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boy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1年前,在北京八宝山东麓,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建成。它由长202米的直线加速器、输运线、周长240米的圆形加速器(也称储存环)、高6米重650吨的北京谱仪和围绕储存环的同步辐射实验装置等几部分组成,外形像一只硕大的羽毛球拍。
  到底什么是对撞机?这个坐落在地下的庞然大物到底是做什么的?科学家用它发现了什么?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原始性专业基础理论突破,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技术研究和技术研发持续推进,强化自主创新成果的源头供给。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是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型科学装置,也许你对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还不算了然,但它的提出、建成、升级,每一个过程都代表着我国高能物理的一步步发展,对人类了解世界的构成更是做出了杰出贡献。

命途多舛的中国加速器


  上个世纪50年代初,美、苏、欧等少数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始大力筹建高能加速器。虽然当时我国在高能物理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仍希望有自己的加速器。1956年制定的《科学发展十二年远景规划》就提出“制造适当的高能加速器”的构想。然而从提出构想,到真正建设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我国加速器的建成经历了颇为波折的命运。
  “从一九五六年起,高能物理工作,五起五落……高能物理实验几乎一片空白,高能物理研究则全是依靠外国的实验数据……”1972年9月,由张文裕、朱洪元、谢家麟、何祚庥等18位科学家联名上书中央的信中写道。
  70年代末,我国的高能物理研究有了长足发展。随着“派出去,引进来”,我国与欧洲核子中心建立了频繁有序的科技交流,寻求到了部分技术和设备的支持;邓小平访美期间签署了中美两国在高能物理方面进行合作的协定;在李政道的大力撮合下,第一次中美高能物理联合委员会在北京召开。还有之前建成的预制研究基地、6个实验大厅以及10GeV质子直线加速器,为后面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因为有过经费的困难,此时,我国物理学家提出,能否制造一个规模小、便宜,但同样能做出好的物理成果的加速器?

争议声中的建造


  要了解到底建一个什么样的加速器,还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世界粒子物理学的发展状况。
  到上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已经发现了100多种粒子,他们考虑能否把这些粒子像元素周期表一样归类。1962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为这些粒子(强子)归类,并且通过这种方法又预言了一个新粒子Ω-超子。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AGS)验证了他的预言。接下来,他进一步设想原子核内的质子,是由更基本的3种粒子——夸克组成。夸克模型的成功让盖尔曼获得了1969年诺贝尔奖。虽然夸克模型并不是描述这些粒子相互作用的完整理论,但为基础物理研究开启了新的一页。
  1974年,在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工作的丁肇中团队,利用质子打铍靶,发现了一个新粒子,他命名为J粒子。
  几乎同时,里克特用斯坦福直线加速器(SLAC)也发现了这个粒子,他命名为Ψ,因此这个粒子被称为J/Ψ。后来实验证明,这个粒子是由一对正反粲夸克组成的束缚态。两人的发现在物理学史中被称为“十一月”革命,人类对粒子的基本结构又有了新的认识,而与粲夸克相关的问题,所谓粲物理还在等待科学家发现。
  “当时在那个能区(粒子能量的区域)有很好的物理工作,但针对这一能区的加速器性能都不太好。”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闯回忆说。
  中科院在1981年提出建造一台2X2.2GeV的正负电子对撞机,目标产生更多J/Ψ粒子,让我国进入高能物理的前沿研究。选择这一能区建造加速器,是经过了当时国内专家与李政道、吴健雄、袁家骝以及美国加速器专家潘诺夫斯基等人多次深入、反复论证得出的结果,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立项也经过漫长磨合的过程。

  BEPC 外形像一個巨大的羽毛球拍,球拍的“把”是一台长202 米的正负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在加速管中不断得到加速,一部分电子束在轰击钨靶后产生正负电子束,正负电子束通过输运线注入周长为240 米的球拍“框”——储存环中,不断地积累、储存、加速、对撞。

  其实,从1980年年底高能所开始讨论加速器方案时就有很大分歧。比如,用质子还是电子?我国有一定制造质子加速器的经验,而且用质子打静止靶也会发现更多的粒子,有更好的物理意义。但无论是成本还是建设难度对当时我国情况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即使这个电子对撞的方案有众多优势,也仍然遭到了反对:连静止打靶加速器都没完全做出来,一步登天造对撞机,我们行吗?“物理窗口”(指粲物理领域需要深入研究的空白领域)在对撞机建成后还有吗?能否实现长期稳定运行,一机两用?
  198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方案上马,计划4年完成。12月,党中央、国务院将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代号8312工程。

终于顺利运行


  汇集全国力量,BEPC开工了。随着磁铁、高频机、调速管、调制器等高难度专用设备试制成功,所有人对其建成更有信心。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能否按期完成?建成后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能否实现稳定运行?随着工程竣工,在1988年10月16日首次实现正负电子对撞,成功达到设计预期亮度(指对撞机主要性能)后,这些问题得到了完美的答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为J/Ψ粒子能区性能最好的加速器。
  “我有个梦想,做中国自己的加速器。”39年前,张闯第一次出国,在费米国家实验室楼顶俯瞰6公里长的加速器,感慨中国什么时候有自己的高能加速器,这次他圆梦了。
  无论是加速器建设,还是让它稳定运行,我国的科研工作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他们白天用穿孔纸带计算数据,晚上值班担心突如其来的电话,由数十万组件集合而成的大科学装置,任何一个小元件的损坏故障都会使BEPC停运。BEPC最初有近30%的时间花费在设备维护上,经过3年的努力把故障率降到5%以下,平稳运行至今。
  BEPC外形像一个巨大的羽毛球拍,球拍的“把”是一台长202米的正负电子直线加速器。电子枪发射出的电子在加速管中不断得到加速,一部分电子束在轰击钨靶后产生正负电子束,正负电子束通过输运线注入周长为240米的球拍“框”——储存环中,不断地积累、储存、加速、对撞。球拍的正顶部是对撞点,这里有一台探测器,是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同时建造的大科学装置北京谱仪(BES),电子发生了什么会在这里检测出来。而在环线的切线方向,安放了同步辐射装置(BSRF),实验室能开展同步辐射相关的实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真正做到了“一机两用”。
  一用是粒子对撞,二用就是同步辐射。同步辐射就是带电粒子接近光速时,若在电磁场中偏转,就会沿切线方向发射出一种电磁辐射,像下雨天旋转雨伞,水滴会从伞的边缘飞射出去一样。这种电子的自发辐射,成为探究原子、分子水平世界的有力工具,在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环境科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做出了自己特色的成果


  BEPC运行后,获得了哪些成果?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还没有互联网,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进入了实验数据分析阶段,由于中美国际合作需要建立一条Internet专线来传输实验数据以及各种信息,就这样在高能所架设了第一台服务器,我国第一个WWW网站就此诞生。其实,这不过是大科学工程附带的好处之一。由于BEPC的建造成功,美国斯坦福电子直线加速器上的MARK3探测器停止运行,部分人员参加到中国的对撞机上工作,成立了北京谱仪合作组。
  在BEPC运行之初,科学家就把能量放在了产生J/Ψ粒子的能区上,寻求更多的数据以便对这种粒子进行物理分析。90年代初,国际高能物理学界发现了新问题,实验测出的τ轻子质量与相关的理论不符。这是一个很大的理论挑战,如果实验测量正确,意味着公认的轻子普适性原理被破坏,可能出现新的物理理论。另一种可能则是实验测出的质量不准。
  1992年,BEPC给出了τ轻子质量的精准测量,精度比原来提高了10倍,原来的结果有较大的偏差。标准模型并没有倒塌。更新了粒子物理学数据权威《粒子物理手册》(PDG),被认为是当年国际最好的粒子物理成果。
  张闯说:“τ轻子质量测量只是当时影响力最大的成果之一。”实际上在粲物理能区,对粲偶素、粲介子的研究如同打开了一座宝库,至今更新了PDG中的800余项数据。另一项影响力较大的是R值(强子产生截面,表征单位亮度的对撞机在单位时间产生粒子的概率)测量。减小R值测量误差的实验结果,对于寻找希格斯粒子(上帝粒子)有重要作用。得出的结果更新了希格斯粒子的质量下限,证实了当时国际最强的加速器都无法产生希格斯粒子。BEPC并不是没有竞争对手,2000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正负电子对撞机CESR降能至粲物理能区,并且提出了改造方案——要比BEPC设计亮度还要高的CESRc。中国最终接受挑战,提出重大改造升级BEPC II。建成后的BEPC II,亮度为CESRs的14倍以上,成为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继续保持在粲物理领域国际领先的地位。同时北京谱仪改造成性能世界一流的探测器,BES III。
  “我们期待来自BES III的一系列重要物理发现。”来自康奈尔的赖斯教授在发给高能所的贺信中说。升级后的第三代北京谱仪(BES III)发现了新的“四夸克物质”,在2013年美国《物理》雜志公布的11项重要成果中位列第一。
  同步辐射装置也硕果累累,目前每年接待100多个单位进行500余项实验。SARS病毒的主蛋白酶结构,以及与药物靶分子作用,就是在BSRF生物大分子站开展的,为抗击SARS病毒提供了重要信息。
  另外,古生物学家还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对一块琥珀进行了无损成像,得到了隐藏在琥珀中的恐龙尾部椎骨的高质量投影图像,进而构建出恐龙尾部的高清3D形态,凭借此技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琥珀中发现恐龙化石……
  这些学术成果,正印证着我国科研从跟跑到并跑,到今天部分领域领跑的发展状况。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BEPC的建设对各种加速器、同步辐射装置起到了奠基作用,推动了我国工业发展。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承担BEPC II工程中北京谱仪III漂移室室体的研制,通过合作,成飞集团精密机械加工技术水平提高了10倍,促进了其自身产品的技术进步。
  BEPC目前还没有做出诺贝尔奖级的工作,高能所前副所长李卫国研究员承认,做出世界级成果很有难度,国际上的热点也在高能量区。BES,在粲能区有丰富的发现和潜力,想研究粲物理,就来BEPC。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设、运行、成果,真正实现了“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 来源|北京科技报
其他文献
“一部手机、一个微信、一个会网购的你,即可开始兼职之旅。”被这句兼职招聘广告语吸引,天津职业大学大一学生赵一涵(化名)觉得,“人在宿舍坐,钱从天上来”的机会来了!  在交了298元会费成为一名“网拍模特”后,她才发现,原来商家好评里的大量“买家秀”,竟然是刷出来的。这类所谓的“网拍模特”,其实干的是“职业买家秀”的活儿,换句话说,她们都是假买家、真刷单的“五星好评”生产者。而她真正入行后才发现,“
期刊
人们往往自负地小觑了灾难的表情,总认为灾难无非就是地震、瘟疫、战争、洪涝、恐怖袭击、车祸、亲人离世……总认为灾难就是被动的死亡、流血、伤残、瘫痪……  一如很多人并不知道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为何物,尽管它像瘟疫一样潜伏在每个人的身体里狰狞窃笑。PTSD想要你的命,易如反掌。  PTSD,它有时比瘟疫更恐怖,更具“感染性”和“传播性”。有人会终身困扰而不知  什么叫PTSD?它似乎大约只是26
期刊
夏季的绥芬河火车站,一列列满载原木的俄罗斯火车驶入车站。  76岁的李恩泰在中俄边境小城绥芬河生活了一辈子,他从没想过,这座中国东北边陲的“百年口岸”,会以这样的方式“出名”,比当年用暖水瓶换鱼的故事动静还大。  1987年,绥芬河市与俄罗斯的波格拉尼奇内市,用两张白纸和复写纸完成了第一笔交易。1000只气压暖水瓶和10万公斤苹果,交换了3万公斤比目鱼和5万公斤明太鱼,小城从此成为中俄边境线上耀眼
期刊
北京人头盖骨旧石器时代早期(距今46万年~23万年)房山区周口店地区出土遗址不远处就是周口店火车站,山脚下一条铁路逶迤而过。  1929年12月2日,在北京市郊的周口店,首个古人类头盖骨的出土,震动了世界。2019年12月2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召开建所90周年大会,隆重纪念这一伟大的人类考古发现。10年间发现5个头盖骨  1918年2月,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无意中见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
期刊
在太空中,有一颗小行星以一名17岁上海女学生生命名。  2019年,这名女生受邀观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此前她夺得了被誉为全球青少年科学竞赛“小诺贝尔奖”和“世界杯”的第70届Intel ISEF能源化学学科一等奖、学科最佳奖,还获得了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青年科学研讨会奖,这是中国选手首次获得该奖项。  初中时,这名女生用不到3周时间,学完了高中化学,高中时又自学大学化学。她不仅英语流利,还熟练掌握西
期刊
现在的年轻人太难了!六成年轻人害怕看体检报告,还有的人不敢做体检。这是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79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的部分内容。在受调查者中,60.9%的受访青年坦言生活方式不健康,“作”得太多,已经给身体造成了损害。  年轻人不敢体检透露的是,今天年轻人的难处尽管有许多,要生存要养家要供房供车,但最大的难处是,对健康的投资几乎等于零。不久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
期刊
安徽郎溪,家庭農场内养殖的皖南黑土猪  猪是中国古代六畜之一,也是中国人最主要的肉食来源。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很多地区,猪料理也依然是广受人们欢迎的美食。从本帮红烧肉到云南宣威火腿,从隆江猪脚饭到东北锅包肉,无不体现着中国人对猪肉的兴趣。一个惊人的数据是,2010年至2019年,中国人每年约吃掉5500万吨的猪肉,占全世界猪肉消费量的52%。也因之,如今猪价的涨落牵动着无数家庭的心。  那么走进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弹指一挥间。对于新中国的70年,习近平总书记如此总结:“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在这部奋斗史诗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疑是最振奋人心的诗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科技基础极其薄弱。科学家们在艰难的条件下,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惊世成就: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试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第一枚自主研
期刊
2020年的寒冷初冬,口罩再一次成为这个国家的主角,这个小小的简单商品变成了灾难中人们争抢的必需品,那么,口罩有着怎样的历史?它又是如何影响人类呼吸防护进化的?鸟嘴面具诞生  人类对呼吸系统保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公元一世纪,哲学家和博物学家普林尼(Pliny,公元23—79年),他利用松散的动物膀胱皮肤捂住鼻子来过滤粉尘,以免在粉碎朱砂时被吸入这种有毒的汞硫化物。  中世纪的西方医学界认
期刊
疫情期间,复工的人们执行分餐制以防范交叉感染。其实,在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分餐制的国家,而西方文明中最早的饮食文化则是合餐。中国人非常熟悉的“筵席”一词,本身就带有分餐的意思。罗马人躺着合餐,周朝人“筵席”分餐  说来奇妙,如今普遍采用分餐制的西方在其文明发源中心罗马一开始采用的是合餐,而今天喜欢共举箸的中国,却在西周时就成为筵席分餐文化的先行者,甚至连“筵席”一词,本身也有分餐的意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