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干草的晒制与贮藏

来源 :新农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qing32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干草营养价值比成熟的作物秸秆、藤蔓都高,其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而粗纤维的含量较低,是营养价值较好的粗饲料。夏末初秋正是青干草晒制收贮的大好时机。
  1.晒制 为了使鲜草细胞迅速死亡,停止呼吸,减少营养物质损失,人工收割后晒制时,先进行薄层平铺曝晒4~5小时,使鲜草中的水分迅速蒸发,由原来的65%~85%减少到38%左右。之后的青草水分蒸发由38%减少到14%~17%,才能达到甘草要求的标准,但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果此时仍采用平铺曝晒法,不仅会因阳光照射过久使胡萝卜素大量损失,而且一旦遭到雨淋后,养分损失会更多。所以,当水分降到40%左右时,就应改为小堆晒制,将平铺地面的半干的青草堆成小堆,堆高约1米,直径1.5米,重约50公斤,继续晾晒4~5天,等全干后即可上垛。
  对于秋季多雨地区,可采用草架晾干法,其效果会更好。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采用人工干燥法调制干草,即将青草送入干燥机内,在120~150℃的温度下烘干5~30分钟。用这种方法晒制的青干草质量较高。
  2.贮藏 晒制好的青干草如果贮藏不好,不仅降低品质,而且易造成发霉变质,甚至引起自然而焚毁。因此,为了防止干草返潮,草垛应选择在地势高燥、平坦、且不易积水的棚架内进行贮藏,同时垛底必须用透气的树枝、秸杆等垫高20厘米以上。草垛的大小可根据干草的数量来决定。露天存放的干草更要做好防雨防霉工作,干草堆完后,垛顶应呈尖圆形,最后用稻草严密封盖垛顶,防止雨水浸入。上垛的干草含水量一定在15%以下,堆大垛时,为了避免垛中产生的热量难以散发,每隔50~60厘米,垫放一层较硬的秸秆或树枝,以便于散热。
  要晒制出优质青干草,青草收割的时期要适当,实践证明,在抽穗期收割的禾本科植物和在孕蕾期或初花期收割的豆科植物晒制的青干草,其营养价值较高,含粗蛋白质、胡萝卜素多,含粗纤维少;另外,调制青干草的方法要得当,例如一种牧草,在用机器快速烘干时,其可消化粗蛋白质的损失只有5%,而在地面晒干时则可高达20%~50%,胡萝卜素的损失更大,因此,有条件的养殖场应该选择机械烘干技术。
其他文献
我高考的那年,教导主任在广播里宣布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让学生在离校那天的最后一个小时,去见最想见的人,说最想说的话。  我们所有人愣在座位上不知所措,班主任走来说:“不要去发泄,不要去攻击,自由因为有限而珍贵,希望你们别留下太多的遗憾。”  就这样静了一会,班主任就走出了教室,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班主任的脚步声还没走远,忽然有男生站起来平静地走到一个女生面前说:“我要和你考同一所大学,去同一座
提 要:希罗多德《历史》记载的埃及王表与曼涅托《埃及史》存在诸多重合之处,二者均为现代学者全面考察古埃及历史不可或缺的文献资料。经比较可以看出,曼涅托所记王表历时更久且王名众多,希罗多德的记载虽详尽但也存在错误。希罗多德的笔误固然与其写作目的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其史料来源有关。希罗多德“有闻必录”的史料筛选原则与相对理性的史观,使其记述的埃及王表总体上仍不失其重要的史料价值。  关键词:希罗多德;《
石泉先生完成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研究生论文《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之中国政局》,在经历半个世纪“历史风雨尘埃的冲刷掩埋之后”,易名《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以下简称《晚清政局》,下引此书只标注页码)在一九九七年重新行世,至今又过了二十多年,这部“少作”“旧作”具有的学术价值业已获得公认,成为跻身经典之林的杰作。这首先取决于著作本身包蕴的“史学思想、史学方法与严谨的学风”,如刘桂生先生指出,“本书对史
天地之大,黎元为先。带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战胜贫困、实现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壮举,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声声“牵挂”,让多少人为之动容!  5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50多次基层考察调研,多次谈到扶贫。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
提 要:宋元明时期以来,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出版业的发达,产生了诸多普及性史书,江贽《少微通鉴节要》和曾先之《十八史略》即其典型代表。两书约在丽末鲜初传入朝鲜半岛,明人以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义例改订的版本迅速风靡朝鲜社会,成为朝鲜各阶层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重要渠道。曾、江二史在朝鲜王朝前期备受推崇,出现了诸多续补之书,但到朝鮮王朝后期,士人特别是实学学者受清代学术影响,针对两书展开了系统批评,不仅
由赵轶峰教授主编的《文本、地域与解释的新视角——中国东北地区的基督宗教与中西文化交流(清初至民国)》一书,2013年11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在2012年于长春举行的同名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基础上选编的专题文集。全书31万字,除由主编撰写的《基督宗教中国东北地区传播社会史研究的问题谱系》(代序言)之外,收录了关于中国东北地区基督宗教各派传播史资料、基督教在东北传播方式策略、基督教传播过程中发生
铁麦3号是辽宁职业学院1999年以铁8503为母本、铁182为父本进行杂交,经过连续6个世代15年系统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2005年为F6代时,其主要性状基本稳定一致,2008年进行品系鉴定试验(品系编号为铁9912),表现植株较繁茂,耐旱性较好,穗大、粒大,粒质好,增产幅度大。2009年参加辽宁省区域试验,比对照品种辽春10号增产4.3%;2010年继续区试,比对照品种辽春10号增产6.5%,
提要:根据明太祖诏令文书,对明朝初年外交观念进行初步考察,明太祖外交观念的基础不是建立在广义的天下观上,而是建立在国家观上。尽管王朝初建时,也有天下主身份与形象展现,但是在现实中则更多地定位于大国之君。这说明在明朝统治者的认识中,天下国家已经重新定位:从一元天下到多元国家,从天下主到大国之君。所谓从“天下”缩变为“中国”的过程就这样开始了。从传统帝国天下观到国家观,观念重构的过程,也就是历史转折的
对现代中国之语境而言,传教士的思想史地位是在逐渐淡化的。而卫礼贤与辜鸿铭的位置与时代,恰恰调了过儿,在辜鸿铭归国的年代里,传教士仍占据西学传播的主导话语权;而当卫礼贤来华的岁月中,正是传教士要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与留学生完成交接的转折关头。所以,讨论辜鸿铭与卫礼贤的交谊,在某种意义上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另类的佐证,即早期留德学人已卓然自立,而且在这种跨文明对话中具有非常高的思想史价值。  辜鸿铭(一八
一  饶宗颐很特别,是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更是香港的文化符号;反过来,饶宗颐是香港的文化符号,更是当代中国的国学大师。饶宗颐成名成家,与历史时代和政治变迁密切相关。海内与海外,国内与国际,始终是饶宗颐学术人生与心灵寄托的两大维度。饶宗颐最了不起的地方,不仅是其对国学的深厚造诣,而且在于其作为通儒的赤子丹心。国学与中华情,海外华人与中国心,凝聚于一身。  在东亚,与当时国共海峡两岸分离、东西方冷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