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哪里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人的思维总是有惰性的,而思维的惰性会影响生命的活力,所以,不断引发、刺激、促使你思考的人一定是你生命中的贵人。2015年,我的思维被《江苏教育研究》搅动着,感谢编辑老师在我懈怠的时候,总是及时又有艺术地“催逼”。在“实践版”开设一年的专栏,让我有机会静静地梳理自己的思考。在之前的9篇文章中,关于什么是好的教育,什么是好的文化,什么是好的学校,什么是好的学习,什么是好的教学,什么是好的科研,什么是好的制度,诸如此类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作了一些思考。我们不能不感叹时光的飞逝,转眼间,专栏写作的任务马上要告一段落,我一直在寻思这最后的一篇以什么为主题,在学校现场有着无数我们可以讨论的话题,但我更希望这次的主题能够与这一年的专栏形成某种内在结构,不要有大的缺憾。
  我问我的伙伴周建国副校长,他说:“学生?”我点头不语。通过QQ,我问我的朋友、吴江区教育局教科室盛伟华先生,他说“儿童!我发现在你的教育大视野中,儿童观没有写过。”回到家,我问同样当教师的夫人,夫人说:“写写孩子吧,教育最终就是为了孩子。”
  我忽然检讨起来,是啊,“儿童在中央”“儿童站在课程中央”“儿童站在课堂中央”“儿童站在学校中央”,大家都在长篇累牍地谈论着,而我很少专门地谈论“学生”“儿童”“孩子”这样的主题。我忘却了儿童吗?非也,怎么敢忘却儿童呢?不但没有忘却,而且时时将所有的问题与“学生”“儿童”“孩子”放在一起思考,讨论问题从来没有离开过他们,从来没有不把他们“放在中央”来考虑。举个例子来说吧,关于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在“课程”的话语中,“目标”就是中心,没有目标就没有一切。然而,什么是“目标”?我们翻开“教参”,查阅“名师教案”,经常会看到让人啼笑皆非的“不是目标的目标”,他们把“目标”写成了教师要做的事情。这几年,我们一直进行着关于“目标”的拨乱反正:目标必须是描述“学生”。何谓“目标”?即“预期的学习结果”。谁的“学习结果”?当然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目标”必须要描述清楚的,就是“学生将学会什么”,而不是去描述“教师怎样教”。我曾经说,“学生意识”啊,“儿童立场”啦,“尊重孩子”啊,这些理念甚至口号,谁都会讲,但怎样来落实呢?还是从撰写学习目标开始吧。当我们不再以教师为“主语”,把“学习目标”描述成类如“使学生”“激发学生”“培养学生”等等,而是以学生为“主语”,“学生能……”“学生将学会……”的时候,再来说“学生意识”“儿童立场”“尊重孩子”吧!这话也许有些偏激,但又确实要通过这些技术性的细节来落实,需要我们时刻在心,无时不在地努力去做的。
  当然,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关键是,关于“学生”“儿童”“孩子”,我们懂得的实在太少了。我们对于课程的内容,所知也还太少,但与之相比较而言,我们对于“学生”“儿童”“孩子”的所知就更加地少了。
  二
  周校长,盛老师,我夫人,给我的建议是非常及时的,也是极有启迪的。他们揭了我的“痛”。是的,关于“学生”“儿童”“孩子”,我不敢轻易言说,实在太敬畏这个话题了,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深奥的话题!我曾经无数次拼命地回忆我的童年,但无论怎样地用尽全部的心力去回忆,能够得到的总是极其有限,只是极其碎片化的一鳞半爪,有时候似乎抓到了一点点,却又无法再继续。我也曾经无数次地问我的母亲,从母亲那里了解我的“小时候”,所幸的是,母亲有一个好记性,她能够讲述我小时候的“典型故事”。这些“故事”总是会引起我对自己成年之后种种事情的联想,觉得有种线索隐隐地、深刻地将“小时候”与“长大后”关联着。每每咀嚼这些故事的时候,我越发相信朱永新老师的一个论断: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围绕着童年的经历展开。当然,这种“经历”也是一种“经验”。一个人在童年时所遇的一切,所经历的一切,会影响他的一生!他在童年时是如何遇到困难的,他是如何对待的;他是如何获得荣耀的,又是如何对待的?这些都将烙在人格的基座上!我不是“童年决定论”者,但丝毫不怀疑童年的经历对于人的一生是何等之重要。因此,作为与儿童终日相伴的我们,所作所为与所言所行,对于孩子一生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为过!虽然这种重要性在几年之后、几十年之后好像一点痕迹都没有了,如同我无法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一样,但也许正是那些已经忘记了的却早已烙上童年基座的经验,对我们的人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
  我相信,一个真正在从事着“教育工作”、思考着“教育问题”的人,是无时无刻不在思考与“儿童”“学生”“孩子”相关的问题的,因为了离开了“儿童”“学生”“孩子”,我们既失去了思考的起点,也没有了思考的终点,我们所有的思考将没有任何真实的价值可言。“儿童观”“学生观”决定了“教师观”“课程观”“教育观”,只有思考“儿童是什么?”才能思考“教师是什么”“课程是什么”“教育是什么”!脱离儿童成长的所谓“教师发展”是“假发展”,脱离儿童的课程是“假课程”,脱离儿童的教学是“假教学”,脱离儿童的学校是“假学校”,脱离儿童的教育科研是“假科研”……离开了“儿童”,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花里胡哨的表面文章;离开了“儿童”,教育的大厦就会砰然倒塌!
  三
  对于周校长、盛老师、我夫人建议我的写作的三个词汇,我也深感兴趣。“学生”?“儿童”?“孩子”?我知道,他们是指同一种人。但这同一种人,竟有三个不同的名字,该用哪个名字来展开我的思考呢?简直一筹莫展!但是,推敲这三个词语的语境及细微区别,还是能够给我们的“儿童观”“学生观”带来很多的启迪。
  关于“儿童”。儿童是一个多少美好的词汇,让我们想起很多美好的事物。儿童是神秘的,儿童是纯粹的,儿童是七彩的,儿童是脆弱的,儿童有着诸多的特性。在我看来,儿童是最近自然的,因此,我们最好把儿童回给自然。我极为认同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蓝天下的学校”的实践,以及他关于大自然给儿童的智力影响、精神影响的论述。所以,当伟华建议我写写“儿童在何处”的时候,我说,“儿童应该是田野上的,现在都关在教室里了。”“儿童应该是逛来逛去,像一群狗一样的,现在全部被关起来,牵着了啊。”“儿童应该离大自然近一些,而现在的儿童离‘高科技’太近了……”甚至有专家提出“现代传媒使‘童年’消逝”这样的“令人触目惊心”的论题(转引自钟启泉《呼唤中国的儿童学研究》)。当我读到中央电视台编导王开岭先生散文《消逝的“放学路上”》的时候,那种共鸣是强烈的。儿童本身就意味着“自然”——“自然节律”,即成长的节律,儿童在玩中成长,在伙伴学习中成长,在慢慢地成长,这些都是儿童发展的“自然节律”,违背了它,教育就一定会失败。当然,“儿童”这个词语,是相对于“幼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而言的,也就是说,我们说“儿童”这个词语的时候,其实就已经把他们置于“人生”的长河中去考察了。是的,人生的每一季都应该各有特征,但儿童在整个人生四季中的价值切不可低估,失去了好的“儿童时代”,很可能会失去好的一生!太多的事情,在儿童时完成的必须要儿童时完成,不能在儿童时完成的真不能“提前”去完成。人生啊,什么季节做什么事,不能“反季”生成,这就是“关键期”,这就是“儿童”一词给我们的启迪。   关于“学生”。我是不太喜欢“学生”这个词语的,感觉上比较“硬”,但我尊重它。应该说,这个词语是非常理性的,是讲“身份”的,相对于工人、农民、教师等“身份”而言,一种身份的人有一种人的主要使命,“学生”的主要使命就是“学习”,是系统的、组织的、集中的“正式学习”。正因如此,我们必须研究“学习”,学习是怎样引起的,学习是怎样展开的,学习是怎样持续的,学习有哪些规律可循,关于“学习”的研究应该成为教师研究的基础性领域。当然,“学生”这个身份更告诉我们:必须坚持“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不能抽象地研究“学习”,而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在《汾湖实验小学课堂誓词》中我们这样写道:“学习始终是学生的事,我所能做的,只能是助学,而不是替学。”学习是有普遍规律的,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又是有自身特点的,所以,我们必得将“研究学习”与“研究学生”(即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叶澜老师所说的“具体个人”)结合起来,不能无视个体差异。“学生”这个词语,一直在提示我们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工作者,必须成为学习的研究者、学生的研究者,在实践研究中帮助学生成长得更好。
  关于“孩子”。与“学生”这个词语有点偏“硬”相反,“孩子”这个词语让人的心很柔软,很温馨,是一个充满亲情的词。“还只是个孩子”,这样的表述一方面告诉我们要宽容,要等待,“还只是个孩子啊”,你要他怎么样?另外一方面,也预示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因为他今天“还只是个孩子”,他正在不断地生长。杜威不是说过“生长的首要条件是未成熟状态”吗?“只是个孩子”,也要求我们认识到“今天”“当下”的意义。这是孩子的今天,我们不能把他看成成人,不能把孩子的一切仅仅看成是为了成人的准备,以致于让他失去了孩子的幸福、今天的幸福、当下的幸福。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感谢杜威,因为他说:“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我们不能为了“未来”而失去孩子的“当下”!当然,更重要的是,“孩子”这个词语明显地带上了“爱”的色彩——这就告诉我们,教育不仅仅是技术,不仅仅是专业,教育还是一种爱的事业。诚如我们的先贤夏丏尊先生所说的: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出一个空虚。”
  儿童在哪里?这是一个问题。本人无意也无力于系统论述“我的儿童观”“我的学生观”,只是希望通过这些思考引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持续探讨,如果这些文字也引起了您关于这个问题新的思考,或者得到了您的批评指教,那就是笔者莫大的荣幸了。
  (张菊荣,江苏省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2152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其他文献
用多因素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了影响护士执业考试成绩的因素,结果进入回归模型依次为:在校英语成绩、考前复习努力程度、考前参加自学考试情况、在校基础护理学成绩、工作所在
1 医院开展医疗合作项目的作用1.1 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医院在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为拓展自己的医疗市场,利用自身的人力资源和基
为建立护理管理质量标准化模式,建立护理质控组织并界定其职责范围,制订护理质量标准,实施护理质量控制体系的运行,以实现病人从来医院候诊、就诊、住院、治疗、护理到出院及
【正】 系统工程是一种对所有系统都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它的科学性主要在于用现代科学的最新成果即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来研究和解决各种系统的“最优设计、最优控
【正】 在西方美学史上,当人们探讨美与艺术的本质问题时,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形式这一械念,用来指谓美的事物其中特别是艺术作品的外部表征。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
【正】 自古及今,不知几千变矣;自昨至今,不知几百变矣。天然之变有之,沧海桑田是也;人事之变有之,改态易象是也。天然之变,由于自然;人事之变,则在人为。自然者,影响于世界
【正】 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彻底克服党内腐败现象的信念和决心,迫使我们不得不深刻地透视在腐败现象背后的成因,这正如先确诊方可对症治疗一样。笔者试就这两个侧面谈几点
医院污水的排放量相对较大,对于展开床位在1 000张以上的综合性医院来说,每天产生的污水在1 000吨以上.由于医院污水中含有大量的病菌、细菌和微生物等,国家对其排放有严格的
无论人们在主观上是否承认,文艺与现实生活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方面表现在文艺家的创作总要以他自己的和整个社会的生活为基础,另一方面表现在人们的文艺欣赏总要影
科技综合化趋势和交叉科学的发展,对合理地设置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培训师能提出了客观要求。顺应科技发展的大潮,发达国家提倡通才教育,刻意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特别是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