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式体育这一时期从探索改革中逐步走向辉煌。
【关键词】新式体育;探索改革;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当家做主,民情民心空前高涨。毛泽东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这就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及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其中“人民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而体育的“普及性”应为发展的核心。新中国体育总体可分为两段:(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新式体育得以较广泛普及;(2)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新式体育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走向辉煌。再依据情况分为若干小段,以便更全面地探讨其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49—1978),新式体育广泛普及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并成为世界强国,成为这个时代的难题。一是要抓物质资料的生产,摆脱贫困现状;二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提高人的素质当然要依靠教育和体育,无疑体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依据有关观点和笔者分析,该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立(1949—1956年);新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56—1966年);“文革”时期体育的低落(1966—1976年)。
1?郾1新中国初期(1949—1956年),为新式体育普及提供了制度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实施封锁,中国采取一边倒策略,向苏联学习!在借鉴苏联体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新中国的体育制度和体系。首先,中共领导人重视体育工作。毛泽东1952年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都对体育工作有批示和指示。其次,成立了体育组织。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朱德任名誉主席。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任命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兼任国家体委主任,并要求建立健全各级体委。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新中国形成了三大体育系统,即国家行政部门系统,军队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并对各系统的责权做出了规定。再次,确定体育事业的工作方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指出:“体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195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开展体育运动,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这就确定了新中国体育“为人民服务”和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总方针。
在学校体育方面,遵照毛泽东“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和“要学习苏联”,“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的指示精神,各级学校都把学生健康当作“政治任务”予以落实,而且编订了一套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在学校中推行“劳卫制”,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另外,为了培养体育师资人才,在院校调整中成立独立的体育学院,1952年成立华东体育学院,1953年成立中央体育学院和中南体育学院,1954年成立西北、东北、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统一改称为以所在城市上海、北京、武汉、西安、沈阳、成都命名的六大直属体院。
在党的关怀和体委的领导下,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兴起。首先,职工体育卓有成效。1954年11月,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通过《关于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提出“积极领导、逐步发展”的方针,厂矿、企业、机关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国家体委协同体育院校等单位结合各行各业劳动特点,先后编制和推行钢铁工人操,以及纺织、煤矿、售货员、码头、装卸等工种的工人体操,以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增强体质,促进生产。1955年10月,在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男女运动员达1700多人,规模空前。中国产业工人的足球、篮球、排球队多次出国访问和表演比赛,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次,农村体育稳步有序发展。农村体育由共青团负责,在各级团组织中建立军事体育组织、综合民兵组织,开展体育活动。1956年6月,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农村体育必须依靠青年团组织,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坚持业余、自愿和简便易行的原则,以此推进广大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再次,在群众体育的基础上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举办地、市级以上运动会六千多次,其中全国性体育比赛75次,为民国时期的八倍。在竞赛中,共打破全国记录一千三百多次,其中田径女选手将民国时期的八项记录全部刷新,男选手也将大部分记录打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我国1952年派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五届奥运会。1953年,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为新中国获得了第一枚国际比赛金牌。在竞技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1?郾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新式体育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曲折前行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群众中的革命热情充分的迸发出来,从1949年到1956年,各项目标超乎寻常的得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党内滋生出“左”的思潮,八大之后更是“左”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大跃进的接踵而至,不但给党的事业带来危害,使体育事业也受到冲击。到六十年代初,不得不总结教训,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所以,体育事业也是曲折发展。
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学习国外经验“不可盲目地学,要有分析,要有批判地学,不可以搞成一种偏向,对外国的东西一概照抄,机械搬用”。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四十六字”教育方针,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体育政策方面,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体育发展通路。在学校体育方面,落实全面发展,再次确立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1958年召开高校和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在青岛举办首次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展示了学校体育的发展。1961年教育部修订中小学和中师体育教学大纲,纠正前一时期极“左”冒进的错误,各级学校开展了“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次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和课间操或眼保健操,每周两次课外活动),规范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经过六十年代初的调整和规范,我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体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前30年最好的时期。 群众体育也由“大跃进”的冲击逐步走向正规。1957年全国总工会颁布《关于产业体协全国理事会的任务、工作方法等问题的意见(草稿)》,以及竞赛办法、经费开支、奖励办法等,这是我国职工体育逐步走向正轨的重要文件。在农村体育方面,1958年推行体育活动与民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大跃进”风潮,出现“突击锻炼”、 “高指标”、以劳动取代体育活动等现象,给农村体育带来不良后果。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体育又一度低落。到六十年代中,农村体育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体育竞赛成绩优异。有学者认为,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是新中国体育体制分化的开端,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开始分化。国家体委主要抓竞技体育,而职工体育由全国总工会负责,农村体育由团中央负责,军队体育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形成了分设而治的体育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普及与提高结合”,国家体委直接管理竞技体育,间接管理群众体育。在国家体委主导下,分别于1959年和1965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全国30个单位分别有10658名和5922名运动员参赛,其规模和竞技水平迅速提高,引人注目。在世界赛事中,中国登山队、乒乓球队、滑冰队均取得骄人战绩。体育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1?郾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体育受到重创而减速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冲击中,体育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1966年12月,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被“打倒”。1967年9月,贺龙因受林彪、“四人帮”集团诬陷而被立案审查。这标志着国家体委系统开始走向全面崩溃。由于学生停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校体育也全面停滞。直到“复课闹革命”之后,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艰难维系。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制遭致破坏。竞技体育以1971年乒乓球外交为界,后期得以缓慢恢复。“乒乓外交”之后,由于政治的需要,下放到“五七”干校的体委干部被逐步召回工作岗位,局部恢复了国家体委的功能,体育训练工作也开始恢复。此时,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差距拉大。
2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新式体育迈向辉煌
随着“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垮台,标志着“文革”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序幕。我国体育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体育改革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新式体育的恢复调整和完善阶段(1978—1992年);新式体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1992—2012年)。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竞技体育得以长足发展。
2?郾1新式体育在恢复调整中遭遇新问题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9年2月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是我国体育事业恢复期,而且1979年全国体工会的召开成为新中国体育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十年中,群众体育遇到了一些“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在1978年至1979年出台了“学校体育”,“城市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的文件,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发出“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号召,但由于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农村体育体系趋于解体。城市职工体育在工业“改制”中也遭遇难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厂矿企业着力于“经济效益”,体育活动大多难以维持,甚至被“悬置”和“搁浅”。而学校体育由于“高考”和“升学压力”,虽有制度保障,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大打折扣,体育课质量不高,学生体质下降。
竞技体育顺应改革潮流,得以充分地恢复和快速发展。借“乒乓外交”东风,“文革”后竞技体育恢复较快。1980年,国家体委在《关于30年体育工作基本经验教训》中指出:“体育纳入国家计划,使体育上得更快一些。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大家办体育。”提出将群众体育逐步转向以各行各业与各部门为主,国家体委主要侧重点在于提高运动水平,即主要任务是抓大赛金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体育发展战略,对其后中国体育改革发展影响深远。1984年11月,国家体委发布《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1986年4月,又颁布《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国家体委将进一步推行奥运战略。这标志着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走向。在国家体委的政策导向下,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成绩显著,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15金8银9铜,位居排名榜第四,初显改革开放成效。国人群情激动,这进一步验证了发展竞技体育战略的正确性。但在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成绩出乎预料地下跌,仅得5金11银12铜,排名第十一位。国人开始对金牌战略产生了怀疑。其实,国家体委把群众体育推给各部门,设想集中精力抓竞技体育,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2?郾2新式体育在体育市场化改革中实现质的飞跃
1992年,无论是政治上还是体育上,均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是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抓住机遇,并作出了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十四大为我国各类事业的战略转变和重大决策指明了方向。1992 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以改革为主题,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即专业足球时代向职业足球时代转型。“红山口会议”不但对中国足球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吹响了中国体育体制转型和改革的号角。
在“红山口会议”之后的1992年11月中旬,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以“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报告、探讨体育改革”为主题的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提出力争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并提出以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为基本方向。这次会议连同“红山口会议”被学者称之为继1980年和1984年之后的第三次中国体育改革的浪潮。通过三次重大改革,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逐步系统和完善,为中国竞技体育跃居世界排名前列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在第25届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数位居第四,第26届排名第四,第27届排名第三,第28届排名第二,北京第29届奥运会跃居榜首。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不断提升的位次和取得的骄人战绩,实现了新式体育在新中国六十余年中从“普及”到“提高”的质的飞跃。
群众体育得到重组和发展。1993年颁布的《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生活化、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科学化,仍将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意见》还要求恢复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做法。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现在的农村体育仍然是个难题,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入城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居多,被称之为“三八”、“六一”“九九”军团,怎样破解这一难题还有待于探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较好。在工业改组中,大量职工“下岗”,其前的体育体制也就失去了应有效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组建了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社区”,依托居委会和工会组织社区体育活动。而职工体育由单位工会和团组织及妇联组织其活动。国家体委定期举办城市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及行业运动会,力求推动群众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向来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少年强则中国强。学校体育由教育部职能部门具体负责,1990年3月,国务院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国家颁布,出台《体育法》,2001年9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2002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6年12月23日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这些足以证明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程度。特别是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针对中小学身体素质下降问题,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文,可见其忧虑和重视程度。在《意见》的指导下,在各级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学校体育有所加强,中小学体育课及体育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以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学校体育走上了规范化道路,群众体育也有了政策保障,但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竞技体育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强劲东风,则突飞猛进,一路高歌,一枝独秀。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新式体育在中国大地实现了由普及到提高的发展历程,而且竞技水平令世人瞩目。
【关键词】新式体育;探索改革;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入全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当家做主,民情民心空前高涨。毛泽东早在1945年《论联合政府》中就指出:“中国应当建立自己的民族的、科学的、人民大众的新文化和新教育。”这就为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及体育事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其中“人民性”是其最显著的特点,而体育的“普及性”应为发展的核心。新中国体育总体可分为两段:(1)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49—1978),新式体育得以较广泛普及;(2)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新式体育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走向辉煌。再依据情况分为若干小段,以便更全面地探讨其内在联系。
1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49—1978),新式体育广泛普及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并成为世界强国,成为这个时代的难题。一是要抓物质资料的生产,摆脱贫困现状;二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提高人的素质当然要依靠教育和体育,无疑体育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使命。依据有关观点和笔者分析,该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创立(1949—1956年);新中国体育的曲折发展(1956—1966年);“文革”时期体育的低落(1966—1976年)。
1?郾1新中国初期(1949—1956年),为新式体育普及提供了制度保证
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阵营对中国实施封锁,中国采取一边倒策略,向苏联学习!在借鉴苏联体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了新中国的体育制度和体系。首先,中共领导人重视体育工作。毛泽东1952年作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都对体育工作有批示和指示。其次,成立了体育组织。1949年10月,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朱德任名誉主席。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并任命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兼任国家体委主任,并要求建立健全各级体委。在中央统一部署下,新中国形成了三大体育系统,即国家行政部门系统,军队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并对各系统的责权做出了规定。再次,确定体育事业的工作方针。朱德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上指出:“体育是文化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一定要为人民服务,要为国防和国民健康的利益服务”。1954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改善人民的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1956年,周恩来在党的“八大”报告中指出:“在广大群众中进一步开展体育运动,有效地增强人民的体质,并且提高我国体育运动水平”。这就确定了新中国体育“为人民服务”和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总方针。
在学校体育方面,遵照毛泽东“此事宜速解决,要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和“要学习苏联”,“都必须诚心诚意地向苏联学习”的指示精神,各级学校都把学生健康当作“政治任务”予以落实,而且编订了一套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参考书,在学校中推行“劳卫制”,加强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另外,为了培养体育师资人才,在院校调整中成立独立的体育学院,1952年成立华东体育学院,1953年成立中央体育学院和中南体育学院,1954年成立西北、东北、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统一改称为以所在城市上海、北京、武汉、西安、沈阳、成都命名的六大直属体院。
在党的关怀和体委的领导下,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兴起。首先,职工体育卓有成效。1954年11月,全国总工会和国家体委在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通过《关于职工体育运动暂行办法纲要》,提出“积极领导、逐步发展”的方针,厂矿、企业、机关群众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国家体委协同体育院校等单位结合各行各业劳动特点,先后编制和推行钢铁工人操,以及纺织、煤矿、售货员、码头、装卸等工种的工人体操,以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增强体质,促进生产。1955年10月,在北京举办全国第一届工人体育运动大会,男女运动员达1700多人,规模空前。中国产业工人的足球、篮球、排球队多次出国访问和表演比赛,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其次,农村体育稳步有序发展。农村体育由共青团负责,在各级团组织中建立军事体育组织、综合民兵组织,开展体育活动。1956年6月,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指出:农村体育必须依靠青年团组织,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坚持业余、自愿和简便易行的原则,以此推进广大农村体育运动的发展。再次,在群众体育的基础上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从1953年到1956年,全国举办地、市级以上运动会六千多次,其中全国性体育比赛75次,为民国时期的八倍。在竞赛中,共打破全国记录一千三百多次,其中田径女选手将民国时期的八项记录全部刷新,男选手也将大部分记录打破。举重运动员陈镜开成为新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记录的选手。在国际赛场上,我国1952年派代表团参加了第十五届奥运会。1953年,游泳运动员吴传玉在第一届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为新中国获得了第一枚国际比赛金牌。在竞技场上取得的优异成绩,极大地鼓舞了专业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自信心和荣誉感。
1?郾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66),新式体育在“左”的思潮影响下曲折前行
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人民群众中的革命热情充分的迸发出来,从1949年到1956年,各项目标超乎寻常的得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使党内滋生出“左”的思潮,八大之后更是“左”的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大跃进的接踵而至,不但给党的事业带来危害,使体育事业也受到冲击。到六十年代初,不得不总结教训,对相关政策进行调整。所以,体育事业也是曲折发展。
毛泽东于1956年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学习国外经验“不可盲目地学,要有分析,要有批判地学,不可以搞成一种偏向,对外国的东西一概照抄,机械搬用”。在1957年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提出“四十六字”教育方针,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在体育政策方面,试图摆脱苏联模式,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体育发展通路。在学校体育方面,落实全面发展,再次确立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应有的作用。1958年召开高校和中小学体育工作经验交流会,并在青岛举办首次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展示了学校体育的发展。1961年教育部修订中小学和中师体育教学大纲,纠正前一时期极“左”冒进的错误,各级学校开展了“两课、两操、两活动”(每周两次体育课,每天一次早操和课间操或眼保健操,每周两次课外活动),规范体育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在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经过六十年代初的调整和规范,我国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学校体育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成为新中国成立前30年最好的时期。 群众体育也由“大跃进”的冲击逐步走向正规。1957年全国总工会颁布《关于产业体协全国理事会的任务、工作方法等问题的意见(草稿)》,以及竞赛办法、经费开支、奖励办法等,这是我国职工体育逐步走向正轨的重要文件。在农村体育方面,1958年推行体育活动与民兵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大跃进”风潮,出现“突击锻炼”、 “高指标”、以劳动取代体育活动等现象,给农村体育带来不良后果。三年困难时期,农村体育又一度低落。到六十年代中,农村体育才有所恢复和发展。
体育竞赛成绩优异。有学者认为,1956年6月国家体委和共青团中央的“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是新中国体育体制分化的开端,即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开始分化。国家体委主要抓竞技体育,而职工体育由全国总工会负责,农村体育由团中央负责,军队体育由解放军总政治部负责,形成了分设而治的体育管理模式。其理论基础是“普及与提高结合”,国家体委直接管理竞技体育,间接管理群众体育。在国家体委主导下,分别于1959年和1965年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全国30个单位分别有10658名和5922名运动员参赛,其规模和竞技水平迅速提高,引人注目。在世界赛事中,中国登山队、乒乓球队、滑冰队均取得骄人战绩。体育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1?郾3十年“文革”时期(1966—1976年),体育受到重创而减速
1966年5月“文革”开始,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冲击中,体育事业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和摧残。1966年12月,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被“打倒”。1967年9月,贺龙因受林彪、“四人帮”集团诬陷而被立案审查。这标志着国家体委系统开始走向全面崩溃。由于学生停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学校体育也全面停滞。直到“复课闹革命”之后,学校体育课改为“军事体育”课,艰难维系。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制遭致破坏。竞技体育以1971年乒乓球外交为界,后期得以缓慢恢复。“乒乓外交”之后,由于政治的需要,下放到“五七”干校的体委干部被逐步召回工作岗位,局部恢复了国家体委的功能,体育训练工作也开始恢复。此时,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差距拉大。
2改革开放时期(1978—2012),新式体育迈向辉煌
随着“四人帮”反党集团的垮台,标志着“文革”结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序幕。我国体育也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机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体育改革发展可分为两大阶段:新式体育的恢复调整和完善阶段(1978—1992年);新式体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1992—2012年)。改革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竞技体育得以长足发展。
2?郾1新式体育在恢复调整中遭遇新问题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79年2月召开全国体育工作会议,是我国体育事业恢复期,而且1979年全国体工会的召开成为新中国体育的重要转折点。在这十年中,群众体育遇到了一些“改革”带来的新问题,虽然有关部门在1978年至1979年出台了“学校体育”,“城市体育”和“群众体育”工作的文件,1984年10月,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发出“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号召,但由于农村生产方式的改变,致使农村体育体系趋于解体。城市职工体育在工业“改制”中也遭遇难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厂矿企业着力于“经济效益”,体育活动大多难以维持,甚至被“悬置”和“搁浅”。而学校体育由于“高考”和“升学压力”,虽有制度保障,但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大打折扣,体育课质量不高,学生体质下降。
竞技体育顺应改革潮流,得以充分地恢复和快速发展。借“乒乓外交”东风,“文革”后竞技体育恢复较快。1980年,国家体委在《关于30年体育工作基本经验教训》中指出:“体育纳入国家计划,使体育上得更快一些。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大家办体育。”提出将群众体育逐步转向以各行各业与各部门为主,国家体委主要侧重点在于提高运动水平,即主要任务是抓大赛金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体育发展战略,对其后中国体育改革发展影响深远。1984年11月,国家体委发布《关于贯彻执行中共中央〈通知〉的意见》;1986年4月,又颁布《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提出“以革命化为灵魂,以社会化和科学化为两翼,实现体育腾飞”。国家体委将进一步推行奥运战略。这标志着中国体育的改革发展走向。在国家体委的政策导向下,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成绩显著,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获15金8银9铜,位居排名榜第四,初显改革开放成效。国人群情激动,这进一步验证了发展竞技体育战略的正确性。但在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上,中国队成绩出乎预料地下跌,仅得5金11银12铜,排名第十一位。国人开始对金牌战略产生了怀疑。其实,国家体委把群众体育推给各部门,设想集中精力抓竞技体育,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2?郾2新式体育在体育市场化改革中实现质的飞跃
1992年,无论是政治上还是体育上,均是十分重要的一年。是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求抓住机遇,并作出了加快发展的决策和战略部署。十四大为我国各类事业的战略转变和重大决策指明了方向。1992 年6月,中国足协在北京西郊红山口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以改革为主题,决定把足球作为体育改革的突破口,确立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即专业足球时代向职业足球时代转型。“红山口会议”不但对中国足球改革具有划时代意义,而且吹响了中国体育体制转型和改革的号角。
在“红山口会议”之后的1992年11月中旬,国家体委在广东中山召开以“学习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十四大报告、探讨体育改革”为主题的全国体委主任座谈会,提出力争在20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并提出以生活化、普遍化、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法制化为基本方向。这次会议连同“红山口会议”被学者称之为继1980年和1984年之后的第三次中国体育改革的浪潮。通过三次重大改革,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和“奥运争光计划”逐步系统和完善,为中国竞技体育跃居世界排名前列提供了制度保证,也为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实现中华民族的百年奥运梦想提供了前提条件和基础。在第25届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数位居第四,第26届排名第四,第27届排名第三,第28届排名第二,北京第29届奥运会跃居榜首。中国竞技体育在奥运会上不断提升的位次和取得的骄人战绩,实现了新式体育在新中国六十余年中从“普及”到“提高”的质的飞跃。
群众体育得到重组和发展。1993年颁布的《国家体委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提出生活化、社会化、法制化、产业化、科学化,仍将是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意见》还要求恢复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优良传统和做法。1995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推动了群众体育的发展。现在的农村体育仍然是个难题,青壮年农民大量流入城镇,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居多,被称之为“三八”、“六一”“九九”军团,怎样破解这一难题还有待于探讨。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较好。在工业改组中,大量职工“下岗”,其前的体育体制也就失去了应有效能。进入新世纪以来,城市组建了以居住地为中心的“社区”,依托居委会和工会组织社区体育活动。而职工体育由单位工会和团组织及妇联组织其活动。国家体委定期举办城市运动会、农民运动会及行业运动会,力求推动群众体育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体育向来是国家体育发展的基础和重点。少年强则中国强。学校体育由教育部职能部门具体负责,1990年3月,国务院颁布《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5年国家颁布,出台《体育法》,2001年9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2002年教育部公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06年12月23日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这些足以证明国家对青少年健康的重视程度。特别是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针对中小学身体素质下降问题,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名义发文,可见其忧虑和重视程度。在《意见》的指导下,在各级教育部门直接领导下,学校体育有所加强,中小学体育课及体育活动逐步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得以明显改善。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学校体育走上了规范化道路,群众体育也有了政策保障,但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竞技体育乘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强劲东风,则突飞猛进,一路高歌,一枝独秀。新中国成立六十余年来,新式体育在中国大地实现了由普及到提高的发展历程,而且竞技水平令世人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