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的探究题命制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nderc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立意、情境、设问是探究题命制的三要素,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见图1)。其中,情境是命题者营造铺设的氛围,是立意实现和设问提出的载体;立意是试题的灵魂,表明命题者意图考查的主旨,统领情境的呈现方式和设问的方向角度;设问是学生要回答的问题,是联结立意与情境的纽带。
  2015年江苏省高考政治学科第37题 (以下简称“第37题”)立意高远、情境精致、设问灵巧,受到广大师生的交口称赞。为方便分析,将该题辑录如下:
  材料一 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联合举办的“汉语盘点2014”活动中,“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材料二 汉字发展总是在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这两种力量共同作用下,去寻求简繁适度的造型。
  汉字的构形往往具有可解释性,即有理据。从理据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复杂,理据保留程度就越高。“法”字古代写作“灋”。“灋”从“廌”(zhì),“廌”是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它生性正直,有着明辨是非、判断曲直的神性,赋予了“法”正直而无偏颇的价值;“灋”从“水”,表示法律、法度追求公平如水;“灋”中包含“去”“去”即是“弃”“逐”的意思,延伸出惩罚、惩恶扬善的意义。
  汉字历经千古演变,其形体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向简。从书写的角度看,汉字的形体越简单,记忆、书写速度就越快。为此“灋”字后来被人们简化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字字形,“廌”字被简省掉,但其中表明平之若水、惩恶扬善的“水”“去”,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2)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请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并分别简述其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3)为深入开展法治教育,某中学准备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请你就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写一篇论证报告。
  本文试从立意、情境、设问等三要素展开,结合第37题,对探究题的命制要求提出几点思考,以为抛砖引玉。
  一、守望价值,注重两维立意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基于此,探究题的命制应突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命题的首要步骤是确定立意,即试题围绕哪个主题展开,引导学生关注何种现象。它是试题设计的核心,统率着试题命制的各个步骤。高远的立意能够提升学生观察世界的高度,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真善美的涟漪在学生心田荡漾。
  第37题以“法”为主线,用“法”字由繁到简的发展历程解构法治对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该题从知识层面,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公民的义务”的认识和理解,但更着力引导学生超越具体的学科知识,探寻知识背后的价值追求。题目倡导将法治奉为圭臬的核心价值理念,自觉遵循内心法治准则的感召和约束,同时更加突出“文化立意”,鼓励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赫尔巴特曾说,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目的,当然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命题教师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目标落实在立意目标中。可喜的是,如今不少一线老师越来越注意命题的立意问题。但困扰他们的是,怎样的立意是高远的?应从哪些维度考核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心理学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分为三个方面:情绪/情感、价值判断和行为习惯。著名情感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则明确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五种对象:自然事物、人造事物、他人、社会(国家)、自我。由此,教师不妨将五种对象与三个方面的内容相结合,建立起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象与内容的两维分析框架(见表1),以此来作为命题的立意维度。
  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第37题是从社会(国家)角度,引出学生对法律规则本身公正性、正当性、合理性的价值判断和守望;从人造事物层面,引领学生崇尚文明、尊重传统、坚持文化传承。而教师在平时的命题中,还可以着眼于学生的生命成长,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悲天悯人的情怀;可以家风建设为主旨,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角度,倡导学生的宽容、体谅之心,培养与人友好、合作共事的和谐、圆通和豁达的性情;可以关照他人的奋斗历程,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谦和自知,并形成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健康意识。
  二、把握三度,注重精设情境
  在确定命制试题的立意后,接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置问题情境。情境是实现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关系着立意表达的程度。美国教学设计领域著名专家乔纳森认为:“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由此可见,情境主要是在学生未知和已知间架构桥梁,其功能主要在于:一是为学生展开探究提供背景;二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点燃探究热情。为此,命题者应注重情境设置的高度、宽度和深度。
  (一) 情境设置要有高度
  情境应是考生所关注的、对学生成长有深远影响的社会生活热点问题,但命题者更应“运用虚拟手段突破考生个人生活经验和生活时空的局限性”,对其进行艺术再创造,用具体、生动的形式,形成考生似曾相识又从未见过的新情境。让考生跳出当下,超越个人狭隘的生活经验,在更高远的背景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仔细揣摩第37题,不由为命题者高屋建瓴的情境构筑拍案叫绝。应该说,“法治意识的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肯定是一线教师考前复习的重点。但看到试题后,我们仍为命题者对情境材料的巧夺天工的剪裁编辑而折服,为独辟蹊径的情境展示而感叹。情境的表述既有文字上的优美隽永,又不乏理性深刻;内容上不拘泥于当下具体的法制法规,而是将“法”置于人类浩瀚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去审视其内核,让人既自豪于中国古代文明的积累与沉淀,又感受到法治意识在当下培育践行的刻不容缓;而形式上中国画卷展示的汉字由繁至简的演变史,更赋予情境材料历史的厚度。   (二) 情境设置要有宽度
  我国现行的分科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学生完整的生活,容易造成对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认识上的形而上学。因此,命题者在呈现情境时,应打破具体学科的局限和束缚,以跨界思维为基础,将问题放在更宽阔的背景中让学生认识和思考。如第37题引入了古汉语中的说文解字,揭示汉字演变的规律,让学生在解答政治试题的同时获取文字素养的提升。
  该题同时也启示广大教师要善做有心人,平时要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广泛阅读跨学科的书籍和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如《哲学是什么》《经济学通识》《国际关系史》等),多浏览权威性的书报杂志(如《瞭望》《文史博览》《环球财经》等)和政府网站,多涉猎其他相关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的知识,汲取其思想营养,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并行发育。
  (三) 情境设置要有深度
  有价值的情境设置固然要简约,但还要充满理性、深刻和沉思之美。它应该蕴含一定的矛盾冲突,孕育问题提出的“玄机”,提供深邃的思考空间,便于考生进行“头脑风暴”,作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探究,也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探究能力作出客观而全面的评价。第37题不是简单地铺陈汉字发展简史,而是以“法”为例,指出“灋”到“法”的变与不变,揭示出汉字的繁与简、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的对立和统一,意境深远,启迪学生思考“处理好汉字形体简化与理据保留关系的意义”。
  平时的命制试题中,教师还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结合“对转基因技术的理性思考”“体面劳动的不同理解”“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的碰撞”“如何解决付诸实践的‘最后一公里’”等素材,设计一些能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两难情境”,或看似与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相矛盾的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领悟方法、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
  三、紧扣三性,注重巧妙设问
  探究题的设问是基于既定情境,以学生已有的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准确实现命题意图的设问。巧妙的设问是学生与知识对话的桥梁,是激起学生思维的触发器,是考查学生探究能力的测评仪,是价值引领的导航标。探究题的设问是命题的关键,命题者应特别注意:
  (一)导向性
  命题者应注意知识导向、能力导向和立意导向。即在命题时要思考:本题我要考查学生什么知识?什么能力?引导学生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2015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说明》中尤其强调“命题坚持能力立意为主导”。探究题不同于试卷中其他题型,重点考核学生“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1)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2)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
  (3)能够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第37题的设问就体现了对上述能力的考核,其中第(3)问首次引入“政治小论文”题型,要求考生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题还要求学生“列举两个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考核了学生关注生活、参与社会的能力。
  (二)逻辑性
  设问要与情境保持一致的逻辑关系。设问是对情境材料的引申,务必要保证设问从情境中来,二者之间或是因果关系,或是现象和本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际的关系等。此外,几个设问之间也应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应围绕同一个探究主题展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多方面、多角度、层层递进的探究,从而保证学生作答时思维的连贯。比照第37题,以“法”为背景,从文化生活、经济生活、辩证唯物论与政治生活等多维度综合设问,问题与材料逻辑严密,衔接顺畅。美中不足的是,三个设问中“意义”“作用”“必要性”等词从逻辑层面上均属于“为什么”层次,因而提问深度略嫌不够。
  (三)开放性
  试题的开放设问为学生想象力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得学生的答案具有多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第37题的第3问就极具开放性。试想一下,我们将本问改编为:请运用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在某中学开设法治知识校本课程。两相比较,高下立显,原题很好地将学生已有知识和面临的真实的社会问题结合,鼓励学生进行真探究,而改编题则把探究题考成了简答题,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性。笔者认为,探究题的设问应追求内容和形式开放性的完美结合。从内容上看,设问应积极促成政治学科知识(已知)和学生面临问题(未知)的有机融合,让学生深度思维、深入探究;在具体形式上,命题者可以采用发帖、提案、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从狭隘的课堂生活中解放出来,以独立、开放的姿态参与到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中”,进行更为灵活多元的探究。
  回顾过往,探究题对于促进学生理性精神、公共参与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对探究题命制的技术尚需进一步从立意、情境、设问三要素精心斟酌,继续完善。
其他文献
摘 要: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来,思想政治考试评价力图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生成长的总目标结合起来,试题整体风貌体现正能量、立德树人,在材料选用、情境创设、设问方法、难度梯度、卷面结构、答案设计、图文配比等方面服务于学生的优势展现,促进学生个性化、差异化发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关键词:创新;价值观;再生;核心素养  2014年以来,北京市基础教育在课程设置、学科教学改进、中高考
期刊
摘 要:《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概论》是内地新疆班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修课程,其基本内容包括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三个部分,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疆历史,全面了解新疆区情,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增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新形势下,通过“钻研文本,深耕爱国土壤”“关注生活,强健爱国枝叶”“创新形式,绽放爱国花朵”“触及情感,收获爱国硕果”,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于该课程
期刊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为什么要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为什么要倡导好家风、好家训,把好家庭教育这道关?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引导他们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畅销读本《品格的力量》会带给你深深的启迪和思考。  本书共11个章节、69篇文章,如同面授69个人生问题,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瑰丽、段段精致、篇篇动心。全书并不追求完整、严谨的体系结构,而是围绕“人
期刊
摘 要:在我国的高中教辅资料中,“假冒伪劣产品不是商品”是最常见的一个观点,这一观点已经被为数不少的一线教师所认可。该观点是错误逻辑的产物,它的广为传播,说明了掌握一定的逻辑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必要性。  关键词:假冒伪劣商品;概念内涵与外延;教辅资料;观点例析  “商品”是高中《经济生活》教材的一个重要概念,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是否属于商品的范畴?一线教师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笔者翻阅了一
期刊
摘 要: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举世瞩目,成果斐然,无疑是我国2015年的重大时事。聚焦这一时政热点,在介绍大会的概况特别是本届大会的主要亮点之后,重点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相关时事材料进行较为深入的解读,通过构筑开放交流“新平台”、启动经济发展“新引擎”、奏响国际关系“新乐章”、创造中华文化“新活力”四部分,探讨大会与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关系,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阐述大会重要而
期刊
摘 要:《文化生活》的教学对广大教师原有的知识储备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上文化味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五个可以努力的方面,即通过借“乡土之美”“逻辑之美”“意境之美”“参与之美”“言行之美”来增添更多的文化韵味,使学生喜欢《文化生活》。  关键词:文化生活;课堂;文化味  好课如同好茶,让人感到自然、舒服,又回味无穷。但现实中,不少《文化生活》课堂教学缺少文化气息,犹如
期刊
【作者简介】  查尔斯·肯尼(Charles Kenny) ,被誉为“富有全球情怀的经济学家”,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全球发展中心高级研究员、美国知名经济学家与互联网专家。他的研究课题集中于经济增长背后的原因;经济增长和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如幸福感、更广泛发展、信息鸿沟等。  时下中国等新兴国家的经济发展遭到外国学者与媒体的热议,较为流行的观点是“中国(新兴经济体)威胁论”与“西方衰落论”,认为随
期刊
摘 要:以2009~2015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哲学试题为例,《生活与哲学》复习备考,要厘清既往试题考点,重视漫画型试题,关注背景素材的运用,学会辩证思维的方法,以加深对哲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材料与哲理的有机融合,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考点;漫画;素材;思维  2009~2015年浙江省高考文综卷中,《生活与哲学》模块试题的量多、所占的分值比重大。如何根据哲学试题本身的特点,采取适切的复习方
期刊
我们身边到处都是血腥历史的证据:《旧约》中的大屠杀,《新约》中的十字架;莎士比亚戏剧和格林童话中的血腥肢解;英国王室对其家眷的斩首,美国建国者之间的决斗;还有对殴打妻子、虐待儿童、灭绝原住民的司空见惯和冷漠接受。  在阅读了血腥的战争和令人毛骨悚然的罪行之后,我们不由得掩卷发问:“世界会变成怎样?”但是我们很少问:“过去的世界究竟有多糟糕?”实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畅销书作家斯蒂芬·平克在这本令
期刊
史料探究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围绕一定历史问题、文本、材料等,自主寻求答案、意义和理解的活动或过程。历史教学,策略之一就是师生共同回到“历史现场”,即通过多视角的史料尽可能感受历史氛围、接近历史真实,从而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历史知识,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中得到能力与价值观的提升。要回到“历史现场”,就必须借助史料探究,这正是史料教学的生命力所在。笔者以“追寻原始先民的足迹”为例,从以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