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基层 用情转作风 用功改文风

来源 :中国广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222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是对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发扬,是新形势下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创新举措。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强调,新闻战线要深入总结“走转改”的成功经验,推动“走转改”活动常态化,引导广大新闻工作者带着紧迫感自觉“走转改”,带着责任感坚持“走转改”,带着使命感深化“走转改”,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2年7月23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召开了“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研讨会。中央电台台长、“走转改”领导小组组长王求出席会议并讲话,总结了中央电台近一年的“走转改”活动情况,对“走转改”的价值与意义进行深入思考。中央电台副台长赵子忠以亲身经历谈了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和体会。中宣部、中国记协、广电总局、广电协会、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单位领导、专家从理论层面对“走转改”活动进行了分析,充分肯定了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的成效,并对继续开展好“走转改”提出希望、意见和建议。中央电台“走转改”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之声负责人等从不同方面总结了经验,提出努力方向,一线记者代表谈了在“走转改”中收获的体会。中央电台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包云主持会议并作小结。各中心(室)、频率单位、直属部门负责人、记者编辑代表共7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走转改”报道的特征和亮点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周密部署,领导带头,全员落实,全面落实,特别制订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领导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方案》,由台领导按照各自分工范围,以全台各频率为主体,组成若干个下基层小分队,根据各自频率定位,自主确定对象地区,自主策划选题。小分队瞄准基层地区(地、县、乡)特点,紧扣频率定位,做好选题策划,确定报道主题,确定落实措施。采写体现基层特点,小处着手,大处着眼,时时处处体现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实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品牌活动、特色活动来提升新闻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及队伍能力素养的目标。中央电台总编室副主任、“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树凤在研讨会上汇报了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的特色、影响及亮点。
  实现了采访报道的常态化。去年8月9日新闻战线启动“走转改”活动后,中央电台中国之声率先在《新闻和报纸摘要》中推出《基层中国》专栏,集中播出反映基层群众工作生活的新闻报道,重点内容、连续报道延伸到《新闻纵横》《央广新闻》等栏目中全天跟进播出。经济之声、音乐之声、对港澳台广播、民族广播等频率及网络新媒体、平面媒体也都推出了固定专栏,“走基层”报道成为采编人员的工作常态。
  形成了传播效应的规模化。全台各频率、各中心明确目标重点,发挥特色,整合资源,不断推出精心策划的走基层大型调研采访活动,多媒体联动播发诸如《情牵大乌蒙》、《新春走基层》、《倾听基层》、《中国湿地报告》、《民族记忆》等多个系列、专题、连续报道。这些选题多元、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规模化报道,关注自然,关注民生、关注变化,以充满乡土气息的国情报告和民生调查为特征,总体形成了中央电台对基层中国的全景式真实呈现,让广大受众全方位感受到全国各地的鲜活图景和生动气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走转改”报道以百姓为主角,始终关注普通人带给我们的感动、力量和希望,感知群众的冷暖疾苦,有力地坚持了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传播理念。
  台领导率先垂范,每位领导都多次亲临一线,亲身体验,亲自感受,视自己为团队中的一员进行采访报道。领导下基层成为报道亮丽的风景线。如,王求台长今年在《倾听贵州》系列报道中,先后到贵州毕节、铜仁、遵义、贵阳等地进行采访报道,行程数千里,采访近百人,紧接着又带队赴新疆调研采访,展开《倾听新疆》的系列报道。
  “走转改”报道将角度对准真实的中国、基层的中国,把准了时代脉搏,回应了社会关切,从而感动了听众,提升了新闻的感染力、影响力。获得各级领导及专家同行的肯定。
  “走转改”提升新闻队伍素质
  在“走转改”活动中,中央电台大批一线采编播人员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他们既充满激情又脚踏实地,因敬业而忘我,因责任而投入,在收获一篇篇精品佳作的同时收获了对媒体责任和自身责任的理解和思考,收获了把话筒伸向基层百姓的自觉。
  中央电台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走转改”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智力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走转改”活动对新闻队伍素质的提升。
  一、有利于新闻队伍更好地把握民情和国情。通过“走转改”,记者看到了实情,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弥补了实践积累方面的欠缺,有助于他们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的增强,在新闻报道中更好把握大局、把握全局。编辑记者在基层看到、听到、感触到了最真实的情况、最朴素的声音和我们这个社会真切跳动的脉搏。对这些情况、声音的准确认识、理解和反映决定着新闻报道是否真实、鲜活、有思想、有价值、有生命力,决定着新闻队伍的思想是否有深度。
  二、有助于新闻队伍更好地培养群众观念,提升社会精神和人文精神。基层是新闻工作者永远都不应脱离的土壤,深入基层,走进群众,感受群众的冷暖,倾听群众的心声,使编辑记者在感情上和基层百姓贴得更近,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在“走转改”活动中,中央电台记者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通过节目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同时在基层一线处处体现人文关怀,奉献爱心,多次帮助当地百姓解决实际困难。
  三、有助于新闻队伍深刻理解新闻源泉,提升新闻理念。“走转改”活动的业务实践,使编辑记者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把视角朝向群众,把话筒对着群众,才能够得到第一手最真实的新闻线索。新闻的源泉在实践、在基层、在群众,这种认识对于新闻队伍,特别是对年轻编辑记者素质的提升及未来的新闻业务实践是非常宝贵和必要的。有了这种认识上的提升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不断强化和自觉实践,才使节目中来自一线、反映基层、关注民生的声音丰富精彩,使报道和宣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更有深度、力度和温度。   四、有助于新闻队伍采访能力的提高。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是新闻工作者成长成才的沃土,也是新闻工作者艰苦的课堂。基层一线的实践在思想方法、报道方式等方面考验提升了编辑记者的能力。
  可以说,“走转改”正从一种活动变为新闻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
  构建“走转改”长效机制
  在当前“走转改”活动取得明显成效的前提下,如何使其成为新闻界的常态,是新闻战线面临的现实问题。推动一项活动常态化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使活动制度化,利用制度的力量约束和监督从业者的行为,变被动为主动,由自发上升为自觉。制度机制管根本、管长远,是“走转改”常态化的有效保证。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总监蔡小林表示,要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必须在前期策划、队伍配备、前后方结合、持续报道深入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机制和方法的创新,推动活动常态、长期、扎实开展。他介绍了中国之声为构建“走转改”长效机制方面所做的工作。
  长期规划,分段实施,各有侧重。中国之声的“走转改”活动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是2012年4月到5月,每月推出两期主题采访;第二阶段是2012年6月到2012年年底,每月一期,持续深入。到目前为止,中国之声已经开展《倾听浙江》《倾听贵州》《倾听安徽》《倾听云南》《倾听海西》等大型采访活动,此外还开展了特约观察员“走转改”、青年编辑记者主持人“走转改”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这些采访活动每天播出频率很高,至少报道十条次,每次报道主题突出,互相呼应,形成较强宣传气势和影响。
  领导带头,激励队伍,走得深入,走得扎实,推进常态化过程。领导层身先士卒必不可少,中央电台每一次“走转改”活动,各位台领导既是领队又是记者,他们拿起话筒,带领年轻记者编辑们深入社区农家和企业园区,与基层干部亲切对话和交谈,聆听来自基层的声音,并亲自采制录音报道。有熟悉中央电台情况的老听众反映,听到王求名字连续出现在广播里,感到特别亲切,台领导真正放下身段,以普通记者的身份,深入实际采访,这种举动为编辑记者做出了表率,会使他们受到巨大鼓舞,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走转改”采访报道中。
  策划打造名牌节目,环环相扣。每次“走转改”活动中国之声都组织强大策划力量,对走基层的人员时间安排、任务要求等事项做出具体规定,做到持之以恒。比如,每次报道都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前期为预热阶段,中期以现场报道为主,后期是深度报道,持续发酵。以《倾听贵州》为例,4月21日、22日制作片花,在各节目进行宣传,4月23日~28日在《新闻和报纸摘要》等重点节目播出录音报道28篇,播出时长84分钟。同时,4月23日~28日的《央广新闻》连续推出《倾听贵州》,每半个小时滚动节目,播出时长96分钟。5月7日~14日的其他四大“走转改”报道主题,《新闻纵横》等节目再次推出系列报道,充分发挥中央电台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体现国家电台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发挥优势,善用声音,贴近心灵。声音是广播的独有传播形态,善用声音是中国之声“走转改”系列采访活动提出的报道方针,精心制作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报道,同时注重对不同地区的典型人物、典型行业、典型履历进行挖掘,在不同地区打差异牌、类型牌,加深听众印象。
  机制创新纳入考核,表彰奖励激发活力,不断完善激励机制。目前中国之声已经将“走转改”纳入业务考核范畴,对“走转改”活动进行系统量化,从数量、质量等方面建立科学的认证系统,在效益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对扎根基层的编辑记者主持人给予倾斜和支持。
  而且除了制订制度措施,还要与受众形成良性互动,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之声通过官方微博等多种形式,加强受众对“走转改”活动的参与,及时掌握受众反馈,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真正做到联系群众,影响群众,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深化对“走转改”的认识和实践
  “走转改”是一场重大的新闻实践活动,更是新闻理论的突破和创新,通过“走转改”,编辑记者的精神得到洗礼,作风得到转变。
  中宣部新闻局六处处长黄强对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成效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有六个特点:一是领导带头。每个季度台领导至少下基层一次,这种机制示范带动效应非常明显。二是重视顶层设计。以“走转改”眼光引领各领域新闻报道向深度广度拓展,让“走转改”精神渗透到新闻报道的全领域。三是重大活动引领。例如“倾听”系列报道采制播发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系列活动亮点突出,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四是打造精品佳作。例如34集系列报道《我说我的幸福》及《四川彝族孤儿》等,作品有特色,主题切入鲜明,篇幅短小精悍,文字朴实生动,社会效果很好。五是解决实际问题。在“走转改”活动中,能借助媒体力量帮助基层解决困难和问题,增进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六是强化制度保障。一年来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成效突出,也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为“走转改”深化拓展作了有益探索。
  在谈到如何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时,黄强认为,需要从深化实践、建构制度、提炼精神和探索理论四个方面着手。
  实践的深化。首先要不断改进创新。“走转改”要深化很重要的一点,必须围绕当前的中心工作,围绕工作大局进行谋划,进行选题策划。表现在当下,必须围绕“两个毫不动摇”,围绕十八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来部署和推进。其次要突出热点引导。最后要推动舆论监督更加科学理性。
  制度的建构。深化“走转改”最重要的还要有长效机制来保证,有完善的制度。领导带头示范、激励约束、基层联系点、群众评价等各方面的机制和制度,都是媒体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很好的机制保障。
  精神的提炼。要发扬“走转改”精神,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既要坚持重心下移,面向基层,又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作风。“走转改”精神内涵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提炼,并在实践当中践行。
  理论的探索。首先,“走转改”活动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坚持新闻与实践,体现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广大新闻工作者不仅更加自觉维护新闻报道具体事实的真实,而且善于从总体上、本质上、发展趋势上把握报道要求,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念。其次,“走转改”活动体现了新闻工作的社会责任,体现了新闻工作人民至上的理念。“走转改”是一场重大的实践活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核心理念的认识,为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新闻道路提供了有利的尝试。   中国记协国内部主任、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孙兆华对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也给予积极评价,并对如何深化“走转改”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通过“走转改”活动不断深化对新闻规律的认识。“走转改”已经不是新闻报道的概念,而是新闻战线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举措,是人民至上思想的体现。“走转改”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实践论,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是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不管新闻的业态发生多大变化,技术含量有多大提升,新闻工作的主体和对象永远是人民群众,基层永远都是新闻的富矿。反之就背离了新闻工作的本质,违背了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
  二要深化认识以指导实践的深化。用心探索,不断创新,是中央电台“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走转改”活动一个重要特点。尤其在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更要保持清醒头脑,深化认识,坚持实事求是,客观辩证地指导实践。
  三要重视“走转改”中不理性、不适应的问题。在“走转改”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理性、不适应的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央要求新闻媒体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新闻媒体来说这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苦练内功,通过“走转改”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素质。
  四是加强新闻队伍建设。一个有实力、有公信力的媒体背后是一支思想作风过硬的队伍。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更需要编辑记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自觉地承担起新闻宣传工作为党和国家大局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崇高责任。
  五要建立科学有效的长效机制。建立和完善基层联系人制度、建立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评比激励制度等制度,是活动持续开展的保障。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戈晨在谈到深化“走转改”活动的着力点时指出:第一,“走转改”活动是驱动创新的动力,是节目创新最好的载体,要通过“走转改”活动驱动节目创新。不仅报道基层的变化和成绩,还要深入了解基层的节目需求、新闻需求,这样才能够发挥主流媒体的引领作用。第二,“走转改”活动是推动新闻传播规律研究的重要契机。通过“走转改”活动深入探索广播节目内容体系建设。第三,“走转改”活动的深化需要机制的保障和创新。要进一步探索建立“走转改”长效机制,并随着活动的深化,不断完善,形成规律。
  与会专家学者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专家组组长张振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陆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炘炘也结合实践发表了见解。
  用真心 动真情 讲真话
  2011年2月22日,在中宣部召开的新闻战线“新春走基层”活动座谈会上,刘云山部长曾说:“‘新春走基层’的实践再次启示我们,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基层蕴含着最鲜活、最生动的新闻资源。到了基层,就有了报道的素材,有了思想的火花,有了写不完的故事。”
  经过一年的“走转改”活动,中央电台采制了一大批立足群众立场、回应群众关切的新闻作品,形成了成熟的报道机制,培养和收获了一批善于深入基层、具有时代情怀、充满群众感情的新闻采编队伍,拉近了与群众的情感距离,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中央电台副台长赵子忠代表台领导班子,结合自己走基层的经历,谈了参加“走转改”活动的收获和体会。
  用真心。首先是要真正理解、深刻认识“走转改”活动的现实意义,“走转改”活动不仅是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一贯优良作风的重要表现,也是在当今媒介传播形态多元多变的情况下,主流媒体提高公信力的重要途径。作为媒体,必须在一线、在现场、在基层,发出一线声音,用百姓语言解决百姓事件。
  用真心还要求真走、真下去,这个很关键。真正走进群众、走入基层,才能真正体会到变化,才能体会到中央的政策、精神与百姓诉求的结合点,才能正确引导舆论,化解社会矛盾,才能切身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随着媒体传播手段的日益多样,现在记者没有到现场也可能捕捉到现场声音,没有到现场也可能会写出有关现场的文字,这是不可取的。作为主流媒体记者,在报道特别是作舆论监督的正面报道时,一定要在现场,用真心。
  动真情。“走转改”过程中一要真正了解百姓心声,感受大地变化,同时更主要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从思想作风上、工作作风上、学风上去转变。从日常宣传报道中发扬“走转改”精神,汲取背后的内涵,以更务实的作风和工作推进正面宣传和舆论工作。“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新闻记者的感情在大地、在泥土,走基层,站在大地上贴近泥土,才能体会到跟百姓接触的情感,才能作出有情有义的报道。
  讲真话。要用采访对象的语言讲采访对象背后的故事,要讲受众听得懂的话,这是“走转改”中必须坚守的一种职业素养,也是媒体和编辑记者基本的职业操守。正如中国之声的《难忘中国之声》,录制的都是普通人的声音,为什么受众听了以后感觉非常好,就是因为它反映的是普通人内心的真实情感。
  赵子忠强调,只有坚守用真心、动真情、讲真话,新闻界才能按照中央的要求,达到“走转改”的实际效果。要用“走转改”的要求,以“走转改”的精神,做好各项宣传工作,真正实现新闻报道的“走转改”,不断推动宣传创新。
  研讨会上,军事宣传中心记者陈欣、中国之声记者王娴、中央电台驻广东记者站记者周羽代表青年编辑记者分享了自己“走转改”采访的难忘经历,谈了对“走转改”活动的认识和体会。
  《新闻阅评》高度评价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
  中央电台“走转改”活动的系列报道多次受到中宣部《新闻阅评》的肯定与表扬。中宣部新闻阅评员、中央电台学会专家监听组成员臧捷年对此作了介绍。
  2011年底第665期《新闻阅评》对《情牵大乌蒙》给予了高度评价,说这次采访实践既锻炼了新闻队伍,也创作了高质量的重点报道,尤其是青年记者编辑真正深入基层与农民一起干活,同锅吃饭,体会群众生活的艰难,体会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深切感受到他们报道与现实生活如此贴近。
  今年春运期间中央电台推出《新春走基层》专栏,百名记者深入一线发回大量报道,充分发挥国家主流媒体信息服务功能。2012年第23期《新闻阅评》认为中央电台《新春走基层》专栏从“温暖回家路”开篇,十分温馨,贴近务实,相关的报道都是记者亲身体验,不仅报道数量多,而且凸显出广播媒体用现场音响说话,真实、直观感染力强的独特优势,不仅让人听到了记者走基层的可喜成效,也感到新的作风和文风。
  对于中央电台2月13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推出的特别报道《我说我的幸福》,《新闻阅评》2012年第86期评价为,以温馨小栏目见证大道理,中央电台在惜字如金的“报摘”开展的确是好创意,我们听到最基层的农民、工人,小微企业主的说话,比通篇大论来得更有说服力。这些素材完全是记者走基层所采写的,足见“走转改”之成效。
  中宣部刘云山部长在这一期作了批示,开办这样的栏目生动鲜活,是电台新闻宣传的创新,中央媒体要多一些老百姓的声音。
  5月17日的《新闻阅评》评价中央电台的“走转改”不仅正逐步常态化、制度化,而且和重大宣传主题有机结合产生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半年以来中央电台推出的多项大型“走转改”报道,均有台主要领导带队,强调身心并入,脚踏实地,做出的报道鲜活展现了各地各民族的时代风貌。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分析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性和意义,认为这是践行新闻工作基本规律和责任担当的重要体现。具体而言,深入开展“走转改”,是造就优秀新闻工作者的必由之路,是改进新闻报道的必由之路,是践行媒体责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深入实际 新闻工作 规律 责任  凡事皆有“道”,新闻工作也是如此。  关于“道”,老子用四个字概括它的特点:大、逝、远、反。“大”和“远”是指“道”对于万事万物的主
期刊
摘 要:现如今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把小平台变成大平台,让信息进一步放大,这就需要广播人以联盟促进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中国广播的影响力。  关键词:广播 合作 搭建平台 促进交流 提升实力  信息时代,广播媒体要充分发挥联盟优势,通过合作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现双赢的重要手段;它有效地解决了地方媒体与国家媒体的资源对接,让信息进一步放大,使广播媒体真正实现1+
期刊
一位孜孜不倦的学者  黄升民教授在广告媒体人面前常常说:“我不是一个广告人。”但是,业界人讲到黄教授必离不开广告!而讲媒体广告,必说到黄升民。  黄升民27岁大学毕业,31岁自费留学。1986年去日本时的初衷的确不是学广告,但是他的一位老师力劝他从研究广告入手去学习做一个学者。  当时,日本电通广告公司要研究一些消费者的广告意识,把这个课题交给了黄的老师,在帮老师完成课题的过程中,黄升民才真正比较
期刊
摘 要:《五彩夕阳》是辽宁省本溪县人民广播电台一档专为老年人制作的节目。笔者认为,该节目在目标追求中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实现,在传播信息中强化节目的服务功能,在开心娱乐中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在强化责任中体现社会功能,这是其获得受众认可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五彩夕阳》 老年节目 健康老龄化 社会责任  我国从上世纪末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银发浪潮正挑战着我们发展中的社会,同时也挑战着我们媒体,挑
期刊
摘 要:作为2012年第38届国际广播特写会议展播作品,美国芝加哥电台朱莉·夏皮罗和英国垂树制作广播节目公司艾伦·豪尔共同创作的广播特写《你诚挚的》(《Yours Truly》)赢得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本文除了介绍一年一度的国际广播特写会议的情况之外,重点介绍这部由英美广播人合作的《你诚挚的》的创作动因、创作过程和特点。  关键词:国际广播特写会议 《心照不宣的事情》 探讨 像给亲人写
期刊
摘 要:21世纪开始的十年,是新媒体发展蓬勃的十年。传统广播媒体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创新,在竞争中谋求新的生态形式和平台。广播新闻秉承全新的发展理念,在历经语态、传播方式的革命后,微电台的加入迎来第三次革命。本文重点论述广播新闻终端制胜的第三次革命,将促使广播新闻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进一步提出广播新闻研究需与时俱进。  关键词:广播新闻 形态 终端 微电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
期刊
摘 要: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增加了“严禁刑讯逼供和以威胁、引诱、欺骗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证据,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的规定,这是我国刑事法律中第一次确立反对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这要求媒体的报道行为有必要做出调整,应严格遵循法治的基本精神,对嫌疑人、被告人在开庭前自述犯罪事实的报道给以慎重的考量与评估。  关键词:禁止自我归罪 刑诉法 媒体 报道 客观中立  
期刊
摘 要:南水北调,关乎国计民生。在湖北省丹江口库区最后一批移民全部搬移库区之际,湖北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与中央电台、鄂、京、津、冀广电及网络媒体合作,联合推出大型现场直播节目《同饮一江水,共有一个家——南水北调湖北大移民》,充分发挥广播的传统优势,突破报道形式,倾力为听众打造了一次精彩的现场直播,为业界所瞩目。本文通过分析此次直播中的亮点和特征,揭示了我国广播事业在发展中与新媒体互动创新的强大
期刊
摘 要:心理素质概念几乎涉及到了现代社会的各个行业,广播直播节目因其职业特点,对播音员主持人心理素质的要求尤其严格。本文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为例,认为当前对台新闻主播应具备敏锐的感知能力,恰当的紧张度调节能力,优良的认知能力及适度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对台广播 新闻主播心理素质  海峡之声广播电台是专门从事对台广播的综合性电台。近年来,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影响不断扩大,节目由原来的一套发展到
期刊
编者按:2012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  必须注意的是,传统媒体在运用微博增强舆论影响和引导能力的同时,也会因使用和管理不当而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法律纠纷。要规避这种风险,就必须对微博的特性和法律风险研究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