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磁致伸缩-电磁复合式能量采集器的压磁效应模型

来源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ji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出了一种简化的、能指导复合式能量采集器中磁致伸缩发电效应、电磁发电效应的最优性能输出的理论模型.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首先研究了应力和磁场对Tb0.3DY07Fe2合金压磁效应的影响,讨论了单独应力和单独磁场作用下磁致伸缩材料内磁通密度的变化特性;其次,提出了基于预加载荷方法和基于冲击应力方法的理论模型思路,并分别探讨了2种模型建立方法在复合式能量采集器设计中最大压磁系数获取的准则;最后,完成了能量采集器的大压磁系数获取方法的可靠性试验,实验结果与理论设计的结果吻合较好.该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不同应用环境下复合式能量采集器的压磁特性,并可用于获取大压磁系数的复合式能量采集器构造及设计.“,”A simplified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obtaining large piezomagnetic effect of magnetostrictive-electromagnetic hybrid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was presented.During the model establishment,the influence of compressive stress Δσ and magnetic fieldΔH on the piezomagnetic effect of Tb0.3DY0.7Fe2 alloy was studied,and their separate influence on magnetic flux densityΔ B of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 was investigated.Then,two methods,pre-loads-based method and impact stress-based method,were used to discuss the optimal criterion of hybrid piezomagnetic effect for the fabrication of magnetostrictive-electromagnetic generator.Finally,the modeling accuracy for obtaining large piezomagnetic effect was testified,and the experiment and theoretical results were in good agreement.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ing can efficiently and accurately obtain the piezomagnetic effect for hybrid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based harvester under different application environments,which is of significance for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magnetostrictive-electromagnetic hybrid vibration energy harvester for obtaining large piezomagnetic effect.
其他文献
纯镁为密排六方结构,具有较少的独立滑移系导致其塑性较差.研究了纯镁变形后的微观组织演变、力学性能、腐蚀行为.结果 表明,纯镁经过等径角挤压(ECAP)变形后晶粒明显细化以及基面织构发生了弱化,导致纯镁的塑性得到了显著地提高.等径角挤压变形后纯镁强度降低主要是因为基面织构弱化影响大于晶粒细化.此外,等径角挤压变形后纯镁自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明显增加,纯镁的抗腐蚀性能显著提高.纯镁的腐蚀机理可能从局部腐蚀向均匀腐蚀转变,从而减少了样品在标准模拟体液浸泡中的腐蚀脱落,确保了试样的完整性.“,”The clos
使用GH3039合金作为γ-TiAl与碳钢摩擦焊接的过渡第三体,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TiAl/GH3039摩擦焊接接头的界面结构.结果 表明,γ-TiAl和GH3039摩擦焊接接头的最大抗拉伸强度能达到400 MPa以上.GH3039一侧热力影响区的塑性变形大于TiAl一侧,并且在两侧均发生动态再结晶.接近GH3039母材相层中的Ni含量几乎不变,接近TiAl母材相层中的Ti含量也几乎不变.在GH3039侧面附近的焊接区中,富Ni和富Cr晶粒的分布是互补的.Ti和A
研究了冷变形对纯镍N6组织和力学性能演变的影响.对纯镍N6试样进行了冷轧变形(20%、30%、50%、70%、90%).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X射线衍射(XRD)、显微硬度测量和拉伸试验对冷轧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纯镍N6的晶粒得到了细化,不规则取向晶粒转变为与轧制方向平行的条状晶粒.纯镍N6在轧制压下量为90%时,晶粒尺寸达到微纳米级别,其中晶粒直径主要在10 μm以下,占全部晶粒尺寸的94%.轧制试样中低角度晶界分布均匀,与相邻点的10°错向角比
基于不同Ni、P原子比设计合成了 Cu-Ni-P系列合金,并针对其特有的微观组织及物相提取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Cu-xNi-4.5P合金铸锭内含有Cu和多种Ni-P物相,如Ni5P4、Ni12P5及Ni3P.经过熔体旋淬处理后,其薄带试样中磷化物主要以Ni12P5和Ni3P形式存在.此外,对比发现,合金内镍含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磷化物相的粗化.通过调控合金的凝固行为及物相提取工艺,可获得多级孔结构的Ni-P颗粒,其孔洞是由于腐蚀过程中铜基体、共晶组织内及固溶部分的铜被去除而形成的.通过对典型合
针对AZ31镁合金长轴波纹管提出差温局部热态气压成形新工艺.首先在温度范围573~673 K、应变速率范围0.001~0.1 s-1条件下对AZ31镁合金管材进行了热拉伸实验,分析了温度、应变速率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设计制造了长轴波纹管差温局部热态气压成形装置,利用该装置,通过单波波纹管的热气胀成形研究了成形温度、成形内压对波纹管成形时间、壁厚分布的影响规律,从而确定最佳成形工艺窗口,并通过五波长轴波纹管的成形验证该新工艺的可行性.结果 表明,差温成形过程中,低温区最高温度不超过50℃,高温区温度可以精确
在1173K下将金属氧化物在CaC12熔盐中进行电脱氧,制备了CoCrFeNi高熵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能谱(EDS)研究了不同电解时间下金属氧化物转化为高熵合金的相变过程.结果 表明,CoCrFeNi高熵合金的形成过程包括快速脱氧和深度脱氧2个阶段.在快速脱氧阶段,在lh内去除了烧结氧化物球团中93.93%(质量分数)的氧,电流效率达到89.95%.电解结束后,产物的氧含量可达0.26%(质量分数),电流效率为17.93%.该高熵合金的形成过程可用于指导
提出了一种镁合金管材转角焊合室分流挤压新工艺,该工艺可在有效延长焊合室长度和焊合时间前提下保证舌针刚度,从而保证管材尺寸精度,并且可通过转角剪切变形机制增加预焊合金属变形量和动态再结晶程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管材性能和焊缝焊合性能.利用有限元法揭示了转角焊合室分流挤压成形过程中金属的流动特征,应变分布特征和焊合室内的静水压力分布特征.结果 表明,整个挤压过程无金属折叠,从而保证管材的表面质量;流经转角后预焊合金属变形量明显增加,有利于提高管材质量和焊缝质量.最后,研究揭示了坯料初始温度,挤压速度和模具转角对焊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和Instron试验机对试验温度400℃下高压扭转变形加工的Al-Zn-Mg-Cu-Zr合金进行组织和力学性能的表征与测试.结果 表明,变形试样的晶界和晶粒中的第二相明显被破碎和细化,晶界无沉淀析出带宽度变窄,大大提高了变形试样的强度和塑性.初始样品的晶粒取向是随机分布的.当应变较小时,试样的晶粒尺寸、晶粒取向和局部取向差异均呈现非均匀的片层状分布.由于非均匀层状组织在变形过程中产生的背应力强化效应,0.5圈变形试样的力学性能最好.“,”The mi
多孔镁(Mg)支架有利于生物植入,但是由于Mg的高活性,植入后降解速度过快,不利于新骨的形成.为了有效地控制镁支架的降解,研究了3种不同表面涂层对多孔镁支架的影响.通过能量色散光谱仪(EDS),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FTIR)证实支架表面的组成为纯Mg,氧化镁(MgO),磷酸氢钙(DCPD)和硬脂酸(SA).结果表明,从表面形貌可以看出,SA涂层更光滑,更致密.模拟体液(SBF)的体外降解实验表明,与未涂覆的Mg支架相比,表面涂层可以有效地减慢支架的降解,并且DCPD涂层和SA涂层优于
研究了B和Y对Ti45Al8Nb0.2W0.25Cr (at%)合金的微观结构、微观偏析和拉伸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高铌TiA1合金中的β相稳定元素促进了微观偏析区域中y相以及大块状微观偏析区域的形成.具有低比表面积的大块状微偏析区域降低了微偏析界面处的空洞和裂纹的成核率,明显降低了晶界处的强度和合金的抗拉强度.B和Y的添加明显的细化了片层团,增加了片层团处空洞成核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变形抗力.分析了2种合金的拉伸机理.“,”The influence of B and Y on the micros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