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性能力培养的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

来源 :高等建筑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fv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行业面临从粗放发展到精细提升的转型,吉林建筑大学在“朴实性与开放性”教育观的指导下,以创新性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构建,通过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立,构建创新训练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职业性与学术性结合,通过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和改善实践途径,形成了立体式、网络式的框架,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依据不同阶段的能力培养需求,强化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将课程模块化组合,同时细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整合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为适应行业转型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提供教学改革新思路。
  关键词:培养模式;建筑学;创新能力;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3-0055-08
  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对传统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社会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1]。在整个建筑行业面临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建筑教育必须适应变化,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人才,在培养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吉林建筑大学1980年开始设立建筑学专业,目前已成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建筑学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和吉林省首批品牌专业,2002年以来连续三次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教育评估。38年来依托地域办学特色,从经验的传授到理性的建构,逐步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开放性教学体系。
  多年来,建筑学专业融合“朴实性与开放性”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体系,推进实践训练,强化 “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重创新”的专业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以建筑师执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地方院校建筑学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建筑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一)研究目标
  近年来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连续性培养,吉林建筑大学积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改革研究,构建基于创新性设计能力培养的建筑学专业“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
  “多模块立体式”教学体系强调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多模块”是指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将知识要点归纳整合为某种程度上相互独立的模块单元,在模块化的基础上引入相关专业知识点,构建合理的专业教育体系和完善的知识结构,系统扎实地落实相关知识要点。“立体式”是由主线教学设计、探讨式理论教学、课内外大创实践活动、科研项目、企业实践活动等模块组成的多元化教学体系。
  (二)指导思想
  通过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善实践途径等措施,强调创新训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融合,尝试建立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并深化建筑学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1)破解高校工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解决建筑教育精细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布局和设置,教学内容、教学体系的调整和改革,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都要突破单纯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思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2)使学生能在更广阔的学科视野下学习,实现传统工科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
  强调新理科、新人文社科以及新通识教育交叉融合,推动工程科学与人文等学科深度融合,实现转型建设,为工程人才培养带来理念和范式的转变。
  (3)以常变常新为目标,新工科建设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新工科建设,提供学生知识拓展的平台,着力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关于“新工科”建设实践探索的研究成果仍然较为少见,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新工科”内涵的研究。 “新工科”是新经济背景下催生的,突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特点的新兴工科或理科。“新工科”以培养多元化和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为目标,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升级版,在教育教学理念、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多方合作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拓展和质量提升[2]。
  二是关于“新工科”建设的国际比较与借鉴研究。 “新工科”具有“集成与融合”“智能与创新”的特点,重视工程伦理教育。
  三是关于“新工科”的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研究。“新工科”教学宜采用合作学习、整合教育技术、创建虚拟学习环境、跨学科协同合作、重视本科生科研、促进师生互动、实践互动的教学策略。
  四是关于“新工科”建设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中山大学为代表的“复合交叉模式”、浙江大学为代表的“主辅+本硕”贯通模式及地方高校的“多元多样模式”。
  2017年各高校通过持续改革与实践研究,逐步进行新时期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构成了“新工科”建设的三部曲[3],开拓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新路径。
  三、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既有理工科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的美学素养,体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结合的特征,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纵观原有建筑學专业教育体系,突出的矛盾在于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迫使具有个体差异的师生通过同一模型进行翻制。这种被“格式化”和“生产线”的教育和评价体系(图1),使师生的特长得不到发展和肯定。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点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但何时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进行,是应重点关注的教改内容。   (1)针对学生的“学与用”脱节、实践与应用能力弱、缺乏创造性才能等问题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
  (2)强调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改变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打破“格式化”和“生产线”的教育和评价体系,使师生的特长得到发展和肯定。人才培养的出发点从“教什么”转移到“学什么”,体现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性地位。
  四、建筑学新工科培养模式的路径优化与框架构建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建立细化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手段、改善实践途径的培养框架,以适应专业建设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强调创新训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协调融合,在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进行改革,关注学生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4]。
  (一)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建筑学新工科培养路径
  学校建筑学专业注重的是创新性、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新工科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强化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培养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等改革为依托,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1)创新教育理念。提出“创新能力培养融入建筑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探索创新教育融入当代新工科教育的模式和路径。
  从狭义的专业框架中脱身,转向多向性、复合化和创新化人才培养,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从注重知识型的教育转变为创新性专业能力的训练。紧密结合建筑学执业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构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立体框架。
  针对学生差异性,注重创新训练的平台建设,通过不同模块课程的组合和实践任务的选择,在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提出创新思维、方法和能力训练目标,强化设计意向,进而提高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
  (2)更新培养体系,形成立体式、网络式框架,构建 “一横多纵”教学体系。
  建立交叉复合的课程结构,围绕注册职业资格基本素质训练形成课程群。将知识点构建为立体式、网络式的框架,将实际工程研究项目引入教学环节,设计主线课为教学载体,构建设计主干课程“一横多纵”教学体系,强化专业设计课程体系。同时,将数字技术和实践教学手段与创新素质培养相结合[5],完成教学技术更新,实现先进教学手段与新颖教学内容的对接。
  (3)革新教学模式,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提出实题、实地、实操的技能训练模式,推进教科融合。
  将真实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引入课堂,转化为“理论+实践”系列课程,整合不同内容、方式和层次的实践环节,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有效连接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利用BIM等集成化辅助设计方法和手段使专业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促进人才培养标准更加全面,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二)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建筑学新工科培养框架
  1.细化培养目标,在设计主干课中全面实行垂直体系
  (1)拓宽基础知识训练平台的广度,形成多专业融合式、交叉式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与相关专业进行基础课程置换,为学生专业技能的补充和拓展搭建大平台。
  (2)在培养方案中系统安排课程的前后衔接顺序、知识点难度的推进顺序,特别在设计主线课中,注重落实每个过程中每一阶段相对应的知识支撑和实践训练需求,注重实践环节与课程内容的对应顺序(见图2)。
  (3)进一步强化设计能力的创新性培养,将知识框架系列化。依据不同的能力培养需求,将所有课程模块化组合,同时细化实践能力培养环节,梳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
  2.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交叉复合的网络化课程结构
  (1)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注重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同时在知识点传授中配套提供不同形式和侧重点的实践训练。
  (2)充分考量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其提供课程组合的多元化选择,积极倡导并利用BIM等集成化辅助设计方法和手段,提升适应多元化社会需求的空间能力训练。
  3.更新教学内容,高低年级授课侧重点不同
  (1)把课程学习的重点从重视知识点的学习,转为在实践中学习知识的模式,激发学生能力,形成创新性的教学模式。
  (2)将知识点重新以立体化和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精心组合,课程设置中以“辅学多练”为主要特色,建构长短结合、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的实践训练和实习环节。为强化知识点的落实配备不同形式的实践学习环节,强调设计课程答辩制度,加大学生的差异化发展,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设计实践和创新能力。
  4.革新教学手段,倡导体验式的实践教学
  (1)教学改革中强调教与学的出发点和实施方式的改变。课程过程管理和分阶段、按比例累加的成绩评定,认可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支持成果个性化表达等措施已经逐步得以实施。
  (2)多样的实践选择分布整个五年在校学习期间,实践方式包括课程实践、联合设计、学科竞赛、综合设计院实习、创新创业项目、卓越工程师计划和教师的纵横向科研课题等。
  (3)在教学环节的实施上,给予个性化的教学引导,保证多元化实践训练的开展,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上进行多样化处理。
  五、建筑学新工科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学校建筑学改革以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实践能力为切入点[6-7],将实践过程与创造力培养结合,为进一步提出相应的策略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明确用人单位及相关部門对建筑学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的具体要求,采用相关院校教学内容的类比法、统计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对获取的第一手数据及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努力挖掘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当前建筑学新工科教育与教学内容优化中存在的问题,努力寻求建筑学新工科教育与学生设计实践能力衔接的最佳平衡点。   (1)强调知识传授的启发价值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新视点,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建立监督机制,构建新工科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表1)。
  (3)通过选修不同的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注重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 “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 。
  (4)将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将知识型培养转变为创新性专业能力培养(图3)。
  (5)建立交叉复合的课程结构,围绕注册职业资格基本素质训练形成课程群。
  (6)以多途径多形式将真实的科研和工程项目引入课堂,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最有力的保障,有效连接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
  六、结语
  吉林建筑大学建筑学专业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示范性,在新工科培养模式下,学生基础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显著增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平台建设已见成效,专业人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毕业生创新设计能力广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逐步构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和多层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推进并深化新工科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为适应专业建设的新要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提供适合地方院校教学改革特色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伍济钢.主动开放科研平台 积极参加创新竞赛——省属普通高校工科类本科生实践能力培养新途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7):39-42.
  [2]张海生.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J].重庆高教研究,2018(1):41-55.
  [3]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8-12.
  [4]吕静.“1+1+3”三段化教学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群优化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3):93-96.
  [5]孙爱晶,范九伦,杨武军.地方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安邮电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论坛,2015(5):59-61.
  [6]杨青娟,沈中伟.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108-112.
  [7]柳亮.地方医学院校“全程化、分层次、多平台、广协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7(17):57-60.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from extensive development to fine improvement, Jilin Jianzhu University, guided under the education view of “simplicity and opennes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cultivation as the main line,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module stereoscopic form”. It constructs a new engineering training mode combining innovation training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disciplinary platform and multi-level innovative pioneering practice platform. In teaching reform, it 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and academic. Through refining training goals, reforming course system, updating teaching content, innovating teaching means and improving practice way, a three-dimensional networked framework is formed, and a “one horizontal and multiple verticals”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main courses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ability cultivating needs at different stages, it strengthens the innovative cultivation of design ability, modularizes all courses, refines the training of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tegrates innovative ability training modes. It provides teaching reform new ideas to adapt to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new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  training mode; architecture; innovative ability; teaching system
  (責任编辑 周 沫)
其他文献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对照“新工科”建设思路,针对地方高校建筑学教育存在的专业各自为政,人才出口单一;培养机制滞后,行业适应性低;办学定位相似,服务地方不足等问题,以河北工业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个案进行分析,从打破专业壁垒,构建“大设计”平台;借力社会资源,加强产教融合;科学办学定位,服务地方建设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期刊
摘要:传统的理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对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培养车辆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车辆工程领域的案例库建设有效地保证了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案例教学法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通过构建车辆工程领域的教学案例库,分析了案例库建设的必要性、难点和可行性,提出了案例库建设的基本原则,总结了案例库建设和教学实践的
期刊
摘要:加入《华盛顿协议》后,中国工程教育开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立足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以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课程体系为着手点,将工程教育理念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为地方高校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开展特色内涵建设,实现同类院校间的错位竞争探索有效的路径。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T
期刊
摘要:科学普及是高校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实践载体。科普创作与实践是大学生创新教育新的增长点。引导大学生从事科普创作与实践,深化大学科普资源立体式开发,形成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新方式。依托高校教学科研机构,构建大学生科普创作与实践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大学—政府—社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网,推动大学科普资源服务社会。  关键词:大学科普;科普资源;服务社会;创新教育;科普创作  中图分
期刊
摘要: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来设计和开展科普研究工作,能有效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西南地区公众的科普需求也随之改变。对当前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归纳总结其科普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西南地区及全国科普工作的开展起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西南地区;科普需求;科普形式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
期刊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扎实推进网络强国这一国家战略,不断完善网信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加强网信人才队伍建设等。在高校普遍尚未设置“网信”“舆情”专业情况下,如何敏锐把握新兴专业人才需求的市场变化,培养符合行业特色的紧缺专业人才,已经成为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的一大课题。分析高校在舆情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基于问题研究建设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模式,并通过重庆大学多年实践探索,以期为全国舆情信息人才联
期刊
摘要:地方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是一个系统工程,应重视对人才培养重要环节——毕业设计的改革。以许昌学院为例,在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进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亟待解决的五个问题,分别涉及教学管理、师资力量和专业能力要求等方面,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及实践经验。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TU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日渐成熟,已经逐步应用在教育领域。为优化教育方式、实践教育改革,文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佛光寺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针对佛光寺斗拱复杂度高、分辨构件难等问题,利用虚拟现实沉浸性、交互性、想象性的优势,构建一个交互式的虚拟仿真环境,让建筑类专业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参与斗拱搭建的过程。此斗拱文化体验式教学软件相较于传统的学习方式趣味度和知识保留程度更高,揭示了虚拟现实技术
期刊
摘要:高等学校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由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组成的培养体系不仅决定着人才培养方向,也深刻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以美国奥尔巴尼大学地理与规划学系城乡规划专业为例,从办学层次、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系统分析了其培养体系构建,从培养目标设定、知识体系构建、思维方法训练及职业道德培养等方面对其办学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  关键词:城乡规划;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
期刊
摘要:中美两国本科教学有着较大的区别。与美国相比,中国管理制的教学体制有利于督促学生学习,充足的课程让学生理论功底更扎实。但中国本科教学往往强调知识内容本身,而较少关注理论的实践运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以致学生实践能力不足。当代大学生科研热情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期望参与科研。哈尔滨工业大学以科研优势为依托,设立“创新研修课”,受到学生欢迎。实践证明,“创新研修课”不仅为年轻教师提供了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