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母亲是个地道的农民。记忆中,母亲除了主家务,就是跑田头(方言,意为去地里干活)。我家那几块大大小小、七零八落的田基本是母亲打理的。一顶“上海”牌的麦秸草帽,一个葫芦形状的小竹篓,几把铁耙、铁锹、锄头,凑成了母亲跑田头的全部家当。
小时候,没觉得母亲有什么特别之处;年长后,当我再次品味母亲跑田头的时光,不由得对母亲肃然起敬。
一
母亲跑田头,全靠两只厚实而又短小的平底脚板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母亲年轻的时候,自行车还是样奢侈品,所以根本就没机会学骑自行车。待我长到约摸十来岁时,母亲坚决让父亲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买了一辆“永久”牌,自己却无论如何不肯学。母亲说,她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了。其实母亲那时才三十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我猜测母亲是舍不得再买一辆自行车。所以,当屋前屋后的左邻右舍开始骑自行车跑田头时,母亲还是两只平底脚板赶路。
父亲曾取笑我不是当兵的料。开始,我不明白,后来才知道了:我和母亲一样,长的是一双平底脚板。据说,长这种脚底板的人不善于跑走,当兵也就成为我一个永远的梦了。可是,母亲的平底脚板似乎打破了这个“科学道理”。我家田头最兴旺的时候约摸有十来块地。近的,就在屋后头;远的,说出来就十分可怕了——当时的七四丘、七六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离家约有二十来里路。当我学会骑车带着母亲去这两块地时,只觉得很远很远,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弯,过了一条又一条的羊肠小道,才来到那个到处长满水草,到处都是水塘、野鸭和水鸟的地方,越过田头后面的大塘就是海了(其实就是杭州湾,那时不知道)。可是,母亲就是用一双平底脚板去了又回,回了又去。
母亲很会挑赶路的时间。夏天,凌晨四点多一点就出门了,傍晚五点左右,太阳不是很凶了,才回家。至于田头干活时,实在吃不消太阳的暴晒了,怎么办?母亲会躲在庄稼丛里歇脚。可是,不管怎样,母亲瘦弱得不到九十斤的身板是了不起的,它保证了我家田头季季有收获,时时有惊喜。
二
印象中,我上了小学三年级,学会了骑自行车,就会和母亲一同跑田头。因为我知道,母亲太辛苦了,自己该帮点什么。摘棉花,种豆子,种油菜,收玉米棒子,我都沾过手。当然,她的儿子那时并不能真正帮她干多少活,但母亲却很是享受儿女长大的喜悦。
记忆里,帮母亲摘棉花是最多的。棉花是九月末十月初才盛开的。那时,母亲总会忙得提心吊胆。因为这段时间老天的脸阴阳怪气,随时会有狂风暴雨。望着一朵朵白云般的棉花,母亲乐开了怀,算计着到镇上棉站大约能卖多少钱一斤,算计着不能卖个高价的棉花是否够给我们做一条过冬的新被子。
母亲其实是不愿带我去田头的,因为她怕太阳会烧坏了我。我那时觉得好玩,母亲拗不过我。母亲教我摘棉花的时候看仔细,不要漏了,还告诉我不论好坏统统摘了,都有用处。小孩子嘛,玩兴一过,就不想摘了。这时,母亲总会变出点“花样”。母亲说:“伟标,我们来比比,我摘两垄地,你摘一垄地,看看谁快。”虽说我是个孩子,男子汉的意识还是有点强烈了。这样输给母亲,那还了得!我说:“姆妈(方言,就是妈妈的意思),比就比!”我的劲一来,果然速度大快。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小伙子,还真不一样。”当我觉得已把母亲甩下一大截时,还会示威般地回头瞅瞅母亲。母亲呢,两只粗糙而龟裂的缠满胶布的手小鸡啄米似的换动着,还时不时往我负责的田头一伸,再伸。啊!我只顾着快,而落下了许多棉花呢!母亲笑笑说:“没事,只有一两朵,你继续往前摘吧,要不然我要追上来了。”听了母亲的话,我可不敢松懈。记忆中,我赢得多,母亲却输得很开心。
吃中饭了,母亲会和我躲在棉花丛里,头上架两把遮阳伞,那是我感觉最好玩的时刻。母亲总是把饭盒里唯一的荷包蛋全给我吃,美其名曰奖励。
傍晚,夕阳西下,我和母亲像凯旋归来的战士。母亲大草帽的帽檐蹭着通红的落日,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永恒地定格在了我的童年里。
三
母亲是很善于干农活的。在母亲的用心耕耘下,那几块田头总能给我家带来许许多多的惊喜和欢乐。
种瓜果是母亲的拿手活。每当暑期,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果香里。
记得有一年暑假,日头正猛,我和哥哥却迫不及待地要到“茶亭丘”(田头的名字)去摘瓜。母亲拗不过我们,只好答应了。哥哥骑自行车带我,到了地里,我俩乐坏了,瓜果赤裸裸地躺满了瓜地:金灿灿的“黄金瓜”,雪白雪白的“小白瓜”,虎头虎脑的“甜瓜”,翠色欲滴的“脆瓜”,还有那篮球般威武生猛的西瓜。整块田头变成了一座“花果山”。
我和哥哥只带了一只蛇皮袋去,却贪婪得不想让一个瓜留在地里。待到我们扎袋口时,才发现因为装的瓜太多袋口已经没法扎了。我和哥哥只好拔了些路边的野草编成一根草绳胡乱扎了一气。可是,“永久”牌自行车人高马大,满满一袋瓜,我们兄弟俩的力气根本扛不上车后座。我又和哥哥想了一个新的办法,把车子横倒在路上,把瓜袋架上去。哥哥管住车龙头,我站在车身一侧拼命地把车支起来。可是,我俩的力气还是不够,车子一个激灵,瓜袋滚到了路边的溪沟里,我和哥哥都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母亲来了:“就知道你们俩兄弟拿不动了。”母亲说完,吩咐我们一起使劲,终于降服了不听话的瓜袋。
到了家里,母亲用井水把最大的一个西瓜洗了洗,然后一刀切开,把中间部分瓜瓤递给我和哥哥吃。顿时,只听见一片“稀里哗啦”的啃瓜声了。虽然肚子胀胀的,再也吃不下了,可是瞅着一个个胖娃娃似的瓜,我和哥哥还是想占为己有。于是,摊在家里地上的瓜过一阵子就会莫名其妙地“失踪”几个,再过一阵子又莫名其妙地“失踪”几个。何也?全被我和哥哥“收藏”起来了。母亲说:“不用藏,反正也吃不完。”我俩才不管呢!不吃,藏着,光是看看,就别提有多畅快啦!这时是母亲最引以为傲的,她的笑声在屋子里荡漾开了。
噢,母亲的田头还有好多好吃的蔬菜呢:绿油油的青菜,红通通的辣椒,黄澄澄的南瓜,紫莹莹的茄子,白花花的葫芦……
可惜,这些田头后来因建设需要被征用了,母亲还能继续经营的也就是一丁点“豆腐干”了。看得出,母亲是很失落的。“这下好了,农民不种田了,唉!”我总是听到母亲这样的叹息。就像自己的孩子,多年的朝夕相处,一下子怎能割舍得了呢?于是,母亲更加精心呵护那一丁点“豆腐干”了。我常常见到母亲像给姐姐梳妆一般给田头除草,挖渠,整地——那是母亲的另一个家呵!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上虞区金近小学)
小时候,没觉得母亲有什么特别之处;年长后,当我再次品味母亲跑田头的时光,不由得对母亲肃然起敬。
一
母亲跑田头,全靠两只厚实而又短小的平底脚板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母亲年轻的时候,自行车还是样奢侈品,所以根本就没机会学骑自行车。待我长到约摸十来岁时,母亲坚决让父亲学会了骑自行车,并且买了一辆“永久”牌,自己却无论如何不肯学。母亲说,她年纪大了,手脚不灵了。其实母亲那时才三十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我猜测母亲是舍不得再买一辆自行车。所以,当屋前屋后的左邻右舍开始骑自行车跑田头时,母亲还是两只平底脚板赶路。
父亲曾取笑我不是当兵的料。开始,我不明白,后来才知道了:我和母亲一样,长的是一双平底脚板。据说,长这种脚底板的人不善于跑走,当兵也就成为我一个永远的梦了。可是,母亲的平底脚板似乎打破了这个“科学道理”。我家田头最兴旺的时候约摸有十来块地。近的,就在屋后头;远的,说出来就十分可怕了——当时的七四丘、七六丘(也就是现在的杭州湾上虞经济开发区),离家约有二十来里路。当我学会骑车带着母亲去这两块地时,只觉得很远很远,绕了一个又一个的弯,过了一条又一条的羊肠小道,才来到那个到处长满水草,到处都是水塘、野鸭和水鸟的地方,越过田头后面的大塘就是海了(其实就是杭州湾,那时不知道)。可是,母亲就是用一双平底脚板去了又回,回了又去。
母亲很会挑赶路的时间。夏天,凌晨四点多一点就出门了,傍晚五点左右,太阳不是很凶了,才回家。至于田头干活时,实在吃不消太阳的暴晒了,怎么办?母亲会躲在庄稼丛里歇脚。可是,不管怎样,母亲瘦弱得不到九十斤的身板是了不起的,它保证了我家田头季季有收获,时时有惊喜。
二
印象中,我上了小学三年级,学会了骑自行车,就会和母亲一同跑田头。因为我知道,母亲太辛苦了,自己该帮点什么。摘棉花,种豆子,种油菜,收玉米棒子,我都沾过手。当然,她的儿子那时并不能真正帮她干多少活,但母亲却很是享受儿女长大的喜悦。
记忆里,帮母亲摘棉花是最多的。棉花是九月末十月初才盛开的。那时,母亲总会忙得提心吊胆。因为这段时间老天的脸阴阳怪气,随时会有狂风暴雨。望着一朵朵白云般的棉花,母亲乐开了怀,算计着到镇上棉站大约能卖多少钱一斤,算计着不能卖个高价的棉花是否够给我们做一条过冬的新被子。
母亲其实是不愿带我去田头的,因为她怕太阳会烧坏了我。我那时觉得好玩,母亲拗不过我。母亲教我摘棉花的时候看仔细,不要漏了,还告诉我不论好坏统统摘了,都有用处。小孩子嘛,玩兴一过,就不想摘了。这时,母亲总会变出点“花样”。母亲说:“伟标,我们来比比,我摘两垄地,你摘一垄地,看看谁快。”虽说我是个孩子,男子汉的意识还是有点强烈了。这样输给母亲,那还了得!我说:“姆妈(方言,就是妈妈的意思),比就比!”我的劲一来,果然速度大快。母亲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小伙子,还真不一样。”当我觉得已把母亲甩下一大截时,还会示威般地回头瞅瞅母亲。母亲呢,两只粗糙而龟裂的缠满胶布的手小鸡啄米似的换动着,还时不时往我负责的田头一伸,再伸。啊!我只顾着快,而落下了许多棉花呢!母亲笑笑说:“没事,只有一两朵,你继续往前摘吧,要不然我要追上来了。”听了母亲的话,我可不敢松懈。记忆中,我赢得多,母亲却输得很开心。
吃中饭了,母亲会和我躲在棉花丛里,头上架两把遮阳伞,那是我感觉最好玩的时刻。母亲总是把饭盒里唯一的荷包蛋全给我吃,美其名曰奖励。
傍晚,夕阳西下,我和母亲像凯旋归来的战士。母亲大草帽的帽檐蹭着通红的落日,和着我们的欢声笑语,永恒地定格在了我的童年里。
三
母亲是很善于干农活的。在母亲的用心耕耘下,那几块田头总能给我家带来许许多多的惊喜和欢乐。
种瓜果是母亲的拿手活。每当暑期,我们一家人都沉浸在果香里。
记得有一年暑假,日头正猛,我和哥哥却迫不及待地要到“茶亭丘”(田头的名字)去摘瓜。母亲拗不过我们,只好答应了。哥哥骑自行车带我,到了地里,我俩乐坏了,瓜果赤裸裸地躺满了瓜地:金灿灿的“黄金瓜”,雪白雪白的“小白瓜”,虎头虎脑的“甜瓜”,翠色欲滴的“脆瓜”,还有那篮球般威武生猛的西瓜。整块田头变成了一座“花果山”。
我和哥哥只带了一只蛇皮袋去,却贪婪得不想让一个瓜留在地里。待到我们扎袋口时,才发现因为装的瓜太多袋口已经没法扎了。我和哥哥只好拔了些路边的野草编成一根草绳胡乱扎了一气。可是,“永久”牌自行车人高马大,满满一袋瓜,我们兄弟俩的力气根本扛不上车后座。我又和哥哥想了一个新的办法,把车子横倒在路上,把瓜袋架上去。哥哥管住车龙头,我站在车身一侧拼命地把车支起来。可是,我俩的力气还是不够,车子一个激灵,瓜袋滚到了路边的溪沟里,我和哥哥都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母亲来了:“就知道你们俩兄弟拿不动了。”母亲说完,吩咐我们一起使劲,终于降服了不听话的瓜袋。
到了家里,母亲用井水把最大的一个西瓜洗了洗,然后一刀切开,把中间部分瓜瓤递给我和哥哥吃。顿时,只听见一片“稀里哗啦”的啃瓜声了。虽然肚子胀胀的,再也吃不下了,可是瞅着一个个胖娃娃似的瓜,我和哥哥还是想占为己有。于是,摊在家里地上的瓜过一阵子就会莫名其妙地“失踪”几个,再过一阵子又莫名其妙地“失踪”几个。何也?全被我和哥哥“收藏”起来了。母亲说:“不用藏,反正也吃不完。”我俩才不管呢!不吃,藏着,光是看看,就别提有多畅快啦!这时是母亲最引以为傲的,她的笑声在屋子里荡漾开了。
噢,母亲的田头还有好多好吃的蔬菜呢:绿油油的青菜,红通通的辣椒,黄澄澄的南瓜,紫莹莹的茄子,白花花的葫芦……
可惜,这些田头后来因建设需要被征用了,母亲还能继续经营的也就是一丁点“豆腐干”了。看得出,母亲是很失落的。“这下好了,农民不种田了,唉!”我总是听到母亲这样的叹息。就像自己的孩子,多年的朝夕相处,一下子怎能割舍得了呢?于是,母亲更加精心呵护那一丁点“豆腐干”了。我常常见到母亲像给姐姐梳妆一般给田头除草,挖渠,整地——那是母亲的另一个家呵!
(作者单位:浙江绍兴上虞区金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