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以执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道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操作着手,通过日常管理、各项集体活动及课堂渗透,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通过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执业能力 人才培养 实践
执业能力是一种包含执业导向,融合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此,中职护理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面向基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围绕职业教育办学思想 ,以培养学生执业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道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操作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中等护理人才的需求。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也由传统的医疗救治转向对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照顾,病人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定,他们关注的焦点已不仅仅停留在护士的技术水平上,而且对其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我校本着全体参与、全程渗透的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各项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养成团结协作、自觉自律、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习惯;把职业道德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课程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其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二、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我国护理管理工作步入法律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具备执业资格证是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前提。从2009年起,国家允许在校生考取执业资格证,这就使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新修改的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将考核内容概括为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和各类常见疾病。由此可见,新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除了考核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所要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活动及人际沟通技巧。学校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考试通过率,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1.将执业考试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学生及教师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要通过执业考试,仅靠考前的突击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为此,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执业考试大纲,对学校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编写与执业考试配套的校本教材与习题,将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牢固掌握相关的考核要点。
2.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接轨
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与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有关外,还与其对题型、考试方式的熟悉程度有关。为使学生适应执业考试的方式,我们在组织毕业考试时,从题型、每种题型所占比例、分值等方面力求与执业考试接近,实现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的接轨。
3.做好考前辅导
在完成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应考,考前我们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7~8周的考前辅导,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实训课质量
(1)将护理程序运用到教学中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系统、动态的工作方法,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步骤进行具体工作。将护理程序运用到实训课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实践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操作时既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又要设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使教学活动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专业教学与临床需求接轨。
(2)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教学中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尔后有目的地进行教与学,之后进行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再改进,通过PDCA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实训课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3)改革实训课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是选择一项典型的操作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技能本身,这种考核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教学中,我们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学生的实训课成绩采用平时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在考核内容上,除传统的用物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外,还增加了仪表仪态、评估、沟通、相关知识等内容,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操作技能、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利用技能比赛,促进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校除每年举办校内技能比赛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操作比赛(操作统考)以及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比赛,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教学医院联手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每个科室实习结束后,由 学校或科室组织出科考试,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手册。通过出科考试,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英,陈沁.广东省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25—326.
[2]梁霞.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谈护理专业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30—131.
[3]陈瑞娟,农子文,黄银欢.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68—69.
执业能力 人才培养 实践
执业能力是一种包含执业导向,融合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为此,中职护理教育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以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面向基层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我校围绕职业教育办学思想 ,以培养学生执业能力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从职业道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操作着手,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中等护理人才的需求。
一、多措并举,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的总称。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卫生服务模式也由传统的医疗救治转向对服务对象身体—心理—社会各方面的照顾,病人对护士的职责和义务有了明确的认定,他们关注的焦点已不仅仅停留在护士的技术水平上,而且对其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校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更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我校本着全体参与、全程渗透的思路,多渠道、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通过日常管理、各项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责任感,养成团结协作、自觉自律、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职业习惯;把职业道德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法律、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护理美学等课程中,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人文素养,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把职业道德贯穿于专业课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中,培养其严谨、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作风。
二、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是我国护理管理工作步入法律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的必要途径。具备执业资格证是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主要前提。从2009年起,国家允许在校生考取执业资格证,这就使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成为学校教学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1年新修改的护士执业考试大纲将考核内容概括为主要的护理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运用的护理知识和各类常见疾病。由此可见,新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细致,除了考核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外,还要考核学生参与临床护理过程中所要具备的伦理道德、法律活动及人际沟通技巧。学校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考试通过率,缩短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
1.将执业考试与日常教学相结合
通过对学生及教师的了解,我们认识到要通过执业考试,仅靠考前的突击是不够的,它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日积月累、扎扎实实地学好每一个知识点。为此,学校组织相关教师认真分析和研究执业考试大纲,对学校现行的教学计划进行修改,编写与执业考试配套的校本教材与习题,将执业考试的知识点融入到日常教学中,使学生在循序渐进中牢固掌握相关的考核要点。
2.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接轨
学生的考试成绩除与知识点掌握的牢固程度有关外,还与其对题型、考试方式的熟悉程度有关。为使学生适应执业考试的方式,我们在组织毕业考试时,从题型、每种题型所占比例、分值等方面力求与执业考试接近,实现了毕业考试与执业考试的接轨。
3.做好考前辅导
在完成了8个月的临床实习后,为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创造条件帮助学生应考,考前我们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7~8周的考前辅导,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实践教学不仅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有利于缩短学生从学校教育到实际工作岗位的距离。
1.创新实践教学,提高实训课质量
(1)将护理程序运用到教学中
护理程序是一种科学、系统、动态的工作方法,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的步骤进行具体工作。将护理程序运用到实训课的教学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练习—教师辅导”的实践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操作时既要全面评估患者的情况,找出患者存在的问题,又要设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并实施,使教学活动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中,有利于专业教学与临床需求接轨。
(2)将PDCA循环管理模式运用到教学中
PDCA管理循环就是按照计划(P)、执行(D)、检查(C)、处理(A)四个阶段来进行质量管理,并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一种管理工作程序,是一套广泛应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循环体系,使工作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实践教学的管理,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制定计划、明确目标,尔后有目的地进行教与学,之后进行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再改进,通过PDCA周而复始的循环,使实训课质量在不断循环中得到提高。
(3)改革实训课考核模式
传统的考核模式大多是选择一项典型的操作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也仅仅局限于技能本身,这种考核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操作水平与综合能力。教学中,我们不断完善考核机制,学生的实训课成绩采用平时考核与终末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改变了“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模式;在考核内容上,除传统的用物准备、操作步骤、时间外,还增加了仪表仪态、评估、沟通、相关知识等内容,使学生在职业道德、操作技能、心理素质以及人文素养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
2.利用技能比赛,促进实践教学
近年来,学校除每年举办校内技能比赛外,还组织学生参加省卫生厅组织的操作比赛(操作统考)以及省教育厅组织的技能比赛,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3.加强实习管理,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化、专业化,提高学生操作水平、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学生实习期间,学校与教学医院联手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学生在每个科室实习结束后,由 学校或科室组织出科考试,考试包括理论和操作两部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手册。通过出科考试,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一步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周英,陈沁.广东省中职护理教育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25—326.
[2]梁霞.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谈护理专业课程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130—131.
[3]陈瑞娟,农子文,黄银欢.围绕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开展教育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2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