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形”与“声”的韵律美

来源 :四川戏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38677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韵律美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显著特征,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中蕴含着韵律化的审美追求.前辈艺术家通过肢体与声音有节律的简练而生动的运动,以塑造形象、抒发情感、创造美感.探寻其特点与规律,可以让戏曲表导演在创作中得到启迪.
其他文献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梁启超、鲁迅、胡适等进步的知识分子重新审视儿童的地位,在此背景下一批积极的电影工作者形成了进步的儿童观,结合欧美等国家电影摄制经验,创作出中国最早一批儿童电影.这些儿童影片各具特色,儿童形象各异,浓缩了时代特征,表达了电影人和普通民众的希冀诉求.文章以郑小秋、但二春、任潮军等童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儿童电影的诞生、儿童形象的研究、童星现象的探索,找出其与“五四”新文化时代背景的关联,以期为今日儿童电影创作提供有益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川剧作家徐棻陆续创作了一系列跨文化改编戏剧,这些作品既有思想深度,也有形式创新,为青年编剧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路径.本文在追溯跨文化戏剧理论的基础上,从现代性视域下的女性书写与现代物质主义的批判两个角度对徐棻的跨文化戏剧展开分析,以阐明其如何立足时代揭示现代性危机并进行思考.
元杂剧是中国古典戏剧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具有较高的地位,是中国戏剧史上浓墨点缀的一笔,传播较为广泛.元杂剧人物的服饰中可折射出元代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学术界很多学者多有研究,但现有研究大多数将焦点放在服装上,对服饰只是简要提及,极少有研究从服饰入手挖掘其更深层的艺术价值.事实上,靴鞋是服饰的重要部分,鉴于此,本文以元杂剧人物服饰中靴子的造型作为引子,以探究元代靴子的造型.
剧作家、诗人丹尼尔·哈尔姆斯在俄罗斯文学界独树一帜,其戏剧作品在内容和形式层面均积极地体现着荒诞因素.哈尔姆斯敏锐地捕捉到了人与他人不可调和的矛盾,清晰地用非理性语言将自己对世界的荒诞感受在《伊丽莎白·巴姆》中呈现了出来.剧作家借助以荒诞为核心的无效对话,革新了戏剧的表现形式,率先拉开了欧洲荒诞派戏剧的帷幕.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编创主体的个人化、去中心化、多样化等特点与创意写作的理念不谋而合,为网络自制剧创意的生发、碎片化叙事的展开与开放式文本创作等编剧艺术的创新带来了启迪,提供了条件.探究网络自制剧编剧艺术创新的策略,对提升网络自制剧的编创水平、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繁荣网络文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胡金铨导演作为华语电影界的重要导演,他始终通过电影诠释自己的家国情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画皮之阴阳法王》是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电影,其所营造的那个“中间世界”,是其电影“传统美学”“家国隐喻”和“人性问题”交汇的典型场域.本片的价值意义不在于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离奇诡异的传奇故事,而在于彰显了导演的一种现代认知,进而开拓更为深层的文化含义.
中国导演罗锦鳞和英国导演克拉克奈尔分别对古希腊悲剧《美狄亚》进行了改编,他们在继承古希腊作品精髓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将自己对社会、文化的态度融入剧中,实现了当代立场与戏剧作品的交融互渗,使其作品堪称改编类戏剧的典型代表.陌生化的改写和置换体现着导演的创作技法,当代改写的审美现代性体现着编导的文化立场,二者交相辉映,共同构筑了古希腊悲剧当代呈现的陌生化与审美现代性.
本文通过对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汗水》的解读,揭示了美国老工业城市的兴衰,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去工业化革命等重大历史进程中,处于主流社会边缘的蓝领工人丧失归属感与安全感的境遇,阐释了后工业时代美国社会经济与权力相互共生的关系,揭开资本社会与商业文化魅惑的面纱,展示了资本扩张和消费文化导致的种种社会危机.
缘起rn黄纪苏在一篇关于城市发展的文章中呼吁要建更多的“平民空间”,我们完全赞同,但文章在热转中变成了《中国宁要一千个百姓看得起的小剧场,也不要一座亮瞎世界的大剧院》.其实原文是这样的:“基于\'平民空间\'的理由,我一直认为,如果城市规划必须二选一的话,那么宁要一千个让普通艺人交得起场租、普通观众买得起门票的小剧场,也不要一座让世界亮瞎眼的大剧院——都能要当然更好.”①如果有人认为小剧场更能为平民服务,而大剧场不能,那就有问题了.事实并非如此,甚至很可能恰恰相反.
期刊
面具训练,尤其是贾克·勒考克延申出的训练方法,对形体戏剧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一方法可以训练演员的表演和创作能力,使表演的呈现更加真实.为此,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探析:一是面具存在于演员与角色之间,二是面具存在于演员与观众之间,三是面具的引申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