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智障儿童不良心理问题的方法研究

来源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障儿童由于大脑器官损伤而引起病态的高级神经活动,以及不良环境、不合理教育等,导致他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种种缺陷和障碍。其中自卑感、依赖心理、缺少自信心是最典型的表现。然而,这不是智障儿童的过错,这只是他们的不幸,而他们更应该得到父母、师长、社会各界的关心爱护,使他们缺陷得到补偿,以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矫治智障儿童的自卑心理
  一般来说,大多数智障儿童进入特殊学校之前,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遭遇。这些孩子即便生活在集体中,往往也得不到正常儿童的接纳,融入不到正常儿童的生活圈,因为他们都饱尝过失败的滋味。如学习上的失败、交往上的挫折、精神上的伤害,所以他们常处于一种不良的情感体验中。因此,他们的性格有些扭曲,害怕学习、害怕与人交往,变得无所事事。他们习惯于闲散胡闹,特别对老师也存有戒心。这诸多的消极情感因素,阻碍着对智障儿童教育工作的进行,因而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让智障儿童在认同、接纳、尊重的环境中生活、学习,以矫治他们的不良心理。在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师生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因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智障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的前提。师生关系的主导是教师,因此教师在对智障儿童施教的过程中,一定要讲究策略,要充满爱心、耐心和关心,帮助智障儿童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如:由于先天的原因,智障儿童对生活自理、自我保护显得弱能,为此,教师要付出加倍的艰辛与努力,给予关心与爱护。帮助他们从点滴学起,从细微处做起,鼓励他们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面对性情孤僻的智障儿童,教师要给予关心,悉心交流。因为,孤独症儿童由于性格古怪,不善于与他人沟通,自我封闭意识强,这就要求老师要多与他们交谈,开启他们的心扉,降低他们对外界的排斥心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智障儿童能把老师当成他们的伙伴,乐意与老师交往,乐意把心中的快乐或苦恼告诉老师,从而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这自然而然就消除了智障儿童对学习和学校的恐惧与厌恶情绪,逐步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先天性的障碍儿童,如果生活在良好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心理也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发展。
  二、把握好爱的尺度 矫治智障儿童的依赖心理
  爱生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但爱必须得法,更要把握好尺度,这样才能见效。不少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先天性智力低下,家长总是另眼看待,事不分大小,一味包办代替。到了学校后,由于惰性习惯使然,也由于得到老师处处无微不至的关爱、照顾,这样,自然就妨碍了他们动作协调的发展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于是智障儿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依赖心理状态随之增强,一有困难,首先想到的便是家长或老师,致使有些智障儿童十六、七岁不会自己进厕所大小便,若一时找不到别人帮助,便一哭了之。可见,过多的爱或爱得不得法,容易造成智障儿童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如何把握爱的尺度是教师的教育艺术,教师既要充满爱心,又要严格要求。教师的每一次帮助,都必须为了实现某种教育目标而为之。例如:系鞋带,最初可以边帮助边讲解,手把手示范,教学生学习;接着采取教师在旁指导,学生自己练习,让学生多次体验,获得经验,逐步树立自信心;最后让他们自己独立完成,并能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让这种技能成为他们的生活经验。
  矫治智障儿童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光靠学校教师的训练与教育还很不够,因此,教师应该认真作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建立科学的教育观,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要把握好爱的尺度,防止过分溺爱和撒手不管的错误做法,对于孩子,既要体贴爱护,又不能娇生惯养。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变包办为引导与训练,重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对他们进行缺陷补偿,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逐步矫治他们的依赖心理,为他们走向独立生活提供最大的帮助。
  三、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树立智障儿童的自信心
  智障儿童由于先天性和后天的原因,身心发展迟缓,他们大多数都患有这样或那样的生理疾患,因此,学校要开展多样性的活动,在活动中树立智障儿童的自信心。例如:可以组织模拟家庭、家务劳动竞赛,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简单的家务劳动技能,并在劳动活动中活跃身心,树立自信心;组织智障儿童春游,把他们带到大自然中获得乐趣,以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当前学校招收的智障儿童中存在着多种疾病,如脊椎弯曲;胸廓;四肢变形;运动障碍;口吃及其言语缺陷;听力视力减退等等,这些都影响了智障儿童的整个身心发展。适当地、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不仅能矫正智障儿童的生理缺陷,促进身体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智障儿童的良好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能克服智障学生的胆小怕事、优柔寡断、行为冲动等缺点,可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以及爱国主义等道德品质;可以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勇敢、顽强、自信、自制、果断等坚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唤起他们欢快的情感体验,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特点,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四、游戏是矫治智障儿童不良心理的最好切入点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最主要的形式之一。每个孩子都爱玩,智力落后儿童更是如此。因此,智力落后儿童教育更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把学习的活动寓于游戏之中。由于游戏贴近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竞争性且要求也不高。因此,容易使同学们情绪高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班队活动课中,要设计学生容易参与,趣味性浓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使学生在看中仿,在动中学。如设计儿歌《一分钱》的场景,使他们感悟做好事的快乐,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尽可能使他们在游戏中运用“请、谢谢、您、欢迎、对不起、再见”等礼貌用语,培养他们良好的语言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矫治智障儿童不良的心理和行为,光靠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帮助还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的接纳、关爱与帮助,使我们的智障儿童能得到更好的矫治,更大的发展。
其他文献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大部分爱都是让人们走到一起,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 。孩子越早的独立,我们父母给与孩子的爱也就越成功。  如果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孩子们可能就不那么脆弱了。  无数个清晨,我站在校门口最亲切的微笑迎接每个孩子步入校园。看着家长们用依依不舍的目光,目送孩子们的身影,直到他们消失在教学楼中的时候,舐犊之情,让我感动。同时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也正是因
期刊
小学班主任是孩子的知心朋友,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个导航人,我认为担当小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是每位班主任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班主任应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工作,为他们的成长导航把舵,使之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呢?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一点体会。  一、难得糊涂  班主任常常遇到学生犯错误。严厉批评是我们解决问题常用的手段
期刊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智障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在全方位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健全智障学生心理,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促成转化,是教育工作者值得探究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心理问题 辅导对策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有专家为
期刊
一、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1、现代人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指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要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产物  心理素质是人的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和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而中小学学生心理素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可见,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
期刊
内容摘要:“随班就读生” 就是我们通常指的那些智力、听力有缺陷的儿童,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经常会受到各方面的压力和不公平的待遇,身心受到伤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心理,养成了一些不好的行为习惯,如散漫、懒惰等。为了能更好的教育随班就读生,在教学中,我做到:1、耐心教育,培养良好习惯 2、关爱沟通,激发学习兴趣 3、措施得当,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随班就读生 心理 习惯 兴趣 措施  
期刊
一、基本资料:  小佳(化名),女,13岁,初一学生。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史。父亲是一名司机,初中毕业;母亲做会计工作,高中毕业。母亲曾经患抑郁症,目前还在服药。家庭基本和睦,无老人同住。  二、主要问题概述:  开学后不久,小佳一连请了几天假,在家中休息。班主任从家长那里了解到,小佳进入中学后就变得情绪低落,在班级中生活得很不开心,情况已经严重到不能去上学了。小佳的妈妈曾经患有抑郁症,家长、老师
期刊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儿童心理障碍的总检出率为25.20%。因此,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医,保护学生心理健康,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个性,。   一、消除自卑心理——重新建立自信  自卑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并因此悲观失望、惭愧、羞涩甚至畏缩不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和兴趣所在,给他们创设尝试成功的机会,消除自卑心理,帮助他们重建自信。  苏联教育
期刊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般地说,是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常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它不可能仅靠个别咨询的方式实现,必须更多的凭借集体辅导形式来达成既定目标,而集体辅导的常态化渠道就是学科教学。但是,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它只能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而通过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则称为“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进入到“学科渗透”这一层面时,学校心理辅导才算是真正落到了
期刊
内容提要:不妨高看学生一眼,尤其所谓的是“后进生”。因为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认识出发,个别学生由于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表现出在某个方面的落后,那是暂时的,一旦克服了这些消极因素,这样的学生是可以转化的。更何况,没有一个学生愿意一直这样。作为班主任,认真分析,恰当施教,用信任作钥匙,什么样的心灵都可以打开。  关键词:信任 积极心理  正文: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担任校长期间,非常精彩地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