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一玩 猜一猜》科学活动的设计分析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p37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容的选择
  
  《纲要》强调科学领域的教育内容应从身边取材。的确,孩子生活的环境中有许多俯拾即是的自然物,但这些往往不一定引起孩子的关注。也常常被教师所忽视。但恰恰就是这些取材简便的自然物。如沙子、石子、小树叶等,是我们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宝贵课程资源。教师的任务就是关注、挖掘身边的自然物、自然现象,为我所用。为儿童享用,并以此引发孩子的求知欲望和探索兴趣。
  
  二、目标的定位
  
  活动设计中,我们将第一个目标定位在“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会用耳朵辨别三种材料发出的不同声音”。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目的是让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对这三种材料有个粗浅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学会去听、去辨别。这样,幼儿探索的目的性和意识性会更加明确。这一目标贯穿在活动的整个过程。第二个目标定位在:培养对自然物的关注和探索的兴趣。我们所选择的材料都是小班幼儿特别喜欢、特别熟悉,且在大自然中随处都可收集到的,这与《纲要》的精神是吻合的、一致的。
  
  三、过程的设计
  
  针对目标,我们思考活动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例如,当孩子听了罐子里的声音后,说出来的材料与老师实际投放的材料不同时,该怎么办?再如。提供哪些器皿让孩子玩最合适?这些问题怎样在教学中解决?为此,我们在活动过程中采用了以下策略:首先,让幼儿充分地玩。反复地玩,多种方式去玩,如用手玩,使幼儿运用触摸觉感知;用器皿玩,使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听到发出的声音和感受到有轻重的不同。总之,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它们的不同特征。其次。为了让幼儿获得用听觉感知事物的方法。教学中我采用了“听”“对比听”的策略,以此强化对幼儿倾听能力的培养。引导幼儿运用“听”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最后,通过游戏“找家”,让幼儿学习运用“听”的方法自己去辨别沙子、石子、树叶撞击罐子后发出的不同声响,进一步感知沙子、石子、树叶的不同特征。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五个环节的设计,围绕目标层层推进,既体现了重难点的把握,又有利于问题的逐一解决。
其他文献
一、主体层次的和谐1.健康的心理素质——内在素质和谐。“和谐型”教师的首要素质应该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表现为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方面都相互和谐、自觉良好并充满活力
课题生成  自从公布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后,福娃那生动可爱的形象深深地吸引了幼儿。加上幼儿园很快将五个福娃的形象画在教室外的走廊上,我经常听到孩子们的议论:“这是贝贝,这是晶晶……”更有幼儿让家长上网下载图片,打印好将图片带到幼儿园里来。我把图片张贴在教室里,让幼儿近距离地观察。福娃中的迎迎是一只奔跑着的藏羚羊,是五个福娃中幼儿最陌生的,我及时讲解了珍稀动物藏羚羊的知识,幼儿对藏羚羊了解,
上世纪90年代初,在园长岗位上,我比较关注幼儿园环境的改造、争取教师资源、学习和研讨各种教育流派.在忙忙碌碌中,我感到自己做得非常辛苦,但外界对我的评价却是积极性大于
祥祥是我班比较淘气而且很有号召力的一个男孩,几乎每天他都能想出一个新花样来和老师较劲.这不,他又带着几个男孩在教室里互相打闹着,我提示了几次,可一转身,他们就又开始了
期刊
带孩子自由活动后,刚刚走进教室,就发现娃娃角的一只小碗坏了。我马上回头问孩子:“是谁把小碗弄坏了?”“孔岩!”孩子们不假思索,大声回答道。“不是我弄坏的!”孔岩马上站起来反驳。  一看是孔岩,我当时就火了,这个孩子,调皮捣乱,几乎天天给老师惹麻烦,一批评,他就摆出一副“不是我”的被冤枉的样子。我生气地说:“是不是你弄的,孔岩?”“不是我!”还是不认错的坚决样。  “那你看见是谁弄坏的?”“是孟文迪
农三师四十一团园林公司依托城郊优势,大力发展集科技、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引导扶持职工大力发展自营经济,为职工增收致富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刘
本文就广播记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广播媒体现场报道的特点优势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并重点对广播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必须担任的角色职责、能力要求以及如何提高
当前,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逐渐在城市生产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应当说,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企业,对农民工的劳动安全状况是重视的。但毋庸讳言,在一
2005年以来,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开展"安康杯"竞赛活动的通知》,要求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各项安全生
【案例一】刚入园不久的孩子,进入角色游戏区就表现得很会玩,他们“炒菜”“吃饭”“抱娃娃”,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孩子装模作样地拿个筐子去买菜,空抓两把“菜”就回来了:有的煞有介事地给“娃娃”喂东西,一口又一口,自言自语地哄娃娃。虽然老师们希望孩子明确自己的角色身份,但是,孩子们玩的时候一点也不考虑自己扮的是爸爸还是妈妈,他们既做爸爸的事。又做妈妈的事,角色混沌不分,似乎只要玩着、做着。就十分开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