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过35年的希捷
硬盘驱动器诞生60余年,固态盘(SSD)已经将它们逼到了墙角,行业中甚至有“硬盘驱动器”灭亡之说。但正如曾经为希捷首席技术官的Mark Kryders所言,闪存的单位成本无法在2018年以前达到只有硬盘驱动器5倍的目标,另外加上一些限制NAND闪存制程所能够减小幅度的问题。未来可能属于闪存或某种记忆体技术以及大容量驱动器。
在1979年9月底,Finis Conner找到赋闲在家已近5年的Alan Shugart,提议开发一种尺寸与小型软盘驱动器相当,但性能和可靠性更高、具有15倍存储容量(0.2188MB×15=3.282MB)而成本只提高2倍的硬盘驱动器。所谓小型软盘驱动器,指的是两人在1973年参与创办的Shugart Associates公司于1976年推出的SA-400——有此前的8英寸作为参照,5.25英寸当然可以说是“小型”(mini)了。(图1 )
需求成就第一驱动力
就在这一年,IBM推出了业内第一台使用薄膜磁头和游程长度受限(RLL)编码方式的硬盘驱动器IBM 3370,以及第一台8英寸硬盘驱动器IBM 62PC。但在Shugart和Conner看来,8英寸硬盘驱动器也还是太大了,无法满足正在兴起的个人电脑(PC)的要求。
Shugart和Conner一拍即合,随即在10月1日写出了8页的商业计划书,并于年底在加州的斯科茨谷(Scott's Valley)成立了第二家以Shugart命名的公司——Shugart Technology,成为硬盘驱动器行业走向开放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诞生
1980年6月推出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ST-506是Shugart Technology在产品上最大的贡献。第二年,公司推出10MB的版本ST-412,并给接口加入了被称为缓冲寻道的特性。ST-412与Miniscribe 1012及IMI(International Memories, Inc.)的5012型驱动器一同获得IBM PC/XT采用。(图2 )
在那个时代,硬盘驱动器与其控制器是相分离的(不像现在,将后者集成在前者的电路板上),而ST-506/412接口的即插即用设计——任何ST-506/412驱动器可用任何ST-506/412控制器工作——使其成为标准,获得为PC生产硬盘的大多数驱动器供应商采用。ST-506/412接口一直延续到1989年。(图3 )
1985年,为了避免与已经被Xerox收购的Shugart Associates相混淆,Shugart Technology更名为Seagate Technology,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希捷科技。(图4、图5)
不进则退 被动挨打
实际上,几乎整个1980年代希捷公司都在吃ST-506的老本,那时卖得最好的ST-225 20MB驱动器和ST-251 40MB驱动器均由最初的ST-506设计发展而来。尽管也销售使用音圈(voice coil)技术的更快速的驱动器,但ST-225/251都使用步进电机来定位磁头。当时,低端的硬盘驱动器通常像软盘驱动器一样使用步进电机(从这个意义上说,ST-506相当于把盘片封装在一起的软驱),这种技术的缺点是缓慢、噪音大且在温度改变时容易出现可靠性问题。因此,希捷的驱动器有时会背上便宜但不可靠的名声。直到1990年代初期,希捷才在生产40MB的ST351A/X(可运行于ATA或XT附加总线)之后彻底放弃了步进电机设计。
不管怎么说,以生产供PC机——而不是大、中、小型机或服务器——使用的驱动器为主要业务,与希捷近年来给我们留下的在高端市场占统治地位的印象相去甚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整个产品线的定位来看,当时的希捷颇似2000年前后的迈拓(尚未收购昆腾的硬盘驱动器业务)或2002年的WD。
然而,一个本来对公司形成毁灭性打击的变故,最终却令希捷因祸得福,意外地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大意失荆州
作为PC硬盘驱动器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希捷在3.5英寸驱动器的开发上一度仅落后于Rodime,但却没有意识到硬盘驱动器进一步小型化对PC机的重要性,导致公司创始人之一Finis Conner出走。
1986年Finis Conner终于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Conner Peripherals,其合作伙伴包括MiniScribe的创办人John Squires和Terry Johnson,将5.25英寸驱动器的容量放入更小型的3.5英寸规格驱动器的共同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康柏也成为他们多年的主要客户。1993年,Conner通过收购Archive Corporation增加了磁带驱动器业务。
然而,希捷之所以对3.5英寸驱动器兴趣索然,是因为其主要客户——以IBM为代表的PC制造商——希望在下一代产品中安装40MB乃至60MB的驱动器,而希捷1985年初研制的3.5英寸原型产品只能提供10MB的容量,并不比1983年Rodime推出的第一款3.5英寸硬盘驱动器RO 352更高。此外,希捷认为3.5英寸驱动器的每MB成本无法与5.25英寸驱动器竞争——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不过以此推论的话,该公司从Shugart Technology到Seagate Technology的发迹史似乎就是个错误。
总之,希捷对3.5英寸说“No”的理由很充分。当时,3.5英寸驱动器的整个市场规模不到5000万美元,而仅ST-412一款产品的年销售额就超过3亿美元。Compaq成立四年后仍未成为希捷的客户,也令后者颇不以为然。
1986年,Conner的第一款产品CP340问世,它具有40MB的容量,并且是第一款采用音圈传动机构的3.5英寸磁盘驱动器,噪音和可靠性均胜于希捷的5.25英寸驱动器。(图6 ) 希捷公司的主管人员这才反应过来,取出被自己束之高阁的3.5英寸驱动器仓促应战,但已不是Conner及Quantum(昆腾)的对手。随着3.5英寸驱动器将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取代5.25英寸驱动器的大势逐渐浮现,希捷面临丧失立足之地的危险。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时刻,Alan Shugart显示出作为商业领袖的魄力,于1989年领导希捷公司收购了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CDC)的磁盘驱动器业务分部Imprimis Technology,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Imprimis的前身是CDC和Honeywell(霍尼韦尔)在1975年联合投资成立的MPI(Magnetic Peripherals, Inc.),Honeywell为这个磁盘业务贡献了从GE(通用电气)获得的俄克拉荷马城工厂和自身在德国Heppenheim的工厂。MPI成立时主要生产类似IBM 3330(代号“Merlin”,第一个采用磁道跟踪伺服系统)的第三代磁盘驱动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们继续生产与IBM 3340(“Winchester”,现代硬盘驱动器鼻祖)、3350(“Madrid”)和3370(第一个采用薄膜磁头和RLL 2,7编码)等相兼容的磁盘驱动器,有时发布和交货的时间只比IBM晚不到一年。
后来,小型机市场的增长吸引MPI开始生产较为便宜的9英寸硬盘驱动器,而Honeywell及其合作伙伴Bull根据半导体存储将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取代硬盘驱动器等以旋转磁存储为主要原理的设备的预测(现在看来是……过于前瞻了),先后将MPI的股份转让给了CDC。MPI成为CDC的全资子公司,在1988年更名为Imprimis Technology。随着硬盘驱动器市场日益变得以小型机和PC为导向,曾经身为主角之一的CDC看到自己的份额开始受到侵蚀,最终将磁盘驱动器业务卖给了希捷。
收购Imprimis Technology正可以帮助希捷补齐技术上的“短板”,成为名副其实的“Seagate Technology”。以此为转折,希捷踏上了统治硬盘驱动器行业的漫漫长路。
Imprimis带来了CDC的音圈(voice coil)和磁盘制造专利,以及市场上第一款5400RPM驱动器Elite(精锐)系列,而之前最高的转速是日立DK-711S的4876RPM(1987年推出),CDC Wren Runner系列的4500RPM已经算很快的了。1989年11月发布(1990年供货)的Elite为5.25英寸规格,Imprimis原有的8英寸驱动器业务被放弃,可以说希捷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重新开始。1992年10月,希捷发布业内第一款7200RPM驱动器——3.5英寸的Barracuda(酷鱼,1993年供货),然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将主轴转速提高到10000RPM(1996年10月发布Cheetah,1997年供货)和15000RPM(2000年3月发布Cheetah X15)。(图7 )
1993年10月,希捷发布第二代酷鱼Barracuda 4和2HP,1994年开始供货,其中Barracuda 4成为第一款采用FC-AL(Fibre 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接口的硬盘驱动器。
1995年,希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华投资的总额已超过14亿美元,员工占全球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区的生产总量占全球出货量的58%以上。
1996年3月,希捷宣布Barracuda 9和4LP——引入了MR磁头、PRML通道和高性能嵌入式伺服(embedded servo)的第三代酷鱼——是该公司首款大量出货的FC-AL接口驱动器。到1999年8月,希捷已出货100万台以上FC-AL硬盘驱动器,彻底击败了IBM倡导的另一种高性能硬盘驱动器接口——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串行存储架构)。
回马枪 收复失地
高端的形象确立之后,希捷又回过头来“重收拾旧山河”,于1995年10月与一度排名硬盘驱动器行业三甲的Conner Peripherals签订合并协议,这笔价值约10.4亿美元的并购于1996年2月完成,新公司随即宣布停止原Conner产品开发团队承诺的SSA磁盘驱动器的开发(一举多得……)。合二为一的希捷高低通吃,在总规模约250亿美元的硬盘驱动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从19%骤升至33%,1997年的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而今日存储行业的老大EMC同期只有29.4亿美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捷是1992年至1997年间惟一没有出现过赤字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
不过,收购Conner使希捷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希捷公司的收入迅速地从1997财年(截至6月27日)的89.4亿美元下降到1998财年(截至7月3日)的68.2亿美元,两年内市场占有率损失10%。此前IBM已改变了硬盘驱动器只供自己使用的经营策略,以领先业界至少两年的MR磁头杀入2.5英寸驱动器市场,逐渐招架不住的希捷终于“壮士断腕”般地在1998年年初宣布暂时停止其2.5英寸系列Marathon(马拉松)的发展,并大幅裁员约10%(1万多人)。1998年7月,公司创始人Alan Shugart在董事会的要求下被迫退休。(图8)
2000年3月份,由希捷管理层、银湖(Silver Lake Partners)和Texas Pacific Group三方组成的投资集团以约20亿美元的现金购买所有希捷公司的经营业务,使之退市成为一家私人公司。VERITAS软件公司随即参与进来,获得了希捷公司所持有的约33%(1.28亿股)的VERITAS软件股份、在SanDisk和Dragon Systems等公司拥有的投资债券,以及Seagate Software Network和Storage Management Group(产品如著名的Backup Exec)的所有权,Seagate Softwa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roup在2001年5月更名为Crystal Decisions。包括VERITAS在内的交易总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对希捷的好处是“能更积极地在核心业务和新兴的市场增长点进行投资。”(图9 )
2002年10月24日,希捷旗下负责磁带业务的子公司Seagate Removable Storage Solutions(Seagate RSS,源于Conner收购的Archive)停止使用Seagate品牌和标志,更名为Certance(2004年10月20日被昆腾收购),希捷得以完全专注于磁盘驱动器业务。2004年7月,原总裁兼COO Bill Watkins接任CEO(Steve Luczo保留董事长职务),他上任后大力推行平台化战略,扭转了希捷收入和利润同时下滑的不利局面,仅一年就将公司的收入从62.2亿美元提高到75.5亿美元,净收入更增长30%以上(5.29亿美元至7.07亿美元)。(图10 )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公司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Maxtor)公司,2006年5月22日交易完成。加上迈拓贡献的2.79亿美元(5月19日至6月30日),希捷2006财年的收入达到92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新高,在存储厂商中仅次于软件及服务业务过半的EMC。
春秋二十载 风雨共兼程
2012年,希捷位于中国的无锡和苏州工厂累计硬盘出货量突破10亿块,同时,希捷先后与腾讯、百度、中国电信、金山云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产品和技术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于1995年7月在无锡市新加坡工业园区成立,为台式PC、笔记本电脑和电子消费类产品市场提供硬盘存储器产品。工厂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现拥有员工6,589人。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希捷国际科技公司最大产出工厂。该厂房于2004年6月份投产,总投资2亿美元,占地面积107,000平方米,现拥有员工4,624人。
2015年11月18日,希捷进入中国20周年,同时,由中国信息协会与希捷科技共同发起的中国存储行业联盟(STAC)正式成立。(图11 )
硬盘驱动器诞生60余年,固态盘(SSD)已经将它们逼到了墙角,行业中甚至有“硬盘驱动器”灭亡之说。但正如曾经为希捷首席技术官的Mark Kryders所言,闪存的单位成本无法在2018年以前达到只有硬盘驱动器5倍的目标,另外加上一些限制NAND闪存制程所能够减小幅度的问题。未来可能属于闪存或某种记忆体技术以及大容量驱动器。
在1979年9月底,Finis Conner找到赋闲在家已近5年的Alan Shugart,提议开发一种尺寸与小型软盘驱动器相当,但性能和可靠性更高、具有15倍存储容量(0.2188MB×15=3.282MB)而成本只提高2倍的硬盘驱动器。所谓小型软盘驱动器,指的是两人在1973年参与创办的Shugart Associates公司于1976年推出的SA-400——有此前的8英寸作为参照,5.25英寸当然可以说是“小型”(mini)了。(图1 )
需求成就第一驱动力
就在这一年,IBM推出了业内第一台使用薄膜磁头和游程长度受限(RLL)编码方式的硬盘驱动器IBM 3370,以及第一台8英寸硬盘驱动器IBM 62PC。但在Shugart和Conner看来,8英寸硬盘驱动器也还是太大了,无法满足正在兴起的个人电脑(PC)的要求。
Shugart和Conner一拍即合,随即在10月1日写出了8页的商业计划书,并于年底在加州的斯科茨谷(Scott's Valley)成立了第二家以Shugart命名的公司——Shugart Technology,成为硬盘驱动器行业走向开放市场的标志性事件。
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诞生
1980年6月推出世界上第一台5.25英寸硬盘驱动器ST-506是Shugart Technology在产品上最大的贡献。第二年,公司推出10MB的版本ST-412,并给接口加入了被称为缓冲寻道的特性。ST-412与Miniscribe 1012及IMI(International Memories, Inc.)的5012型驱动器一同获得IBM PC/XT采用。(图2 )
在那个时代,硬盘驱动器与其控制器是相分离的(不像现在,将后者集成在前者的电路板上),而ST-506/412接口的即插即用设计——任何ST-506/412驱动器可用任何ST-506/412控制器工作——使其成为标准,获得为PC生产硬盘的大多数驱动器供应商采用。ST-506/412接口一直延续到1989年。(图3 )
1985年,为了避免与已经被Xerox收购的Shugart Associates相混淆,Shugart Technology更名为Seagate Technology,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希捷科技。(图4、图5)
不进则退 被动挨打
实际上,几乎整个1980年代希捷公司都在吃ST-506的老本,那时卖得最好的ST-225 20MB驱动器和ST-251 40MB驱动器均由最初的ST-506设计发展而来。尽管也销售使用音圈(voice coil)技术的更快速的驱动器,但ST-225/251都使用步进电机来定位磁头。当时,低端的硬盘驱动器通常像软盘驱动器一样使用步进电机(从这个意义上说,ST-506相当于把盘片封装在一起的软驱),这种技术的缺点是缓慢、噪音大且在温度改变时容易出现可靠性问题。因此,希捷的驱动器有时会背上便宜但不可靠的名声。直到1990年代初期,希捷才在生产40MB的ST351A/X(可运行于ATA或XT附加总线)之后彻底放弃了步进电机设计。
不管怎么说,以生产供PC机——而不是大、中、小型机或服务器——使用的驱动器为主要业务,与希捷近年来给我们留下的在高端市场占统治地位的印象相去甚远。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从整个产品线的定位来看,当时的希捷颇似2000年前后的迈拓(尚未收购昆腾的硬盘驱动器业务)或2002年的WD。
然而,一个本来对公司形成毁灭性打击的变故,最终却令希捷因祸得福,意外地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并取得了成功!
大意失荆州
作为PC硬盘驱动器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希捷在3.5英寸驱动器的开发上一度仅落后于Rodime,但却没有意识到硬盘驱动器进一步小型化对PC机的重要性,导致公司创始人之一Finis Conner出走。
1986年Finis Conner终于有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Conner Peripherals,其合作伙伴包括MiniScribe的创办人John Squires和Terry Johnson,将5.25英寸驱动器的容量放入更小型的3.5英寸规格驱动器的共同目标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康柏也成为他们多年的主要客户。1993年,Conner通过收购Archive Corporation增加了磁带驱动器业务。
然而,希捷之所以对3.5英寸驱动器兴趣索然,是因为其主要客户——以IBM为代表的PC制造商——希望在下一代产品中安装40MB乃至60MB的驱动器,而希捷1985年初研制的3.5英寸原型产品只能提供10MB的容量,并不比1983年Rodime推出的第一款3.5英寸硬盘驱动器RO 352更高。此外,希捷认为3.5英寸驱动器的每MB成本无法与5.25英寸驱动器竞争——这是明摆着的事实,不过以此推论的话,该公司从Shugart Technology到Seagate Technology的发迹史似乎就是个错误。
总之,希捷对3.5英寸说“No”的理由很充分。当时,3.5英寸驱动器的整个市场规模不到5000万美元,而仅ST-412一款产品的年销售额就超过3亿美元。Compaq成立四年后仍未成为希捷的客户,也令后者颇不以为然。
1986年,Conner的第一款产品CP340问世,它具有40MB的容量,并且是第一款采用音圈传动机构的3.5英寸磁盘驱动器,噪音和可靠性均胜于希捷的5.25英寸驱动器。(图6 ) 希捷公司的主管人员这才反应过来,取出被自己束之高阁的3.5英寸驱动器仓促应战,但已不是Conner及Quantum(昆腾)的对手。随着3.5英寸驱动器将在个人计算机市场上取代5.25英寸驱动器的大势逐渐浮现,希捷面临丧失立足之地的危险。
柳暗花明又一村
关键时刻,Alan Shugart显示出作为商业领袖的魄力,于1989年领导希捷公司收购了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 Corporation,CDC)的磁盘驱动器业务分部Imprimis Technology,转战高端驱动器市场,从而“柳暗花明又一村”。
Imprimis的前身是CDC和Honeywell(霍尼韦尔)在1975年联合投资成立的MPI(Magnetic Peripherals, Inc.),Honeywell为这个磁盘业务贡献了从GE(通用电气)获得的俄克拉荷马城工厂和自身在德国Heppenheim的工厂。MPI成立时主要生产类似IBM 3330(代号“Merlin”,第一个采用磁道跟踪伺服系统)的第三代磁盘驱动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他们继续生产与IBM 3340(“Winchester”,现代硬盘驱动器鼻祖)、3350(“Madrid”)和3370(第一个采用薄膜磁头和RLL 2,7编码)等相兼容的磁盘驱动器,有时发布和交货的时间只比IBM晚不到一年。
后来,小型机市场的增长吸引MPI开始生产较为便宜的9英寸硬盘驱动器,而Honeywell及其合作伙伴Bull根据半导体存储将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取代硬盘驱动器等以旋转磁存储为主要原理的设备的预测(现在看来是……过于前瞻了),先后将MPI的股份转让给了CDC。MPI成为CDC的全资子公司,在1988年更名为Imprimis Technology。随着硬盘驱动器市场日益变得以小型机和PC为导向,曾经身为主角之一的CDC看到自己的份额开始受到侵蚀,最终将磁盘驱动器业务卖给了希捷。
收购Imprimis Technology正可以帮助希捷补齐技术上的“短板”,成为名副其实的“Seagate Technology”。以此为转折,希捷踏上了统治硬盘驱动器行业的漫漫长路。
Imprimis带来了CDC的音圈(voice coil)和磁盘制造专利,以及市场上第一款5400RPM驱动器Elite(精锐)系列,而之前最高的转速是日立DK-711S的4876RPM(1987年推出),CDC Wren Runner系列的4500RPM已经算很快的了。1989年11月发布(1990年供货)的Elite为5.25英寸规格,Imprimis原有的8英寸驱动器业务被放弃,可以说希捷是从一个较高的起点上重新开始。1992年10月,希捷发布业内第一款7200RPM驱动器——3.5英寸的Barracuda(酷鱼,1993年供货),然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先后将主轴转速提高到10000RPM(1996年10月发布Cheetah,1997年供货)和15000RPM(2000年3月发布Cheetah X15)。(图7 )
1993年10月,希捷发布第二代酷鱼Barracuda 4和2HP,1994年开始供货,其中Barracuda 4成为第一款采用FC-AL(Fibre Channel-Arbitrated Loop,光纤通道仲裁环路)接口的硬盘驱动器。
1995年,希捷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在华投资的总额已超过14亿美元,员工占全球员工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区的生产总量占全球出货量的58%以上。
1996年3月,希捷宣布Barracuda 9和4LP——引入了MR磁头、PRML通道和高性能嵌入式伺服(embedded servo)的第三代酷鱼——是该公司首款大量出货的FC-AL接口驱动器。到1999年8月,希捷已出货100万台以上FC-AL硬盘驱动器,彻底击败了IBM倡导的另一种高性能硬盘驱动器接口——SSA(Serial Storage Architecture,串行存储架构)。
回马枪 收复失地
高端的形象确立之后,希捷又回过头来“重收拾旧山河”,于1995年10月与一度排名硬盘驱动器行业三甲的Conner Peripherals签订合并协议,这笔价值约10.4亿美元的并购于1996年2月完成,新公司随即宣布停止原Conner产品开发团队承诺的SSA磁盘驱动器的开发(一举多得……)。合二为一的希捷高低通吃,在总规模约250亿美元的硬盘驱动器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从19%骤升至33%,1997年的营业额超过70亿美元,而今日存储行业的老大EMC同期只有29.4亿美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希捷是1992年至1997年间惟一没有出现过赤字的硬盘驱动器制造商。
不过,收购Conner使希捷的规模迅速膨胀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希捷公司的收入迅速地从1997财年(截至6月27日)的89.4亿美元下降到1998财年(截至7月3日)的68.2亿美元,两年内市场占有率损失10%。此前IBM已改变了硬盘驱动器只供自己使用的经营策略,以领先业界至少两年的MR磁头杀入2.5英寸驱动器市场,逐渐招架不住的希捷终于“壮士断腕”般地在1998年年初宣布暂时停止其2.5英寸系列Marathon(马拉松)的发展,并大幅裁员约10%(1万多人)。1998年7月,公司创始人Alan Shugart在董事会的要求下被迫退休。(图8)
2000年3月份,由希捷管理层、银湖(Silver Lake Partners)和Texas Pacific Group三方组成的投资集团以约20亿美元的现金购买所有希捷公司的经营业务,使之退市成为一家私人公司。VERITAS软件公司随即参与进来,获得了希捷公司所持有的约33%(1.28亿股)的VERITAS软件股份、在SanDisk和Dragon Systems等公司拥有的投资债券,以及Seagate Software Network和Storage Management Group(产品如著名的Backup Exec)的所有权,Seagate Softwar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Group在2001年5月更名为Crystal Decisions。包括VERITAS在内的交易总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对希捷的好处是“能更积极地在核心业务和新兴的市场增长点进行投资。”(图9 )
2002年10月24日,希捷旗下负责磁带业务的子公司Seagate Removable Storage Solutions(Seagate RSS,源于Conner收购的Archive)停止使用Seagate品牌和标志,更名为Certance(2004年10月20日被昆腾收购),希捷得以完全专注于磁盘驱动器业务。2004年7月,原总裁兼COO Bill Watkins接任CEO(Steve Luczo保留董事长职务),他上任后大力推行平台化战略,扭转了希捷收入和利润同时下滑的不利局面,仅一年就将公司的收入从62.2亿美元提高到75.5亿美元,净收入更增长30%以上(5.29亿美元至7.07亿美元)。(图10 )
2005年12月21日,希捷公司宣布以19亿美元收购迈拓(Maxtor)公司,2006年5月22日交易完成。加上迈拓贡献的2.79亿美元(5月19日至6月30日),希捷2006财年的收入达到92亿美元,创下公司历史上的新高,在存储厂商中仅次于软件及服务业务过半的EMC。
春秋二十载 风雨共兼程
2012年,希捷位于中国的无锡和苏州工厂累计硬盘出货量突破10亿块,同时,希捷先后与腾讯、百度、中国电信、金山云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产品和技术领域全面开展合作。希捷国际科技(无锡)有限公司于1995年7月在无锡市新加坡工业园区成立,为台式PC、笔记本电脑和电子消费类产品市场提供硬盘存储器产品。工厂占地面积87,000平方米,现拥有员工6,589人。希捷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是希捷国际科技公司最大产出工厂。该厂房于2004年6月份投产,总投资2亿美元,占地面积107,000平方米,现拥有员工4,624人。
2015年11月18日,希捷进入中国20周年,同时,由中国信息协会与希捷科技共同发起的中国存储行业联盟(STAC)正式成立。(图11 )