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破黑暗的夜空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xiuf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闪电(Blyskawica)冲锋枪是由二战时期波兰地下抵抗组织“救国军(Homee Army)”在秘密状态下设计并生产的一款冲锋枪,是波兰索史上较早的冲锋枪之一……
  
  波兰陆军在二战前没有装备冲锋枪。1939年9月,德国通过“闪击战”占领波兰,波兰政府要员迁往英国,并建立流亡政府,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流亡政府指示国内人士组织了名为波兰救国军的抵抗武装。在与德军的游击作战中,波兰救国军发现冲锋枪携带方便,火力迅猛,是一种十分不错的游击战武器。不过,单靠从德军巡逻队那里缴获冲锋枪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为解决供应问题,救国军决定自行研制冲锋枪。
  
  兼具MP40与司登之长
  
  1942年9月,两个年轻的机械工程师——瓦克劳·撒罗尼(Waclawzawrotny)和塞沃林-维兰涅(Seweryn Wielanier)向救国军华沙地区司令部毛遂自荐,请求负责研制冲锋枪。两人最先想到的是照搬外国的成熟设计,不过在考察了德国的MP40冲锋枪和英国的司登冲锋枪后,他们发现这两种冲锋枪都不适合——采用折叠式枪托的MP40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需要使用大量冲压和点焊工艺)让仅有少量加工机械的救国军望而生畏;司登冲锋枪倒是够简单,只需很简单的设备就能开工,但其操控性不佳,并且从侧面伸出来的弹匣和固定式枪托使枪支难以隐蔽携带,对需要乔装打扮搞突然袭击的救国军来说太过招摇。
  撒罗尼和维兰涅最终决定自行设计一种兼具两者之长,同时又不需要复杂工艺的新式冲锋枪。1943年4月,经过近半年的反复修改,他们设计的闪电冲锋枪原型图也绘制完毕,剩下的就是花时间建立地下网络分头生产零部件并组装。但对沦陷的波兰而言,这可不是件轻松的工作。因为德国人对波兰境内的机械工厂都实行严格控制,对机械工具更是实施严格的配给制,所有可能被用来制造武器的材料都被列入“限制供给物”清单。救国军想尽一切办法筹措物资。1943年9月,在维兰涅的家中,两位工程师终于成功制造出第一支原型枪。准确地说,他们并未制造枪管和弹匣,而是打算直接从司登冲锋枪那里借用。
  闪电冲锋枪的名称来源于铝制枪托底板上刻着三支闪电状箭头。在枪托底板上刻这样的图案,据说有两个原因:一是防滑,二是作为一种伪装——在图纸上,枪托底板的设计图标注为“电炉握把”,这三支闪电状箭头就是其标志,以免在生产过程中遭到德国人的破坏。
  这支原型枪加工出来后对其进行了测试,负责这项工作的埃米尔·菲奥朵夫上校认为在正式投产之前有必要再进行一次实战检验。
  闪电冲锋枪的第一战可以说相当精彩。1943年9月27日中午,德军在市政厅前的华沙大剧院广场举行年度庆祝活动。3名救国军战士身披雨衣,混入广场拥挤的人群中,当庆祝仪式到达高潮时,一人从雨衣里掏出一支银光闪闪(当时样枪表面未进行处理,呈金属本色)的闪电冲锋枪,在人群中对着德军军官开火……
  经过这次实战测试之后,救国军总部终于同意进行量产。1943年11月,第一批枪交付波兰国防军军械部,并被正式命名为闪电冲锋枪。
  
  艰难的生产过程
  
  为规避风险并加快生产进度,闪电冲锋枪的零部件被分包给散布在华沙城区的近20个地下工厂,负责组装和试射的秘密工厂位于格瑞保斯基广场的一个地窖,地窖之上是一家生产镀锌铁丝网的掩护工厂。为进行试射,在地窖中还特别开掘了一个采用双层水泥墙的地下靶场,双层水泥墙的中间为空心,可以隔绝枪声,在靶场尽头的墙壁上铺满铁轨枕木,枕木之后是一层厚厚的沙袋。地下工厂一般有5人负责冲锋枪的组装和试射。试射时间严格限定在上下班高峰时段,以利用街上的噪声作为掩护。在试射期间,地面上的掩护工厂会安排警戒哨,一旦有可疑人员接近,警戒人员就打开连接到地下的电灯来发出警告。地窖内还埋有大量炸药,如果地下工厂入口被德国人在突击检查中发现,工厂负责人将引爆地下工厂,避免留下任何线索危及整个造枪计划。
  闪电冲锋枪的第一批订单只有5支,且带有试验性质。当这5支枪通过验收后,救国军总部向地下工厂提出了生产1000支闪电冲锋枪的要求,后来又追加了300支。1944年7月,用于组装1000支冲锋枪的大部分零件生产完毕,并组装了约600支闪电冲锋枪交付救国军军械部。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爆发后,组装工厂迁往位于市中心的一个更大的军械厂,由地下转入地上。不过,虽然转入地上,但该军械厂在起义期间仅仅生产了40支闪电冲锋枪。
  关于地下工厂在整个战争期间到底生产了多少支闪电冲锋枪,研究二战的历史学家向来说法不一。根据波兰救国军的军需记录,其数目是755支。不过,考虑到组装工厂的工人在极端危险的工作环境中可能私自藏匿一些枪支自用或赠送给其他同一战线的朋友,闪电冲锋枪的总数可能还会更多一些。
  不过,即便是军需记录中仅755支冲锋枪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试想,在德军完全占领的城市中,波兰救国军在极度匮乏材料、只有简陋工具的情况下,地下工厂在东躲西藏中完成一款冲锋枪的设计、定型、量产、试射的全部工作,这绝对是一项需要极佳组织性的高难任务。
  
  结构展现
  
  闪电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工作原理,开膛待击,垂直弹匣可容纳32发9×19mm巴拉贝鲁姆手枪弹,枪托可向下折叠。在设计上,该枪摒弃了复杂的工艺,大部分零部件采用容易加工的车工工艺,各部件的连接则采用螺纹和螺钉。该枪枪管长197mm,复制了司登冲锋枪的枪管,两者可完全互换。枪管通过机匣前端的枪管固定套连接在机匣上,连接部还用铝制枪管护筒加固。
  机匣由无缝钢管制成,其上开设了拉机柄槽、抛壳窗及弹匣座和阻铁缺口。机匣前端通过螺纹连接枪管固定套,后端则通过螺纹连接机匣尾盖。
  枪机质量为720g,中空的后部内含复进簧及复进簧导杆。枪机为实心钢棒切削制成,由于其机匣由无缝钢管制成,无缝钢管的硬度极高,在内表面加工出沟槽几乎不可能。为解决这一问题,两位设计者颇费了一番脑筋,最后维兰涅提出了一个替代方案:在枪机表面开槽,这种工艺比MP40的简单多了。枪机表面的几条纵向浅槽主要是减少摩擦,并供排出尘土。闪电冲锋枪的枪机设计实际上参考了MP40的构造,不过MP40的枪机为圆柱状,机匣内表面有沟槽以供排出尘土等污物。
  该枪复进簧中还套有缓冲簧,主要为了降低射速,提高射击精度。这种设计也更多的是参考了MP40的设计。不过与MP40不同的是,其将缓冲簧的位置由复进簧的前端移至后端,并简化了复进簧、缓冲簧的安装结构。
  扳机组件采用一体式构造,整体置入发射机座中,结构十分简单。扳机 组件中设有扳机自动保险,保险杆位于扳机前方、扳机护圈内。平时,在弹簧的作用下,保险杆上端(位于机匣内)自动卡入扳机上的卡槽中,使扳机无法扣动。要解除扳机保险状态非常简单,只需将手指插入扳机与保险杆之间,前推保险杆,保险杆下端则向前转动,其上端自动脱离扳机上的卡槽,便解除保险状态。不过,当枪机处于最前方或最后方位置时,却没有任何额外的保险措施。在后来的实战中,当枪托受到撞击时,常常发生走火误伤事件。
  折叠式枪托安装在发射机座尾端。枪托可折叠于机匣下方,材质为厚钢板,托底板为铝合金制成。折叠后整枪便于隐蔽携带,不过由于是向下折叠的,其长度受限于机匣长度,展开后对一般射手而言比较短,使用起来并不舒服。这种折叠式枪托明显也是受了MP40的影响。
  弹匣座通过两颗螺钉固定在机匣上。弹匣座由两块材料焊接而成,其上用螺钉固定了弹匣卡笋。弹匣卡笋的一端延长至机匣,起到抛壳挺的作用。
  机械瞄具为觇孔式照门和倒V字准星,做工比较粗糙,精确射击距离不超过27m。从照门外观上可以看到司登冲锋枪的影子,但从细节上可以看出设计者显然并没有仿照司登冲锋枪的设计——觇孔开口过大,而倒V字准星柱又太小,加上显得过短的枪托,射手几乎无法据枪精确瞄准。而且,在机匣尾盖上的照门和设在枪管固定套上的准星由于位置均不是固定的,在组装时也常会由于精度原因使瞄准线与枪管轴线并不平行,这也使得瞄具显得有些多余。不过,采用觇孔式照门对波兰军队而言倒是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波兰设计的冲锋枪再无使用觇孔式照门的。
  弹匣为司登冲锋枪弹匣或其仿制品,其主要特征为弹匣内枪弹呈交错双排,弹匣内壁在开口处收缩,仅容单发枪弹通过,即为双排单进弹匣,弹匣内有托弹板和托弹簧。由于缺少可靠的托弹簧材料,波兰自产的弹匣质量很差。
  
  非常时期的原创设计
  
  作为时代和环境的产物,闪电冲锋枪在战术性能上不够完善,其主要缺点是分解时需要卸下多个细小螺钉,费时费力,而在城市巷战的环境下,尘土较多,分解维护又是必不可少。结果是拆下的螺钉容易丢失,螺孔细小脆弱的螺纹在分解过程中容易因沾染尘土而堵塞,同时也容易因拆装中用力过猛而磨平。
  另外,闪电冲锋枪中银光闪闪的铝制枪管护筒也是一个弊端。理论上,这一设计有助于发射过程中枪管散热。然而事实上,主要从事地下活动的救国军战士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弹药让枪管发热。不仅如此,铝制枪管护筒反而有诸多不利之处。首先,枪管护筒未经任何处理,呈现了铝材的原始质地,结果大老远就能看见它亮晃晃地闪着银光——会过早地将射手位置暴露给敌人。其次,铝制枪管护筒容易损坏,而枪管护筒一旦损坏,这支枪就基本上报废了。
  当然,对于两个从未从事过枪械制造的年轻人而言,在那样极端恶劣的生产环境下,不得不佩服他们在第一件作品上表现出来的原创性和优点。笔者有幸试射了一支闪电冲锋枪(该枪保存于华沙的波兰警察总部法医实验室),全枪的平衡性很好,射击体验相当不错,从15m远射击的弹着点也相当密集。相信对枪弹均极度匮乏的波兰救国军而言,这已经是相当完美的武器了。
  
  编辑/郑双雁
其他文献
轻武器新品一直广为人们所关注,各大武器公司也不遗余力地陆续推出品或对已往产品进行改进升级。本文精选知名轻武器公司新近发布的新锐武器,让您领略新品风采——    伯莱塔公司92FS Al动手枪  伯莱塔92FS Al半自动手枪是为了应对美国市场的需求,以伯莱塔92FS手枪为基础进行改良的产品。其主要改进是在套筒座前端下方加装了附件导轨,并且将扳机护圈加大。其在一般市场销售的产品名称为伯莱塔92FS
提起李-恩菲尔德步枪,相信在广大读者心目中的“枪库”里都有它的一席之地。本刊近来曾刊登了《李氏步枪未被美军采用之渊源》、《澳大利亚李-恩菲尔德“丛林步枪”》等文章,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该枪的经历。然而,作为一支百年老枪,该枪有着更为丰富的“阅历”。本文冠以“全传”之名,试图全面审视该枪,以期给读者一份丰厚的阅读体验。  恩菲尔德镇位于英国伦敦的北郊,英国政府于1804年在那里建了一家兵工厂——恩菲尔德
太平洋战争    1943年11月20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五两栖军在塔拉瓦(Tarawa)登陆。封绘(见题图)上展现了塔拉瓦战役中陆战第二师的4名士兵正在观察前方准备进攻的场景。在这幅封绘中,陆战队士兵已经装备了有迷彩图案的作战服装,上衣只有左胸前有一个口袋,上面有USMC字样以及由鹰、铁锚和西半球图案组成的海军陆战队标志;在M1钢盔的迷彩盔罩上也有同样的标志。因为两栖登陆战中通常都要涉水上岸,为
抗日战争中,在被俘或击毙的日军官兵身上都可以找到《步兵操典》小册子。  《刘伯承传》一书中提到,刘伯承元帅1912年在四川的将校学堂学习时,“军事课程大多是沿用日本陆军部颁发的《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野外勤务令》,还有初级战术和地形学等。”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也提到,早年他在黄埔军校的军事课教程也是日本的《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等等。  不仅军校使用,译自日本的
双枪喷出愤怒的火焰,教堂中的和平鸽在弹雨中四散飞逃……  多年以前,吴宇森的《喋血双雄》让我们领略了所谓的暴力美学。周润发和李修贤在影片中由敌对到携手,以枪弹对抗黑社会,以暴制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片也成为香港枪战片不可逾越的巅峰。2007年11月4日,一款名为《凯思与林奇:死人》的新游戏现身市场,该游戏仿佛当年的《喋血双雄》,非常强调双人合作,又具备一种电影般的感觉,一上市就引起玩家的广泛
最近,韩国的大韩核动力工程公司向世界展示了一种新型枪弹。该型枪弹在弹头的设计上别具一格,相较过去的标准枪弹,弹头外形有了很大突破。据大韩核动力工程公司的设计人员称,该枪弹在有效射程及弹头飞行稳定性上和同样装药的普通枪弹相比有着十分明显的优势——    别具一格的枪弹设计    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军警用枪械所使用的枪弹,虽然在口径、长度、质量上千差万别,但是每一发枪弹基本上都是由弹头、弹壳、发射药、
G22狙击步枪是以AWM-F狙击步枪为基础,根据德国国防军的特殊要求改进而成的,换装了可调整的枪托和贴腮板,在护手前上方增加了一个可安装夜视仪的基座。  G22狙击步枪采用德国MEN金属公司制造的7.62×67Mm温彻斯特马格努姆弹,该弹飞行时弹道平直,即使在远距离上仍能保持很高的动能,各项指标均远远超过7.62×51mm NATO弹,是目前中口径弹药中除0.338英寸拉普阿一马格努姆弹以外打击1
美军在军事装备领域之所以能一直独领风骚,除了依托本国强大的经济,科研,加工实力外,还在于大胆吸收外来技术的开放态度(当然仅限于美国认为可靠的盟国范围)。相比那些关起门来自己鼓捣的做法,美军这种“拿来主义”可谓精明至极,不仅无损所谓的强国风范。还切实保证了军队的装备水平始终处于领先地位。美军近年来新装备的M320榴弹发射器就是这样的代表。M320用于取代美军老式的M203榴弹发射器,其原型是德国HK
阿联酋在2009年阿布扎比国际防务展上推出了Caracal系列手枪的第三种型号,即采用9×19mm口径的次紧凑型(SC)手枪,以满足武装保卫和执法任务的需求。Caracal系列手枪的前两种型号是Caracal F《全尺寸型,容弹量为18发)和Caracal C(紧凑型,容弹量为15发),这两种型号手枪均采用0.357英寸口径,并可配装大量附件。  除了像大多数次紧凑型武器那样缩短武器长度之外,Ca
在不足百米的近距离交火,特别是近距离城市作战中,部队需要体积小,机动性强并且最好是能够“首发命中”的武器来迅速结束战斗,从而避免陷入残酷的拉锯战。因此,轻武器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再次成为军事战术思想所关注的“焦点”。但种种迹象表明,包括北约在内的西方国家现有轻武器的发展正处在进退维谷的境地,他们大多通过新增各种附件来提高现有武器的性能。虽然新产品也不断问世,但哪种武器最适合现代战争尚在争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