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心灵之书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si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有三本大书:“有字之书”,即最一般意义上的书;“无字之书”,代指生活中的经验;“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如我所言,三本书各有侧重,但首要的是读好“心灵之书”。
  “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难为人所获得。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相较于“有字之书”对具体知识技能的侧重,“无字之书”则让人以亲身经历的方式懂得教训,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以范雨素为代表的一批农村文学爱好者便是其中的典范。他们大多数学历低,但这并不能阻挡他们对文学的爱好。他们将亲身经历成文,这现实便是他们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无字之书”以其亲历性与直观性在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迹。
  然而,“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纵然有许多不同,但它们仍有一个巨大的共同点:便是仍桎梏于现实中。两者都取于现实,以现实的方法呈现,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却是以抽象、以心灵呈现的。这“心灵之书”,某种程度上可以与哲学等价,即philosophy,爱智之学。遥想古希腊哲学三子,再回想中国思想大解放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生活在书籍与经验都匮乏的两千年以前,但却以自己的头脑与心灵产生了多么伟大的思想,柏拉图的“理论型”,亚里士多德的“形式与质料”,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体系,庄子的“齐物论”等,都是对自然各种规律的洞悉与理解……很难想象他们能在那样的年代达到那样的智慧,反观我们自己,不过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
  我们现在是缺乏“心灵之书”的。因为世界的发展与物质的积累,我们有时过于沉浸于现成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而忘却了对自己“心灵之书”的深度挖掘。其实从“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中也是可以得到“心灵之书”的智慧的,但真正关键之处在于摒弃外物的纷扰,用自己的心灵去与那些伟大的灵魂产生共鸣。从苏格拉底到笛卡尔,从斯宾诺莎到黑格尔,历代哲学家都大声呐喊,让人们以一种爱智的崭新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他们知道,真正的智慧只能来自于每一个人的内心。
  善读“心灵之书”,是它让我们摆脱现实的奴役,在广阔而自由的宇宙中尋回人生最本初的价值。
  第一,这篇满分作文具备优秀作文的几个基本要素。从作文题目看,既点出作文题的关键词,又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从段落看,共有六段,恰到好处,从考场评卷者的角度而言:段落太多有碎片化的嫌疑,论述的严谨性可能会有欠缺;段落太少,又会给评卷者带来呆板冗长的感觉。从首尾段看:首段快速切题,不拖泥带水,干脆利索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尾段短小,重复自己的观点和核心理由,干脆有力,犹如豹尾。从结构看,这篇文章结构严谨,从“有字之书”到“心灵之书”,层层推进,条理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这些基本要素,虽然不是关于文章高下的决定性因素,但在考场作文评卷中,能起到吸引评卷者耐心阅读作文的作用。不可小视。
  第二,这篇文章思维严密,思想富有深度,有独立思考和质疑精神。文章首段简单阐释三个关键概念,亮明观点。二、三两段,先陈述“有字之书”“无字之书”的好处,再各自用“但”字转折,指明两种书的缺陷。持论公允,分析中肯,作者并未因为赞同“心灵之书”而全盘否定前两种书,显示了作者思考问题的严密性。第四段,将两种书统一到共同的局限——“现实”,从而与“心灵”形成对立,作者再联系中外哲学家,阐明“心灵之书”的重要性。更难得的是第五段,作者从现实社会需求角度再次论证“心灵之书”的重要性。四、五两段从理论和现实两方面进行论证,显得结实有力。
  在论证中,作者并不是简单阐释三本书的理念及相互关系,而是经过分析、比较、辨析之后,有自己的否定和肯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并有较深刻的思考与评说,可以说这是一篇有一定思想深度的优秀考场作文。
  第三,这篇文章内容丰厚,显示了作者广泛的阅读面。文章引用广泛,有来自课本的,如《获得教养的途径》,也有来自社会热点事件的,如药家鑫案、复旦投毒案、范雨素,也有来自经典著作的,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墨子、庄子,引用不下八个,范围宽广,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更重要的是,从用例的准确度和分析中肯的程度来看,文章用例不是简单堆砌,而是用得恰到好处,可见这些素材不是作者考前突击获得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第四,规范的论述文语体。论述文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文通字顺、明白晓畅。文章没有故弄玄虚的艰难晦涩,也不是呆板乏味面目可憎,也没有泛滥的虚假抒情、排比堆砌,而是规范严谨的书面语,比如“‘心灵之书’,则是对生命对世界最本质的追求与省思”,“智慧比之他们,不及分毫”。另外,值得称道的是,作为论述文,在引用事例之时,没有一般学生用叙述语体的通病,而是仅仅点出事件名称,重在概述与分析,如引用“药家鑫案”及“复旦投毒案”,仅用38字。因而文章引用事例虽多,但不繁冗。
  论述文写作,需要经过规范而系统的训练,也需要同学的阅读积累,更需要同学能够深入思考,拥有独立的判断分析能力。
其他文献
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飞了,有再来的时候;在花开花落、燕飞燕归中,我们一直在寻觅。  寻寻觅觅,寻觅那伟大而崇高的理想;寻寻觅觅,寻觅那平常却动人的情谊;寻寻觅觅,寻觅那美好但茫然的未来。寻觅心中的梦想,寻觅心中的情感……在时间的流光里,我们驾着一叶扁舟,众里寻它。  时光匆匆流逝,如梦如幻,它像调皮的孩子从你指缝中溜走,你却还以为它被你牵着。一晃三年时光从指尖、从笔尖、从那苦思冥想或发呆之
期刊
自2015年开始,浙江高考作文导向有个明显的转向——从“抒情/文化散文”转向论述文,这是针对近年来高考作文中大面积的缺乏客观、冷静、理性的思考,严密的论证思维欠缺的现状而进行的改变。除2016年作文题中明确要求写成“论述文”之外,近年高考作文题对于文体虽无明确的规定,却有隐性的指向,在题干中有“对此你有什么思考?写一篇文章,对作家的看法加以评说”一段话,引导学生写成“論述类”文体。并且改卷组在实际
期刊
近日,“年轻一代的阴柔化审美”引起热议,众媒体在“娘炮之争”中各抒己见。我认为,在所谓的阴柔化审美趋势之后,有对多元的、尊重个性社会的呼唤,亦有对精神与责任的未雨绸缪。  “油头粉面A4腰,矫揉造作兰花指”的顺口溜目前正广为流传,字里行间却流露出我们社会对多元审美的不认可和对他人的不尊重。美国社会学家康奈尔在书中写下这样的话:“所谓的男性气质,不过是我们大多数对男性形象固有的认识,来自于社会长期发
期刊
[导 读]  关于命运,有不同的说法和看法。是“命运天注定”呢,还是“命运在自主”呢?下面这篇短文,明显持后面这种观点。  文章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人应该主宰命运而不是被命运主宰。要相信自己、不惧困难、不畏失败、保持乐观、不断努力、抓住机遇,做最好的自己,命运的幸运星就会眷顾。  (本文选自http://www.en8848.com.cn/tingli/meiwen/xgnysbds48/
期刊
得到他人帮助时真挚的感谢、说错话做错事时真诚的道歉是人与人交往中最常见的互动方式。真诚得体的感谢或道歉可以彰显个人的人格魅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个懂得感谢的人,一定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Our favored attitude should be gratitude.”学会感谢可以温暖人的心灵,使生活中充满更多的欢乐与幸福。一个懂得道歉的人,一定是一个心地澄明的人。学会道歉,不仅是一种积极
期刊
《外国小说读本》场景单元里配的《烟雨霏霏的黎明》这篇小说主题让人费解,又没有现成的资料好查,我前后完整读了五六遍,获得的理解各有不同。先是觉得是个写纯真朦胧爱情的,后来觉得是反对战争的,再后来觉得是写命运无常的,读了第四遍之后我又觉得是写无奈的。  第五遍以后,我只读出一个词—— “厌倦”:昙花一现的火花,转瞬熄灭于无奈现实的黑夜。在火花一闪的瞬间,背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无边无际的黑暗。火花一闪,是
期刊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爸爸”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阿照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  一直到初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
期刊
总爱伫立于青山绿水间,寻觅“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总爱止步于微雨纷飞的春日里,寻觅“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细腻温和;总爱游荡于炊烟四起的村落,寻觅“小桥流水人家”的和谐美好。数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道不完的百世悠远故事。历史的车轮在寻寻觅觅中滚滚前行,而我站在浩瀚的书海里,拂去石碑上的黄沙,寻觅久远的记忆。  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轻
期刊
合上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瘦削的老人,牵着同样苍老无力的老牛,在田间缓缓走去。天边霞光渐散,暮色四合,他们融入了黄昏的祥和之中,走进了那唤作“现实”的幻境,踩着落日,迎着月华,哼起民歌,应着长夜的召唤,留给世界以风中摇曳的坚韧。  福贵本是吃喝嫖赌俱全的纨绔子弟,因赌钱输光了家产。一夜之间,他换下绸衣,扛起锄头,开启了潦倒落魄的后半生。父母故去,儿子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多而死亡,聋哑的女儿难产而死,妻子
期刊
曾经坐在台北市议会的议事大厅中,议员对着麦克风咆哮,官员在挣扎解释,记者的镁光灯闪烁不停,语言的刀光剑影在政治的决斗场上咄咄逼人。我望向翻腾暴烈的场内,调整一下自己眼睛的聚焦,像魔术一样,“倏”一下,议场顿时往百步外退去,缩小,声音全灭,所有张开的嘴巴、圆瞪的眼睛、夸张的姿态、拍打桌子的扬起的手,一瞬间变成黑白默片中无声的慢动作,缓缓起,慢慢落……  我坐在风暴中心,四周却一片死静,这时,寂寞的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