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骗局可休矣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iyun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戳穿骗局


  2018年11月8日《生命时报》刊文《16年,一场伪科学骗局,“酸碱体质理论”到底还要危害多少人?》称,罗伯特·欧·杨于2002年提出“酸碱体质论”。他宣称人的体质有酸碱性之分,酸性体质易導致癌症、肥胖、骨质疏松等疾病,是不健康甚至有潜在危险的体质。想要健康,必须保证身体处于碱性环境。随后,他出版的《酸碱奇迹:平衡饮食,恢复健康》等一系列书籍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很多读者认为,罗伯特·欧·杨找到了“简单有效的养生方法”,因此对他的理论深信不疑。但自“酸碱体质论”诞生以来,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医生和科普工作者一直在强调该说法并不成立。实际上,人体体液有很多种,血液、唾液、胃酸、肠液、汗液、尿液等都属于体液,不同体液有不同酸碱度,但无一能直接等同于体质酸碱性。
  2018年11月10日凤凰网刊发《信了多年的“酸碱体质”是骗局》一文提到,酸碱体质理论虽然产生于美国,却在我国造成了十分广泛的影响:一些商家利用大众对健康的渴望、对癌症等疾病的恐惧,用酸碱体质理论对某些食品进行包装,售价也水涨船高;不少女性在备孕中听过“调节身体酸碱度来决定生男生女”的理论后,甚至去买所谓的药物来调节。酸碱体质理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风靡,衍生出种种歪理,比如“多吃肉身体会变酸”“偏酸性易得癌症”,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
  2018年11月9日人民网的文章《酸碱体质理论是科学还是谎言?》指出,国内酸碱体质理论的传播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一开始是一些相关的书籍,之后有一些不规范的保健品,还有一些微商之类的靠着这种概念卖产品。这些依赖酸碱体质理论的产品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并没有什么实际作用。食物酸碱平衡论称,谷类、肉类、鱼和蛋摄入过多可以导致酸性体质,引起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病;蔬菜水果属于碱性食物,能够纠正酸性体质,防治慢性疾病。事实上,蔬菜水果之所以能预防上述慢性疾病,是因为它们产生的能量低,且富含维生素、矿物元素、膳食纤维等,而不是碱性的作用。从营养学角度来说,健康饮食主要还是提倡膳食金字塔,也就是谷物、蔬菜水果、肉蛋奶,逐级递减的饮食结构。膳食金字塔的设定是根据人体需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来规划的,与酸碱性毫无关系。

何以盛行


  2018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的文章《酸碱体质理论的骗局早就该戳穿了》认为,酸碱平衡理论蒙蔽了那么多人,骗人者还大发横财,显然有种种原因。原因之一,拉大旗做虎皮,假托“美国医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雷翁教授”的言论:“酸性体质是百病之源”;原因之二,声称自己是专家,自称的封号有微生物学家、血液病专家、医学专家及自然疗法师等。精心编造的酸碱平衡理论,固然是行骗者屡屡得手的重要原因,但公众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的缺位,同样是谣言流传甚广的重要原因。科学精神包含多种要素。首先是求实,实践才是检验科学认知的标准;其次是探索、怀疑和批判,以及重视定性和定量分析。科学素养也包括几个主要因素,即了解科学知识,了解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查阅、获取和运用科学知识对自然和社会的状况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作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判断,是科学素养的具体体现。正是在这一点上,一些人并没有做到,使得谎言轻而易举地成了“真理”。
  2018年11月8日新浪网刊发《“酸碱体质”被揭穿,还有多少养生骗局?》一文指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提升,养生、健康成了很多人的追求。这当然是一种进步。可与此同时,一些居心不良者却看到了个中的巨大市场,炮制了种种匪夷所思的神奇疗法骗钱坑人。在国内,那也是江山代有“神医”出,各领忽悠数百天。李一、张悟本、刘逢军等把自己包装成了“活神仙”,一个姓马的女“养生专家”,则教人生吃泥鳅。为何乱七八糟的神疗法都能把人唬得一愣一愣的?首先当然源于上当者过于轻信。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偏方治大病”的观念根深蒂固。在他们看来,越奇怪的药物、越神秘的疗法,往往具有超越科学的“奇效”。于是,生吃泥鳅就出现了。而有些人,则迷信新理论,认为那是科学,于是,酸碱体质理论就横空出世了。
  2018年11月8日光明网的文章《养生骗局何以屡试不爽》称:养生领域向来是各种诱惑陷阱、伪理论的重灾区。即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一些根本经不住认真推敲的健康忽悠仍会风靡一时,让人迷信甚至因此深受其害。深究原因,首先在于,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活得长久,获得健康,不遭受重大疾病的侵扰几乎可以说是一个人最本能的诉求之一。但是,人体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体,普通人很难完全搞明白其中的各种道理。因此,一些严谨的养生知识,常常很难使人明白,实施起来也不大容易,甚至因为需要与人的惰性相抗衡而难以坚持。这导致一些听起来简便易行,或者一劳永逸的养生忽悠特别容易占领市场。类似于吃碱性食物这样的所谓治疗办法,因为可以手到擒来,所以接受度颇高。其次,信息孤岛效应日益显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当今科技日益发达,信息丰富且畅通。但也因为如此,人们在海量信息面前,反而难以了解并掌握事实或事件的全貌。换句话说,我们了解到的某些信息,可能只是这个专业中的某个孤岛,难以链接到关联的信息对其进行证实或证伪。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信息一旦进入传播通道,多会不受约束,快速覆盖。

走出陷阱


  2018年11月15日《科技日报》发表的文章《没点科学精神,真容易被“理论”蒙了》提到,一个没有根据的理论可以长盛不衰,酸碱体质理论并非首例。在表面尊崇科学实际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里,伪科学往往比科学更得人心。人都怕麻烦,能一服药解决的事,就不愿经年累月节食锻炼,不愿在医院排队挂号做一堆不明所以的检测。但人多少有理性,除非被理论说服,才能相信有这么便宜的事。头脑越简单,对各种“理论”越没有免疫力。养生理论泛滥的时代,我们的头脑免不了被交叉火力压制,没点科学精神,难保不牺牲。
  2018年11月10日新华网的文章《“酸碱体质”是骗局,但“易骗体质”不易治》认为:中国人面临的最大健康难题,就是如何让老人们不相信养生谣言。网络一直被视为开启民智的划时代工具,对善于学习者来说,它是最好的平台。但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基本的知识体系和判断力。如果常识和判断力匮乏,网络会让人变得更加糟糕。在这一点上,很多老年人的情况比年轻人更为严重。这一代中国老人,大多未能接受正常良好的教育,知识体系和判断能力存在缺陷,科学素养尤其匮乏,但又偏偏在本就固执的老年时期遭遇海量信息的网络时代。“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这一人类思维短板,在他们身上有着更为极端的体现。对于晚辈来说,要想改变长辈的“易骗体质”,也许只有“细水长流”和“抓大放小”。“细水长流”不仅仅指正确养生信息和辟谣信息的不断发送,更关乎“沟通”二字。养生信息的泛滥,养生骗子的横行,确实有老人知识匮乏和判断力不足的原因,但也跟老人的孤独感有关。为什么有些老人更容易相信那些推销养生产品的人?因为他们往往能感受到在子女那里无法得到的关怀——即使这关怀是假的。骗子未必巧舌如簧,他们往往只需要装出诚恳与关怀,就能俘获许多老人的心。对于子女而言,要想打赢这场“消灭养生谣言”的战役,只能依靠日常的频繁沟通。至于“抓大放小”,固然无奈,但不失为良策。要抓的“大”,是那些高价且无用的养生产品,还有那些有害健康的做法;可放的“小”,是指那些虽然有违常识,但对健康没有太大影响的谣言。   2018年8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让老人远离“养生陷阱”》建议,如何才能让老人走出养生保健的误区呢?首先,从根本上说,要加快推进家庭医生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发挥家庭医生的作用。一些销售和广告中“包治百病”的药物和疗法,存在明显的常识性错误,不少老人却深信不疑。家庭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有义务提升老年群体的健康素养,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告别对养生保健机构的依赖,摒弃对保健品包治百病的幻想。其次,要加强对养生机构的监管。目前,卫生部门主要管医院和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单位,对那些非医疗机构的养生馆没有执法与处罚权;市场监管部门主要负责企业主体资格审核、经营行为规范及消费纠纷调处,很难对其经营项目的专业性进行有效监管。治理养生保健乱象,应该明确监管主体,建立协调机制,出台规范标准,体现监管效能。在互联网时代,监管部门还可以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为监管装上“火眼金睛”,开展监管部门间信息系统整合,实现部门间的監管互联、信息共享,从而扩大监管的覆盖面。

链接:预防养生骗局的几点建议


  日常生活中,不少中老年人会看到一些“科普”文章。这类文章大都充斥高深晦涩的专业名词、重量级专家解读,以达到推销某类保健品的目的,其特点表现为利用日常生活经验编织科学神话,援引、篡改国外研究数据显示其权威性,以引用科技术语和列举国际荣誉吸引眼球。老年人对此应保持警惕,切勿陷入养生骗局。编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1.具备一定的科学常识,理解科学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科学素养,遇到身体不适时,及时就医,不祈求于“灵丹妙药”“民间偏方”。
  2.不要有“占便宜”心理,见到有免费试用保健品、发放礼品的活动要警惕,避免落入圈套。
  3.注意保健品与药品的区别,仔细阅读说明书,保健品不具有治疗作用,不要偏信所谓“专家”和机构。
  4.遇到保健品促销应理性消费,找家人商量,不可一时冲动。
  5.儿女不应该只给父母打“预防针”,更应该抽出时间陪伴父母,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不给不法分子打亲情牌的机会。
  6.一旦发现自己被骗,及时报案,配合警方处理案情,让不法分子无处可逃。
其他文献
“和平”是我养的一只小白鸽,别看它是禽类,却十分通人性,它的过“禽”之处在于,特别见不得弱肉强食、打架斗殴之类的事情发生,一旦遇到这样的事情出现,它总要奋不顾身地上前去干预。  有一天,我家的黄猫盯上了鸡窝边的一只小鸡崽,正欲窜过去捕食,忽然,小白鸽出现了,只见它飞起身来猛扑过去,狠狠地啄了黄猫一口,黄猫被凌空而降的小白鸽啄疼了头部,愣怔之际,那只孱弱的小鸡崽便趁机逃生了。  这之后我就想:既然这
期刊
近日,我们来到万载县城将军大道一侧的荷花塘,拜访了居住在这里的退休教师龙舒云。龙舒云有些清瘦,但精神状态很好,见我们到访,立即起身叫女儿女婿倒开水、端水果,特别热情。他耳朵有点背,说话吐字不是很清晰,访谈中,他女儿龙仕凡便在一旁补充说明。一番长谈后,我们惊叹于龙舒云的坎坷经历,也对他的长寿之道有了初步了解。  龙舒云出生于1917年农历十月初九。他5岁丧父,由教私塾且家境较好的外祖父汪传轩抚养长大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今年71岁,自2016年上半年开始每天早上醒来时,口里干巴巴的,一点口水都没有。我舌红、无苔,每年体检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精神状态也较好,吐纳正常,只是血压偏低,心率略慢。自2017年4月起,我右耳出现耳鸣,现在两耳听力已明显减退。我服用养阴药至今,效果甚微,早上醒来口还是很干。请问:早上醒来口干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应该如何调治?  新余市李××  李××同志:  来信我
期刊
作为简单、经济的日常锻炼方式之一,爬楼一直被广为推崇。但爬楼是否伤膝盖是个有争议的话题,各方都有各自的说辞。本文将针对相关问题浅析爬楼与健康,希望读者朋友有所收获。  ※爬楼会损伤膝盖吗  人在爬楼的时候,膝盖所受到的力是不断变化的。膝盖作为大腿和小腿的连接部位,要承担来自体重的压力。爬樓时身体前后移动,膝盖也要承受一些来自水平方向的压力。但是无论是哪种压力,由于膝关节周围只有半月板、十字韧带等结
期刊
我于1997年在宜春市袁州区文教局退休。几年前,我给自己编了一套可坐着进行的体操。这套体操经过我的实际操作,已证实有效,我的颈椎病好了,关节痛没有了,血压也正常了。现在,我把这套体操取名为“延年操”,提供给行动不便的中老年朋友参考。全套共分为十节,现将每节的做法和功效介绍如下:  第一节:十指梳头  做法:用十个手指由前向后梳理头发50次,再按摩头皮50次。  功效:活动头皮下的微血管,预防脑梗死
期刊
《老友》专家门诊:  我因患高血压、心脏病,几度入院治疗,服过硝苯地平缓释片、厄贝沙坦、盐酸地尔硫?缓释片(恬尔新90毫克)、酒石酸美托洛尔控释片(立君宁25毫克)、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复方丹参片、麝香保心丸、心律平等药。出院后,房性早搏依然时有发作,发作时服速效救心丸、麝香保心丸或稳心颗粒可缓解。现将各项检查报告一并奉上。请问:我当前的症状应如何用药治疗
期刊
什么是潇洒?字典上说,潇洒就是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年轻人需要潇洒,其实老年人更离不开潇洒。有了潇洒,我们的日子就会过得更加有滋有味,别有风趣。  有些老年人认为自己土埋半截了,日子过一天算一天,从而失去了好奇心,更没有上进心,这样生活又怎么能潇洒呢?例如,有的老年人不敢穿时髦的衣服来打扮自己,也舍不得吃好的,更不愿花钱旅游,享受生活……这并非老年人没有这方面的条件,而是受传
期刊
鹿身百宝。鹿的肾、尾、筋、胎、血、皮、骨等,均可作为药用,鹿茸更是以奇特的功效闻名于世。  一、鹿茸的性味、归经  鹿茸为梅花鹿或马鹿等雄鹿头上尚未骨化的幼角,性温,味甘、咸,归肺、肾经。古代医家认为,鹿之精气全在于角,鹿茸为角之嫩芽,气全而未发,故补阳益血之功最盛,为冬令进补之佳品。  二、鹿茸的作用  鹿茸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的作用。男性宜服补阳作用较强的黄毛鹿茸,女性宜服补阴作用较强的青
期刊
母亲的脚,是我终生难忘的一部书。  自我记事起,母亲的脚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转着,春播秋收,田间地头,样样农活都干。那个时候,父亲长年累月在外面做木工,家里的活全由母亲操持,洗衣、种菜、喂猪、打柴、弄饭,从不歇脚。  转眼间已30多年过去了。大前年的一天,我请假到市区去看望刚做完手术的母亲。昏黄的灯光下,看见病榻上被病魔折磨得瘦了一大圈、变得更加苍老、眼窝明显下陷的母亲,我心里涌起阵阵歉疚。“妈,对
期刊
肩周炎多发于中老年人,但现在发病也有低龄化的趋势。其典型症状为肩部疼痛和关节活动受限,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肩周炎除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外,也可用药膳食疗法予以改善。  ★川乌粥  材料:生川乌头约5克,粳米50克,姜汁10滴,蜂蜜适量。  制法:将川乌头捣碎,研成极细粉末留用。用粳米煮粥,粥快成时加入川乌末并改用小火慢煮,粥快熟时加入姜汁及蜂蜜,搅匀后稍煮即可。  功效:祛散寒湿,通利关节,温经止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