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象,是创造的重要源泉,在我们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有意识、有系统的培养和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这种想象力呢?我认为应该把握住以下四个要点。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灵活运用教材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如何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文章、句子,甚至一个词汇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个关键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诱发想象
初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图文并茂的形象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他们的表象,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如,在《水调歌头》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将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这些实景展现出来。结合课文,在头脑中就会初步出现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明月→宫阙→琼楼玉宇的想象。
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
(二)品读佳句,启发想象
任何想象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表象的材料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课文以抽象的文字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景,是学生再造想象的根本。读这些文字,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想象也会乘机萌发。
现行语文教材有不少经典的句、段,这些都能够启发学生想象。如: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全篇33个字,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只写道:“常记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但整个画面却色彩艳丽:藕花红,鸥鹭白,荷叶绿,湖水蓝,意趣盎然。这首景物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美,而且用自己的感情思想,赋予大自然以诗请画意和勃勃生机,令人赏心悦目,从而体会到了人情美、人性美。
通过这样“读文章、想画面”,从语言材料中获得丰富的表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原先贮存在头脑中的相关表象,按照特定目标,进行新的组合,构成新的画面。在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增强,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二、培养想象力要把握好“空白地带”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文学空白”现象。这种“文学空白”是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是已写出部分欲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同样也不例外,通过对这些作品中“空白”的想象,体会作者言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必须把握的第二个要点。
如《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给人以余音缭绕不散的听觉感受。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在课程结束时:“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刻意的抒情描写,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却包含了品味不尽的味道。教学至此,可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神态、表情和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
三、进行写作训练,整理想象思路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先进行分析,再进行想象。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要把握的第三个要点。
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根据想象,加以补充,再现形象,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杜甫在《石壕吏》的结尾仅仅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对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大胆的想象,并进行续写。这样既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情景体验,丰富想象
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而课堂之外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延伸到课外进行情景体验,学生想象的翅膀就会高飞远扬。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知识储备才丰富,才能够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课堂之外,天地极其广阔,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认真观察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需要把握的第四个要点。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抓住以上四点,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要灵活运用教材
学生接触最多的就是教材,如何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中的文章、句子,甚至一个词汇来发挥学生们的想象,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个关键点。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图文结合,诱发想象
初中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图文并茂的形象思维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他们的表象,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如,在《水调歌头》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将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这些实景展现出来。结合课文,在头脑中就会初步出现明月(月圆)→团圆(人圆)、明月→宫阙→琼楼玉宇的想象。
教师在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而且使用多媒体本身,就是教师教学过程的创新体现,对学生有一种言传身教的影响。
(二)品读佳句,启发想象
任何想象的形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构成新表象的材料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课文以抽象的文字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景,是学生再造想象的根本。读这些文字,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想象也会乘机萌发。
现行语文教材有不少经典的句、段,这些都能够启发学生想象。如: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全篇33个字,没有一个描绘色彩的字,只写道:“常记溪亭日暮……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但整个画面却色彩艳丽:藕花红,鸥鹭白,荷叶绿,湖水蓝,意趣盎然。这首景物词,不仅描绘了自然美,而且用自己的感情思想,赋予大自然以诗请画意和勃勃生机,令人赏心悦目,从而体会到了人情美、人性美。
通过这样“读文章、想画面”,从语言材料中获得丰富的表象,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原先贮存在头脑中的相关表象,按照特定目标,进行新的组合,构成新的画面。在这种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必然增强,创新能力也随之增强。
二、培养想象力要把握好“空白地带”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文学空白”现象。这种“文学空白”是作品未明确写出来的部分,或是已写出部分欲向读者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同样也不例外,通过对这些作品中“空白”的想象,体会作者言尽而意无穷的味道,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必须把握的第二个要点。
如《琵琶行》中的“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给人以余音缭绕不散的听觉感受。又如《最后一课》,写到韩麦尔先生在课程结束时:“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刻意的抒情描写,也几乎没有什么议论,却包含了品味不尽的味道。教学至此,可大胆想象,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神态、表情和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想象训练。
三、进行写作训练,整理想象思路
想象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产生于问题的情景,由个体的需要所推动。培养学生想象力可从训练学生写作入手,先进行分析,再进行想象。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要把握的第三个要点。
如诗歌教学中,由于诗歌局限于篇幅,往往是点到为止,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根据想象,加以补充,再现形象,加深印象,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锻炼。杜甫在《石壕吏》的结尾仅仅写到“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并没有写出老妪、老翁的结局。这时可引导学生对老翁可能产生的言行和思想活动进行大胆的想象,并进行续写。这样既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理解,又让学生体验到了创作的愉悦,提高了作文水平。
四、情景体验,丰富想象
素材是想象力的翅膀,而情感是想象力的动力。想象力必须以素材和情感为底蕴、为依托,才能充满活力,腾飞到更广、更深、更高的水平。而课堂之外的素材是无穷无尽的,因此,延伸到课外进行情景体验,学生想象的翅膀就会高飞远扬。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阅历丰富的人,知识储备才丰富,才能够通过粘合、夸张和联想等方式创造出更多的想象。课堂之外,天地极其广阔,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走进大自然,去认真观察山川河流,草木鱼虫;引导他们接触社会,去体验人间冷暖,去感受世态炎凉;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知识,让学生为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之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和阅历,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想象力。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需要把握的第四个要点。
总之,语文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抓住以上四点,就能够比较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较强的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