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不关乎产品,关乎观念”

来源 :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s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新收藏”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成立于1907年,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设计博物馆,拥有超过8万件的设计收藏品。从1907年建立伊始,博物馆就致力于工业设计品的收藏,因为创始人敏锐地观察到工业品对社会变革所起的重要意义。如今的德国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收藏的领域包括工业设计、应用艺术、平面设计等。
  本刊电话采访了德国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主策展人科里娜·罗思娜博士。
  
  DESIGN vs.罗思娜
  
  DESIGN:请给我们讲讲迷你黑国际设计博物馆,Die Neue Sammlung是什么意思?
  罗思娜:“Die Neue Sammlung”在德语里是“新收藏”,“慕尼黑国际设计博物馆”是它的副题。博物馆于1907年建立,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设计博物馆。之所以被称为“新收藏”,是因为那时设计博物馆的概念非常新,还没有其它的博物馆提出这样的想法。我们从未仅致力于艺术与手工艺品的收集,而是从一开始就将焦点对准了工业设计。工业设计这个名词在1907年还不存在,德语里还没有出现相应的词汇,但博物馆已开始收藏系列生产或被称为大规模生产的产品。博物馆的始创者认为,这种新出现的工业化现象极大影响了人类社会的进程,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人成为工人,许多人没有太多钱、需要经常变换地点来找到赖以生存的工作。这些人需要的不仅是家具,而是家具的变动性,并且要支付得起。但不管怎样,这些家具需要看起来漂亮、能在使用过程中给人带来愉悦。所以博物馆成立的最初目的,是选择、收集和展览这些物品,以留给后人。这是最初的想法。现在,社会进步了,出现了数码化、媒体化、可持续化等新趋势,这些趋势都在影响着设计,设计与100年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博物馆的宗旨是记录设计的时代性,通过收藏反映这些变化。我们的任务是去记录每个时代最好的设计,博物馆现在有8万件产品,我们的博物馆是最老的也是最大的。
  DESIGN:8万件产品!我很好奇,博物馆怎样选择展品?一般遵循怎样的流程?
  罗思娜:任何入选的产品,首先在观念上必须有创新的地方,例如博物馆会收集手机,因为它对于今天这一信息交流的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特别关注这样具有重大意义的进展。其次,入选的产品要有质量、要非常杰出。我们不是档案馆,我们更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我们与世界上著名的设计师和以设计为导向的公司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能够与他们直接对话,我们很清楚他们最新的进展。在选择一个物品进入博物馆收藏前,内部会经历激烈的讨论。如果我们中意某件,我们会发出邀请,请他们加入收藏。当然还有其它收藏途径,例如二手市场,比如旧电脑,很难找,因为人们不要了就随手扔了,这个难度甚至超过收藏珍贵的艺术作品。我们也去ebay,还与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有联络,我们经常接到他们的电话,询问我们是否需要一把1952年的椅子,或者问,“我发现了一个摩托车,你们感兴趣吗?”所以渠道是很多的。我们的馆长与策展人经常担任各个奖项的评委,这样我们能观察到最新的进展。
  DESIGN:博物馆有没有一个类似委员会的机构去决定哪件产品入选?
  罗思娜:有的,这个委员会包括经理和策展人,大约4、5人。但我想强调的是,这不是秘密会社,我们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互动。我们与外界的策展人保持密切联系,也做联合展览,在这样的讨论接触中,我们的选择标准也在调整变动。因为我们不想封闭,不想自我繁殖。当然,委员会的组织对于做出决定来说是必要的,但在做决定过程中,有许多新信息的输入,这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例如,我们与设计大师英格·莫勒(Ingo Maurer),康斯坦丁·格里奇克(Konstantin Grcic)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他们很了解国际设计的进展,我们还与一些伦敦、纽约的策展人有联系,与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这些都影响到我们的选择。展出。如果收藏中已有同类的作品,那么这些东西如何能被展示?另一个问题是,怎样向受众传达设计7所有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理论的支持。在20世纪50、60年代,理论的焦点是形式追随功能。而在20世纪70、80年代,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波普设计、反设计与观念设计迅速发展,博物馆当然会对这些潮流做出反应,以记录这些发展。当然我们不能说,在1950、60年代我们的收藏政策是形式追随功能,那么我们不能收藏后现代设计。因为作为博物馆,我们必须要收集产品以反映设计的进展,同时体现设计的丰富性。
  另一个非常关键的理论背景是,我们收藏政策的核心是:设计不是产品,不是你在商店里可以买到的东西,设计关乎观念,设计是一种智识的学科。它与创造的头脑有关,设计始于你的头脑,始于创造性的人类大脑产生的愿景,例如,一个更好的社会,一个乌托邦,设计提供一种前进的动力。设计的责任是建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比以前更好。
  DESIGN:您怎样看待艺术收藏与设计收藏?
  罗思娜:与设计博物馆毗邻的,有艺术和建筑博物馆,我们的馆长认为,这三者具有相通的根,那就是创造性的人类心智,创意流淌在设计一辆车、去画一幅画或者去造一座建筑中。当然,三者的功能有所不同,艺术提供一种对社会的解释,一种自我的表达;设计总是与公司相关的,如果没有人的使用,设计不能达成,建筑也是一样,建筑需要满足某种需要,这是与艺术不同的地方。
  DESIGN:作为一名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记者,可以观察到得一点是,德国设计最近几年取得快速的发展,甚至可以被称为蛙跳般得进展,是否能从设计收藏中看出这个趋势?
  罗思娜:我很高兴你看到了这个趋势。在二战后,德国设计是非常重要的,在20世纪50、60年代,它的态度非常直接、非常干净、非常诚实,而且以大众能接受的价格出现。而从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一直到现在,德国涌现出年轻的一代,以康斯坦丁·格里克等为代表,他们的实践可被称为“观念设计”,但另一方面,他们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他们希望自己的产品能够为大部分人所使用,这是非常重要的。设计有时使用高科技,但科技必须使产品更好,让人们购买得起、可持续,这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设计师应该创造出新的东西,世界上已经存在了上百万的东西了,每种新东西都必须比旧有的东西好,这种好意味着你更喜欢它。例如,你有一个从祖母传下来的玻璃花瓶,非常美,你从不会想到要把它扔了,这样很环保,不是吗?设计应该与今日世界有关,与你我的世界有关。如果拥有整洁、美丽的环境,你能够感觉更好、更安全,使你更快乐地享受生活,更加热爱工作。所以事情并不是说形式追随功能,而功能也是与情感有关的。
  DESIGN:博物馆的副题是“国际设计博物馆”,你们怎样选择国际性作品?选择东西方作品 的标准有无差别?
  罗思娜: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收藏俄国书籍、英国织品、意大利招贴和法国陶瓷等等。然而标准一如既往,作品必须体现出新的设计观念、质量必须要高。如果我从中国、印度、土耳其来选择作品,标准仍是一样的。当然,我们对每种文化的特殊表达方式非常感兴趣。例如,巴西的椅子或躺椅,一定与德国的不同。我们总是试图收集那些能代表特殊文化的核心与精神特质的作品。我们的下一个展览是加纳的电影海报,名字很震惊:“死亡的和残酷的”。因为这些招贴非常残酷,反映了社会和生活的残酷。它们是非洲战争与社会残酷事实的写照,你不可能在其它地方看到这样的作品。
  DESIGN:作为来自中国的记者、您能否告诉我怎样从收藏中看出亚洲设计的发展趋势?
  罗思娜:日本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我们关注的目标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发展出自己的设计语言,它们融入西方国家的影响,如美国、德国等,但发展出它们自己的东西。韩国目前也发生这样的变化,有趣的是首先体现在银器制造中,而不是工业设计。我确信这将影响到工业设计。当然还有LG、三星等企业,非常以设计为导向。中国设计处于起始阶段,中国有相当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但设计还需要发展出自己的语言。
  DESIGN:策划展览是一门艺术,能否与我们分享在策划展览时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
  罗思娜:可以的,这期间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发生!若干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兰博基尼汽车设计的展览,你知道的,这是一种运动型车,这种车非常具有攻击性、速度快同时也非常稀少。当然,想做这种展览,离不开汽车公司与设计师的帮助。兰博基尼的设计师来自意大利,公司在意大利,大众拥有股份。但我们不想办成日内瓦车展那样的展览,因为我们不是公司的市场部门,也不从中赚钱,我们是中立的公益机构。
  我们开会讨论以决定哪种车最能代表兰博基尼。但我们不想让这辆车被看见,因为,当它出现时,你并没有看到它,只是听到它。所以我们想要黑色的兰博基尼出场,这是非常少见的,因为通常来讲仅有黄色、红色与绿色的兰博基尼。兰博基尼公司从世界范围内的收藏者、古董车收集商中寻找这种车,最后的车子陆续从南美、从英国、从意大利、从法国等地方运来。我们找了一间大展览室,保持全黑,停放着黑色的兰博基尼。好比激光的绿色的光波扫过车身,一次又一次勾勒出车的形状,展示物品的轮廓,这是唯一的光。你可以看到车的阴影。展览的焦点并不是技术,而是物品形态。因为我们是设计博物馆,这些绿光突出形态的美感,同时,音响配以兰博基尼的引擎咆哮声,好像在丛林里一样。
  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展览,尤其对那些设计发烧友来说更是这样。展览得了很多奖,如红点大奖。这是一个反展览的展览,因为你看不到任何东西,你必须耐心地呆在这个环境里,让自己适应黑暗,你才能看到车。我们希望观众真正地看,真正地集中注意力。在今天这个视觉泛滥的时代、你必须强迫观众去注意一些事’情。我们不希望观众阅读很多文字,我希望他们体会。
  DESIGN:设计博物馆从内部到外部均非常现代,与人们惯常对于博物馆的体现出的古老感觉很不一样。博物馆怎样吸引年轻人?
  罗思娜:我们想了很多方法去吸引年轻人,因为他们是社会的未来,针对小孩子和20多岁的年轻人,我们提供多种多样的教育项目。博物馆应该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有一些项目非常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如“艺术珠宝”项目。这些珠宝并不是由珠宝商生产的,而是由全银匠人制造的仅此一件的作品,非常概念化,在年轻人中很受欢迎。我们吸引了来自澳大利亚、美国、中国、韩国、日本的世界各地的年轻人参观。展览与工业设计无关,但非常生动。慕尼黑是世界艺术珠宝的中心。可以说,这也是我们独一无二的卖点。
  DESIGN:最后一个问题,从您的观点来看,设计博物馆在熏陶培养社会的设计文化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罗思娜:教育民众、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设计,是我们博物馆在1907年成立的原因之一,现在仍是。但博物馆从属于一个更大的社会网络,我们依赖于政治、依赖于公众基金。如果公众对设计的重要性不了解,他们不会在博物馆上花钱,如果博物馆没有钱,那它不能运转,所以你需要增进大众对设计的认知。这是一个圈。我完全同意你的观点,即博物馆在促进公众对设计认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义,我们确实是依赖这个信条行动的。但同时我们要现实些,因为你不能通知到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你不能传达到地球上的每一个居民,你甚至不能告知慕尼黑百万民众中的每一个人关于设计的重要性。所以我们需要联合,与我们的伙伴、我们的公司,我们的设计师,我们的设计推广机构与创意机构,与你们媒体,共同来行动。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能使这个事情变得更好。
其他文献
2月《设计》杂志藉由交互设计探讨了设计与时间的问题,好的设计,除却功能之外,能够打开情感的世界,带领人们进入“反思的时空”,这一时空百感融汇、有异于平庸的日常世界,带给人们或奇妙、或新异、或深刻的超越感受。3月《设计》延续对时间这一迷人主题的关注,讨论那些很酷的物品一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保持不动,诠释永恒的含义;又在不同的时间散发不同的魅力,诠释丰富的含义,它们就是“设计收藏,制造设计的历史与文化”
期刊
2010柏林设计节(DMY)6月火热开局,设计节的前身是“柏林五月”——一个在春天举办的艺术与设计集会,后来渐渐繁荣,发展至目前规模盛大的国际设计节。设计节为当代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交联的网络,大师或新锐、实验性模型或成熟作品,均得到热情的展示与评论。设计节活动包括核心展、DMY设计大奖与一系列的论坛和讨论等,什么是当下最热门的设计话题?未来设计的趋势如何?这些都在设计节上浮出水面。在柏林前卫艺术土
期刊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外宾接待室中,温州设计师朱小杰设计的“世博沙发”与“世博茶几”等23款设计、129件产品被选中,另有47款设计、261件作品被额外选中,配置在新九洲清晏的四个场馆中。与世博的这次邂逅,让朱小杰的家具从中国走向世界。朱小杰始终认为,做设计就是传达他所热爱的生活方式,让志同道合的朋友喜爱,这就足够了。正是在这种恬淡、自如的心境下,一件件自然、典雅的家具被打造出来,成为多年来朱小杰在
期刊
产品设计师的成功需要什么?创意、灵感、表现力、洞察力,这些特质重要但并非关键。一件成功的产品需要为使用者提供某种解决方案,也要帮助经营者赢取商业利润。面对买卖双方,设计者的角色应当怎样定位?在设计领域的对话中我们往往将关注度集中在对产品本身的价值探讨,然而在社会环境与经济领域中,设计的价值又应当如何衡量呢?2009年美国著名《福布斯》杂志从商业层面和社会层面评选出了世界10大领袖型设计机构,英国产
期刊
编者按:伦敦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 London)坐落在泰晤士河南岸的褐黄砖造建筑群中,这里视野开阔、风景宜人,是伦敦主要的博物馆之一。从远处看去,一幢显眼的白色建筑凸现于褐黄的砖造建筑群里。伦敦设计博物馆是设计界的互动平台,也是创意风潮的展示场所。英国设计博物馆的存在让每一位参观者都为杰出的设计感到兴奋与激动,因其收藏和展示了现代设计史的完备作品和当代设计,被称为英国设计文化的拥
期刊
日本东京电气化学工业公司(TDK)在数码品牌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TDK就与听歌享受音乐密不可分,那一代人都曾用过优质录音带录制最喜爱的歌曲。到2009年,TDK更把市场拓展到CD、DVD、U盘和其他存储介质领域,但在其事业拓展中,产品的特性却逐渐缺失,因此TDK找到美国Ziba设计公司,希望能通过设计开拓市场、复兴品牌。Ziba公司为TDK制订了更为有效的运作方式:即产品应寻求
期刊
环保人士早就呼吁人们尽量吃素,因为畜牧业每年有着惊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然而大啖肉食的人着实不能放弃人间美味,并且现在没有数据和科学研究能证明吃素确实比食肉更加健康,或者甚至可以达到肉食的营养标准。无论如何,肉食主义者也始终在想着为保护地球环境而努力,由建筑师戈特利布·帕卢丹(Gottlieb Paludan)和建筑学博士尼·伦茨-彼得森(Nee Rentz-Petersen,Ph.D.)联合设计的
期刊
智能科技、物联网、虚拟空间,新科技让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也不断激发设计师新的创意灵感。智能手机、创意家居已经层出不穷,在交通工具设计领域,设计师们也正在努力向网络世界靠拢。作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的汽车近些年更是发展迅速,从最初简单的代步工具发展到目前拥有丰富电子设备的智能车型。采用新科技、挑战现有事物以及探索新的可能的策略已经激励世界各大汽车集团实施智能创新的设计理念。比如,通过视觉智能驾驶系统(V
期刊
设计因其独特的创造性而与艺术的领地交界。是什么激发了设计师的灵感?灵感随后怎样被演绎?这些都是设计的迷人之处。美国著名设计公司IDEO的设计主管马丁·布恩(Martin Bone)和材料专家卡拉·约翰逊(Kara Johnson)将他们的设计方法结集出版为《我怀念我的铅笔》,它不是对设计最终结果的生硬陈列,也不是对晦涩无味的设计过程的干瘪描述,而是在自由随意的对话讨论中寻找设计的灵感。没有任何拘束
期刊
最近几十年荷兰设计在产品和家具方面的原创贡献有目共睹,其对设计体验和概念的重视,给我们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东西。今年2月10日至2月13日,关注原创设计的“物品·鹿特丹(Object Rotterdam)”第四次亮相国际性的艺术博览会“艺术鹿特丹(Art Rotterdam)”。作为艺术鹿特丹的外围展,在艺术鹿特丹对面的拉斯帕尔马斯(Las Palmas)大楼举行,参展方来自荷兰和其他国家的20个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