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态势语运用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也是建立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教学需要。语文教学中老师应重视态势语的功能和运用,很好地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教师态势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手势、表情、眼神、仪表。
[关键词]态势语 语文教学 运用
语文教学的态势语是指老师利用肢体、面部表情、姿态、眼神等变化方式输出教学信息的无声动态语言,是以辅助口头语言输出教学信息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行为方式。在与学生交流交往活动中,除了运用正规的语言渠道外,体态语言的运用发挥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它通过一定的手势、姿势、动作甚至眼神等各种身体态势不断发出信息,传授知识并完成自己对“为人师表”这一形象的塑造。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所以,应该重视态势语的功能和运用,把它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好态势语呢?
一、手势
在语文教学中的手势语主要有情意手势、指示手势、描画手势等。情意手势即表示某种情感意向的手势,用于传达感情,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以强烈感染。教学中此类课文,辅以适当手势,毫无疑问会强化教学效果;指示手势用于指示对象,使其更加明确、突出,让学生比照领会。大千世界,风物万千,互相联系着。语文教材涉及到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客观人事,教者必须指点,学生更要观察,教学中恰当运用指示手势,可以使学生在比照中促成理解。比如《菏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文章将荷花、菏叶、菏香、月光、蛙声描绘得生动逼真。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指示手势,生动形象的把荷花、菏叶、菏香、月光等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感觉;描画手势用于摹状物象,变视觉不及如在目前,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可感,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事物,有的可以直接感知,有的无法目睹,有的能够触摸,有的只好凭意会设想。因此,适当运用描画手势,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清晰分明的印象。教学中有关手势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进他们的理解。在采用手势教学时,应克服手势的随意性及手势上一些不良的习惯,不可频繁地、大度地滥用手势,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我們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手势语的研究,力求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手势语的运用,犹如音乐会中的指挥,应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用我们的手势语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二、表情
表情能细微地表现人的心理状态。面部肌肉、口形、眼神相互配合可以构成喜悦与忧伤、热情与冷淡、紧张与轻松、气愤与平静等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配以富于变化的表情。表情要自然而分明,从而使教学生动感人。教师在讲课时,用不同的面部表情来反映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表情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并置身于课文的情节之中。学生会随课文表现出沉郁、渴求、惊喜、痛苦的不同神情和语调,以绘声绘色的讲述和丰富的情感变化,不仅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表达体态语言最传神的部位。目光可以透情、透意、透神。因而它比其他体态更复杂、更深刻、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教师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不仅可以传达教师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而且可以无声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作为教师,首先注意保持目光炯炯有神、富有表情,充满智慧和活力。微笑的眼神,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的眼神,使学生感到真诚;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不满的眼神,使学生感到自责。因而在课堂上,目光可以是对学生的一种纪律的约束,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关键时刻看一眼,学生就能体会到教师的内心。 注视和凝视是师生双方在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体态语言之一。教学中,教师一般要以敏锐明快、和蔼热情、富有神采的目光沟通师生的感情,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
四、仪表
一个仪表大方的、举止得体的人容易取得别人的尊重与好感,教师更是如此。首先,教师的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对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直接的影响。其次,教师的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对教学具有间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讲课的艺术、观点的正确,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与职业相符合的仪表风度。教师的服饰是体现教师风度和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服饰要体现时代的文明气息,充满朝气、阳光,不能过分陈旧迂腐,更不能破烂肮脏,要显得高雅而不俗气、朴实而不轻浮,更能以细腻的服饰语言来展示教师的风范和气质。总之,教师的穿戴、发型、服饰都要自然得体、整洁卫生、美观大方,这样既有益于塑造自身美好的形象,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又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
参考文献
[1]张少冬.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8)
[2]刘志高.教育探索.2000(11)
[3]陈文博,韩绍祥.教师职业道德[M].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关键词]态势语 语文教学 运用
语文教学的态势语是指老师利用肢体、面部表情、姿态、眼神等变化方式输出教学信息的无声动态语言,是以辅助口头语言输出教学信息和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行为方式。在与学生交流交往活动中,除了运用正规的语言渠道外,体态语言的运用发挥着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它通过一定的手势、姿势、动作甚至眼神等各种身体态势不断发出信息,传授知识并完成自己对“为人师表”这一形象的塑造。由此可见,体态语在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所以,应该重视态势语的功能和运用,把它很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好态势语呢?
一、手势
在语文教学中的手势语主要有情意手势、指示手势、描画手势等。情意手势即表示某种情感意向的手势,用于传达感情,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给学生以强烈感染。教学中此类课文,辅以适当手势,毫无疑问会强化教学效果;指示手势用于指示对象,使其更加明确、突出,让学生比照领会。大千世界,风物万千,互相联系着。语文教材涉及到许多优美的自然景观,众多的客观人事,教者必须指点,学生更要观察,教学中恰当运用指示手势,可以使学生在比照中促成理解。比如《菏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文章将荷花、菏叶、菏香、月光、蛙声描绘得生动逼真。在教学中,我们的老师可以运用适当的指示手势,生动形象的把荷花、菏叶、菏香、月光等一一展示给学生,增强学生对事物的直观感觉;描画手势用于摹状物象,变视觉不及如在目前,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可感,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包含了古今中外的许多事物,有的可以直接感知,有的无法目睹,有的能够触摸,有的只好凭意会设想。因此,适当运用描画手势,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清晰分明的印象。教学中有关手势的运用,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进他们的理解。在采用手势教学时,应克服手势的随意性及手势上一些不良的习惯,不可频繁地、大度地滥用手势,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所以,我們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手势语的研究,力求紧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手势语的运用,犹如音乐会中的指挥,应充满激情、充满活力,用我们的手势语感染身边的每一个学生。
二、表情
表情能细微地表现人的心理状态。面部肌肉、口形、眼神相互配合可以构成喜悦与忧伤、热情与冷淡、紧张与轻松、气愤与平静等各种不同的面部表情。教师在教学中,要随教学内容的不同而配以富于变化的表情。表情要自然而分明,从而使教学生动感人。教师在讲课时,用不同的面部表情来反映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变化,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表情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情境,并置身于课文的情节之中。学生会随课文表现出沉郁、渴求、惊喜、痛苦的不同神情和语调,以绘声绘色的讲述和丰富的情感变化,不仅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而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的理解,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也是表达体态语言最传神的部位。目光可以透情、透意、透神。因而它比其他体态更复杂、更深刻、更微妙、更富有表现力。教师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不仅可以传达教师的思想感情、感染学生,而且可以无声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作为教师,首先注意保持目光炯炯有神、富有表情,充满智慧和活力。微笑的眼神,使学生感到温暖;亲切的眼神,使学生感到真诚;信任的眼神,使学生感到鼓舞;镇定的眼神,使学生感到安全;不满的眼神,使学生感到自责。因而在课堂上,目光可以是对学生的一种纪律的约束,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在关键时刻看一眼,学生就能体会到教师的内心。 注视和凝视是师生双方在面对面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主要体态语言之一。教学中,教师一般要以敏锐明快、和蔼热情、富有神采的目光沟通师生的感情,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
四、仪表
一个仪表大方的、举止得体的人容易取得别人的尊重与好感,教师更是如此。首先,教师的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对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有直接的影响。其次,教师的衣着整洁、举止端庄对教学具有间接的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渊博的知识、讲课的艺术、观点的正确,也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与职业相符合的仪表风度。教师的服饰是体现教师风度和气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服饰要体现时代的文明气息,充满朝气、阳光,不能过分陈旧迂腐,更不能破烂肮脏,要显得高雅而不俗气、朴实而不轻浮,更能以细腻的服饰语言来展示教师的风范和气质。总之,教师的穿戴、发型、服饰都要自然得体、整洁卫生、美观大方,这样既有益于塑造自身美好的形象,增强学生对自己的尊敬,又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作风。
参考文献
[1]张少冬.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8)
[2]刘志高.教育探索.2000(11)
[3]陈文博,韩绍祥.教师职业道德[M].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