处时代精神的外部反应,都不可避免地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我們解读一部作品,既要深刻了解文本包含的意蕴,也要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所以要对文学作品作出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