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的运用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78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但是,隐性采访应该注意运用的技巧、注意控制量与度。
  [关键词] 电视民生新闻 隐性采访 双刃剑 诱导 隐私
  
  在媒介学者眼中,民生新闻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传播新潮,是学术界关注的理论问题。但是,关于民生新闻的界定依旧尚不明确。笔者取李舒、胡正荣对“民生新闻”的两种认识之一,作为本文对其的界定。即民生新闻是指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去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媒体对百姓的社会关怀。它是一种以大众为收视对象的新闻样式。按照这种观点,电视民生新闻自然是以民众生活为主体的新型电视新闻节目。
  在民生新闻中,真正能拉动收视率的还要属批评曝光类新闻。所以,很多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又把批评和曝光作为栏目立足的重点,这样的话隐性采访就在民生新闻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里所说的隐性采访,就是通常所说的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那么,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中应不应该用呢,应该怎么用呢?
  一、隐性采访在电视民生新闻,尤其是批评监督类新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应该控制量与度
  不可否认,隐性采访使电视新闻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真实。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批评监督类报道成为民生新闻提高收视率的一个强有力支撑点,而隐性采访就最大限度地接近了真实,用镜头生动形象地记录下了很多不能搬上台面,甚至违法的事情。于是,电视上那些虽然摇摇晃晃、缺乏美感,但非常有震撼力、非常真实的镜头,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的眼球,也让事实在隐性采访的场氛围中传递出来。
  但是,隐性采访只能是显性采访的补充,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使用的量与度。
  电视民生新闻使用隐性采访,是为了有效获得新闻信息,甚至能对被曝光者起到立竿见影的舆论监督作用。但是,一旦运用不当,不仅使其丧失本身具有的获取信息的功效,丧失电视节目制作本身的意图,还会使记者与栏目处于一种被动局面。
  有时,记者不表明身份,或者不告知被采访对象正在进行拍摄,会减少采访阻力,或者能捕捉到很多显性采访不能捕捉到的镜头和语言,这使一些电视民生节目把隐性采访作为了常态,即使不是揭露违规违法事件,即使涉及个人隐私,为了节目需要或者为了拿到好看的画面,也大量使用隐性采访,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容易给从业者惹来麻烦的。
  二、隐性采访探索了一种新的电视表达方式,但是把双刃剑
  隐性采访的镜头虽然时常摇摇晃晃,画面不甚清楚,声音也经常嘈杂不清,但是它记录下的是最真实、最直观的现场,甚至是违法犯罪现场,这个过程往往极富刺激性和未知悬念,具有生动逼真的效果。因此,各新闻单位大量采用这种方式以强化报道效果,吸引受众,以求在竞争中取胜。
  但是,在大多数时候,隐性采访采用的是“扮演”的方式,即记者为了揭露某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扮演成与之相关的社会角色,如拍摄售卖假发票的现象,记者就扮演成买假者,拍摄卖淫嫖娼,记者就扮演成嫖客或妓女等,在某种意义上说,通过这样的采访制作出的新闻,已经或多或少地带有了真人秀的特征,新闻中只有记者知道自己的身份,观众作为知情的旁观者,观看其他表演者的各种把戏,隐性采访把平时大家并不熟知的情况展现了出来。
  虽然“假扮”的采访方式吸引了眼球,但是假扮存在诱导。我们这里所说的诱导,主要是指记者在和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故意设置“圈套”、“陷阱”,从而诱使对方上当受骗甚至犯罪。原则上讲,采访是严禁诱导的,但是这种采访方式在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中又较为常见。
  比如,我们在电视屏幕上经常会看到记者在隐性采访过程中的主动提问。采访卖假发票的情况,就假扮成购买发票者,问“有假发票吗?”;暗访“三陪”现象,一进娱乐场所就问,“有小姐吗?”等等。这都属于诱导的提问方式。记者在暗访中的语言和行为的主动与被动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分水岭。如果对方问:“需要假发票吗?”、“需要小姐吗?”等,则属于对方主动,记者被动。记者被动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诱导”违法犯罪行为之嫌,可以避免道德上的困境。另外,有记者假扮成购买毒品者,问贩毒者有海洛因吗?我国法律规定,毒品交易达到50克就可以判处死刑。那么,如果该记者实施了购买行为,那么能否给记者定罪?又该怎样给记者定罪呢?难道因为是记者暗访就可以网开一面,而置法律于不顾吗?法律的尊严何在?可见,记者暗访中的“诱导”不仅仅涉及伦理层面的问题,而且很可能上升到法律的界面。
  许多人误以为,只要对方从事的是违法或者犯罪活动,那么,新闻媒体运用隐性采访的方式进行偷拍偷录就无可厚非,而且以这种方式进行的舆论监督有深度、有力度。但是,法律常识的欠缺导致新闻媒体忽略了一个法律上的严重问题:“诱导犯罪”可能涉及刑事责任。在记者隐性采访时,如果通过故意设“套”、“陷阱”,诱使对方上当受骗甚至犯罪,可能存在教唆犯罪甚至自身犯罪的可能性。
  三、慎用电视新闻实践中隐性采访的特殊形式
  这里所说的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隐性采访,一般是指在新闻实践中,采访对象明确了解记者的身份,但由于害怕被曝光或者不愿透露事件的真相,而拒绝记者的正面采访,于是记者隐瞒拍摄状况,在对方不知道摄像机已经开始拍摄的情况下进行采访。这种方式虽然不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隐性采访,但在省市级电视媒体的民生新闻中却时常出现。
  这种形式的隐性采访,在实现新闻完整性,还原事件真相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要把握度。
  在涉及家庭、情感等个人问题时,被采访对象的做法并不涉及公众利益,这种隐性采访形式尽量避免使用。但现在很多民生新闻吸引眼球,不惜挖人隐私,这种做法不仅是违法职业道德的,而且很有可能侵犯了他人的隐私,触犯到法律。
  从新闻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采访是新闻采访中的一种畸形成长,目前虽然没有明文禁止,但也不受法律的保护。它现在之所以没有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一是因为被揭露的事情维护了多数人的利益;二是公众的法律意识还不太强。电视民生新闻大量运用隐性采访固然有其题材的原因,但是媒体在使用隐性采访时,一定要注意把握原则,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画面的紧张刺激而放弃常规的显性采访,隐性采访只能是显性采访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李舒,胡正荣.“民生新闻”现象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4.
  [2]江宇,郭赫男.关于隐性采访的几点思考——兼谈《海口色情交易大曝光》的是与非.
  [3]宋宏伟.浅论隐性采访记者介入的限度.新闻前哨,2003,(4).
  [4]董广安,张淑华.“狗仔队”与《焦点访谈》的偷拍——论隐性采访的度的把握.新闻爱好者,2003,(5).
  [5]廖梦军.现代媒介的价值取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研究,笔者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工作期间收集2009年1月—2011年1月就诊的60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
高校院系党组织作为高校的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对广大教师和学生开展工作,其工作状态将很大程度影响学校学科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和大学生培养质量。本文针对高校院系党组织
采用频率-波数域分析方法研究局部波数损伤成像算法,利用导波的色散特征,将损伤局部的导波波数变化为评价的损伤指标,进而基于SLDV构建非接触式高空间分辨率超声导波场拾取平台,
为改善混凝土装配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混凝土挂柱挂板组合墙装配框架结构体系,并通过设计1/2缩尺模型对混凝土挂柱挂板组合墙装配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振动台试验研究
基于炯分析原理,研究了回热式空气制冷系统的循环特性。通过建立循环的炯模型,系统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循环各项参数随透平机械压缩比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存在最佳压缩比使得制冷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实用性越来越广泛,因为好的抗震设计,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在地震来临时,能够有效的降低受害程度。但是从目前的建筑设计来看,很多
高校体育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正随着我国对教育形式的改革而变化。如何搞好排球选项课的教学,使学生尽快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技术与技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试图将程序教学
文章运用VAR模型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对土地公开市场数据的脉冲响应分析。研究结果:作为金融手段的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对南京土地公开市场季度数据的影响有滞后
[摘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礼仪,社会成员的交往需要礼仪,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礼仪知识与礼仪技巧。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把礼仪以及礼仪教育当作很重要的知识来对待,大多数学生在礼仪规范的行为表现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  [关键词]职业院校 礼仪教育 结合 影响    职业院校的部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行为习惯较差,校园不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