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牧歌如风诉说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nuw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辽阔的巴尔虎草原上
  他这样听风吹过:吹过牧场,吹过人心与湖泊
  ——题记
  一
  1973年前后,是我的少年时代,那时的物件——课本、书包、连环画、口琴、黑色软面抄。
  在这么些少年物件中,我最重视与喜欢的是口琴与软面抄。在我看来,这两种物件简单,却有意味。它们已经足以满足我少年时代的那一段寂寞时光。我时常用它们来快乐地消磨我的时间。
  我有许多本黑色软面抄,所抄的内容主要有诗与歌谱。
  其中有三本是抄歌的。电影歌曲、外国民歌、中国民歌。其中最常翻着哼唱的有电影歌曲与草原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之夜》《牧歌》《草原晨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有时,放学之后的午后,我会带上软面抄,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坐在石头上吹奏口琴。我先吹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然后再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草原晨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嘎达梅林》《牧歌》。
  其中最喜欢用口琴吹奏的有两首:《嘎达梅林》《牧歌》。前者是歌唱内蒙古草原英雄嘎达梅林,曲调高昂,明亮,略带忧伤,却阔大,充满着歌唱英雄的音乐元素。辽阔蒙古草原上嘎达梅林的英雄主义,就那样扎根在一个南方少年的心里。而后一首《牧歌》,则风格迥异,起句就拉得很开,悠扬、缓慢、辽阔。如此抒情,在那个年代我第一次听到并歌唱这样的歌曲。它一开始就让少年时代的我为之迷恋。
  清楚地记得,我是从一本油印的歌谱上抄了这两首。那时,父亲的林场来了位林业大学毕业的技术员(他后来做了我的姐夫),他在大学期间吹黑管。有次深夜,他用曲笛吹起了一首忧伤舒缓优美的曲子,以及另一首稍快的曲子。旋律在深夜的场部上空回旋。第二天我问,昨晚曲笛吹的是什么曲子?《牧歌》与《嘎达梅林》,内蒙古草原上的两首民歌,他说。从那以后,我记住了这两首曲子:《牧歌》《嘎达梅林》。他工作分配到林场时带了很多曲谱,其中有一本油印曲谱。后来我翻到了这两首曲子,集子上印刷着蓝色的油印钢板刻写字体,字体上的油迹稍稍地洇开,一切使我新奇,我赶紧用软面抄把《嘎达梅林》与《牧歌》抄了下来。《牧歌》歌词很好记: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
  在那些个日子里,我一有空就哼唱《牧歌》。越是缓慢悠长,越是难唱,却越是好听。
  有了口琴之后,我常常在学校的午后,或是林场的傍晚与深夜,用口琴吹奏这支曲子。
  口琴的声音清凉、波动,当它吹奏《牧歌》时,因为《牧歌》的旋律比其他的歌曲都要缓慢、悠长,那时,少年的我还不真正懂得它的风格,只是吹奏口琴时的一些感觉,这点小感觉却已经比其他歌曲更深了一层,算是少年的我对最初抒情的懵懂体验。同时我也喜欢吹奏《嘎达梅林》。吹奏这两支曲子时,心里会铺开对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想象:蓝天——白云——牛羊——远远的牧羊人从天际走过,风从远方吹来,带来诗一般的消息。这是一个南方少年对草原的憧憬。
  二
  1978年,青年时代,在部队服兵役。部队有内蒙兵。他们来自集宁。我们这个连队分来了两个内蒙兵,他俩是汉族,来自城市,他俩虽是内蒙兵,却没能够带来我对大草原的想象,更没能够证实我对大草原的想象。我的草原想象一直源于《牧歌》与《嘎达梅林》。那是一个枯燥的时代,枯燥的生活。这两个内蒙兵也是这巨大的枯燥群体里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在连队从事重体力的工程劳动,想象力几乎消耗殆尽。后来在团部卫生队遇见一个内蒙女兵,她的名字叫金烏云,带有浓郁的草原意象,单眼皮红脸庞,她的身上终于有了遥远的草原的气息。
  那时,连队有一个从重庆来的兵,能拉小提琴。常常在晚饭后站在操场边上拉小提琴。拉《小步舞曲》《塞上舞曲》《新疆之春》《沉思》,有一次,待他拉完了这些曲子之后,我说,你拉一曲《牧歌》吧。他听到,沉默了一会儿,拉起了《牧歌》。这时恰好有一列火车从头顶旁的高高路基上开过,轰隆隆的蒸汽火车声完全盖过了小提琴声。这使我无比懊恼,我因此没能好好听他拉的整支完整的《牧歌》。列车过后,他已经拉最后的一节曲子了。许多天之后,又一天的傍晚,我来到操场边上叫他再拉一次《牧歌》,但他拒绝了我的要求。
  因他拉了《牧歌》,却因火车开过没能听到完整的《牧歌》,而使我在那段时间里耿耿于怀。那个时代,是歌曲赋予了我们在枯燥的现实之外的想象。那时,除了关于爱情的想象,就是关于草原的想象。这两者都是深具诗意的想象。在这之前,我还有过许多关于城市的想象,关于上海、北京、杭州、广州、西安等城市的想象。关于城市是一种基于乡村的对乡村之外的丰富繁复空间的一种向往,它是生活的,更接近于机器式(汽车、机器、工厂)的一种想象,不属于情感式的。而对草原的想象是与爱情的想象并列的,对她是一种情感,而且比对爱情的憧憬更加壮美、辽阔、丰腴、遥远、深情。它就是一首极致之诗。而这一切的想象,都源自于关于草原的一系列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我们歌唱爱情》《在那遥远的地方》《嘎达梅林》《牧歌》。
  其中我对《牧歌》的喜欢与热爱,是所有草原歌曲中情感最深的。
  三
  那个时代,我从没看过一部关于草原的电影。最初我是从文革中编的《大毒草电影》目录中读到有关草原电影的片名。但是那时我手头有一本文革前出版的《电影歌曲集》,这本集子到我手中时封面封底都已经不在了,只剩一半目录与后面的歌谱(最后几首也已不见)。我只从所获取的有关草原电影插曲的歌曲中去推敲与想象草原电影的内容。我一直把这些从没看过的有关草原的电影想象得非常完美,诗意,用想象来使得这些电影与美丽的大草原相匹配。后来,许多年之后,待我真正看到其中的几部电影时,它们并没有对应我有关草原的想象。我不喜欢把草原的电影拍成阶级斗争的形式,它不仅仅与我的想象不匹配,甚至与它本身的电影插曲也是不匹配的。那时,我想,为什么同时代能拍出《阿诗玛》这样的电影,就不能拍出一样好的草原电影呢?   越是这样,越是喜欢这些草原歌曲。这些歌曲歌唱爱情,歌唱草原,歌唱美。而且辽阔、悠扬。就是歌唱英雄嘎达梅林,也是那么的美妙、忧伤、辽阔、深情。
  越是这样,我越不喜欢那些电影,我越是喜欢听《牧歌》: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
  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羊群好像是斑斑的白银
  撒在草原上多么爱煞人
  ……
  在同时代的歌曲中,《牧歌》的曲与词,是如此纯粹,如此深情,辽阔,优美,同时又具一种深远的忧伤。我常常会反复哼唱这首曲子。哼唱它不为别的,只为它能让我把现实清空,把想象放逐,回溯忧伤,把心安放在一个乌托邦般的遥远的地方。
  80年代末,我仍没到过草原,但是,我终于写下一首关于草原的诗《为青草而歌》:
  ……
  一遍又一遍,我望着远去的飞鸟
  我折回的目光跌落在蓬勃的青草上
  洁白的羊群引走了牧羊人,草原剩下一片空旷
  一条漫长的道路饱浸春天的悲痛
  面对青草,我泪水滔滔
  ……
  平静的天空下,太阳、月亮滚过草原
  青草收回我,竖琴收回了它的歌手
  ……
  四
  在许多许多年后,我做梦一般地来到了《牧歌》诞生地,这个对我而言类似于乌托邦式的辽阔草原——呼伦贝尔新巴尔虎右旗。
  在来到新巴尔虎右旗之前,我从不知道《牧歌》的来由,只知《牧歌》是由一首内蒙民歌改编而成,如清风流水般流传大地一个多世纪。到了新巴尔虎右旗后,我才听旗文联主席马特说起《牧歌》,说起《牧歌》的诞生地就是新巴尔虎右旗。从海拉尔去新巴尔虎右旗的那个下午,绵长的三百公里一路无尽起伏的草原,让我震惊。草原之大,之辽阔,正如呼伦贝尔文联的蒙古族姑娘乌琼说的,草原之大,能让你看得见哪块乌云在下雨。我们的车辆一路逐着雨云走,看着前方大雨滂沱,而这边的阳光则时隐时现。
  在新巴尔虎右旗的数天,我们随艾平、马特、巴雅尔图、姚广他们在草原上飞驰,每到一处,都是蓝天、白云、草场。马匹、牛羊现身在地平线上。同行的吉林作家晓雷说,这里,巴尔虎草原是真正的长调的故乡。《牧歌》。长调。蓝天苍穹。广袤无垠的巴尔虎草原。在这之前一直存在于我想象中的这几个有关草原的元素,终于在这里,在新巴尔虎右旗草原上获得了空前的统一。此时此刻,当我真正置身于巴尔虎草原,当我像一粒尘埃般地处于广袤无垠的草原的某一处,当我望着苍天与草原,我在想,我来得是否太容易了?一直处于我的无限想象之中的辽阔的呼伦贝尔、新巴尔虎,离我居住地三千公里的少年时代起就开始想象的广袤大草原,就这样如此真实地出现在我的眼前。而且她是《牧歌》与长调的故乡!我在马特提供给我的资料中找到了《牧歌》的原始歌词。它的原名是《乌胡尔图辉腾》,诞生于一个世纪前,是一位青年牧人歌唱他心中的姑娘,在青年外出的日子,姑娘不幸罹难于一场草原大火,待青年回来的时候,深爱的人已经离开了这世界。青年牧人在无以言说的悲痛与思念中唱出了这首歌。——长调。无限的忧伤。绵长的思念。忠贞的爱。想起它,我心忧伤,我心坚强。我听着《乌胡尔图辉腾》的原词:
  每天见到的乌赫尔山和辉腾湖在哪
  我活蹦欢跳的妹妹,没想到被野火吞没
  去年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一同放马
  现在却只有我独自一人
  站在这里,我无限怀念你……
  草原上有伟大的开拓者、王者成吉思汗,草原上有为蒙古人民献身的伟大的英雄嘎达梅林,草原上更有这为忠贞爱情而存在而歌唱的佚名青年牧人。
  一天早上,我在路上遇见一个正在放羊的牧人,四点多钟太阳刚升起他就赶羊群出来放牧了。一千多只绵羊散开如白色珍珠撒落在早晨的草原上。他是兴安盟人,二十多岁带着新婚的妻子从兴安盟来新右旗至今三十多年了。现有羊一千二百多只。三个孩子,一闺女俩儿子。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两个儿子都在呼市,当快递员。闺女在满洲里开小店。他说,现在放牧草场太旱了,冬季过冬的草料成本就得十二三万元,一年辛辛苦苦也就挣几万元,要是遇上年成不好,就基本只能持平。但不可能不放羊,不放羊干什么去呢。他说,就一直放羊到再也放不动为止吧,到时就靠闺女儿子了。我问他,会唱《牧歌》吗?他说,听过,我只会放羊。一个质朴的牧人。他是在成吉思汗、嘎达梅林、《牧歌》之外的另一种存在,安宁,现实,质朴。他骑着摩托转身回到羊群中去,看着他远去的身影渐渐地汇入庞大的羊群里。看他在早晨的天地之间牧着羊群,我又想起了《牧歌》,想起了长调、《牧歌》的旋律。
  五
  思歌腾宾馆位于新巴尔虎右旗小城的最北端。住在思歌腾宾馆的那几天,每到夜里,我都会下楼去北面的草原上漫步。黑夜笼罩着广阔的巴尔虎草原。我既喜欢蓝天白云下的草原,也喜欢默认降临的草原。这时的草原,牛羊马都归栏了,黑夜降临,天地安静。我无目的地在黑夜的草原上游荡,无声,缓慢,思维迟钝,万事不想。
  我躺下,在草原上。面向黑色的苍穹。听歌——
  《呼伦贝尔大草原》——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撒落在河边……
  《鸿雁》——鸿雁向南方,飞过芦苇荡,天苍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乡……
  《天边》——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我要跨上,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星星……
  《牧歌》——蓝蓝的天空上飘着那白云,白云的下面盖着雪白的羊群……
  当我再次打开虾米音乐网,找到了《乌兰巴托的夜》——
  这首不是牧歌。一首深夜的歌。在地图上,乌兰巴托非常接近新巴尔虎右旗的纬度,在夜空,它们是同等的,在早年,乌兰巴托不就是与呼伦贝尔巴尔虎草原在同一个版图上的吗?他们不是兄弟吗?伟大的草原之夜适合醉酒,适合思念,适合流泪。我听着首句:“那一夜,父亲喝醉了,他在远端默默抽着烟,喝醉了以后还会想着什么?那些爱过又恨过的人……”我的泪就流下来了。
  “穿过旷野的风,你慢些走,慢些走……我用沉默告诉你,我醉了酒,乌蘭巴托的夜,那么静那么静,连风都听不到,听不到……”
  这是一种怎样的诉说!如此缓慢,忧伤,轻语,低沉,却又旷远,辽阔、深情。它不是源于长调、《牧歌》的情绪又会是源自于哪里呢?
  我要在此把它全文转录下来,以供自己聆听,感动,流泪,深思:
  那一夜父亲喝醉了
  他在云端默默抽着烟
  喝醉了以后还会想些什么
  那些爱过又恨过的人
  穿过旷野的风
  你慢些走
  我用沉默告诉你
  我醉了酒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那么静
  连风都听不到
  听不到
  飘向天边的云
  你慢些走
  我用奔跑告诉你
  我不回头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那么静
  连云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
  还那么静
  连风都听不到
  我的声音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
  连云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那么静
  连风都听不到
  我听不到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那么静
  连云都不知道
  我不知道
  乌兰巴托的夜
  那么静那么静
  唱歌的人不时掉眼泪
  回到题记:
  在辽阔的巴尔虎草原上,他就这样听风吹过:吹过牧场,吹过人心与湖泊。
  一支长调的叙说,把原本的虚构唱成了现实。
  责任编辑 乌琼
其他文献
热塑性弹性体不但具有塑料的可加工性,也拥有橡胶的高弹性,其与传统的橡胶作为基体的导热材料相比,它具有更加优良的可加工性。本征型和填充型是常见的两种类型的聚合物导热复合材料。当前,大多数研究人员正在选用填充的方法制备聚合物基导热复合体系,虽然此法能够提高聚合物材料的热导率,但高含量的填料却降低了聚合物基导热材料的机械性能,并使它不仅难以成型,达不到实际所需的性能,导致无法广泛使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验室提出了空间限域强制组装法(SCFNA),在提高复合材料导热性能的同时,也能保证优良的力学性能
全电动注塑机是指利用伺服电机代替液压系统作为驱动单元,完成注塑过程中合模、塑化、注射、顶出等动作。相比于传统液压型注塑机,具有绿色环保,节约能源,控制精度高,响应性好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船舶、医疗、电子等高端注塑成型加工。但全电动注塑机合模过程主要是利用伺服电机带动滚珠丝杠获得合模力,合模力大小受到伺服电机和滚珠丝杠的规格限制,因此阻碍了全电动注塑机“大型化”的发展趋势。为达到所需的合模力大小,采用双电机配合双丝杠同步运行,突破现有全电机合模吨位限制。
  本课题基于泰瑞机器股份有限公
春天捎来一封书信  全是旭日东升,风来了  小橋流水人家的事  我们弹奏的命运交响曲  是小桥下面一朵小小的浪花  我们眷恋着这片  一心眷顾我们的黑土地  我们是峰峦上一块永不风化的岩石  我们是村边永远含着微笑  彬彬有礼的一棵长生树  我们是家乡路边的一株小草  倾吐永不枯竭的香馥  我们是家乡的一盏路灯  明眸里总是含情脉脉的言语  我们是故土的一只野山鸽  用翅膀托起每一个日日夜夜  在
期刊
一  我出生在呼伦贝尔,在故乡生活的二十八年里,我没到过新巴尔虎右旗,没到过俗称“西旗”的这片神奇草原。  我真正踏上这片草原时,已是2007年的夏天,此时我已四十六岁。当时我随一个作家团出访蒙古国,从海拉尔出发,到西旗阿日哈沙特口岸过境出国,一周后又入境回国,这一去一回,累计在西旗停留三天。在这片草原上行走,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湖一河。湖,是碧波荡漾的呼伦湖。河,是弯曲闪光的克鲁伦河。  那个夏天
期刊
信仰赋予我崇高  守护草原的安详  梦告别荣誉的温床  别只称呼我狼图腾  我想拥有骏马的健壮  奋蹄嘶鸣  踏着七月的绿浪  唤醒呼伦湖的羊皮筏子  掀起兴安草海的碧波  安静  就守望哈萨尔桥畔秀美的风景  俯首拥有乳牛的善良  提着神奇的粮仓  悠闲于七月的花海  草香与露珠发酵  酝酿成人间大爱  诗歌比你的乳香短了半章  苍鹰的矫健曾疗我低矮的忧伤  伴着万朵祥云从兴安之巅跃起  扬起大
期刊
去年六月,我们组织作家一起走进草原。这片草原在新巴尔虎右旗,位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最西边。它是中俄蒙三国交界的“天边”之地,也是著名蒙古长调《牧歌》的故乡。在新巴尔虎右旗和呼伦贝尔市文联盛邀下,陆春祥、马叙、任林举、徐可、艾平、陈晓雷、马誉炜、周舒艺、穆涛和本土作家们一道,到草原腹地牧民人家等处深入生活。返程之后,作家们遥望着草原,惦念着草原,他们发心声为文,在此特发专辑与读者分享。  作家们大多第一
期刊
这歌声似曾相识,我一定在哪里听过。这歌声,高亢,悠长,舒缓,辽远。每一个音符,就像是有着穿越空间的力量,仿佛唱到了天边,在云朵上飘扬,在草原上、天地间回荡,又像是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仿佛唱到了人的心里,触摸到你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  这是著名的蒙古族民歌《牧歌》,原名《乌胡尔图辉腾》。  此刻,我又听到了这首歌,而且,竟然就是在它的故乡——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  “蓝蓝的天空上飘着
期刊
苏醒了  让风吹拂着  让时光  煎熬着  葱绿的机缘  或许  这是一个契机  伸展一下  僵硬的躯干  任风揭下来  外面包裹的孤独  以及融化着  冰冻的记忆  觉得远方  近在我的树梢  我习惯  远视群山和大河  从未走远的感觉  欣喜着  我的春色  有人陪伴着  徘徊不再是  刻意回避  而是  我在歌唱  散漫的时节  而且陌生  冲淡了  我依赖的幻梦  安静  不再是触摸的  
期刊
进入八月,肖刚便和其他人一样,投入到随礼的“洪流”之中。八月人们称之为“黑八月”,在这个月办事的人太多,几乎天天有。六合镇上十二家大型包桌饭店,每一天都忙得不亦乐乎。肖刚仔细算了一下,不到一个月时间,自己随出去六千多元。肖刚总想“逃离”这种生活,找一个清净的地方待上几天。  肖刚大学毕业后,经过考试,在小镇宣传部当上一名宣传员,经过十年的努力工作,去年被提升为宣传部副部长。随着职务的提升,接触到的
期刊
毡房 小雪  小雪,冬天肃杀的开始  西伯利亚吹来的寒风  是制造一路凛冽的默认  流逝的风雪岁月  碎落一地的白雪  究竟摔痛了谁的思想  不必深究惆怅  不看雪原上的表象  把目光伸向隆冬深处的草原  让思想洞开一扇  通往精神高度的窗户  隐匿热血沸腾的激情与静穆  因循着草原四季的自然  谁能说这片雪原的肃穆  不是巴尔虎人的心灵牧场  西伯利亚的风声悠扬  巴尔虎毡房里的炉火吹旺  让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