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岁月,母亲那些打转的活儿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hl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绣花
  一针一线牵动着淳朴
  实而存华
  如大米般沉甸
  布鞋面上
  衣袖边缘
  挤满缤纷,彩蝶飞舞
  艰涩的日子
  母亲依然把愉悦与希冀
  如歌一样吟唱
  梦里枕着阳光、雨露
  一路芬芳,一路孤行
  始终,点缀远方
  织布
  夏日如蓝,机杼欢声
  如一只脚系棉线跳动不停的画眉
  无论怎样飞跃
  都永远飞不出
  母亲轻巧的手
  织布机上的布料
  脸面涂灰
  毫无知觉间
  仿佛被压在石块下的劲草
  磨蹭前行
  缝补
  煤油灯下
  母亲的针线如一群黑色的蚂蚁
  轻柔地爬满了破旧的衣裳
  她掏出心的暖气
  点亮眸子
  瞳孔放到最大限度
  想用夜色,安抚
  方形圆形三角形的补丁
  让它们携带温情
  走进季节深处
  打鞋底
  针线穿过黏硬的鞋底时
  母亲咬牙使劲的模样
  艰难如我在黑夜中
  寻觅诗行
  排列井然的线点
  仿佛南归的雁
  飞过摆置在母亲手中的天空
  没有一只掉队
  剪山谷
  剪子轻快地滑过指缝间
  驻足山间的谷子
  纷纷倒下,一垛一垛
  映黄了
  山对面的那片树林
  收割玉米
  母亲瘦小,八十斤左右
  而那一担担玉米棒子
  沉如磐石
  常常勝过她的体重
  肩膀上
  辗转反侧的扁担
  吱吱叫响
  种菜
  她总轻轻地
  把菜苗扶得挺直而平稳
  就像当年
  扶我站立的样子
  清风走过菜园
  菜叶微笑而翠生生地
  舒展开去
  洗碗
  其实,母亲不是在洗碗
  而是在练习乐器
  总想弹奏出一支丰盛曲
  日子涩如青果
  她期待碗里长出禾苗,以及一些豆类
  她总想握住春天的手
  点燃心灯让每一寸昏暗如墨的光阴
  一直亮着
  浣衣
  湖水如镜,晨曦微微
  母亲常常把一家人的脏衣服
  聚拢成堆,置于石板上
  棒槌无情飞舞
  击打着羞涩的日子
  吓跑早起的鱼虾
  还有,昨夜恍惚的那个梦魇
  除草
  母亲给农作物除草
  很少使用农具
  茧如裂薯的手,落到之处
  杂草连根奔跑
  而田地里
  永远赶不走的
  是一片金黄
  扫地
  稻秆扎成的扫帚
  仿佛书法家手中的一支大狼毫
  母亲谙练挥毫泼墨
  那些暖心的字体却不愿意站起来
  两间茅屋的地板脸色始终像栗子皮
  单调得让人屏气
  尘埃飞扬中,家的面孔
  洁净如初
  挑水
  木制的水缸常常张开大口吞噬母亲的疲惫与汗水
  像永远吃不饱的鳄鱼
  目标时刻对准岸边的动静
  一担复一担
  一挑又一挑
  水桶在她肩上横飞
  满桶的水却平静如湖此时,所有的水鸟都躲进湖边的杂草尽管,水井与水缸之间是一段上坡的路
其他文献
田东县义圩镇民间称“七里山区”。  义圩镇地处田东县北部,全镇有11个行政村98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汉、瑶等民族群众。“七里香猪”是闻名区内外的珍贵香猪品种。  每年农历三月最后一个圩日,是七里歌圩。这天,田东、田阳、巴马、平果等县的歌手和民众会集中到义圩街唱排歌,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義圩歌圩。义圩地处田东、田阳、巴马三县交界处,是旧时“七里”的中心地带,历来街市繁荣,经贸活跃。七里山区民众擅长唱歌
期刊
在中央民族大学的家属院里,人们常常能看到一位银白短发、精神矍铄而身材略显消瘦的老学者傍晚在散步;在校园里,学生们不时能偶遇他骑着自行车来参加座谈会和处理各类工作事务;在全国各地的一些重要学术会议上,大家还能听到他精彩而有深度的发言。他鹤发童颜,看着好像才步入古稀之年,其实早在2011年,中央民族大学就已为他举办过“从教50年座谈会”;在2016年11月6日召开的“骆越方国研究成果发布会”上,他的学
期刊
花婆,又称“婆王”“花王圣母”等。传说花婆掌管着一座极大的花山,日日忙碌着料理花山上的花。人是花婆花山上的花,她把花的生魂送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送红花是女孩,叫“金花”;送白花是男孩,叫“银花”。花山上的花长得茂盛,开得鲜艳,人间的小孩就平安成长,身体健壮。如果花山上的花生了虫,小孩就会生病,或有灾难。花婆给花除了虫,小孩的病就会好。花婆在花山上淋花,花湿了水,人间的小孩睡觉也跟着全身冒汗,甚至
期刊
虽然很久没有听到马儿在乡间小路上“嘚嘚”的马蹄声,很久没有看到马儿在山坡上悠闲吃草、打滚的身影,更难欣赏到马儿在田野上咴咴嘶鸣的震撼之音,但是,当“马到成功、车马盈门、金马玉堂、万马奔腾、一马平川、兵强马壮、千军万马”等一大堆抒马、写马、颂马的成语出现在我的眼前时,不免又勾起我对马的思念与柔情。  我生长在广西巴马一个偏僻的乡村,在过去,在“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的穷乡僻壤里,马儿不仅是人们唯一
期刊
“月也”是侗音,意为“吃乡食”或“吃相思”,即集体游乡做客,是侗族的一种重要的社交礼仪。侗族某一村寨的男女青年按约定到另一个侗寨做客,期间要举行赛芦笙、对歌等活动。“月也”规模不定,男女老幼均可參加。去做客时,每个人都要身着节日盛装,歌队、芦笙队和戏班子一同前往。主寨以酒肉来款待,宾主白天唱侗戏或赛芦笙,晚上对唱侗歌,共同欢度三至五日。离别时,主寨还要以猪羊馈赠。视收成情况,次年或若干年后,此寨再
期刊
箩筐  竹编的箩筐,人们总是把它编得大大的,一对箩筐可以装上一百斤左右的粮食。  小时候的我,曾模仿大人想挑起满满一对箩筐的东西,但它纹丝不动。大人轻而易举就挑起了,我羡慕不已。其实大人们除了个大、力大,也要憋着股劲儿的,可我没看清他们憋着劲儿时筋腱鼓胀的样子,只看见他们脸上挂着笑,有时还看似轻松地和旁人聊几句,愉悦地打几声招呼。  那时是20世纪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村民们喜笑颜开,侍弄属于自
期刊
她力气似乎比我大  在山石嶙峋之间徘徊  牧羊,砍柴  她的背簍装满玉米、猪菜和月光  我喜欢她和泥土一样的肤色  大地般容山纳海的胸怀  那地里生长的  也在她心底生长  我愿意和她分享平凡里的柴米油盐  看她温柔羞涩的脸颊映满霞光  我要用岁月打磨一枚爱情的戒  与她此生划地为牢
期刊
露圩镇位于广西南宁市宾阳县东南部,距县城37公里,离南宁市84公里。全镇总人口39900多人,壮汉杂居,壮族占87%。露圩镇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建于1937年的露圩镇民兴街(又称老街)至今仍保留原貌,具有壮族骑楼建筑特色,古色古香。露圩镇是宾阳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壮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基地。是南宁市民委确定的“五言壮欢”传承基地,是南宁市文新广体局确定的国家级壮族歌圩生态传承基地。2017年,广西
期刊
提及芭蕉,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幅唯美的画面:丰沛的雨水,连绵不断地击打在屋角窗前的芭蕉树上。此时,一个人“开轩面场圃”,静眺远山,聆听蛙鸣。一旁是一杯热气四溢的香茗,手中是一卷装帧典雅的古书,耳畔是一曲极富南国情调的《雨打芭蕉》……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以为芭蕉是欢快的、浪漫的,其实,在传统诗词中,芭蕉是凄清的、愁苦的。  李商隐有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说的正是芭蕉的忧伤愁苦
期刊
曾经,家乡的那考河是一条臭水沟,那考河流出的臭水常常会污染到下游的竹排冲,导致河道沿岸的生态环境十分恶劣,严重地影响了周边社区的正常生活。  曾几何时,那考河变了,在城市环境建设的改造中,那考河变成了一个美丽的湿地公园。  环境就是民生,那考河成为湿地公园得益于南宁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海绵城市建设是指城市建设要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像海绵一样良好的“弹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